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7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女性在懷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增加嬰兒先天性異常、死產和胎兒過大等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公佈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在台灣,似有相同的現象。
報告怎麼說
美國CDC利用國家人口生命統計系統的數據進行分析。2016年全國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為0.9%,妊娠糖尿病的粗盛行率為6%。針對2012年至2016年有可分析數據的40個司法管轄區中,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維持在0.8%,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由5.2%增加至5.6%。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不同的種族、孕前BMI和地區的疾病盛行率有所不同。例如,2016年美國原住民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2.1%),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則是亞洲女性最高(11.1%);在孕前BMI大於40的女性,孕前糖尿病的盛行率為3.2%,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是13.9%,而體重不足女性的疾病盛行率分別為0.3%和2.9%。
這些數據說明了需要在女性懷孕之前、期間和之後採取公共衛生策略來預防、控制或減輕與這些疾病相關的風險,以確保女性和嬰兒的健康。
台灣情形如何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的資料指出,妊娠糖尿病發生率在過去10年約為5%至7%。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比率驟升至12%至15%。但目前沒有規律進行女性懷孕期間的血糖檢測,因此沒有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的相關統計。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妊娠糖尿病產後多會復原,但女性仍應在產後檢查時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如何定期追蹤、檢查,以控制血糖。在下一次懷孕時,也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
編譯來源:Healio(2018.11.06)、Daily Mail (2018.11.01)
+ read more
2018.11.09
老年肌肉無力且肥胖 跌倒風險增加
跌倒是老年人致命的健康風險。一直以來,跌倒的關注多在骨質疏鬆的議題上。最近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研究顯示,停經婦女有肥胖和肌少症(肌力衰弱),其跌倒的風險會增加。
隨著社會高齡化,專家預測,跌倒及隨之而來的併發症也會增加。據健保署統計,2010-2014年發生因髖部骨折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從7121人增加為8384人,有9成多為65歲以上老人,其中女性比男性高出1.75倍。
體重增加的老年人可能會增加肌肉無力和跌倒的風險。在台灣,2016年65歲以上人口有將近一半的人過重及肥胖[1]。同時有肥胖和肌少症的人,肢體活動功能可能降低,並且骨折風險可能增加。研究人員表示,辨識有與肥胖和肌肉無力相關的跌倒風險的人是很重要的,這樣醫療提供者就可以提供適當的跌倒預防方案。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為了解更多關於肌少症和肥胖對老年女性跌倒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使用婦女健康倡議(WHI)的資料進行研究,這包括追蹤了15年160,000多名50至79歲的女性的體重、肌肉量和跌倒經歷。研究人員分析其中11,020名停經後婦女的資料。
結果發現,50-79歲肥胖且有肌少症的停經婦女其跌倒的風險較高,且50-64歲的風險最甚。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老年人跌倒的風險增高,因為肥胖和肌肉無力也會增加。了解更多關於更年期後女性身體如何變化,將有助於醫療保健專業人士設計潛在的解決方案。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05)
* Association Between Sarcopenic Obesity and Falls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2018) Shawna Follis MS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 105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 read more
2018.11.05
優格、酸奶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
一項針對男性的新研究發現,多食用發酵乳製品患冠心病的風險較低。另一方面,非發酵乳製品的攝取量高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
過去研究顯示,與其他乳製品相比,發酵乳製品能對血脂和心臟病風險帶來正面影響。發酵乳製品如:奶酪、優格、酸奶等。然而,對該主題的研究仍然很少。
研究方法
東芬蘭大學的「庫奧皮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因素研究」探討了發酵和非發酵乳製品與冠心病風險之間的關係。大約2,000名男性參加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在1984
-
1989年研究開始時對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進行了評估,並且平均追蹤了20年。在追蹤期間,有472名男性患有冠心病。
研究根據研究對象吃不同乳製品的量進行分組,比較攝取量最高和最低的群體,同時考慮了各種生活方式和營養因素。
結果發現,與發酵乳製品攝取量最低的組相比,攝取量最高的組的冠心病風險低了26%。酸奶是最常用的低脂發酵乳製品。高脂肪發酵乳製品(如奶酪)的攝取與患冠心病的風險無關。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攝取很多非發酵乳製品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牛奶、冰淇淋及黃油是此類別中最常用的產品,攝取量高定義為:每日平均0.9公升的牛奶。而較低的攝取量與風險無關。
這項新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發酵乳製品超過非發酵乳製品的健康益處。雖然尚未了解所有機制,但可能與發酵過程中形成的化合物有關。
研究結果與起士因為含有高飽和脂肪而會阻塞動脈並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觀念有所衝突,研究表示發酵乳製品可能對膽固醇有正面影響。
自從1970年代一份大型研究將飽和脂肪與高「壞膽固醇」連結後,飽和脂肪就被妖魔化,後來有許多試驗助長了這樣的觀念。不過,最近對飽和脂肪的安全性的爭論變得密集,其中有研究指出脂肪其實能促進「好膽固醇」。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0.30)、Daily Mail(2018.10.30)
+ read more
2018.10.22
吃太多水果會導致糖尿病?
雖然科學家們並不清楚導致第2型糖尿病的原因,但是,人們一直認為多吃糖會引起糖尿病。近幾年台灣的水果甜度越來越高,就有了吃太多是否會容易罹患糖尿病的疑慮。
那麼,得糖尿病真的是因為糖吃太多嗎?多吃糖是不是會引發糖尿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吃糖和患有糖尿病,其實沒有直接相關性。但如果長期多吃糖類食物,會導致多餘的熱量攝入,引發肥胖而有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引起糖尿病,且多吃糖類食物,可能會使許多隱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轉為顯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吃水果會導致糖尿病?
通常,吃水果若是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則不應該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是,超過每日建議的水果量可能意味著一個人的飲食中含有過多的糖分。
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因此它是健康飲食的重要部分。選擇新鮮水果而不是乾果,少喝果汁或奶昔,可以幫助減少糖的攝入量。
風險較高的人應該少吃水果嗎?
超重的人比沒有超重的人更容易患第2型糖尿病。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如果一個人攝入的卡路里比燃燒的卡路里多。含糖的食物和飲料通常含有高卡路里。
若依照每日建議量(見水果指南)吃水果不應該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果汁含糖量特別高,但每天飲用不超過1杯果汁有助於將糖攝入量保持在健康的限度內。
患有前期糖尿病的人的血糖水平高於平均值,但尚未到讓醫生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的程度。雖然前期糖尿病會增加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肯定會患上這種疾病。減肥和日常鍛煉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一些藥物也可以降低人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吃水果,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對於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管理他們病情很重要的部分是他們的飲食,他們經常需要飲食計畫。他們可能需要監測飲食中的糖量或避免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
水果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糖。糖尿病患者在製定飲食計劃時可能需要檢查這些食物的量。除了糖和碳水化合物,水果含有豐富的纖維。含有纖維的食物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因此它們比纖維含量較少的食物更慢地提高血糖。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提高血糖水平。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容易提高血糖。
有些人使用血糖指數(GI)來計劃他們的飲食。GI是特定食物提高人體血糖的量度。低GI的食物比高GI食物的血糖低。大多數水果是低GI,但有一些如哈密瓜和鳳梨,是高GI水果。加工食品會增加其GI,因此果汁的GI比整塊水果高。成熟的果實比未成熟的果實具有更高的GI。將具有高GI的水果與低GI食物相結合可使其成為更健康的選擇,例如:將成熟的香蕉切片放在全麥吐司上。而乾果、果汁和某些熱帶水果如芒果,含糖量較高。一個人可以選擇吃一小部分或避免經常使用這些。
結語
糖尿病的病因很複雜,但一個人不可能僅僅因為吃過多的水果而患上這種疾病。超重或高血糖是發展糖尿病的風險因素。適量吃水果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限制飲食中乾果和果汁的量可以幫助減少糖的攝取量。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10.11)
+ read more
2018.10.03
「壞」膽固醇真的「壞」嗎?
誤導性的統計分析,排除不成功的試驗及忽視許多相互矛盾的觀察是半個世紀以來的假設的根源,這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對於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事情並不是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明確。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CL-C)或「好膽固醇」可能並不是那麼好。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令人不安的關聯。另一項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女性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有關。現在,新研究已經對「壞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發出了批判性的關注。
瑞典Uffe
Ravnskov醫師及其團隊分析三個大型的回顧性研究,這些研究認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而史達汀類藥物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為什麼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是罪魁禍首
瑞典Uffe
Ravnskov醫師及其團隊從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科學主張的可證偽性」的準則開始,根據該準則,科學理論永遠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它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因此,他們開始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假說是否可能被偽造。研究人員解釋,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導致心臟病的主要原因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低水平的人和高水平的人一樣動脈粥樣硬化,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或更高。
「好膽固醇」:多少是太多?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膽固醇』」的口頭禪可能不再是每個人的情況。
支持「脂質假說」的論點來自許多針對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研究:高「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可以預測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這是正確的,但有關連與有因果關係並不相同。那些研究不僅無法證明因果關係,而且統計方法也存在缺陷。
作者繼續指出一系列其他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但都沒有被加入評估,例如精神壓力、發炎和感染。
拉文斯科夫博士及其同事總結道:
檢視「膽固醇假說」的那些研究,我們認為它們是偽證,因為它們無法滿足任何「希爾準則(Bradford
Hill
Criteria)」的因果關係標準,而且三個回顧性研究的結論是基於誤導性統計、排除不成功的試驗及忽略了許多矛盾的觀察。
人們應該做出「知情」的決定
共同作者佛羅里達大學的David
Diamond教授對於這一發現做了評論:「數十年的研究都設計在欺騙公眾和醫生,使他們相信「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導致心臟病。事實上,它沒有。對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非常有缺陷,不僅缺乏低密度脂蛋白與心臟病之間因果關係的證據,史達汀類藥物倡導者用來證明益處的統計方法具有欺騙性。」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與人們分享」這些信息,以便他們在考慮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時做出「知情」的決定。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18.10.03)
* Uffe Ravnskov, Michel de Lorgeril et al. _LDL-C Does Not 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_. 2018 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 read more
2018.10.03
有心臟疾病的女性適合懷孕嗎?
對於大多數有心臟疾病的女性來說懷孕是安全的,但是對一些女性來說懷孕的風險就很高,如每10名「肺動脈高血壓」者就有1位在懷孕或產後不久過世。
懷孕對媽媽的血液循環有很重大的影響。孕婦的心臟需要打出比平常多50%的血液,且心率會增加10-20%,這對有心臟疾病的女性來說可能具有風險。因此,孕前檢查諮詢很重要,因為能辨識出應被建議不要懷孕、啟動及時治療和討論風險與選擇的女性。
心臟疾病是已發展國家的孕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全世界孕婦或產後不久死亡的原因有15%是心臟疾病。當失血或感染等其他孕產婦死因的死亡率逐漸下降時,孕產婦因心臟疾病死亡的重擔正在增加。
研究內容
研究團隊於2007-2018年間自53個國家的138個中心研究了5,739名有心臟疾病的孕婦,他們平均年齡為29.5歲且都是第一次生產。
57%的孕婦天生心臟畸形,並且多數在幼年時透過手術整治過。其他心臟疾病包括:心臟瓣膜疾病(29%)、心肌病(8%)、主動脈疾病(4%)、缺血性心臟病(2%)及肺動脈高血壓(1%)
44%的女性是剖腹產,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因為心臟問題。女性若在懷孕前有以下狀況,在懷孕期間較容易有併發症:心臟衰竭、運動能力降低、心臟跳動功能降低或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在研究中,11%心臟衰竭的女性、2%上心室心律不整及2%心律不整的女性有併發症。
整體來說,不到1%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或產後不久死亡,有肺動脈高血壓的女性(即肺部有異常高血壓)的死亡率最高(9%)。胚胎及新生兒死亡率皆為1%。
研究結論
Roos-Hesselink博士指出,具有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非常高風險的症狀的女性比例在2007-2018年間從1%上升到10%。這表示現在比過去有更多高風險心臟疾病的女性成為孕婦,可能是因為矯正的技術改善了存活率及較多女性活到適合懷孕的年齡,又或者是因為醫師對於建議誰避免懷孕變得更謹慎。
不過,自從2007-2010年間孕產婦死亡率增加後,這些數據就一直下降。Roos-Hesselink博士表示,這可能反映出對特定問題越來越關注及對有心臟疾病的孕婦有更好的照護,例如:歐洲心臟學會於2011年出版了首份懷孕期間心臟疾病的照護指引,並於2018年3月出了第二版。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