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
最近研究顯示,素食者比非素食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低,但是中風風險較高。飲食專家表示,無論人們的飲食選擇如何,攝取多種食物對健康最有益。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長期大型研究計畫EPIC-Oxford的數據,該研究計畫主要關注飲食和健康。研究對象共有48,188人,有一半是非素食者,34%為素食者,17%為魚素者(肉類只吃海鮮的人)。
研究追蹤了18年,期間有2,820例冠狀動脈心臟病和1,072例中風,中風包括519例缺血性中風、300例出血性中風。
研究發現,相較於非素食者,魚素者冠心病風險低了13%,素食者低了22%。不過,素食者的中風風險比非素食者高了20%,並且主要為出血性中風,而即使研究考量了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結果仍然不變。研究表示,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可能與體內維生素B12較低有關。
難道素食是個不健康的選擇?
由於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確定素食與中風的關係。或許中風風險較高可能跟一個人的飲食型態無關,而是跟不吃肉的人其他生活習慣有關。
不過,研究指出了一個重要訊息,擬定飲食計畫是有意義的,並且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對健康有益。
素食定義隨著時間改變
英國營養學會一位營養師提醒,在理解研究結果時要注意,雖然研究在1993-2001年及2010年分別調查了參與者的飲食內容,但現今典型的素食可能跟過去的素食不同。如今,素的便利食品種類大幅增加,相較於過去素食變得較為普遍。
素食者在飲食方面該注意什麼?
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系統及血管健康重要元素,而素食者雖然可以從強化早餐穀片等食品中攝取,但比非素食者仍較為缺乏。
此外,鐵也不容易從素食中攝取,因此素食者要確保飲食中包括全麥麵包或麵粉、乾果和豆類等食物。素食者也要確保攝取足夠的膽鹼,以免影響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BBC(2019.09.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0
睡得太多或太少對心臟都不好!
最近研究指出,適量的睡眠可以保護心臟健康,而且不論你是否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結果依然成立。
研究利用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的資料進行分析,共檢視了461,347名年齡在40-69歲的人他們每晚的睡眠時數、7年的醫療記錄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
結果顯示,相較於睡眠時數為6-9小時的人,睡少於6小時的人罹患首次心臟病的風險高了20%,睡超過9小時的人的風險高了34%。並且若每晚睡6-9小時,可以讓那些因遺傳因素而容易有心臟病的人首次心臟病發風險降低18%。
睡眠時數是一個獨立的風險因子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睡眠習慣與心臟健康之間的關聯。然而,多數研究是觀察性的,代表這些研究只能呈現相關性,但不能確定因果關係。
由於許多因素會影響睡眠和心臟健康,因此很難確定到底是睡眠不佳導致心臟問題,還是心臟問題導致睡眠不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分析大量數據,並在分析時結合基因研究及排除30種可能同時影響心臟健康及睡眠的因子,包括:身體活動、精神健康、收入、教育程度及身體組成等。
結果顯示,睡眠持續時間是心臟病發作的獨立風險因子。當人們睡眠時數越偏離6-9小時這個範圍,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就越高。例如,每晚睡5個小時的人,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比睡7-8個小時的人高52%。每晚睡10個小時的人有兩倍的風險。
睡太少跟心臟病之間可能是因果關係
研究團隊使用「孟德爾隨機化(MR)」的方法來確認睡眠持續時間短是心臟病發作的獨立風險因子。MR分析顯示,若一個人有睡眠時數較短的基因變異,他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過去研究發現了超過24種與睡眠持續時間短相關的基因變異。透過使用基因變異,MR可以確定風險因素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是否為因果關係。
研究作者表示,這讓他們更加相信這裡存在因果關係,是睡眠持續時間,而不是其他因素影響著心臟健康。
研究得出一個充滿希望的訊息:不管你遺傳了什麼心臟病風險因子,適當的睡眠時數可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就像健康飲食、不吸菸及其他方式一樣。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9.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30
棕色脂肪助你減重又預防糖尿病!
最近科學家發現「棕色脂肪」如何有助於預防肥胖和糖尿病,讓我們更加認識「棕色脂肪」在健康所扮演的角色。這可能引導科學家研發治療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新藥物。
「棕色脂肪」被認為是產熱的組織。主要分布在人的頸部、鎖骨、腎臟和脊髓等區域。當我們不再是嬰兒,多數棕色脂肪會消失,但是可以透過運動、睡得好及經常讓自己暴露於低溫中產生。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和血糖正常的成人有較多的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的作用
氣候冷時,棕色脂肪會利用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在產生熱量,可能跟冬天更容易減重有關。
新研究發現,「棕色脂肪」還可以幫助身體過濾並去除血液中過多的「支鏈胺基酸(BCAAs)」。這種胺基酸存在於雞蛋、魚肉、雞肉、牛奶等食物中,有些運動員會補充它們來增加肌肉。
當這些胺基酸在血液中的濃度正常時它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是若過量,它們與糖尿病和肥胖有關。研究人員發現,沒有或很少棕色脂肪的人無法有效清除血液中過量的「支鏈胺基酸」,可能導致肥胖和糖尿病。
這解釋了為什麼「支鏈胺基酸」補充劑對那些棕色脂肪較活躍的人有益,但對老年人、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有害。
接下來研究將確定棕色脂肪利用「支鏈胺基酸」的過程是否可以通過環境因素控制,例如:暴露於溫和的低溫(攝氏18度)、食用辛辣食物或服藥。這可能會改善與糖尿病和肥胖有關的血糖水平。
編譯來源:Rutgers Today(2019.08.20)、Daily Mail(2019.08.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7
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
治療心臟病重要的原則是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因此及早辨識及精準地判別心臟病症狀非常關鍵,這關乎患者獲得治療的時機、方式還有預後。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病患者被誤診、未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比例高於男性,背後原因可能是未充分認識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因此無法辨識女性的心臟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指引指出女性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並強調認識這些差異能避免女性延誤就醫、被誤診及死亡率上升。
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
男女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的都是胸痛,但是男性比較容易經歷嚴重胸痛、左手臂疼痛,而女性則比較是胸部任意部位感到被擠壓,脖子、下顎、肩膀、上背及腹痛。而且女性比男性容易經歷呼吸短促、噁心、冒汗、不尋常的疲憊、心悸或頭暈目眩等。
新研究:男女心臟病症狀差異不大!
最近一份研究挑戰了女性心臟病症狀有「非典型」的觀念。
研究人員記錄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愛丁堡皇家醫院掛急診的1,941位可能有心臟病人的症狀,並對他們進行了「肌鈣蛋白測試」血液檢測。該測試是測量心臟病發作期間受損心臟細胞釋放的蛋白質。
研究發現,在有心臟病的人當中胸痛是男女最常見的症狀,男女都有93%的人。男女有左手臂疼痛的比例也很相似(48%的男性和49%的女性)。此外,女性比男性容易有下顎或背痛,女性也更容易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出現噁心(19%的男性和33%的女性)。
在胃食道逆流、背痛等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常發生(41%的男性和23%女性)。
研究人員認為,錯將女性標籤為較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可能促使醫師和護士不對女性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或開始治療。這份研究顯示,女性出現典型症狀時永遠都需要被視為心臟病的警訊,否則可能導致女性被誤診、延誤治療或者獲得較不積極的治療。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強調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目的是要打破心臟病屬於男性疾病的迷思。過去對女性心臟病的了解主要是參考男性心臟病,以致於當女性心臟病患者出現男性較少見的症狀時,她比較不會想到可能是心臟病或是被醫師辨識出來,長期下來形塑男性比較容易得心臟病的錯誤觀念。其實男女發生心臟病時可能經歷的症狀是相似的,只是發生率不一樣。重點是看見差異,才不會因此錯失挽救性命的機會!!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1)
* Amy V. Ferry et al. _Presenting Symptoms in Men and Women
Diagnos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Sex‐Specific Criteria_.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8:e0123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6
癌症治療後要小心心臟病!
美國大型研究曾指出,心臟病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最近英國研究也指出,癌症倖存者心血管疾病的長期風險增加,需要有新的策略來預防和管理癌症倖存者的心臟和循環問題,包括提高家庭醫師對風險的意識。
研究進行及結果
新研究分析了超過631,756英國人的醫療記錄,其中包括108,205名20種癌症的倖存者。研究發現有18種癌症倖存者的靜脈血栓風險增加,其增加幅度介於2至10倍之間,例如:與未患癌症的人相比,前列腺癌倖存者風險是1.72倍、胰臟癌倖存者則是9.72倍。雖然風險會隨著時間而降低,但在癌症確診後5年風險是增加的。
此外,有10種癌症倖存者的心肌受損風險增加,即心肌病變和心臟衰竭。例如:白血病、食道癌、肺癌、腎癌和卵巢癌的倖存者心肌病變的風險是未罹患癌症的人的1.5倍。而一些癌症倖存者也被發現心律不整、心包膜炎、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風險增加。
研究還發現,隨著癌症倖存者年齡增加,風險就越高。每年60歲以下的女性乳癌倖存者當中,每1000名有6例血栓,80歲以上則變成每1000名有12例。而每年60歲以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倖存者當中,每1000名有4例心臟衰竭,80歲以上則變成每1000名有21例。
這些風險主要被發現在接受化療的癌症倖存者當中。
研究人員強調,對於許多人來說,整體風險仍然很低,特別是年輕的癌症倖存者。不過,有鑑於近幾十年來癌症倖存者人數因為治療方法進步而不斷增加,研究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患者、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更加意識到這一群體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會增加,我們可以更早發現問題而能改善預後。目前協助醫師管理癌症倖存者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導有限,並且還需要進一步證明常規監測或其他預防措施是否會使風險最高的人受益。
研究方法與限制
研究檢視了來自基層診所、醫院、癌症登記和死亡證明的匿名資料,女性佔53%,平均年齡為67歲。研究比較20種成人最常見癌症的倖存者與非癌症患者,整體心血管疾病的絕對和相對風險。研究考慮了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風險因子,如年齡較大、吸菸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
研究限制包括無法確定患者接受的癌症治療方法。雖然研究可以掌握患者是否接受過化療、放射治療或手術,但沒有關於特定化療藥物、放射治療劑量或手術程序的詳細資訊。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0)
* Helen Strongman et al. _Medium and long-term risks of specif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survivors of 20 adult cance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using multiple linked UK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databases_. The Lancet. Published : August 20, 2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4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最近研究指出,隨著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增加的速度幾乎是男性兩倍。這項研究引起人們討論控制高血壓是否需要針對性別制定指引。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且可以控制的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在60歲以下的人當中,女性的高血壓普遍程度低於男性,但老年女性則變得普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較難控制血壓。而這份研究結果基本上指出,中風風險可能隨著高血壓升高而增加,女性更是如此。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檢視了26,461名美國人的髙血壓引起中風風險的性別和種族差異。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是女性,40%是黑人,男性的平均年齡是66歲,而女性的平均年齡是64歲。
研究發現,血壓每增加10毫米汞柱,白人女性和男性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就會拉大。具體來說,隨著血壓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大約是男性的兩倍。然而,這些性別差異並不適用於黑人男女之間,儘管這一群體高血壓嚴重程度大於白人。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一個人服用的高血壓藥物的數量如何影響他們的中風風險。他們發現控制血壓所需的藥物越多,患者的中風風險就越高。每增加一類藥物,這種風險增加了23%。對於男和女來說都是如此。
研究作者認為,男女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分明,代表需要更仔細地檢視男女高血壓的樣態,但是女性在臨床試驗中的代表性卻往往不足。因此,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此研究結果,並探討給女性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是否有幫助。
而對於藥物增加中風風險的發現,研究作者表示這並不代表控制血壓的藥物會使風險上升,而是服用越多種藥物來維持血壓正常的人本身就有較高的中風風險,這是因為他們的血壓更難以控制或對治療產生抗藥性。
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訂定指引仍無共識
美國心臟學會的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表示,在治療高血壓方面,目前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男女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雖然新研究的結果令他感到驚訝,但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雖然目前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來制定高血壓治療指引仍無共識,但研究作者認為,有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收集更多性別的資料。許多病程存在性別差異卻尚未被看見。即使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治療高血壓時要考量性別,但也沒有資料顯示預防中風一體適用的做法是正確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