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國內首例因HPV疫苗不良反應向衛福部提告的痛痛女孩Bella,2019年一審勝訴,但衛福部持續上訴。上個月,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的訴訟案獲判勝訴。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台灣女人連線累積接獲30多起HPV疫苗不良反應申訴,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多位痛痛女孩向衛福部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審議小組認定不良反應跟HPV疫苗無關。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   確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Nichole,案件歷經長達兩年半審理,獲判一審勝訴,衛福部應於近日決定是否上訴。   婦團呼籲 回歸預防接種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是利他的社會性行為。但疫苗接種風險仍有醫學難測的一面,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情況跟疫苗無關,是因為她們本來就有病,而且大規模研究也指出疫苗不會增加疾病發生風險。但這次Nichole案勝訴,法院主要的見解是:第一,政府應負舉證的責任說明疾病發生可能的原因;第二,審議小組以大數據法則或流行病學的機率觀點為論斷依據,犯了以群體推論個體的謬誤;第三,科學有其不確定性及侷限,除非有百分之百的「無關」確信,不應輕易否定有「無法確定」的關聯;最後,預防接種有「利他」的社會性,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予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傷害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宗旨。   家長沈痛聲明 應讓資訊透明 也請不要再上訴 痛痛女孩Bella的爸爸表示,這些風濕免疫疾病是不會好的,需要終身吃藥,對小孩及家庭都是沈重的打擊。他相信疫苗是安全的,也不是反對疫苗,但是政府在施打前應該提供資訊,可能會發生重大疾病的副作用應該要揭露,讓家長及孩子有資訊來做決定。訴訟過程中,衛福部光是Bella案就請了三、四位律師,自己是受到台灣女人連線的支持才有辦法打官司。但衛福部與其花納稅錢來打官司,不如想辦法讓這些小朋友回復正常生活,而不是繼續纏訟下去。   Nichole媽媽說,Nichole從小就很健康,接種疫苗後才生病,怎麼能說跟疫苗無關?當初因為沒有想到疫苗傷害的可能,不只延誤就醫,孩子確診後仍接種疫苗,每回思及此,她都心痛、懊悔不已。Nichole媽媽哽咽表示,法院判定勝訴,讓他們得到公道,但也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最想要的是健康、是正常的生活。希望衛福部能看到這些孩子跟家庭的狀況,不要再上訴。   黃淑英理事長強調,原本健康的孩子,接種疫苗後成了痛痛女孩,在沒有答案下,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長期飽受身心創傷。現在,法院的判決讓孩子及其父母得到了安慰與抒解,衛福部不應再上訴,在痛痛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衛福部疾管署副組長鄭安華回應,會將相關的意見跟建議帶回去討論。      
+ read more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2022.11.04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例如:肌肉無力、關節疼痛腫脹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殘、輕生。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相關議題許久,陸續接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的申訴,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   多位痛痛女孩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多位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目前共有8件訴訟案進行中。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說孩子本來就有病、或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國內首位站出來呼籲社會關心HPV疫苗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Bella,與衛福部的訴訟案自2017年纏訟至今。2019年一審判決勝訴,經衛福部上訴,2020年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審,至今未有結果。   同樣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疼痛症狀的Sharon,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原本愛跳舞的她,病情時好時壞,每隔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Sharon對衛福部提起的訴訟於2020年一審敗訴,上訴後仍未有結果;另一位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Mina,於2021年提出訴訟,一審敗訴,目前仍上訴中。   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2015年於校內接種二價HPV疫苗,接種第一劑後就有疼痛不適情形,但未聯想與疫苗有關。接種第二劑後疼痛情形加遽,開始就醫,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但還是沒有想到可能與疫苗有關,仍接種第三劑。未發病前Nichole喜歡彈琴、練字,發病後無法進行。如今已上大學的她,每兩個星期要打一次針,看不見盡頭。   Nichole的案件經過長達兩年半審理,近日獲判一審勝訴。訴訟代理人方文献律師表示,此案三位法官一定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才得出這個結果,想必也會承受醫界很大的壓力。   方律師說:「這一案的法官比較站在弱勢的處境,看到科學上的侷限性與不確定性,強調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但衛福部應該還是會上訴。」   延伸閱讀:痛痛女孩Nichole的心路歷程   疫苗害救濟制度精神:從寬認定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但疫苗接種有風險,暫且不論人為操作的錯誤,施打於人體所引發的副作用、併發症及傷害,仍有醫學上難測的一面。有些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輕微不適,嚴重時卻可能導致死亡。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討論中,相信社會對這個議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為疫苗的公共性、社會性,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設計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承擔科學上的侷限及不確定性。這並非孰對孰錯的賠償概念,而是給予為公共福祉特別犧牲之個人的社會救濟。其「從寬認定」的精神是為避免嚴格認定因果關係造成受害者負擔過重,求償無門的困境,正是社會補償法制中社會性思考的特質。   然而,目前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過程,因醫學門檻高,審議判斷結果多由醫事專業主導,傾向醫學上之科學因果認定方式,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況之因果關係態度趨於保守,從審議結果及幾次修法方向便可窺知一二。   此次Nichole案的判決,如同判決書所述,補償的要件應著重於防疫與生命、健康保障的社會性目標,而非機率式的大數法則、流行病學的一般性、抽象性因果判斷,或一般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的審查方式。這對疫苗不良事件受害者來說,過於嚴苛,且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給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受害救濟制度宗旨。   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 根據目前全球HPV疫苗施打的情形來看,疫苗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痛痛女孩們在沒有病史、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後不久出現症狀,確診疾病,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HPV疫苗的關聯性。   回歸救濟審議的精神,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別繼續在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延伸閱讀 痛痛女孩Sharon的心路歷程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 read more
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2022.10.23
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一項大型的研究指出,頻繁使用直髮產品可能大幅增加子宮體癌罹患風險。   研究人員追蹤33,947不同種族, 35-74歲的婦女,平均將近11年。在這期間,378位婦女得子宮體癌。   估計從未使用直髮劑,到70歲得子宮體癌的婦女約1.64%;而頻繁使用的人,風險增加至4.05%。   頻繁使用直髮產品一年超過4次的婦女,得子宮體癌的機率超過2.5倍。   過去一年內較少使用直髮劑者的子宮體癌風險也提升,但統計上的差異並不明顯,表示可能由於偶然。   先前的研究已顯示直髮劑含有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並且已知與乳癌、卵巢癌較高風險有關。   此次的發現是,在流行病學上,第一次將直髮產品的使用和子宮體癌連結在一起。我們需要有更多研究來指證促使這個連結的特定的化學物質。    在此研究中,直髮劑的使用和子宮體癌的相關,並沒有種族或年齡的區別。   雖然子宮體癌比較上是少見的癌症。根據美國疾病控防中心,子宮體癌在美國是最普通的婦科癌,而且比率一直在上升,特別是黑人婦女。   NIEHS的Che-Jung Chang說:「黑人婦女比較其他種族和族裔更會使用直髮產品,也更傾向於很年輕時就開始使用。因此,這些發現對她們來說可能更重要。」   子宮體癌在台灣 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17.0人,是我國婦女癌症中居第5名;110年死亡率統計中,子宮體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是婦女癌症死因第10名,子宮內膜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癌症。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10.18)      
+ read more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2022.10.14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你是否留意到最近身旁有許多粉紅絲帶嗎?不只公車及大型的廣告看板,百貨公司及服裝店也有活動。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許多人繫上繞了一小圈的粉紅絲帶響應防治宣導。粉紅絲帶不僅提醒人們關心自己及身邊女性的乳房健康,更帶給乳癌患者勇氣與希望。   這個倡議活動於今年邁入30年,世界各地響應參與者越來越多,包括政府組織、NGO、企業、名人等,甚至還有粉紅十月(Pink October)的形容。   粉紅絲帶如何出現? 1991年,美國女性生活雜誌《Self》首次進行乳癌防治宣導,這是來自乳癌倖存者Evelyn Lauder的啟發與共同籌辦,她同時也是美妝用品雅詩蘭黛公司副總裁。   1992年,當時的雜誌主編Alexandra Penney為了讓第二年的活動更成功,靈光一閃地想到製作絲帶,並邀請雅詩蘭黛公司在紐約市內的商店發送。Lauder女士進一步承諾,她會讓絲帶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專櫃。並且,此次的倡議首度以分送粉紅絲帶和「乳房自我檢查卡」的方式推動,更募得了至少20萬份的連署請願書,促使美國政府提高乳癌學術研究的基金。   自此,粉紅絲帶與乳癌防治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紅色成為全球乳癌防治月的代表色,別上粉紅絲帶代表了對患者的支持,也促使世界更加關注乳房健康。   Lauder女士於1993年創立了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Th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以籌募研究基金,她於2011年去世。   乳癌在台灣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女性罹患乳癌。   2021年約有2,900名女性死於乳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4.6,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肺癌。2002年的女性乳癌死亡人數1203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0.9。將近20年來,女性乳癌的死亡數及死亡率皆有明顯上升。但這些數據透露著什麼訊息呢?   乳癌年輕化?老年女性請注意! 近幾年,因為朱俐靜、朱芯儀等年輕女藝人罹患乳癌的消息,乳癌年輕化深植大眾印象。但若綜觀數據,老年女人也不可忽視乳房健康。   比較2002年及2021年(表一),不同年齡區間的女性乳癌死亡數與死亡率,皆是65歲以上增加最多。   癌症登記的數據(表二)亦呈現同樣趨勢。比較2003年及2019年罹病人數成長,39歲以下成長率36.52%、40至69歲成長率186.93%,70歲以上成長354.34%。   然而,國健署目前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對於70歲以上女性著墨甚少,許多老年女性更是認為自己年紀大,乳癌不會找上門,缺少防治意識。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罹病趨勢,衛福部宜有更細緻的乳癌防治宣導,才能更全面地守護女性健康。       25-44歲 45-64歲 65歲以上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死亡數 128 235 +107 728 1381 +653 345 1297 +952 死亡率 4.6 6.8 +2.2 22.5 38.2 +15.7 35.7 61.6 +28.9 表一:女性乳癌死亡數及死亡率年齡區間比較(2002年及2021年)     39歲以下 40-69歲 70歲以上 2003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罹病人數 838 1,144 36.52% 3,995 1,1463 186.93% 495 2,249 354.34% 表二:女性乳癌罹病人數年齡區間比較(2003年及2019年)       編譯來源:REUTERS(2022.10.13)、臺灣癌症登記中心      
+ read more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2022.09.16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文: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日前發出警訊,除了先前指出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乳房植入物可能還與多種癌症有關,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以及醫療保健提供者應該留意相關風險與資訊。   可能發生在所有乳房植入物類型 截至2022年9月1日,FDA收到10例鱗狀細胞癌與12件不同類型淋巴癌的病例報告。不同於BIA-ALCL超過八成發生在絨毛面植入物,這些鱗狀細胞癌與淋巴癌並未集中在某些類型,而是與所有種類的植入物有關,包括填充鹽水或果凍矽膠、表面光滑或有紋理。   FDA目前並不建議女性預防性地移除乳房植入物,但建議持續、定期追蹤,如果發現任何異常就需就醫。   乳房植入物的風險 乳房植入物是一種醫療器材,主要用來增大乳房,或是重建未能正常發育、因癌症/外傷而切除的乳房組織。   在台灣,有鹽水填充和果凍矽膠填充兩種材質獲准銷售,依表面有光滑面和紋裡面的分別。兩種類型都有矽膠外殼,其大小、厚度和形狀不盡相同。   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需要注意,乳房植入物並非可使用一輩子,隨著植入的時間越長,移除或更換的風險就越高。   除了疼痛、攣縮、滲漏、破裂等常見的併發症和風險,2011年FDA首次確定乳房植入物與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存在可能的關聯,開始蒐集病例並提出警訊。隨著病例數的增加,今年七月一項研究指出BIA-ALCL發生率大大高於過去的統計。   2019年2月,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召開記者會,提醒民眾BIA-ALCL的風險。相關醫學會的反應是台灣、東亞及東南亞都尚未有確診案例出現,民眾不必驚慌。同年5月,新加坡出現一起病例;6月,日本出現首例BIA-ALCL;8月,韓國衛生部報告首例BIA-ALCL病例,12月出現第二例、隔年7月出現第三例,韓國女性集體對廠商提告;泰國於2020年7月亦傳出病例。   台灣於2020年出現BIA-ALCL首例病例。   隆乳之後一直覺得疲倦?是女人的幻想? 許多女性表示在使用乳房植入物後,出現疲勞、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情況,這些女性認為是植入物引起的。   這些包含記憶力問題、睡眠障礙、疲勞、憂鬱等綜合症狀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I,Breast Implant Illness),美國FDA列入使用植入物前應該考慮的風險,雖然目前的醫學不認為這些狀況與植入物有關,但美、英等國皆持續蒐集病例,以累積更多資訊。   美FDA上月公布最新統計,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之間蒐集的7,467件病例報告中,最常見的BII症狀描述依序為:疲勞、關節痛和腦霧。在其中657件有提供女性移除植入物後資訊的報告中,577人注意到症狀有所改善,80人的症狀沒有改善或惡化。   除了讓女人用苦痛去試驗 還能做什麼? 隨著BIA-ALCL的病例數持續增加,以及陸續出現的醫療器材管理問題,多國都有積極的追蹤與管理計畫。   美國於2019年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2020年為了加強與患者/使用者的溝通,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加上「黑盒標籤」,說明植入物與ALCL及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   台灣女人連線亦持續倡議台灣相關手術說明書應載明可能的併發症,並以「檢核表」(check list)的方式加強溝通強度。經過多年爭取,BIA-ALCL已於2019年加入相關文件,但有關BII的資訊或檢核表形式,都尚未定案。   然而,那些沒有納入說明書、目前還未知的風險又該怎麼辦?不論是BIA-ALCL,或是此次FDA提出的鱗狀細胞癌、或是BII,在症狀疾病出現的早期,都並未得到重視,或者根本不知道與植入物有關,難道要不斷用女人的健康去試驗嗎?   使用者登錄制度可能是解方。   登錄制度是國際趨勢 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例如心律調節器或人工髖關節)雖經核准上市,但上市前蒐集的臨床資料多為短期追蹤且人數有限,因此,上市後的監測或追蹤很重要。目前有不良事件通報、安全監視及警訊蒐集等方式,但這些方法都相對被動,仰賴醫師或廠商的通報。也因為無法長期追蹤使用資訊,很難完整評估醫療器材的長期安全性。「使用者登錄制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對使用特定醫療器材的患者進行「使用者登錄」,建置其基本資料、使用的醫材、手術資訊、後續健康情形等內容。透過系統,可長期追蹤使用者健康狀況,主管機關亦可掌握並蒐集器材的安全資訊。而當器材有下架或健康疑慮時,也可主動聯繫使用者,即早通知,進行健康管理。   隨著乳房植入物與罕見癌症及各種不良反應有關的訊息越來越清晰、罹病人數越來越多,各國的管理舉措也愈發積極,澳洲、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皆有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   在台灣,「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經過台灣女人連線多年推動,衛福部於2020年委託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建置,今年邁入第三年,系統逐漸成形,醫師對此大多也都持正面態度,期待系統正式上路,守護女人健康!    
+ read more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2022.09.09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週四(8日)在一份安全通知中表示,極少數情況下,在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身上發現了新的癌症。這些乳房植入物包括所有類型:填充鹽水或矽膠、表面是光滑面或絨毛面。   截至 2022 年 9 月 1 日,FDA 已收到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癌症報告: 10 件關於鱗狀細胞癌以及 12 件不同類型的淋巴癌。FDA 表示,新的淋巴癌病例與之前報導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不同。   這些罕見的癌症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疤痕組織中,其發病率和風險因素尚不清楚。   目前,FDA並沒有足夠的訊息來說明乳房植入物是否會導致這些癌症,或者某些植入物是否比其他植入物有更高的風險。   去年,美國FDA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貼上了所謂的「黑盒標籤」,警告植入物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精神錯亂、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以及淋巴癌。   2019年,因為有引發罕見癌症(BIA-ALCL)的疑慮,FDA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遵循FDA這項要求,Allergan宣佈將於全球停售「BIOCELL絨毛面乳房植入物」,包含鹽水袋和矽膠材質。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09.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