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02
研究建議提高高血壓數值上限
高血壓是常見的疾病,係指血液通過動脈時的壓力高於「正常壓力」。傳統上,當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mm
Hg),便可視為高血壓。持續的高血壓可能會損害血管,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動脈疾病和中風等。
2017年1月,美國醫師協會(ACP,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結論建議醫生在治療過去健康情況良好的60歲及60歲以上成人時,如果他們的收縮壓持續在150
mm
Hg或更高,可開始進行治療,以減少死亡、中風和其他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小組透過研究數據的更新與分析,檢視60歲及60歲以上成年人治療高血壓和低血壓門檻的益處和危害,提出提高高血壓上限的建議。ACP會長Nitin
S.
Damle博士表示,研究證據顯示,對高血壓積極治療帶來的益處較低。
ACP和AAFP還指出,一些患者可能會因為「白袍效應」[1](white
coat
effect)而出現錯誤的數據,醫生在開始治療或改變治療前,應獲得準確的血壓數據。最準確的血壓數據數來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的多次測量,無論是在醫療院所或家裡。
研究小組同時提出,對具有相關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代謝症候群患者等)的60歲以上患者,其收縮壓的上限應為140
mm Hg。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 白袍效應(white coat
effect)是指平時在家血壓正常,但是在醫院或診間讓醫護人員測量血壓,見到穿著白袍的醫生時,血壓會高於平日數值的現象。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_coat_hypertension
+ read more

2017.01.30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目前已知,中年時罹患高血壓會增加晚年認知功能下降(dementia)的風險,但這樣的情形可能不適用於老年人。最近一份研究發現,80、90歲才罹患高血壓,與未來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有關。
加州大學神經學與流行病學教授Maria
Corrada與其團隊,追蹤了559名90歲以上的長者3年,這些長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未有認知功能下降的情形。研究團隊在這3年中每半年量測其血壓並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研究結束時有40%的長者的認知功能下降。
研究發現,那些在80歲以後才罹患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的人,在90歲時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低了42%;而在90歲以後才有高血壓的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低了63%。
研究團隊提醒,此研究還未能證實年長者罹患高血壓與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具因果關係,但是仍顯示從年紀較輕的老人身上了解到的東西,不一定都適用於年紀較大的老人。紐約市腦部專家Sam
Gandy博士認為,這項研究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治療老年人高血壓無法降低認知功能下降風險。最後,阿茲海默症協會的醫療科學主任Heather
Snyder提醒,在還未確定因果關係之前,隨著年齡增長,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來保持心臟健康是正確的方向。
資料來源:Alzheimer’s & Dementia
+ read more

2017.01.27
史達汀導致糖尿病?
紐約時報每周都會在專欄Ask
Well中回答讀者對健康議題的疑問,曾有一位讀者提問:長期服用史達汀藥物會導致糖尿病嗎?紐約時報如此回答讀者:
所有的藥物確實都有副作用,而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即使此藥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風險,但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斯克利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Eric
Topol博士說明,史達汀服用劑量越高,糖尿病風險越大。
不過,許多醫師如美國心臟學會的Mary Norine
Walsh認為,史達汀的糖尿病風險不應阻礙患者繼續服藥,尤其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患者來說,史達汀所帶來的好處是大於風險的。不過,若是對一位從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除了高膽固醇以外沒有任何疾病風險的人來說,史達汀的利弊衡量就值得進一步討論。
美國食藥局在2012年更新了對史達汀的用藥建議,在內容上新增了史達汀增加高血糖及糖尿病風險的警告。該年的更新乃根據2份大型回溯性研究的結果,其中一份發現服用史達汀者糖尿病風險增加9%,另一份則發現增加12%,並且服用高劑量者風險更大。此外,2012年美國食藥局的指引也提醒史達汀可能還有其他副作用,如肌肉痠痛、肝受損(案例極少)及失憶等。
最後,Walsh醫師提醒,正在服用史達汀的人要與醫師一起討論服藥之利弊,並且評估糖尿病的風險,但糖尿病風險不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不服藥的理由。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2017.01.19
老年運動帶來「心」希望!
目前已知規律運動能降低全因及心臟疾病死亡風險,對中年人來說更是如此。不過,對於老年人運動的好處,尤其是對心/血管死風險的影響,仍所知有限,因此最近有研究檢視,規律運動是否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全因及心臟疾病死亡風險。
研究檢視來自2,465名65-74歲的男女,這些資訊來自於他們在1997-2007年參與芬蘭國家健康調查的資料,包括:生活習慣如吸菸、運動;教育程度;身高體重;血壓及膽固醇指數。研究團隊持續追蹤這些樣本至2013年,同年從芬蘭人口死亡註冊資料了解有多人去世以及死亡原因為何。
研究發現,中強度及高強度的運動與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下降有關,因為這些運動能維持健康的體重、降低血壓、降低血栓風險、穩定血糖變化及改善好與壞膽固醇的比例。此外,如果參與者是從靜態的生活習慣變得比較活躍,即使只是開始在家附近散步,仍能顯著改善健康並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許多研究指出靜態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對健康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但如果本身已有心/血管等正在治療的疾病,建議先諮詢醫師適合做哪些運動再安排接下來的運動行程。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 read more

2017.01.18
男女不同調——女性醉得更快?
你知道男生女生的身體構造有何不同嗎?相信你會直覺地想到生殖器官的差異,但除此之外呢?若你想了很久卻想不到其他答案,那麼,你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其實是按照非常不同的步調在運作著。除了之前所報導的生理節律、心率、眨眼頻率與消化系統的運作有性別上的差異之外,你是否曾經觀察到或認為女性比較容易喝醉呢?
有一個科學的原因能夠解釋為什麼很少有女性能夠拼酒贏過同桌的男性——她們體內的酶較少,因此較難在酒精進入血液之前分解它們。
「女性的胃裡只有約五分之一酒精脫氫酶,使女性比男性受到更多的影響」紐約性別差異醫學基金會的創始人Marianne
Legato博士解釋道。
另一方面,女性似乎也因此在隔日早晨遭遇更令人不適的宿醉。根據密蘇里大學的一項調查,女性最常見的宿醉症狀
- 脫水、疲勞、頭痛、噁心和嘔吐 –
皆比男性的更為嚴重。
而學者認為這可能對女性的健康帶來長期影響。女性攝取大量酒精對肝臟造成損傷的過程比男人來得更快;這很可能是由於女性體內能夠用以分解酒精的酶較少,使得肝臟在第一時間必須做更多工作。因此,學者提醒女性注意自己的飲酒量以降低酒精相關的肝臟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Journ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The Foundation for Gender Specific Medicine in New York
+ read more

2017.01.12
女性更容易因耐痛而不知道自己心臟病發
由挪威Tromsø大學研究團隊提出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男性,女性更能承受心臟病發作時的疼痛;這可能會使她們沒有感知到心臟病發作,或出現缺乏症狀或無明顯症狀的心臟病。
許多人認為心臟病是突然發生的,患者會抓住他們的胸口然後失去知覺,但心臟病不一定都有胸痛、呼吸急促或冒冷汗等明顯的症狀。很多時候心臟病是逐漸發生的,患者會有噁心、胸痛、顎或手臂疼痛的情況。若是發生沒有症狀、微小症狀或患者沒察覺症狀的心臟病,則稱為Silent
Heart
Attack(下以其縮寫SHA表示),多譯為沉默型或無聲型心臟病。
Tromsø大學的Andrea
Ohrn博士表示:「目前無法確知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現SHA,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疼痛耐受度很高,以致忽略了胸痛的徵兆。」
研究團隊測試了4,849名成年人的疼痛耐受度-將他們的手浸泡在3℃的冷水中達兩分鐘;另一方面,也透過心電圖了解受測者過去是否有發生過心臟病。
研究人員發現,可以忍受最長時間疼痛的人,最有可能在過去經歷SHA,並且從未被診斷出來,且這樣的關聯性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
SHA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比例是75%,比男性的58%要高;這可能是因為婦女更能承受付心臟病發作時的具體疼痛。學者們更認為,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在女性和男性間是不同的。
英國每年心臟病發作的男性人數較女性多,但女性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卻更高。Ohrn博士認為,即使沒有胸痛的症狀,醫生也不應降低對心臟病的警覺性。對心臟病最初的誤診可能是致命的,在一個月內導致死亡的機會增加70%。在英國,女性心臟病發作最初被誤診的可能性比男性高50%。
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Mike
Knapton博士表示,沒有症狀的心臟病是需要注意的,患者通常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心臟病,使得他們忽略症狀並延遲就醫。
來源:University of Tromsø、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