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8
抽血驗更年期?騙人的!
隨著更年期健康逐漸受到重視,市面上興起各類強調「精準調理」與「客製療法」的荷爾蒙檢測與保健服務。
在台灣,部分健檢中心與醫療美容診所,推出「荷爾蒙健康檢測」、「更年期預測」等專案,標榜能透過抽血或唾液分析掌握女性荷爾蒙變化,預測進入更年期的時間,甚至「量身訂做」荷爾蒙補充方案。
近日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文章嚴正指出:許多更年期檢測與治療服務,既缺乏醫學根據,也可能導致過度醫療與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荷爾蒙檢測不是必要 商業誤導令人憂慮
文章作者是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婦產科系Marie
Christakis博士,她指出,當前最令人擔憂的趨勢之一,是市面上大量推廣的「例行性荷爾蒙檢測」,宣稱可藉由血液或唾液分析更年期狀態,進而設定「個人化荷爾蒙補充劑量」。
事實上,更年期並無明確且標準的需要治療的「數值」。並且,荷爾蒙濃度本來就會隨月經週期與個人體質等因素波動。再加上現行檢測技術難以精確測量各項荷爾蒙。因此,這類檢測的臨床意義極其有限。
根據英國更年期學會、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等多個單位的指引,對於45歲以上、有明確症狀的女性,診斷更年期可依臨床判斷進行,並無需進行荷爾蒙檢測。
客製化荷爾蒙配方風險高 未經監管恐致癌
目前許多荷爾蒙檢測的結果,常被用來推銷「專屬調配」的荷爾蒙補充製劑。但這類製劑未經嚴格臨床試驗與品質控管,安全性與有效性皆存疑。
尤其是製劑中雌激素或黃體素含量若不穩定,恐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多國政府與專業學會已針對這類製劑發出安全警訊。
應先考慮症狀而非檢測 傾聽女性的聲音是關鍵核心
Christakis博士強調,在尚未有科學實證建立荷爾蒙「目標值」的情況下,商業性荷爾蒙檢測無法作為臨床治療依據,反而會提供一種虛假的精準感,甚至延誤真正需要處理的醫療問題。
真正有效的更年期照護,應始於醫療專業者的傾聽與判斷更應以女性的感受為核心,而非依賴過度技術化的檢測工具。更重要的是,當女性健康成為商業操作,最終受害的往往是女性本身。
加強衛教 強化女性判斷
根據台灣相關研究與婦女團體的實務經驗,許多中高齡女性在面對更年期時,資訊來源多半來自親友經驗分享、網路文章或社群廣告,但這些資訊良莠不齊,也讓部分人容易誤信商業化醫療話術,進一步導致過度檢測或用藥。
長遠來看,台灣的更年期健康政策應更重視女性實際需求與文化脈絡,例如納入多元非藥物支持措施(如心理健康、運動與營養建議等),並加強對婦女的健康識能提升。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女性在面對身體轉變時陷入過度依賴商業醫療的困境。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8.20)、BMJ(2025.8.20)
+ read more

2025.09.03
塑膠毒素加速男性不孕危機
全球精子數量已連續50年下降,平均每年減少約1%,人類整體生育能力也同步衰退。近年來,下降速度更進一步加快。紐約Icahn醫學院環境醫學教授Shanna
Swan指出,肥胖、久坐與老化等雖是影響因素,但環境毒素才是主要元凶。
2017年,Swan與同事發表研究,顯示1973至2011年間,北美、歐洲與澳洲男性精子數量下降近60%。2023年的更新研究涵蓋非洲、亞洲與南美洲數據後,發現情況更嚴重。2000年後的研究顯示,精子下降速度超過每年2%,代表危機加速惡化。
兩週前,專注於環境解決方案的企業Deep Science
Ventures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化學污染「是一種與氣候變遷同等級的威脅」,但卻受到更少的關注。
Swan指出,自1950年前後以來,精子數量下降與塑膠使用量爆炸性增長呈現反比。現在已有充分證據顯示,塑膠中常見的添加劑與精子數量下降有明確關聯。
鄰苯二甲酸酯與雙酚類:精子下降的「雙胞胎」毒素
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常被添加到塑膠中,讓其柔軟與可塑性,廣泛存在於水瓶、醫療導管與食物容器中。它會降低睪固酮。相對地,雙酚類(bisphenols)則讓塑膠變硬,會提升雌激素。這兩類化學物質被認定與男性生殖力下降密切相關。
Swan表示,這些以及其他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影響,對於子宮內正在發育的胎兒尤其深遠。她曾研究過鄰苯二甲酸酯對未出生男性嬰兒的影響,發現若在妊娠的關鍵時期暴露,可能導致性器官發育的微妙畸形。
子宮內鄰苯二甲酸酯的不良影響,被稱為「鄰苯二甲酸酯症候群」(phthalate
syndrome),包括陰莖較小、生殖器與肛門距離縮短,以及成年後精子數量下降。Swan認為,全球精子總量的下降反映了胎兒早期暴露的長期後果。
行動建議:減少使用塑膠容器
在日內瓦進行的塑膠污染危機條約談判歷經兩週仍以失敗收場。產油與產氣國反對限制生產與化學品管制,使談判陷入僵局。雖然近100個國家簽署宣言呼籲逐步淘汰有害塑膠與化學品,但談判文本最終刪除了相關條款,顯示國際解決方案遙遙無期。
Swan呼籲必須尋找更安全的塑膠替代品。在此之前,個人可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外出攜帶玻璃瓶或選擇更安全的食物容器。她強調,這雖能降低個人風險,但無法解決更大的結構性問題。
編輯來源:The Guardian(2025.08.19)
+ read more

2025.08.28
嬰兒喝配方奶=喝珍奶? 婦團拒絕恐嚇行銷!
台灣母嬰品牌日前發布影片,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珍奶」,甚至聲稱可能導致孩子過動,引發社會高度爭議。
台灣女人連線今天(8/28)召開「配方奶不實訊息滿天飛?衛福部在哪裡?」記者會,針對此事件提出下列訴求。
品牌的社會責任:商業行銷不能凌駕於科學
母嬰品牌擁有龐大的市場影響力,資訊散播廣泛,應該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而非以恐懼操作換取流量。影片將配方奶等同於可樂、珍奶,甚至暗示會造成過動,完全忽視科學差異,妖魔化配方奶,等同是對家長「情勒」。
任何失真的訊息,都會讓婦女與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更加自責與困惑。品牌若真心重視母親與孩子的健康,就應承擔社會責任,公開資訊來源與數據來支持說法,而不是製造恐慌。
結構性的問題:母乳政策下的資訊失衡
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的嬰兒餵養政策長期「一面倒」。衛福部多年來大力推動「母乳哺育」,忽視配方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事實。資訊不只難找,甚至購買都受到限制。直到2023年,在台灣女人連線及時任立委王婉諭的要求後,配方奶成分才得以在網路上公開,並開放網購。這顯示政策如何以「推廣母乳」為名,壓抑資訊透明,犧牲婦女與家庭的便利性與選擇權。
在過去的媽媽手冊中,提及新生兒哺餵時只有「母乳哺餵」相關資訊。在婦女團體的持續要求下,終於加入「配方奶」說明。然而,在現在《孕媽咪衛教手冊》中的「新生兒哺育計畫」,九成篇幅都在講述「母乳」,「配方奶」的資訊輕輕幾筆帶過,甚至還要掃描QR
Code。
此外,以國健署的〈嬰兒奶瓶餵食指導及注意事項〉為例,這份文件雖然已比其他衛教品更多著墨於配方奶,卻仍有許多問題。首先,它幾乎所有篇幅都在強調母乳的優勢,將配方奶定位成「不得已的替代品」,僅以「醫療需求」或「母乳不足」來合理化其存在,拒絕承認配方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其次,文件的語言不夠中立,對家長而言缺乏清楚、友善的指引。真正需要的「如何安心、安全、正確地使用配方奶」幾乎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風險提醒。最後,這份文件迴避了結構性資訊,例如政府如何確保配方奶品質、標示規範,以及如何防範商業誤導。結果是,需要配方奶的家庭反而被被置於資訊真空中,正規管道沒有提供指引,卻要承受來自社會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台灣女人連線強調,衛福部要照顧的是所有媽媽的孩子!媽媽在餵養小孩上有許多不同的處境及需求。不應該齊一式的推動「母乳哺餵」,提高其他餵養方式的門檻來抑制需求。
支持媽媽 尊重選擇:拒絕道德綁架
嬰兒餵養應建立在科學可信與資訊透明的基礎上。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選擇都應由母親與家庭依據自身條件與需要來決定,而不是被社群輿論或品牌行銷所綁架。
台灣女人連線呼籲社會停止對母親的道德綁架、停止透過「母乳崇拜」或「妖魔化配方奶」來情勒。母親不該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面對輿論審判。真正的支持,不是把母親推向單一選項,而是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安心餵養孩子,不必面對歧視與阻礙。只有降低門檻、提供完整資訊與多元支持,婦女和家庭才能真正安心地做出最適合自身的選擇。
綜合上述,台灣女人連線提出以下訴求:
*
母嬰品牌MAMAWAY應公開道歉:對於錯誤訊息與不當比喻造成的社會混淆與母親焦慮,以及動輒以控告威脅網友的不當行為,應誠懇承擔責任並向社會大眾道歉。
*
衛福部應積極回應:面對不實訊息,主管機關必須立即澄清並提供正確資訊,而非放任錯誤流通,導致社會信任受損。
*
衛福部調整嬰兒哺餵政策:衛福部不應只偏重母乳,而是要正視配方奶在家庭日常中的實際需求,提供中立、完整、科學可信的資訊,真正照顧到所有孩子的需要。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FmEqRyXrf/
+ read more

2025.08.27
聯合國專家呼籲全面禁止代孕:等同性交易、涉及嚴重人...
一位聯合國高級官員呼籲應全面禁止「具剝削性、不道德且殘酷」的代理孕母制度。
聯合國專員強烈譴責代孕:是嚴重的人權侵害
在一份將於10月提交聯合國大會的報告中,聯合國「婦女與女孩暴力侵害特別報告專員」Reem
Alsalem表示,代孕導致女性遭受「嚴重的人權侵害」。
根據此報告,2023年全球代孕市場價值超過4.5兆台幣(1100億英鎊),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30兆台幣(7375億英鎊)。
代孕市場具有極高的利益,但代理孕母通常僅能拿到委託者支付款項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金錢則流向仲介機構。另外,與收養制度相比,收養家長必須經過審查,以確保他們適合養育孩子,但在代孕中,對家長的審查要求非常少。
在這份首度發表的報告中,Alsalem提出結論:聯合國會員國應共同推動,制定一項「禁止所有形式代孕,且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文書」,就像禁止性交易一樣。
英國反代孕運動人士對此報告表示認同,稱代孕制度長期以來一直「具有高度強制性、並非完全自主」。即使沒有商業交易,利他代孕仍可能建立在隱性的壓力、剝削或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之上。
部分歐洲國家已禁止代孕,許多明星仍高調代孕
目前,西班牙與義大利等部分歐洲國家已全面禁止代孕。但「利他式代孕」在比利時、荷蘭、英國、加拿大、巴西與哥倫比亞仍屬合法。在美國部分州份,則允許商業代孕。
今年2月,影集《艾蜜莉在巴黎》的女演員Lily
Collins與伴侶Charlie
McDowell透過代理孕母迎來女兒Tove。Kim
Kardashian(金·卡戴珊)也曾公開分享自己代孕的經驗。這些名人分享自己獲得代孕孩子,將代孕形塑成幸福的家庭故事,在媒體上佔據了討論的聲量與版面,但也忽略了代孕的另一面:許多代理孕母在過程中承擔健康風險、甚至死亡,並面臨整個代孕制度的剝削與傷害。更凸顯了代孕背後的階級議題——少數擁有資源的人能購買代孕服務,而弱勢女性則被迫承擔健康風險。
聯合國報告指出,應懲罰代孕買方、仲介公司與診所
在報告中,Alsalem表示,代孕的本質是一種對女性與兒童(包括女孩)的剝削與暴力。它強化了父權規範,把女性身體商品化與物化,並讓代理孕母與孩子暴露在嚴重的人權侵害之下。
她補充說,新規範應仿效「北歐模式」對待性交易的方式。意即懲罰買方、診所與仲介機構,以終結對於代孕的需求。她強調:「代孕服務與仲介的廣告必須被禁止。」同時,此報告建議應該建立相關的支持政策,協助那些已經替他人懷孕的女性。
報告也指出,代理孕母的妊娠併發症更多,經常需要剖腹產,對母嬰雙方都有風險。此外,許多代孕嬰兒一出生就被立即與懷胎的母親分離,容易導致依附關係中斷,進而使孩子陷入「失落狀態」,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英國反代孕團體表達支持
英國反代孕團體對這份報告表示支持。
反代孕組織「Surrogacy Concern」創辦人Helen
Gibson表示:「代孕是一種對女性的剝削、不道德的行為,對孩子更是殘酷——因為孩子無論使用誰的卵子,早已在母體內與母親建立連結。我們敦促英國政府採納聯合國的建議,在國內外全面禁止代孕。」
另一個組織「Stop Surrogacy Now」的共同創辦人Lexi
Ellingsworth也表示:「我們長期以來都很清楚,即便是所謂的『利他式代孕』,依然具有高度的強制性、並非真正的自主選擇,這份報告證實了我們的擔憂。關於代孕的公共敘事必須改變,不能再被仲介與代孕的受益者主導,應該忠實反映女性的真實處境。」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8.25)
+ read more

2025.08.25
80歲以上也能代孕成為父母?英國高齡者代孕趨勢上升
年齡超過80歲的人透過代孕成為父母的現象越來越多,引起反對代孕的團體強烈抗議。
根據英國兒童與家庭法院諮詢服務(Cafcass)發布的數據,從2020年至2025年間,有「少數」代孕父母權的申請是由八十歲以上人士所提出。當《泰晤士報》請求取得相關資料時,Cafcass以「可能會識別到申請者身份」的理由拒絕揭露具體數字。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五年間每年申請人數均少於六位,但這也代表了申請數量可能最高達30件。
Cafcass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共有1,991起代孕父母權的申請,高齡者申請代孕的趨勢也正在上升。其中有416件是來自五十多歲的男女申請,另有43件是六十多歲男性。五十多歲男性的申請數量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44件增加至2025年的95件。
一對72歲夫妻成為代孕孩子法定父母
今年5月,一對年逾70歲的夫妻獲法院裁定,成功成為一名代孕男嬰的法定父母,儘管法官擔憂他們在孩子滿18歲前就可能過世。
這位代孕孩子在2023年美國加州出生,使用丈夫的精子與捐卵者卵子,並委託代理孕母。這對夫妻於嬰兒出生六個月後,於7月向法院申請孩子的父母權。高等法院家庭法庭的書面判決指出:「當孩子入學時,他們已年屆76歲;當孩子20歲成年時,他們將達89歲。」
英國禁止商業代孕,仍有許多漏洞
在英國,代孕合法,但屬於「利他式代孕」,商業代孕仍被禁止。代理孕母的補償金約為50萬到60萬台幣,代理孕母不可收取「合理開支」以外的費用,也不可以高價公開招募代理孕母。
法院在處理代孕父母權申請時,也會評估支付給代理孕母的款項是否屬合理開支。不過,法院從未因代孕花費過高而以兒童利益受到危害為由拒絕申請。
相比之下,在商業代孕盛行的美國,一名代理孕母可能獲得600萬至900萬台幣的報酬。
反對聲浪:代孕的高齡父母違反兒童利益
反對代孕團體Surrogacy Concern的創辦人Helen
Gibson表示:「我們對八十歲以上申請代孕父母權感到震驚——這根本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毫無正當性可言。」她強烈批評此一趨勢連年上升,且在英國或許多英國人進行代孕的國家中,法律中並無限制代孕父母年齡上限。
Gibson認為,讓人能在自然生育年齡結束後幾十年仍能取得父母權,這種做法荒謬至極。英國政府必須嚴肅考量此舉是否符合孩子的利益。Gibson也指出,目前在英國法院審理的代孕案件多以國外商業代孕為主,並且越來越多由高齡父母提出。她呼籲:「政府應立即行動,授權法院得以拒絕這類父母權申請,並禁止英國人在海外進行商業代孕。」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7.18)
+ read more

2025.08.04
產後嚴重出血與長期心臟健康問題有關
一項重要的新研究指出,曾經歷產後大出血的女性,其健康風險可能在接下來15年內持續存在。
研究顯示,產後大出血的倖存者在未來罹患心衰竭、中風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了76%。同時,罹患危險血栓的機率也增加超過兩倍。
儘管風險在產後第一年特別高,但這樣的健康威脅可能會延續長達15年,尤其對曾出現妊娠高血壓併發症的女性影響更為明顯。
來自印尼Airlangga大學的婦產科醫師、研究主持人Manggala
Pasca
Wardhana博士指出:「過去一直將產後出血視為一種緊急情況,只要止住出血就算處理完畢了。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對女性的心臟健康可能有長期的影響,甚至持續多年。」
Wardhana博士補充:「這項發現提醒我們,孕產婦健康照護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不能在分娩結束就停止,應延伸至產後的數月,甚至數年。」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00萬名女性經歷產後出血,約占全球孕產婦死亡人數的20%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嚴重出血可能影響長期心臟健康的原因有多種。大量出血會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血管與心臟功能,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
研究共同作者Fiqih Faizara
Ustadi強調,產後出血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且多重因素交錯。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機轉,並發展預防與治療這些潛在致命併發症的策略,因為這些風險可能在生產多年後才浮現。
照護指引應該更新
本研究呼籲,現行針對產後大出血的臨床處置指引應該更新,納入對女性長期心臟健康的考量。
對於曾發生過產後大出血的高風險女性,研究團隊建議,醫師應及早介入,鼓勵採取有助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也可考慮使用抗凝血或降膽固醇藥物等預防性治療。
研究團隊最後總結:「這項研究凸顯了全球應更加重視產後大出血對女性長期健康的威脅,尤其是在資源不足的中低收入國家,產後出血的負擔最沉重,卻最缺乏持續性的照護系統。」
研究怎麼做?
本研究為系統性綜合分析,團隊彙整了10篇在2024年前發表的研究資料,涵蓋歐洲、北美與亞洲的970多萬名女性,後續追蹤時間從3年至31年不等。
分析發現,產後出血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健康問題的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需要輸血挽救生命的女性,風險更為明顯。
研究發表於《母胎與新生兒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6.30)、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5.06.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