慢性疾病

接種Covid疫苗 應該繼續服用避孕藥嗎?
2021.04.21
接種Covid疫苗 應該繼續服用避孕藥嗎?
英國衛生官員在捍衛牛津-阿斯利康(AZ)疫苗的安全性時說,避孕藥有更高的血栓危險。他們鼓勵民眾接種AZ疫苗,也不要因為要等其他疫苗而延遲。   在此同時,他們也敦促女性不要怕因接種AZ疫苗引發血栓而停止服用避孕藥。   一些女性聲稱家庭醫生沒有告知她們避孕藥有此風險,呼籲提供更好的避孕服務。   女人沒有被告知風險 七年前,英國的 Lara Hill開始服用這種藥,以緩解大量且痛苦的月經。一直到對Covid-19疫苗的討論時才知道使用避孕藥有血栓的風險。在台灣,許多女性也不知道。   「服用荷爾蒙避孕藥發生血栓的風險相對較低。」性與生殖保健學院副院長Dr. Dickson這樣說。「如果一個女人沒有服用這種藥,她發生血栓的風險是萬分之二,如果服用的話,風險是萬分之五至十。」她補充。   我們不知道「相對較低」是怎樣評估的,但是服藥的人得血栓的風險顯然是未服用者的2.5至5倍。這難道不驚人嗎?   事實上,人們會擔心新冠病毒的疫苗,顯然是因為新疫苗都會有未知的風險。但是,給如此多的年輕女性使用的藥丸,醫療和媒體並不曾關心其副作用。當遇到疫苗,儘管風險較低,卻更為嚴肅地重視,這對女人是不公平的!   要不要停止服用避孕藥? 接種AZ疫苗有血栓的風險,服用避孕藥也有血栓的風險,接種加上服藥風險不一定加成,但顯然會增加。   但是,在英國,他們說,不要停止避孕藥。在台灣,第一批接種的是醫護人員,他們說,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醫護應延緩接種。   雖然作法不一樣,但終究是服避孕藥比較重要!只是,這樣的立場,所為究竟為何?或為誰?!   血栓:避孕藥V.S. AZ疫苗/嬌生疫苗 截至2021年3月底,英國接種AZ疫苗的人中有79人患有罕見血栓,其中19人死亡。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MHRA)根據2000萬劑施打得出結論:每100萬人中約有25%有血栓風險,而100萬人中有1人死亡的風險。   包括威爾士疫苗推廣負責人在內的健康專家都堅稱,疫苗是安全的,同時還解釋了避孕藥等其他藥物可能會引起血栓的風險。   此外,在美國嬌生疫苗也引起的嚴重血栓,目前約為100萬分之1,且全為女性。   在罕見的血栓報導後,南非和歐盟也暫時中止了嬌生疫苗的接種。歐洲藥品管理局今日宣布嬌生疫苗利大於弊,核可使用。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1.04.18) -------------------------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肥胖會影響月經過多的解秘
2021.04.16
肥胖會影響月經過多的解秘
#為什麼肥胖女性的月經血量會比較多呢?   英國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指出,肥胖與月經過多有關,並且可能是由於這可能是由於子宮內膜發炎增加,而導致子宮內膜修復延遲引起的。   嚴重的月經出血會影響到三分之一的育齡婦女。儘管常見且使人衰弱,但其原因尚不明確。月經可能非常嚴重,以至於婦女因而無法外出工作或就學;或者在極端情況下可能需要輸血。購買更多的月經產品會增加經濟負擔,並且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有問題的月經出血可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BMI如何影響女性在月經期間的子宮 在這項研究中,愛丁堡大學MRC生殖健康中心的Jacqueline Maybin博士團隊研究了體重指數(BMI)如何影響女性以及雌小鼠在月經期間的子宮功能。   研究人員測量了121位經月經週期正常的婦女的體重指數(BMI)和月經失血時,他們發現隨著BMI的增加,月經失血也隨之增加。這種關係雖然微弱,但在控制了可能影響月經期間失血的其他因素後,仍具有統計學意義。   該團隊在小鼠中進行了一項伴隨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為何較高的BMI可能導致月經過多。飼餵高脂飲食的小鼠體重明顯高於正常飲食的小鼠。在刮除子宮內膜(模擬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剝落))後,高脂飲食的小鼠比正常飲食的小鼠表現出對內膜的修復延遲,並且有較高的發炎現象。   Maybin博士評論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婦女可能會因局部發炎增加和子宮內膜修復延遲而經歷較嚴重的月經。」   #解套:減肥和消炎藥? 這些發現顯示:減肥和消炎藥可能是治療肥胖婦女月經過多的有效方法。但是,這項研究是針對少數有規律的婦女進行的,這些婦女正在婦科門診就診,可能無法代表一般人群。需要更多的更大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事實上,月經大量出血還有其他原因,包括出血,子宮肌瘤或其他異常生長。要解決肥胖者月經過量的問題,不能以單「體重減輕」取代其他可能原因的調查和治療。   而且,減肥通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醫生通常會在排除其他潛在原因後,治療月經過多的症狀,例如:提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藥可以使子宮內膜變薄,從而減少出血。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4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女人比男人多慢性疼痛與基因有關!
2021.04.14
女人比男人多慢性疼痛與基因有關!
慢性疼痛是一種常見且可能使人衰弱的疾病,比起男人,往往影響更多的女人。為了探討這種差異,研究人員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慢性疼痛遺傳研究,在209,093名女性和178,556名男性中尋找了與慢性疼痛相關的基因變異,並比較了結果。   在女性中,有31個基因與慢性疼痛相關,而在男性中,有37個基因與慢性疼痛相關。只有一個基因是男女共同的。研究人員還研究了這些基因的活性在已知與慢性疼痛有關的組織中是增加還是減少。研究發現,男性的所有37個基因以及女性的30個基因在背根神經節中很活躍。背根神經節是將疼痛信號身體傳到大腦的組織。   性別應納為研究變因 新的結果支持了研究人員以前的研究:慢性疼痛的感覺主要起源於大腦,比較少在人們遭受疼痛的部位。該研究還顯示,慢性疼痛中的性別差異可能至少具有部分遺傳基礎。他們認為,對慢性疼痛以及潛在的其他複雜疾病的研究將性別納入考慮將會受益。總體而言,這些發現增加了我們對慢性疼痛的理解,並可能為這種難以治療的疾病提供了新療法的發展。   研究主持人K.Johnston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突顯出了將性別視為生物變因的重要性,並顯示了慢性疼痛遺傳學中細微但有趣的性別差異。」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4.08)、PLOS Genetics(2021.04.08)      
+ read more
更年期腰圍快速變粗 心臟病風險增
2021.03.25
更年期腰圍快速變粗 心臟病風險增
什麼是女性心臟病風險指標? 腰圍或BMI值?   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的一項分析顯示,女性更年期如果腹部脂肪快速增加,即使她們控制了體重仍然更有可能罹患心臟病。   該研究分析了在25年間收集到的數百名婦女的數據,發現在中年婦女測量腰圍可能比廣泛使用的BMI更是心臟病風險的早期指標。   研究發現,腹部脂肪每增加20%,頸動脈內膜的厚度就會增加2%,而與體重、BMI和其他心臟病傳統風險因素無關。   他們還發現,將近70%停經婦女有腰部肥胖。平均而言,在參與者最後一個經期的前兩年腹部脂肪開始快速增加。圍繞著器官的腹部脂肪以每年增加8%的速度增長,無論年齡多少。在進入停經期後,腹部脂肪繼續穩定地增加。   研究者Samar El Khoudary博士說:「我們需要改變看待婦女心臟病風險的方式,尤其是在她們更年期的前後。我們的研究不斷顯示,比起用體重跟BMI測量的脂肪量,女性脂肪分布於何處更重要。」。   Saad Samargandy博士解釋,圍繞著腹部器官的脂肪與可能危害心血管健康的有毒分子大量分泌有關。   如何監測腹部脂肪 通過CT掃描測量腹部脂肪非常昂貴、不方便,並且可能會使婦女不必要地受到放射線照射。因此El Khoudary建議,定期測量和追蹤腰圍將是監測腹部脂肪增長情形的好方法。她補充,僅通過測量體重和BMI可能會忽略了腹部脂肪的增長,因為兩個相同年齡的女性可能具有相同的BMI但體內脂肪分佈不同。   長久以來,人們太過注重BMI和心血管疾病之關係。通過這項長期的研究,我們發現腹脂的增長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如果透過捲尺發現處於高風險中的女性,可以幫助他們及早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期降低風險。」。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匹茲堡和芝加哥的362名婦女的數據,這些婦女參加了《全國婦女健康研究(SWAN)》心臟研究。這些婦女的平均年齡為51歲,她們在研究期間幾個時間點接受電腦掃描來看其圍繞在腹部器官周圍的脂肪,也透過超音波測量其頸動脈內膜的厚度。頸動脈內膜厚度是心臟病的早期指標。   去年下半年,El Khoudary帶領的研究團隊為美國心臟學會撰寫了新的科學聲明,呼籲促進人們了解停經過渡期特有的心血管和代謝變化,並建議提供女性早期干預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El Khoudary指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某些飲食、運動或生活方式干預措施是否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以及腰圍增長引發心臟病是否有明確的時間點。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3.0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增加多年後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1.03.16
妊娠糖尿病增加多年後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你懷孕時發生過糖尿病嗎? 請不要掉以輕「心」!   懷孕時發生糖尿病,產後多會復原。一項新研究顯示,即使是這樣,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然會增加。   我们已經知道,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後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其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但是對於產後後血糖值恢復健康標準的女性則還不清楚其風險。   這項研究掀開了謎底:沒有糖尿病的婦女在懷孕期間患糖尿病(即妊娠糖尿病。)平均到48歲時,她們動脈中有鈣化物沉積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倍,而血管中的鈣化物是預測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研究指出,即使她們的血糖值在懷孕後恢復到健康標準也是如此。   在美國,有9%的孕婦有妊娠糖尿病、台灣約為10%、全球則為20%。   研究作者Gunderson說:「心臟病的風險評估不應等到女性進入糖尿過渡期或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才進行。懷孕期間出現的糖尿病和其他健康問題是未來慢性病風險的兆頭。」   「醫療體系需要將個人的妊娠糖尿病史納入健康記錄。在建議定期對這些女性進行糖尿病檢查的同時,也要監測心臟病的風險因子。這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02.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瞭解女性心血管健康仍然是科學研究的重點
2021.03.13
瞭解女性心血管健康仍然是科學研究的重點
美國心臟學會自2004年起每兩年發行《Go Red for Women》特刊,以增進對心血管照護和心血管疾病預後中性別差異的了解。   今年發表於《Go Red for Women》特刊上有關心血管疾病男女差異的研究數量破紀錄,共有100多篇,這是過去5年發行此特刊以來最多的。顯示此主題仍然是美國心臟學會標誌性期刊《循環(Circulation)》重要的優先項目。   《循環》總編輯Joseph A. Hill說:「不可否認地,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每3名女性就有1名因此死亡。即使一個生命因此逝去都嫌太多,因為我們知道心臟疾病和中風很多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支持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以及女性參與關鍵的臨床試驗,對於有效改善男女在心臟病和中風照護上的落差至關重要,這是我們改善婦女心血管健康的一部分。」。   此特刊中一些研究的重點包括:   2008年至2017年美國男女發生心肌梗塞後冠心病復發的趨勢、男女心房顫動患者使用抗凝血藥Edoxaban之療效和安全性的比較、對院外心臟驟停的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結果的性別差異、COVID-19對女性心臟病的連鎖效應、呼籲重視孕產婦中風等。   Hill說:「通過刊登一些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最佳研究,我們希望,這一期《循環》將促進這一領域有更多能帶來變革的研究,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不同性別在心血管疾病表現和結果上的差異並有效地處理心血管保健方面的性別差異。   為了讓人們認識參與研究如何能進一步促進科學界更了解心血管健康,美國心臟學會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正在合作Research Goes Red計畫。該計畫的目標是提升女性對健康研究的參與及貢獻。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2.1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