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婦女何時容易受孕不能只算日子!
2019.09.14
婦女何時容易受孕不能只算日子!
女性經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根據UCL and Natural Cycles所做的一項新研究,參加研究的婦女之平均經期為29.3天,65%的婦女是25-30天,只有13%的經期是28天。   這是至今有關經期最大的回顧研究之一。它分析的資料包括瑞典、美國和英國124,648位婦女,超過600,000經期,可以幫助伴侶更了解什麼時候是最可能懷孕的。   完整的經期是由月經來潮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經來潮,並以排卵為分界點分成兩個階段:卵泡期和黃體期。研究專家發現卵泡期平均為16.9天,黃體期平均為12.4天。在25-45歲之間,每年平均經期減少0.18天,平均卵泡期減少0.19天。肥胖婦女的平均經期變異是0.4天或14%。體重不足和非肥胖的婦女經期長度的變異比較少。     想要懷孕的婦女應在排卵時─容易受孕的時間─性交。但是排卵並不是固定地在第14天發生,因此確認容易受孕的時間很重要,單看經期日是不足的,也應追蹤其他指標,如基礎體溫。   因為經期和卵泡期的長短有個人差異,特別是在平均範圍(25-30天)之外的人,在估算容易受孕的時間時應該是採取更個人化的方式。已有幾個研究指出,只基於經期日來估算日子的應用程式,可能完完全全錯過容易受孕的時間。   受孕覺知的應用程式 受孕覺知應用程式是在幫助婦女確認其容易受孕的時間,該應用程式連結著一個龐大的受孕資料庫,能從大量月經週期的數據中增進對容易受孕時間的認識。   資料庫收集的資料來自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中使用應用程式的婦女,他們年紀介於18-45歲、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5-50之間,並在過去12個月未曽使用荷爾蒙避孕法。而已有身體狀況的(如有多囊性卵巢症狀、低甲狀腺或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停經的皆已排除。   手機應用程式中個人健康監控的廣泛使用製造出大量的經期資料,若將真實世界數據和在控制情境中的傳統臨床研究互相驗證,新的科學發現將潛力無窮。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8.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停用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多年後乳癌風險仍較高!
2019.09.08
停用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多年後乳癌風險仍較高!
一項大型研究再次證實,更年期荷爾蒙療法(HRT)讓女性容易罹患乳癌 ,並且即使在停止服藥十幾年後仍然存在更高的罹癌風險。   長久以來,女性使用合成的荷爾蒙來代替更年期間衰退的荷爾蒙。這些藥物 - 可能是藥丸、貼片、凝膠或注射劑 - 提供女性單純的雌激素或複合式荷爾蒙(雌激素加黃體素)。對於許多女性來說,這些藥有助於抑制更年期症狀,包括骨質疏鬆症。   過去研究指出HRT與乳癌風險增加之間有關。2002年和2004年,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發布的報告顯示,使用複合式HRT的婦女容易罹患乳癌。後來報告受到極大關注,讓HRT使用率下降,而乳癌發病率也跟著下降。   但是停藥後乳癌風險是否持續存在?不同類型的HRT可能帶來的乳癌風險會有不同嗎?目前缺乏足夠的資訊來解開這些問題。因此一個跨國的研究團隊匯集了數十項研究的數據,更仔細地研究這些問題。   5年每天使用複合式HRT,風險高 研究估計,50-69歲體重正常、未使用過HRT的女性,在往後20年內有6.3%的可能性罹患乳癌。相比之下,相同條件但從50歲開始持續5年使用雌激素且每天使用黃體素的女性風險為8.3%;使用雌激素且斷斷續續使用黃體素的女性風險為7.7%;單純使用雌激素的女性風險為6.8%。20年包含使用藥物的5年及停藥後15年。   使用HRT的時間越長,罹患乳癌的風險就越高 使用HRT十年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使用五年的女性的兩倍,不過這樣的結果並未發現於陰道局部用藥的女性。而使用不到一年的女性的風險只有微幅上升。   開始使用HRT年齡及肥胖可能影響乳癌風險 研究發現,40-59歲開始使用HRT的女性乳癌風險相似,但是60歲開始使用的風險則變小。肥胖女性使用HRT的乳癌風險也較小,尤其是使用單純雌激素者。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匯集並重新分析了1992年至2018年58份符合條件的前瞻性研究,這些研究記錄了HRT使用情形並在停用HRT後追蹤了乳癌發病率,其中包括了108,647名女性罹患了乳癌。研究團隊檢視了她們最近一次使用的HRT種類、使用了多久及距離最後一次使用過了多久。   英國健康與臨床卓越機構(NICE)表示他們有留意到這份研究,並會評估是否要更新目前的更年期指引。   英國皇家醫師學院表示,患者不需過於焦慮並持續使用HRT,而在指引確定更新前醫師應照常提供患者服務。若患者對使用的HRT感到擔憂,應與醫師在下一次定期門診時進行討論。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9) * STAT(2019.08.29) * The Guardian(2019.08.29) * _Type and timing of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_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August 29, 2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什麼女人中年停經的研究這麼少?
2019.09.04
為什麼女人中年停經的研究這麼少?
儘管我們不缺乏向女性推銷的檢測項目,但是中年卵巢的生理複雜性仍然是相對未知的領域。科學家們還沒有破解那些當卵子變少可以阻止卵泡成熟變成卵子的訊號、或是卵巢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腳色。   而為什麼有些女性幾乎沒有任何可辨識的更年期症狀,卻另外也有女性出現惱人的熱潮紅症狀,甚至嚴重可能會持續十年以上?這也是個未完全被瞭解的問題。   在女性個體上,雌激素下降和更年期症狀之間的關聯性始終還是個謎。簡單來說,當生育力的循環走到將結束的時刻,我們都知道雌激素下降會造成熱潮紅,短時間下降的幅度愈大,症狀會更嚴重,但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甚少。   荷爾蒙療法長期以來已是廣泛被用來減緩女性更年期症狀的治療,但我們對於這個療法如何和女人身體交互發生作用依然缺乏基本的認識。有一些科學家表示當他們試圖進行新研究要了解可能的治療方式,他們會碰到困惑。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教授Dhillo近期要研發一個有望取代荷爾蒙療法的化合物。他提到,一位審查經費補助的人員曾問他:「你是不是要醫療化女人的生理過程?」   Dhillo認為這個問題帶有暗示,彷彿希望女人應該要忍受這些不適的症狀,可是我們從來不會這樣對有心臟病的人說同樣的話。他也補充表示,一直以來停經被看作一種生理的現象,只是女人會經歷的其中一件事情,就和生產一樣,但未受到足夠重視的是-它會對一個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干擾。   女性福祉慈善機構(Wellbeing of Women)執行長Lidsay表示,這樣的態度會忽略尋求醫療建議的女性。不過她和Dhillo都認為,對停經研究的態度正隨著女性說出她們的經驗而慢慢改變,如此一來,也會有愈多研究贊助者會看見這個需求。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現今有關女性更年期的研究確實不足,但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的生命歷程,如將其視為「必須治療的疾病」而進行研究,確會引發「醫療化」的質疑。我們希望有更多研究以改善「不適現象」來關注此一族群的婦女,協助她們度過更年期。事實上,女性經歷更年期出現身心不適的原因複雜,除了生理變化之外,還有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如:女性正處於家庭及事業空窗期)。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多不同領域的研究從多元的角度來瞭解此一現象,醫療應該不會是唯一解方。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2019.8.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英國推動職場更年期保護政策
2019.09.02
英國推動職場更年期保護政策
為了母性保護,職場有安胎假、產假、育嬰假等措施,對於更年期,職場是否也應該提供照顧讓女性順利度過呢?最近英國國會正在討論推動保護更年期女性的職場政策。   目前在職場上更年期並未被充分認識,以致於當女性更年期症狀出現時,她們多靠抗憂鬱藥或被要求趕快振作起來。倡議議員認為更年期女性應能夠早退、改變排班或工作內容以緩解症狀。議院在辯論這個議題時多數議員表示支持,因此在立法上是大有可為的。   更年期女性的職場經驗 一份1,132名女性參與的調查指出,94%的人表示更年期症狀對她們的工作造成負面影響,53%表示同事有觀察到她們的工作表現因此下降,51%因此請了病假,19%因此長達兩個多月無法工作。此外,76%表示雇主並未提供任何增加職員認識更年期的討論小組、課程或訓練。另一份調查顯示,20%因此請假,超過一半感到無法在症狀出現時尋求主管協助。   一位醫師表示,女性多沉默地忍受更年期症狀,因為擔心一旦講出來會被笑並被要求繼續工作。但女性可能因為認為症狀不正常而很苦惱,當同事及主管又採取不以為然的態度時可能讓女性感到無助。   如何改善? 英國總工會倫敦地區平等主任表示,該是時候停止將月經及更年期視為禁忌了。工會指出,關於如何改善問題,已經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可以參考。例如:2017年英國諾丁罕引進了更年期政策,並公布了指引給工作管理階層告訴他們可以考慮女性提出修改制服或工作時段的要求,或建議他們可以提供女性在返回工作前舒緩症狀的空間。   威爾斯政府更在其給職員的指引中寫著:當健康問題可能影響個人工作能力時,所有合理的調整都應被考慮,這包括改變工作地點或內容。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8.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2019.08.14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腹中胎兒的死胎風險相較未罹病女性幾乎高了五倍。   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是與遺傳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而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與肥胖和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在1998年4月至2016年6月間,追蹤了蘇格蘭3,847名患有糖尿病母親所生的5,392名嬰兒。相較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死胎風險高三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高了4.7倍。   研究人員表示,「高血糖」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若能有效控制,將能降低死胎風險。   研究主持人Sharon Mackin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支持女性在育齡期間控制體重和血糖,以減少懷孕的不良後果。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應有警覺,就算沒有立即要懷孕,也需獲得適當的資訊與諮詢,一旦確認懷孕,應該立即與醫師諮詢,以獲得照護與支持   女胎更堅強? 出乎意料地,這項研究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死胎中81%是男性。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男胎在子宮內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女胎死產風險高了約10%。這項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男性胎兒死產率是女胎的4倍,這可能是因為男胎在妊娠晚期有較高的代謝需求,加上男胎的胎盤較小所導致。   不過作者也提出警告,這還需要在不同人口種類中進行更多的觀察,才能有更精確的結果。   台灣女性的狀況? 根據國健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人數正逐年攀升。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2018年的資料指出,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發生率從過去10年的5%至7%驟升至12%至15%。   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對母親及胎兒都是健康上的風險,令人憂心。然而,目前國內並未對產檢女性進行全面的妊娠糖尿病篩檢。並且,根據一項2018年的研究,2014年與2015年妊娠糖尿病孕婦接受健保給付之妊娠糖尿病篩檢比例在42%左右,超過50%未接受。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更多與懷孕及糖尿病有關的新聞 及早減重緩解第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9)、Eeurek Alert(2019.07.29)、BBC NEWS(2019.07.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解決全球蟲蟲危機,促進精子健康開始!
2019.08.10
解決全球蟲蟲危機,促進精子健康開始!
2017年全球男性精子數降了60%,引起人們擔憂有一天人類可能將不再能自然生育。不過,「精子危機」也刺激了科學家研發出在家就能了解精子品質的科技。有人認為這不僅能讓男性對自己的精子狀況更有警覺,也能翻轉人工生殖科技聚焦於女性生育能力的情形。   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 近幾年出現了一波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如ExSeed、Yo、Trak和Legacy等,讓男性在家就可以做精子測試,甚至某些情況下可以在家凍精。   TRAK是在家檢視經精子濃度以了解生育力的技術。主要提供給想要生育的伴侶,但有三分之一使用了技術後並未嘗試懷孕。在這三分之一中有部分是因為受傷或服用類固醇而擔憂其精子品質,但其他則是基於好奇心而接受測試。研發者Sommer博士表示,過去男性認為生育就是女人的事,但現在男女都承認了男性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EXCEED是透過手機就可以分析出精子數量、濃度及能動性,還能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計畫來改善問題。透過短期訓練計畫改善問題是可能的,有些男性在專業指導下25周後精子濃度改善了25%、能動性改善了40%。   男性開始「凍精」為成家做準備 在台灣,對於想要晚生的男性可能面臨的風險並沒有認識,例如:當男性伴侶超過45歲時,即使女伴年輕很多,嘗試懷孕的時間不僅需要多五倍,流產的風險也高了一倍。並且孩子出生時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也增加,如: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在美國越來越多企業將冷凍精子作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在即將接受癌症治療、進行輸精管切除術或性別重置手術的男性中已經相當普遍,但是,直到最近才開始鼓勵男性這樣做以避免晚生所延伸的風險。   選擇凍精的人變多,說明了男性對健康的認識和積極程度日益提高。並且也顯示出男性開始會把生兒育女視為其人生目標之一而為之做準備。而男性凍精要比女性凍卵更容易,但事前會需要改善精子品質,就像男性要嘗試生育前要提升精子品質一樣。   選擇「凍精」前該思考的事情 英國生殖產業的人對「凍精」抱持較保留的態度。有人認為凍卵和凍精是極端的問題解決方案,一些高風險案例才值得考慮使用這個作法,例如:服用會影響清子數量的SSRI型抗抑鬱藥、抗癲癇藥和抗糖尿病藥的人;工作中需接觸殺蟲劑、塑料和重金屬的人;及經常久坐的計程車司機和長途貨車司機等。   生殖醫療專家Nargund醫師表示,我不希望男女在凍精或凍卵後就不再注意生殖能力。在你凍精的那一刻,你就開始在依賴其他形式的生殖科學,如體外受精。因此,你是在將自己的生育能力放到生殖診所/中心手中,這不僅是昂貴的,而且可能第一次不會成功。我也反對女性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此外,藉由「凍精」來延後生子的時間還要考慮到孩子的福利。例如:男性30歲「凍精」並在50歲生子,當孩子15歲時他已經65歲。我們應該鼓勵男女在年輕時盡可能地開始家庭。即使這是女性多年來一直接收到的訊息,但這不是男人想要聽到的。   曾經為Lagacy提供技術建議的男性科學教授Pacey表示,他不了解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注意男性高齡生子的風險。過去20-30年已經累積很多關於男性年齡對兒童影響的證據,但是我們傾向於忽視它,因為它與社會晚育的需求背道而馳。大自然要我們在十幾歲和二十初的時候生孩子,而非希望我們在30多歲的中後期生孩子。這位教授也不認為凍精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雖然可以凍結品質好的精子,但是當取出時它的品質可能變很差。   男性改善生育能力從生活習慣開始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明明夫妻無法懷孕有一半與男性生殖能力有關,為什麼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問題未被政府及醫療單位重視,而仍然以生育是女人事的角度來看待生殖問題。   生殖健康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飲酒、不良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會帶來潛在問題。而由於男性約每三個月會產生新的精子,那些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正確改變的男性往往會看到顯著的改善。我們希望這些新興科技能夠打破目前生殖醫療領域重女輕男的問題!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0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