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5
心血管與生殖健康與初經年齡息息相關
女生第一次月經來的年紀,可能不只是成長的紀錄,也藏著未來健康的關鍵訊息。
一項來自巴西的大型世代研究顯示,女性初經年齡可揭示其長期心臟代謝與生殖健康的多項風險。
來自巴西聖保羅大學的Flávia Rezende
Tinano醫師在「內分泌學會年會(ENDO
2025)」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初經年齡太早(10歲以前)或太晚(16歲以後)的女性,日後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甚至心臟病與生殖問題的風險,都比一般初經年齡(10到15歲)者來得高。
Tinano表示:「這些發現強調,初經年齡是判斷心代謝與生殖健康的重要指標。」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研究發現與「正常初經年齡(10至15歲)」相比,有以下幾個明顯趨勢:
【初經過早:10歲以前】
* 肥胖風險增加08倍
* 高血壓風險增加36倍
* 第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92倍
*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57倍
* 高尿酸風險也上升48倍
*
心臟病相關風險全面升高,包括:心絞痛:68倍;心肌梗塞:2.59倍;心衰竭:2.61倍;整體心血管風險(WHO標準)達10%以上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44倍
此外,子癲前症的風險也明顯升高(1.67倍),顯示對懷孕安全也可能產生影響。
【初經過晚:16歲以後】
* 肥胖風險反而較低(降低31%)
* 但與月經稀少(oligomenorrhea)風險上升有關(1.62倍)
*
同時接受心臟血管重建手術(如心導管、繞道等)的風險也上升(2.42倍)
初經的意義重大
Tinano表示:「多數女性都記得自己第一次月經來的年紀,但她們可能不知道,這其實可能暗示了未來的健康風險。了解這些關聯性,有助女性與醫師更早預防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
Tinano指出:「這項研究顯示,了解女性初經年齡,有助於早期識別特定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這項資訊可以引導醫療人員進行更個人化的篩檢與預防策略,也凸顯了早期健康教育對年輕女性與女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Tinano補充,未來的研究應聚焦在更精準的個人化女性預防醫療,尤其要考量弱勢與代表性不足的女性群體。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來自「巴西長期健康研究(ELSA-Brasil)」,原始樣本來自六大城市的公務員共15,105人。這次針對其中的7,623名年齡介於35至74歲之間的女性進行深入分析。
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5.7歲,平均初經年齡為12.7歲,其中3.1%為早發初經(10歲以下),5.8%為晚發初經(16歲以上)。
資料收集自2008至2010年,並於2012-2014、2017-2019與2022-2023年進行三次追蹤。
其中,代謝指標由病史、身體檢查、實驗室檢驗與腹部超音波判定。生殖結果依據臨床病史與檢查。心血管結果則為參與者自我通報。所有多變項分析均調整年齡、種族、吸菸狀況、過量飲酒、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量等變項。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7.15)
+ read more

2025.07.18
剖腹產越來越多?女性經驗的再思考
剖腹產是女人生產方式的一種,它是侵入性醫療行為,可能產生一些併發症,所以醫界及社會普遍主張「能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
然近年來國際間剖腹產率持續上升:
2017年英格蘭剖腹產率29%,2025年為42%;在台灣,2008年至2023年,從35.3%上升至38.4%;韓國2012年佔26.9 %,2024年則高達67.4 %。
先前WHO建議理想的剖腹產率為10–15 %,但後於2010年撤回,強調只要確實有醫療需求即可進行。
為什麼剖腹產率逐年攀升?而對剖腹產的偏見仍根深蒂固?為什麼WHO不堅持立場?
今年6月出版的《Thread: A Caesarean story of myth, magic and
medicine》釐清了這些問題。此書是英國記者Hannah
Marsh耙梳歷史、文化與醫學資料,提出了她的看法。
剖腹產為何持續增加?
部分產科醫師指出,這與整體肥胖人口的增加有關,因為肥胖會增加懷孕與分娩風險,也提高剖腹產的可能。然而,肥胖也與其他風險因素交織,例如社會經濟弱勢。來自社會弱勢或有色人種的孕婦,不但剖腹產機率較高,接受緊急剖腹產的風險也明顯高於白人女性。
此外,晚婚晚育已成常態,高齡懷孕本身也是剖腹產風險之一。整體而言,剖腹產上升的原因錯綜複雜,難以歸結於單一因素。
醫療文化的演變與技術的取代
Hannah認為,醫療文化的轉變也是關鍵因素之一。19世紀末,剖腹產仍被視為不得已的最後手段,直到20世紀初,隨著麻醉與消毒技術進步,剖腹產才逐漸成為安全的替代方案。1960至70年代,生產過程高度依賴科技與醫療,傳統上依靠產婦身體訊號與醫師經驗的決策和照護模式,逐步被儀器與數據取代。
超音波技術普及後,準父母能提早「看見」肚子裡的胎兒。這雖然帶來驚奇與安心,同時也加劇焦慮與警覺。從此,剖腹產比例在全球穩步上升,並未停歇。
同時,許多傳統產科技術逐漸消失。例如,以前的「腳先出」的分娩方式需倚賴產科醫師高超的技巧,如今若胎位不正,幾乎一律安排剖腹產。剖腹產取代了部分高風險的人工作法,這並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確實挽救了許多母嬰的生命,尤其是在缺乏安全醫療資源的地區。
生產經驗不只與醫療技術有關
然而,生產不只是醫療行為,更是充滿情緒與社會性的過程,深受文化期待與制度氛圍影響。英國近年多份關於產婦創傷的調查報告指出,「不被傾聽」、「疼痛與恐懼被忽視」的情況相當普遍。
「自然產至上」的意識形態在英國醫療體系內根深蒂固,即使孕婦出於身體或心理需求表達想進行剖腹產,仍常被醫護人員否決。2018年英國報導指出,多達75%的產科單位未保障產婦選擇剖腹產的權利。
「太嬌貴才不想自然生」這類刻板印象仍在英國社會中流傳,導致剖腹產婦女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與羞辱。某項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偏好「自然產」或居家生產,但這與實際結果相差甚遠,超過四成產婦是在手術室裡透過剖腹產完成生產。
台灣剖腹產率創新高
我國雖然鼓勵自然產,剖腹產率早在2004-2007年間就已經是33%左右,為婦女團體要求檢討及因應政策,以減少過度醫療的問題。自
2005年5月1日起,健保調整自然產(陰道分娩)與剖腹產(指醫療必要的場合)給付「同額」,主要目的是「減少醫師傾向剖腹產的經濟誘因」。現在雖然創新高38.4%,但是20年來成長是持緩的。這和其他國加快速增加不一樣,顯示生產方式的變化並非單一地區現象,而反映更複雜的醫療、社會與文化因素。
當女性感到被尊重 生產經驗會更正向
研究顯示,當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與支持,即便歷經手術、生產計畫改變,整體經驗仍可能是正向的。然而現實中,許多產婦在生產時感到失望、孤單,甚至創傷。
最根本的改變,是制度必須「傾聽女性的聲音」,理解她們的希望、恐懼與現實處境。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真正以產婦為中心、平等與尊重的生產照護體系。
因此,要不要進行剖腹產應該是產婦在充分瞭解後,就其需求做的一個選擇!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6.23)
+ read more

2025.07.02
男性過45歲試管嬰兒成功機率降低
在台灣,施行人工生殖(IVF,試管嬰兒)有補助。補助對象女性必須45歲以下,但男性則沒年齡限制。理由:女性的年齡影響成功率,而男性則不會。其實,有關於40歲以上男人精子的數量及品質變差,以及會負面地影響施行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及後代身心健康一直都有研究實證。但是,政府一直無視而不見。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再次打臉衛生福利部。
此研究顯示,45歲以上男性進行IVF會增加流產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的年齡對其生殖成功率起著重要作用,這對精子受精後年齡影響不大的觀念提出了挑戰!
他們發現,即使使用年輕捐贈的卵子,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也會導致活產率降低。
專家表示,醫生和患者在進行試管嬰兒諮詢的過程中應該考慮這個的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發表在《人類生殖》雜誌上,分析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六家人工生殖中心2019年至2023年期間的1,712個卵子捐贈週期。
所有療程均使用平均年齡為26歲的新鮮捐卵者和男性伴侶的冷凍精子。受精卵隨後被移植到平均年齡43歲的準媽媽體內。
參與者被分為兩組—45歲或以下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男性,雖然兩組的受精率和胚胎發育相似,但懷孕結果卻有差異。
流產率(即嬰兒在懷孕24週前流產)在男性伴侶年齡超過45歲的夫婦中明顯較高,達到23.8%,而年輕父親年齡組的流產率僅為16.3%。
年齡較大父親族群的活產率也較低,為35.1%,而45歲或以下男性的活產率為41%。
義大利尤金生育診所的胚胎學家Dr Maria Cristina
Guglielmo在討論這一發現時表示:「傳統上,母親的年齡一直是生殖醫學關注的焦點,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伴侶的年齡也起著至關重要且獨立的作用。」
她解釋說,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精子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增加了DNA複製錯誤的可能性。
她說,反過來,這會損害胚胎髮育並增加流產的風險。
Guglielmo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生育診所需要採取一種更平衡的方法來認識到父親年齡的作用。
「診所應該確保男性患者了解父親年齡增長會如何影響生育能力、懷孕成功率和流產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6.30)、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2025.06.30)、Human Reproduction(2025.06)
+ read more

2025.06.25
女性生育態度轉變:不是不想生,而是沒有非要生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最新研究指出,超過一半表示想要孩子的女性,其實對是否真的會生育並不確定,甚至不少人坦言「如果沒孩子也無所謂」。研究作者、社會學教授SARAH
HAYFORD強調,這反映出生育意願不再是單純的「要或不要」,而是一種包含「確定程度」與「渴望強度」的複雜情緒。
有意願但仍不確定是否會實現
統計數據指出,美國總生育率從2007年的高峰(每位女性平均2.12胎)一路下滑,2023年降至1.62。
研究顯示,女性表示「有意生育」的比例穩定維持在約62%,35%則表示沒有,只有極少數人表示不確定。但有意生育的女性最多有50%表示「不確定能否實現」。
即使是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多的女性,也出現生育信心下降的趨勢,例如擁有學士學位、表示「非常確定」會生育的人,從2014年的65%減少至2018年的54%。
生育不再被視為必要選項
此外,除了「確定性」下降,生育動機的強度也出現鬆動。
研究發現,在那些說自己想生孩子但尚未生育的女性中,高達四分之一同時表示「若沒孩子也不會介意」,這種心態在年輕女性中尤為普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HAYFORD指出,這顯示出現代女性更接受多元生活路徑,不再將生育視為人生唯一或必要選項。
社會問題不是主因,個人困境才是阻力
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中,有一種常被討論的說法是:現代年輕人對國家與世界的未來感到不安,因而延遲或放棄生育。
HAYFORD與BENJAMIN
GUZZO針對這個可能性也進行了另一項研究,作為近期出版書籍《遠離婚姻與為人父母:探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與後果》中的一章。
結果發現,影響女性生育期望的關鍵,不是國家或社區狀況,而是她們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研究者使用涵蓋3,696名受訪者的「美國趨勢調查」(American
Trends
Panel)資料分析發現,當個人對自身生活越感不滿,越不傾向預期會生孩子;但對於社會問題或未來不安的看法,並未顯著影響她們的生育決策。顯示決定他們是否打算生育的,主要還是個人的處境,而比較不是整體社會環境。
整體來看,現代女性的生育態度趨於彈性與個人化。雖然多數人仍表示有生育打算,但確定度與動機強度普遍偏低,且「沒孩子也不會遺憾」的觀念逐漸被接受。HAYFORD表示:「生育的潛在意願依然存在,但很多人對於能否實現並不執著,也因此讓未來的生育率難以預測。」
研究怎怎麼做?
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於2002至2019年間進行的「全國家庭成長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數據,涵蓋41,492名年齡介於15至44歲的女性,問卷內容廣泛探討與生育相關的指標。
這項研究近期發表於期刊《Genus》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6.18)、Genus(2025.06.02)
+ read more

2025.06.20
女性人工流產除罪化,60年來英國國會最大改變!
英國國會議員投票通過修改人工流產相關法令,終止女性在英格蘭與威爾斯因終止妊娠而遭到起訴的情況。這項壓倒性通過的除罪化修法為近60年來當地人工流產法規最大的變革。
未來,若女性在法規允許範圍外終止妊娠(例如超過24週),也不再面臨遭警方調查的風險。不過,法律仍會處罰協助女性在法規允許範圍外進行人工流產的人,包括醫療專業人員。
國會壓倒性通過修正案:終止妊娠不再構成犯罪
工黨議員Tonia
Antoniazzi提出的《犯罪與警政法案》修正案,最終以379票贊成、137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人工流產屬於涉及個人信念與價值的議題,因此議員得以依照個人信念、不受黨意約束進行投票。
英國現行法律原則上將人工流產視為非法,但例外允許在懷孕24週內或女性生命受威脅等特定情況下進行墮胎。懷孕10週內則可在家中自行服藥終止妊娠。
修法為女性爭取身體自主權,但醫療機構依然受規範
Antoniazzi指出,近99%的墮胎在懷孕20週內進行,僅1%的女性處在困境中。她提到多起女性因非法人工流產被捕的案例。像是Nicola
Packer服用人工流產藥物後在家產下死胎,遭警方逮捕。歷經四年調查後開庭審判時,她表示自己並不知道當時已經懷孕超過10週。
Antoniazzi呼籲議會支持修正案,她表示這些女性需要的是照顧與支持,而非刑事懲罰。現行法律根源於維多利亞時代,由全體男性的議會制定,如今卻被用來壓迫脆弱的女性與女孩。
這項新法不會改變在醫療環境中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既有法規,包括時限、遠距診療、人工流產條件與需要兩位醫師核准的要求。這項法案受到所有主要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機構、180名跨黨派議員以及超過50個專業組織公開支持,其中包括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COG)。
但這項修正案仍須完成在下議院與上議院的立法流程,方能正式生效為法律。
更激進與更保守提案皆遭否,中間路線獲多數支持
工黨議員Stella
Creasy另提案,希望更進一步徹底廢除1861年《侵害人身罪法案》中與人工流產有關的條文,將人工流產權納入人權保障。該提案雖獲108名議員表態支持,但最終未進入表決程序。包括英國懷孕諮詢服務(BPAS)在內的人工流產機構認為此方式無法有效推動實質變革。
而保守黨影子衛生部長Caroline
Johnson醫師則提案,試圖終止透過郵寄方式寄送人工流產藥物,要求懷孕女性需進行面對面診斷才能取得藥物。該提案以379票反對、117票支持遭否決。
婦產科醫界表達支持,保守團體強烈不滿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院長Prof. Ranee
Thakar表示,這是女性與女性生殖權的一場勝利。這項決議反映了來自醫療、法律與公共衛生領域超過50個組織的聲音。社會壓倒性的支持女性可以安全、保密、無須擔憂調查與起訴地接受人工流產照護,此決定正是對這一立場的呼應。BPAS執行長Heidi
Stewart
也表示肯定,他認為這是英國女性權利的一大里程碑,未來將不再有女性因人工流產而遭調查、不會被從病床拖進警車、不會再因過時法規而與孩子被迫分離。
反墮胎團體「保護未出生兒童協會(SPUC)」對此結果表示「震驚」。其公共政策經理Alithea
Williams表示:「若此條文成為法律,女性即使在分娩前數分鐘終止妊娠,也不會觸法。原本就極為有限的保護,如今也即將被全面剝奪。」
編譯來源:BBC(2025.6.18)
+ read more

2025.06.12
寶寶喝的營養嗎?美國全面檢視配方奶成分
美國衛生官員誓言徹底改革美國食物供應,現正重新審視嬰兒奶配方。
美國衛生部長Robert F. Kennedy
Jr.指示食藥署重新審查美國嬰兒配方奶的營養和其他成分。這項名為「鸛速(Operation
Stork
Speed)」的行動,是自1998年以來第一次對配方奶成分做深入審查。
根據疾病防控中心,美國有四分之三的嬰兒在六個月內喝配方奶,其中大約40%的嬰兒將其作為唯一的營養來源。
德州大學嬰兒營養專家Steven
Abrams醫師說:「六十多年來,配方奶在美國廣泛被使用,餵養幾世代成長良好的嬰兒。廣大科學界多年一直呼籲重新全面評估。」他說現今配方奶的產品仍然是安全且富有營養的,但有很多科學的發展,我們要食藥署的規定能夠和最新科學成果保持一致。」
什麼是嬰兒配方奶?為何許多嬰兒喝?
嬰兒配方奶是人造的產品,原料通常是牛奶或黃豆,哺餵未滿一歲的嬰兒。配方奶可能是嬰兒唯一營養的來源,或作為母乳哺育的補充。
食藥署的規定要求嬰兒配方含30種特定的養分,且所有養分要達最低標準,其中十種要最高標準。成分有差別,但所有配方奶必須類似人類母乳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量來源的平𧗾。
聯邦指南建議嬰兒出生前六個月應進行純母乳哺育,在一歲前繼續哺乳或者更久,同時在孩子的飲食中加入新的食物。父母應在嬰兒出生後一年或一年以上繼續喂母乳,並在孩子飲食中添加食物。
當母親因各種原因,包括健康狀況、工作衝突或其他情形,而不想、不能或選擇不再哺乳時,配方奶得以讓其他家人協助餵養。
什麼是「鸛速行動」?FDA大規模審查配方奶成分
Kennedy在三月宣布評估嬰兒配方奶,是其為美國食物供應的工作計劃中「讓美國再健康」的一部分。
食藥署指出,審查將包括加強對重金屬和其他污染物的檢測,以及對營養成分的審查。美國衛生官員最近將開會討論嬰兒配方奶。
目前,食藥署正在廣大徵求關於是否應添加、移除或更改嬰兒配方奶粉中必需成分的新科學數據和資訊。
科學家們認為對母乳成分以及嬰兒如何消化和吸收母乳和配方奶粉中營養成分的最新數據進行審查,早就應該開始了。
羅徹斯特大學研究嬰兒營養的Bridget Young
說:「食藥署要考慮,美國的配方奶如何和其他國家製造的做比較。我們的規定有何不同?該是重新審查規定的時候了,考量潛在的國際融合。」
Young說,如果國際上能更協調一致,或許可以緩解2022年美國嬰兒配方奶粉危機;當污染關閉了一家雅培(Abbott)工廠,導致美國父母幾個月缺貨。
糖、種籽油、DHA......這些配方奶成分適當嗎?
專家說,最近幾年,有些父母尋找歐洲製造的嬰兒配方奶,因為他們認為海外生產的產品更健康。
Abrams說,美國和歐洲的配方奶粉法規,包括營養成分和檢測要求,大同小異,美國和歐洲之間的不同,相比較時不應被視為更好或更棒。例如在美國的配方奶中,鐵質含量比歐洲的更高,Abrams建議美方官員可考慮降低鐵的標準。
最近幾年,其他成分也被加入配方奶,已經成為配方奶的趨勢,包括:DHA(一種omega-3的脂肪酸)和母乳寡糖(一種母乳中的多醣類,但不在牛奶中),雖然可能有益,但並非規定要添加。
許多父母對配方奶粉中添加糖和種籽油表示擔憂。
最近的研究建議,在嬰兒配方奶中添加糖,如葡萄糖和固體玉米糖漿,可能與兒童的體重增加有關。Young說,大部分專家同意,母乳中主要的糖類是乳糖,比較可取。
Young說,美國的嬰兒配方奶中有種籽油。但這是因為能夠提供嬰兒所需的必需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種類有限,他們需要提供母乳中各種可見的脂肪酸。
下一步怎麼做?
Abrams說,食藥署嬰兒配方奶的審查「至少要一年。」需有多個政府機構、配方奶粉製造商和消費者的廣泛意見,才能作得完善。不能走捷徑,僅一個評論、一件白皮書,甚至委員會的一個報告都不足以做好。
編輯來源:Global News (2025.6.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