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藍莓的「藍」可以降低血壓
2019.02.28
藍莓的「藍」可以降低血壓
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吃200克藍莓持續一個月可以改善血管功能和降低血壓。藍莓的潛在健康益處可能是由於可能自它的「藍」─花青素對血管影響。   研究如何進行? 40名健康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驗。 實驗組:每天喝含有200公克藍莓的飲料; 對照組:每天喝含有與藍莓飲料相似纖維、礦物質及維生素水平但沒有花青素的飲料。 研究團隊監測參與者的血液和尿液中的化學物質以及血壓和血流增加時血管的擴張程度(FMD)FMD是呈現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生物標誌。   研究發現,參與者喝了藍莓飲料2小時後血管功能就受到影響,這個現象持續了一個月。在實驗過程中,喝藍莓飲料的參與者收縮壓降低了5mmHg,這種效果與服用降血壓藥物相似。   研究者更進一步瞭解純化的花青素的影響。發現它改善了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內皮細胞是血液或淋巴與周圍身體組織之間的屏障,它在血液凝結及調節血壓上扮演重要腳色。這種影響與含有一樣花青素水平的藍莓的效果相似。而含有相似纖維、礦物質及維生素水平的飲料則對血管功能無顯著影響。   研究員Ana Rodriguez-Mateos博士表示,雖然最好吃整個藍莓以獲得全部益處,不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大部分效應可以用花青素來解釋。如果每天吃藍莓對血管功能的影響可以維持一輩子,那麼它可以降低2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2.20) * Circulating anthocyanin metabolites mediate vascular benefits of blueberries: insights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tabolomics, and nutrigenomics. Ana Rodriguez-Mateos, PhD et al. _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_. Published: 16 February 2019          
+ read more
變性療法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9.02.22
變性療法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變性手術後過渡療法中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包括中風、心臟病和血栓。   研究提醒醫師及變性者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現象。在接受治療前減少風險因素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戒菸、運動、健康飲食和減肥等,並且臨床醫生應該在開始治療後持續評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去的研究指出,為了減緩更年期症狀有些人會接受荷爾蒙治療,而荷爾蒙治療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荷爾蒙治療對接受變性療法的人的影響所知甚少。研究表示,儘管接受變性療法的人比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更年期者年輕,但變性者可能會有更多的社會心理壓力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3872名荷蘭人的醫療記錄,有2,517名變性為女性,年齡中位數為30歲,他們接受荷爾蒙並且有些有接受雄激素抑制因子;1,358名變性為男性,年齡中位數為23歲,他們接受了睪銅。   為了評估風險,研究人員確定了他們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深靜脈血栓,並將這群人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與一般人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 結果顯示,接受荷爾蒙治療以變性為女性的人,其中風次數是一般女性的兩倍(29比12),並且也比一般男性高近乎兩倍(29比16);深層靜脈血栓的次數是一般女性的5倍(73比13),一般男性的4.5倍(73比16);心臟病發作次數是一般女性的兩倍(30比13)。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變性為男性的人,心臟病發作次數比一般女性高了2倍多(11比3)。   研究提醒,研究目的不是要釐清風險增加背後的機制。他們的研究完全是以檢視過去醫療紀錄為基礎,無法評估吸菸、社會心理壓力、飲食和運動習慣等因素對疾病風險有大影響。雖然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研究人員認為荷爾蒙治療也可能增加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三酸甘油脂和胰島素水平都由於荷爾蒙治療而增加,並且已知兩者都容易讓血管堵塞和發炎。此外,荷爾蒙治療容易讓血液凝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變性為女性的人當中觀察到的中風和血栓的發生率更高。而在接受睾銅的變性人中觀察到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可能部分是由於荷爾蒙讓血液中紅血球濃度增加而變濃稠,同時荷爾蒙也降低了好膽固醇水平和提高壞膽固醇水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2.18)        
+ read more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2019.01.21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一項跨英、法、美及澳國的新研究發現了一種常見的遺傳因子,該因子增加女性發生非典型心臟病—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CAD)是一種特殊的非典型心臟病,會影響身體明顯健康的女性。該疾病的潛在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受影響的患者在冠狀動脈壁內發生出血或瘀傷,這導致動脈變窄而防止血液正常流向心肌,導致心臟病發作。   位於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增加了發生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這種類型的心臟病幾乎只發生在年輕及中年婦女,包括一些孕婦。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很大一部分患者體內的其他動脈也有異常。最近的研究則指出,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與纖維肌發育不良的風險增加有關,纖維肌發育不良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患者常見的動脈異常現象。   此研究中探討了這一遺傳因子是否與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有關,而答案是肯定的,這種遺傳因子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因素。有趣的是,這個遺傳因子似乎也可以些微地保護患者免於典型的心臟病。   如同任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一樣,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需要採用更全面的方法進行調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及管理受影響患者。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醫學和科學界更好地了解這些的非典型心臟病將有助於掌握女性的心血管健康。   雖然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被認為是罕見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實際上可能引發三分之一60歲以下女性急性心臟病發作。這些類型的心臟病顯然被低估了,因為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風險因素。此外,正確的診斷是複雜的,需要復雜的成像技術和臨床專業知識。   此跨國研究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與國際同事合作,建立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詳盡遺傳圖譜,並強調相關遺傳因素的生物性影響。最終目標是能夠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的原因和最佳治療方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1.14)     更多閱讀: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 read more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2019.01.15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臀部肉少的女性也可能會易患糖尿病和心臟病。   專家長期以來一直警告,增加體重對健康是危險的,不過新的研究則再次強調脂肪分佈對健康的影響比體重更大。   在臀部積聚脂肪比在腹部或器官周圍積聚脂肪來得安全。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有些女性天生就不容易在臀部累積脂肪,這使他們面臨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因為當他們真的增加脂肪時,這些脂肪更有可能在血液中循環、聚集在腹部或器官周圍。   研究作者Lotta博士表示,臀部脂肪較少的人患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風險較高,這可能違反一些人的直覺。而我們認為由於遺傳因素讓有些女性不容易在臀部儲存多餘的熱量。這意味著具有這種基因組成的個體優先將多餘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肌肉或胰臟中,或者以循環脂肪和糖的形式儲存在血液中,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更高的疾病風險。   研究團隊正在努力了解研究發現的一些基因是否適合用於未來藥物開發,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636,607名女性的遺傳特徵。他們辨識了202種遺傳變異,這些變異使人們容易有較高的腰臀比 – 即瘦臀寬腹的「蘋果形」體型。   他們找到兩組特定的遺傳變異 - 一種降低臀部周圍的脂肪,另一種增加腰部和腹部周圍的脂肪。這兩組遺傳變異都與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降低臀部脂肪累積的基因本身就會增加疾病風險,並不受增加腹部周圍脂肪的機制影響。   該團隊還使用X射線掃描以詳細評估18,000人的脂肪分佈,這些掃描可以將身體脂肪與肌肉、骨骼區分開來。   研究作者Langenberg博士補充說,並非所有的「蘋果形」體型都是一樣的。專注於測量腰圍以評估風險而忽視了這一指標未能充分考量體型的影響,而有可能忽略掉可能患上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人。   在臀部周圍累積脂肪是一種代謝更安全的脂肪儲存方式,而那些沒有這種遺傳傾向的人會大大受益於生活方式的改善,例如限制卡路里攝取量或增加他們的身體活動。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21) * Lotta LA, Wittemans LBL, Zuber V,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Related to Gluteofemoral vs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Corona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_JAMA_. 2018;320(24):2553–2563.      
+ read more
肥胖是疾病嗎?
2019.01.11
肥胖是疾病嗎?
肥胖是健康風險因子還是疾病一直沒有定論,最近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表示因為引起肥胖的因素主要是遺傳、健康資源不平等和社會文化,而非懶惰和貪吃,所以肥胖應被視為一種疾病。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定義為疾病,此後美國醫學會(AMA)及世界肥胖聯盟(WOF)也分別於2013及2017年表態肥胖是疾病。最近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也加入了陣營。   肥胖是疾病的論點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能減少肥胖者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源於人們普遍認為肥胖只是過度飲食或運動量過少的結果。但其實肥胖更多是受到遺傳、健康資源分配及社會文化因素影響,減少肥胖者的羞恥感有助於讓肥胖者獲得需要的專業照護。   強調肥胖不是由個人暴飲暴食或懶惰所致,能讓社會瞭解一個人其實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體重,從而意識到我們身處的環境其實對體重有相當大的影響。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Goddard教授認為,對飲食有真正有影響的是政府而非個人,因為政府可以透過規範、課稅來控制人們是否負擔得起或是否容易取得某些食品或食物,政府也可以透過確保社區有完善的設施和透過立法和公共衛生政策來促進身體活動。   部分醫師認為肥胖符合某些疾病的醫學標準,例如損害身體功能,過量的脂肪會使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肥胖是健康風險因子的論點 反對肥胖是疾病的專家或團體表示,肥胖沒有相關的特定症狀,並且肥胖其實更像是增加疾病風險的因子而非疾病本身。   宣稱肥胖是疾病是一種「醫療化」,可能導致人們更多地依賴昂貴的藥物和手術,而不是改變生活方式。有些人可能會被過度治療,只因為他們的BMI超標,即使他們是健康的。   由於臨床上使用BMI值來評估一個人是否肥胖有其侷限性,目前仍不清楚將肥胖視為疾病而非某種狀態或失能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支持肥胖是一種疾病是希望讓人們對肥胖原因有更完整的認識,從而降低肥胖者尋求協助的心理壓力,以期有效降低肥胖盛行率。然而,把肥胖視為疾病亦是一種污名化,反而增加心理壓力。到底將肥胖視為疾病的策略能否降低肥胖盛行率及如何拿捏以避免過度醫療化,還需要時間來嘗試及反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1.03)、New York Times(2013.06.18)    
+ read more
第二型糖尿病是陽萎原因之一
2018.12.27
第二型糖尿病是陽萎原因之一
最新研究指出,男性若有第二型糖尿遺傳傾向也較有可能發生陽萎。但這並非是不可避免的命運,如果男性改善生活型態,多運動、健康飲食,可以避免糖尿病,也可避免性無能。假以時日,研究專家相信一般的糖尿病藥物可以重新改變其用途來治療性無能。   糖尿病是增加最快的全球性健康危機,英國在20年內,患者數目增加了兩倍。這個問題的趨使,主要源於肥胖,其中90%的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生活型態及飲食相關。   糖尿病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健康問題,使得腎臟、心臟、眼睛和腦部皆有受損的風險。而美國期刊《人類基因》刊登的研究,証明糖尿病對男子性生活有重大的影響。   醫藥公司一直試圖找尋不同的方法治療性無能,因為有效的治療必定能致富。   1998年Pfizer製藥公司推出威而鋼時,其股價在幾天內漲了兩倍。之後,每年賣出的藥丸收入達一億英鎊,即使在2013年專利終止以後還是一樣。此藥並非對所有男子有效,很多人不喜歡在羅曼蒂克的情景下服用藥丸。   這份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經由減重可減輕糖尿病,同時也會預防性無能。研究專家不只証明基因和性無能的關聯,而且特別考慮到糖尿病普遍迅速增加,是攸關民眾的切身議題。   研究如何進行 他們証明關聯的方法稱為「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方法」。從每一名男性的DNA中找尋和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基因,然後檢視這些基因裏,哪些和性無能有關。如果一個基因和兩者有關聯,這個風險因素確實提供了引發疾病的強烈証據,而不只是有關聯。   研究人員使用上述方法對224,000個男子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胰島素阻抗和高血壓是糖尿病的特色,也是性無能的原因。   研究專家指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討,哪些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可以重新研發成治療性無能的用途。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2.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