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卵子是怎麼變成可計價的商品?
2019.11.14
卵子是怎麼變成可計價的商品?
近年來,人工生殖市場蓬勃發展,全球有超過250億美元的商機,預估到2026年將增加至410億美元。台灣同樣出現許多生殖技術公司,為不孕夫妻及女性帶來新希望。   人工生殖技術(ART,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係指透過生殖醫學的介入,將精子、卵子以非性交的人工方式在體外受精,然後植入母體達到受孕生育目的之技術。很多時候,不孕是因為精子或卵子不足或不良,因此必須外求,促成精卵的交易。   只是,大家可能都忘記了,在人工生殖技術出現之前,卵子就是個細胞。不是實驗室中可控制的東西、不是可以交易的物品、更不是跨國的商品。   女性的卵究竟如何從細胞變成有價格的商品呢?這開始於多數人都想不到的地方:農場。   這一步是這樣開始的… 早在1920年代,農民就在對動物進行人工授精等技術。195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和澳洲的科學家開發了體外受精技術,從狗、兔子、小鼠和綿羊身上取得卵子,在實驗室中進行受精,再將胚胎植入子宮。成功產下健康動物之後,一些醫生和科學家認為這個方法可能可以適用於人類。然而,接下來卻歷經了20多年的實驗和失敗的治療,此間涉及數千名女性。   1978年,全球第一個試管嬰兒Louise出生,登上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   在數十年前,試管嬰兒存在爭議,曾出現多番論戰,Louise家甚至收到許多「仇恨郵件」,充滿謾罵、侮辱與威脅。教宗庇護十二世、保羅六世等人都曾譴責人工授精與試管嬰兒,澳洲、英國和美國等地的天主教主教也表示這違反了道德和自然法則,一些女性主義者則譴責試管嬰兒是對女性的實驗。   台灣的第一名試管嬰兒「張小弟」,誕生於1985年,當時也受到許多關注。   卵子的商品化 從試管嬰兒的早期開始,女性的卵子便成為有價格的商品,方法則有很多種。   在某些國家,無法用自己卵子受孕的女性、同性戀或異性戀夫妻可以購買別人的卵,例如美國加州、紐約等地區,可以向年輕女性(通常是需要籌措學費的學生)購買卵子。一個卵子的費用在18萬至46萬元台幣之間,具體價格取決於提供卵子女性的條件。如果女性有規律運動、亮眼的外表,並有優秀的大學成績,她也許可以要求更高的價格。   澳洲、德國或法國等國家則有較嚴格的限制,禁止購買卵子。在這種情況下,有需求的人可能會與限制性較低國家的診所聯繫,例如美國、西班牙和南非的某些州。診所可以安排從年輕、生育能力強,通常是比較貧窮的女性那裡購買卵子,並在海外診所進行試管嬰兒。由於這逃避了國家法規,目前沒有這類國際卵子交易市場價值的可靠數據。   夫妻通常想要一個與他們相似的捐贈者,因為他們不希望別人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遺傳後代。因此,診所會強調匹配販賣者與購買者的外觀和膚色(例如藍眼睛、黑髮、高大)。在某些地方,例如美國加州,如果購買者願意為付費,則可以要求各種條件,例如學位。   在台灣,用錢買卵子是非法的,但是可以捐贈卵子,就像捐血或器官捐贈一樣。〈人工生殖法〉規定,女性在20歲至40歲間可捐贈卵子,雖是無償,但可給予營養費,上限為 9萬9千元。而一生中只能讓一對夫妻活產一次,也就是如果接受捐贈卵子的女性已有活產寶寶,就不能再次捐贈。   大冷凍時代 大約從2010年開始,出現了冷凍卵子的風潮,鼓勵女性在生育能力下降前冷凍自己的卵子,在日後要懷孕時就有品質較好的卵子可以使用。   這種出於個人或社會因素地冷凍卵子與醫療原因凍卵不同。接受癌症治療的女性會考慮先將卵子冷凍,因為化療和放射治療可能會破壞卵子生育能力。   雖然收費不盡相同,但凍卵通常很昂貴,可能的費用包括:取卵費用(包含藥物與手術)約是10萬元台幣;成功凍卵之後,每年還必須付1萬元左右的保管費用。若後續要進行試管嬰兒療程,費用大約是15萬元。   冷凍卵子甚至成為時尚標誌 凍卵已成為Vogue和Glamour等女性雜誌的熱門話題,許多名人、明星也表達對凍卵的興趣,甚至表示自己已經凍卵。2014年,媒體報導了Google以及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律師事務所等向女性員工提供凍卵機會,作為薪酬待遇的一部分。凍卵被形塑為明智的、時尚的職業女性的選擇。   凍卵意味著女性可以延後生育,直到職業和經濟狀況有穩定的狀態。她們的想法是,可以在30多歲或40多歲時將卵子解凍來懷孕。但是,取卵過程與高齡生產可能面對的風險,很少在討論中出現,女性更沒有被充分告知相關的規定,以為冷凍了卵子就能在數年後成功懷孕。   在台灣,法律規定只有「不孕夫妻」才可以進行人工生殖。也就是說,一名女性即使在年輕時凍卵,如果沒有結婚,或者與她的丈夫在醫學上沒有被認定為「不孕夫妻」,那也無法使用冷凍的卵子來進行人工生殖。   女人需要的真的是凍卵嗎?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當她們完成大學教育、有了工作,找到伴侶並建立穩定的家庭考慮生育子女時,適合的生理時間已經過去了。並且隨著購屋困難度的提高、學習時間越來越長以及職場壓力不斷增加等因素,女性在30歲前育兒變得越來越困難,女性開始尋求凍卵來處理不斷下降的生育力。   但是,一旦開始治療,女性很快就會發現沒有任何醫療程序可以彌補卵子下降的生育力。36歲以上女性將卵子解凍後進行體外受精成功懷孕率小於33%,活產率在2%至12%之間,活產率隨年紀提高而下降。   隨著卵子越來越珍貴,如果可能的話,女性願意付出高額的代價來保護它們。如果在她們的國家不能購買卵子,尋求跨國購買卵子更是昂貴。澳洲最近一份報告建議,更多的公共生育診所可能可以改變這種情形,建議使用公共精子和卵子庫,讓女性不必支付鉅額費用也能獲得生育保護。   但是,生育力隨著年齡下降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卵子去商品化的最好方法其實是制定相關政策並提高職場的友善程度,支持女性在生育力下降之前生育。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0.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性行為有助孕婦催生嗎?!
2019.11.09
性行為有助孕婦催生嗎?!
一直有這樣的傳言存在著,孕婦大概在懷孕滿37週時,透過發生性行為可以產生催生的效果,讓肚子裡的寶寶快點來到這世上。但最近終於有一項義大利研究對其進行檢視,最後要大家還是把這個說法放到一邊去吧,不要太相信它。   傳言背後的理論是什麼? 「性行為可以催生」背後存在一些理論假設-性交之後會提高子宮收縮的強度,甚至女性高潮也和子宮收縮有關。而精子據說含有豐富的前列腺素E和F2α,該成分與孕婦催生使用的藥物相同。另外也有證據指出,性行為後數小時,孕婦子宮黏液中的前列腺濃度將增加,會控制血流和催生。以上都是假設性行為可以催生的理由。   不過顯然它們都沒有獲得支持。研究團隊發現,發生以及沒有性行為兩者,會出現自然分娩的情形相似。而性行為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也無須對其多加限制。   研究資料與結果 研究團隊收集在2019年6月以前的相關臨床試驗資料,對其中品質較高的3個臨床試驗進行分析。當中共包含1,500名曾經至少有一胎催生經驗的女性。   其中兩個馬來西亞研究要求參與研究的實驗組孕婦在37週足月時盡可能發生性行為、控制組則不被鼓勵或禁止。第三個來自葡萄牙的研究則要求孕婦在37週足月後每星期發生兩次性行為、或是完全避免。最後結果顯示,發生性行為和出現自然分娩、或和人工催生之間都沒有相互關連性。   但由於研究資料都是女性自我報告的性質,因此研究者無法確切掌握性行為實際發生的頻率。未來研究還需要再適當評估性高潮、侵入性性交、使用保險套、性交頻率及其他因子對足月後催生的影響。   刺激乳頭可能有效果 儘管性行為催生缺乏證據支持,但研究團隊在另外有719名女性參與的6個研究中發現,連續三天每天刺激乳頭至少1小時,會提高女性生產的機率。主要是因為刺激乳頭會分泌催產素,使得子宮頸會變得柔軟並擴張。   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表示,目前沒有任何方式能讓孕婦可以自行在家裡就開始生產,包括草藥健康食品、性交、針灸、泡熱水澡與使用蓖麻油都沒有獲得科學證據支持。   此研究刊登於《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10.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女人流產該如何預防、治療及支持?
2019.11.08
女人流產該如何預防、治療及支持?
流產是令人感到痛苦的事件,那些經歷過的人突然之間失去了迎接新生活和建立家庭的希望。如果此後懷孕時間延遲,或者需要進行生殖治療才能懷孕,在情感上就更令人難以接受。   許多醫生將流產視為「自然法則」,並未完全意識到流產對女性和親屬的情感和心理影響。可幸的是,這種觀點正在變化,並且有越來越多人在倡議應對流產的原因、預防和管理進行研究。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時,經歷過流產的人容易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和焦慮症。因此,除了繼續研究外,重點還應放在提供支持上!   為什麼會發生流產? 流產很常見,影響了全世界15-20%的孕婦。許多經歷流產的夫婦不願談起,並且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親友或同事也經歷過流產。   通常,流產的婦女會感到內疚,並會不停思考導致流產所有可能的原因。但是流產很少是由母親所做的任何事情造成的。   有些流產可能是由子宮內膜問題引起的,而有許多原因會改變子宮內膜對發育中的胎盤的反應,包括:子宮形狀不規則、荷爾蒙紊亂(如甲狀腺疾病)、存在難以使胎盤發育的抗體(稱為產科抗磷脂抗體)、代謝問題(如糖尿病)、凝血障礙、維生素缺乏和生活方式(如吸煙)等。但是,這些因素的確切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   造成流產主要的原因是胚胎的染色體太多或太少,大約50%的流產被認為是由於染色體的問題。並且這一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因為儲存在卵巢中的卵子難敵歲月的耗損。   具有異常染色體數的胚胎不是無法在子宮著床就是會發生流產,唯一的例外是胚胎的第21、13或18號染色體複製過多,這可能導致新生兒患有諸如唐氏症的染色體疾病。   夫妻年齡會對結果有影響嗎? 儘管父親的年齡確實會影響流產風險,但母親的年齡的影響更大。   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她們帶有完整染色體的卵子剩下不多。當女性在30多歲和40多歲時嘗試生育時,她們面臨生育問題和流產的風險就更高。   如果使用試管嬰兒技術產生染色體正常的胚胎,並移植到子宮中,則與年齡相關的流產風險將消失。有了這些胚胎,健康的40歲女性使用自己的卵子懷孕的流產風險與25歲的女性相同。   反復流產的原因 當夫妻不只經歷一次流產,稱為反復流產。2018年歐洲生殖醫學會的指引建議,兩次流產之後就應檢查原因,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則建議在三次流產後進行檢查。   如果流產後可以對胎兒進行組織切片,就可以確定胎兒的染色體數是否正常。如果診斷出胎兒染色體異常,這不是反復流產的原因,會發生可能只是不幸遇上了。如果胎兒染色體正常,就會轉而對子宮內膜或胎盤因子進行檢查,主要是確定是否有:使胎盤難以發育的抗體、子宮異常或甲狀腺疾病。   精子的DNA損傷也會導致流產,因此可能會提供男性伴侶精子DNA損傷的檢驗,以及荷爾蒙、代謝和遺傳疾病的檢測。   此外,也可能進行子宮腔鏡檢查或超音波檢查,以確保沒有組織性的問題,如息肉。   如何治療流產? 治療流產,夫妻會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選擇,例如:不吸菸、不酗酒、不吸毒和調整高糖飲食,以改善卵子、精子、胚胎和子宮內膜細胞的品質。若有維生素缺乏也會得到處理。   如果流產原因是有使胎盤難以發育的抗體,可用阿斯匹靈和血液稀釋劑治療;若是子宮異常引起則需要手術來改善;若是因為甲狀腺疾病則可通過補充荷爾蒙來治療。   如果有檢測到遺傳異常,則需要轉介遺傳學家。夫妻可以考慮試管嬰兒,這樣就可以在將胚胎植入子宮之前對其進行基因測試。   展望未來 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是對流產的組織細胞進行染色體的比對檢驗,但有時這些細胞不會生長。所以,使用從細胞提取的DNA進行新的染色體檢測是可行的,並且可能提供更可靠和準確的結果。   此外,目前正在探索新的免疫標記和細胞,以改善對產科抗磷脂症候群和其他導致流產的免疫原因的診斷。更準確地識別導致流產的免疫原因。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0.2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美法院裁定:「限制人工流產在8週內施行」違憲!
2019.11.06
美法院裁定:「限制人工流產在8週內施行」違憲!
日前國內有人提出公投提案,要限制人工流產必須在8週內施行。此舉明顯跟隨美國阿拉巴馬州在今年國會的修法:以心跳的開始時間限縮施行女性人工流產時間(心跳條款),嚴重傷害女性身體自主權及其健康。   但在上週,阿拉巴馬州的法案,被法院認定為違憲並暫時遭阻擋!直到訴訟結束前該案都不會生效施行。   阿拉巴馬州法案違抗美國憲法 中阿拉巴馬州聯邦地方法院法官Thompson在長達17頁的意見書中表示,「阿拉巴馬州的人工流產禁令違反最高法院先前的判例,藐視美國憲法。它違反了個人的隱私權,以及個人依據尊嚴及自主性做決定的權利,同時也削減女性在社會中行動以及做生育決定的能力(capacity)。」   全美最嚴格的人工流產法案 今年在美國多州,宗教保守團體支持者與共和黨議員都發動限縮人工流產的修法,意圖要推翻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羅訴韋德案中判決禁止人工流產是違憲的先例。   法案內容大致相似,要求在可測得胎兒心跳後禁止女性人工流產。目前已有如肯德基、喬治亞、密西西比等州通過法案,但尚未有任何一州確定生效施行。   阿拉巴馬州是將人工流產條件修改為最嚴格的美國州之一。法案僅允許女性在懷孕生產可能有生命危險、或胎兒出現致命併發症時才能進行人工流產,如果是遭性侵或亂倫而懷孕,女性還是必須將小孩生下來。若違法,女性不須負刑事責任,但幫女性執行人工流產為重罪,刑期最高可判99年。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0.29)、REUTERS(2019.10.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生產時需不需要切開會陰?
2019.11.06
生產時需不需要切開會陰?
在加拿大,最近幾年生產時「會陰切開術」」的比例減低,然而新的研究指出,生產時用鉗子或真空吸取來協助時,這樣的趨勢需要進一步檢驗。   會陰切開術是為了在生產時減少會陰的傷害,將產道擴大的切割手術。   會陰切開術曾經被視為例行公事,但在1990年代開始減少,因為有一系列的研究顯示這個做法不僅無法保護婦女不受傷害,實際上增加疼痛並且延長復原的時間。然而這樣的發現只適用於陰道產對於生產時發生問題,需鉗子或真空吸取來協助時,會陰切開術是有利的。   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加拿大醫科協會」期刊發現,在沒有使用生產輔助儀器時,會陰切開術嚴重撕裂的風險高,而有使用時,特別是鉗子,應考慮採取會陰切開術。   UBC婦產科研究專家以為,原本只是推薦對「無輔助儀器」的陰道產,要避免例行的會陰切開術,卻被過份普及到所有的陰道產,使得有益於「輔助生產」的會陰切開術大幅減少。     這個研究裏的專家,使用加拿大健康機構的資料來分析2004-2017年間,超過250萬生產中,會陰切開術的趨勢。他們發現大致看來,會陰切開術的比例在「非輔助」和「輔助」生產正在下降中,即使會陰切開術對後者可以保護預防嚴重的撕裂。   研究專家又檢視了會陰切開術和生產肛門括約肌的傷害(OASI)(會陰嚴重撕裂的特徵)之間的關係。嚴重的會陰撕裂會導致短期和長期的疼痛、感染、性交問題和失禁。在加拿大和其他工業國家,最近幾年OASI的比例增加達15%。在2017年一年內,加拿大有18%的婦女以鉗子或真空取出嬰兒後,診斷出有OASI。   對第一次陰道產的婦女來説,會陰切開術可減少OASI的風險達42%。   這個發現顯示,產科醫師將會陰切開術的導引普及到所有的陰道產時會引發傷害,應該謹慎,特別是頭胎生産,以及剖腹產之後的陰道產。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2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月經不規則容易早逝?!
2019.11.05
月經不規則容易早逝?!
新的研究指出,月經週期持續不規則的女性可能會較早死亡。相較於經期規律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經期過長的女性死亡風險高三分之一。   不過,有專家提醒經期不規則的女性不需過於擔心,因為研究發現的關聯輕微並且很可能是呈現了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雖然女性的經期不符合28天循環的狀況不算少見,例如青春期少女或更年期女性等,但是這項研究發現,當女性的經期持續不規則或持續超過32天時可能值得加以留意。   這份哈佛醫學院和中國的同濟醫學院的研究包含了93,775名婦女從1991-2013年的經期資料。參與者向研究人員報告了她們平時的經期長度及頻率。在研究開始時,沒有人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或糖尿病。研究期間,近1,679名婦女死亡,其中有828人死於癌症,166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月經週期在14到17歲之間總是不規律的婦女,比經期規律的婦女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高21%;18到22歲經期持續不規則的婦女風險則增加34%;婦女在28到48歲經期持續不規則也跟過早死亡風險有關。   此外,月經週期平均為32-39天及40天以上的女性,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分別高了23%及28%。   研究結果考量了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種族、運動習慣等其他生活方式。   不過,這份研究並未證明經期不規律或過長的經期會導致早逝,它只能顯示這些因素之間存在關聯。還需要有更多研究,確定改變不規則經期會影響死亡率。   一位婦產科醫表示,這種關連可能與其他風險因素有關,因為經期失調的女性通常會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這些風險因素增加了早逝的可能性。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導致月經失調,並常常與糖尿病有關。建議經期不規則的女性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不吸菸和定期做健康檢查。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0.16)、Daily Mail(2019.10.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