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
孕婦服用退燒藥有風險?
一份將近100位醫師和科學家共同簽署的聲明指出,懷孕時服用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劑或退燒藥可能影響胎兒成長,包括在子宮內產生神經和生殖發育的問題。
乙醯胺酚是一種止痛退燒的成分,用在數百種藥物中,包括處方藥及指示用藥。例如在台灣市面上的普拿疼、百寧痛或立停疼等,推估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孕婦使用這個藥物。
91位來自澳洲、巴西、加拿大、歐洲、以色列、蘇格蘭、英國和美國等國的科學家、公共衛生專家、臨床專家簽署的共同聲明表示,即使獲得醫生的使用指示,孕婦也應該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使用最低的劑量來減少接觸。
這份聲明不是健康指南,而是敦促醫療保健提供者和衛生主管機關採取行動。
從既有研究得到的結論
這份聲明由13名研究人員檢視了過去25年間(1995年至2020年10月),使用老鼠、人類和實驗室研究的醫學文獻。其中大部分的結果顯示,懷孕時一次性使用乙醯胺酚的風險,相對溫和。然而,重覆使用,再加上更高的劑量,風險則增加。
研究人員提出可能影響胎兒發展的三個關鍵點:神經、生殖和泌尿生殖。乙醯胺酚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素,它會干擾身體化學物和荷爾蒙的分佈,對胎兒健康的發展很重要。
再加上目前進行的許多相關研究有類似結論,因此,研究團隊呼籲臨床專家和衛生主管機關改變懷孕服用乙醯胺酚的指引。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有不一樣的意見
研究團隊亦要求婦產科協會檢視此項研究,更新指引。但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認為,目前的研究並未有清楚證據證明懷孕期間,謹慎服用乙醯胺酚和胎兒成長問題有直接關聯。除非有前瞻性的確切研究,否則醫師不應改變其臨床實務操作。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副執行長Christopher
Zaharia在聲明中表示,「這些研究作者的建議和目前婦產科醫師們依臨床狀況給予乙醯胺酚處方並沒有不同,最重要的是乙醯胺酚有很多益處,病人不應被嚇跑。所有懷孕時服用的任何藥物都必須適量,並且應先諮詢醫師。」
關於孕婦用藥的研究很少
目前仍未知乙醯胺酚劑量要多少才算超標,因為在人體上的研究通常無法準確地掌握孕婦服用的劑量和頻率,或是在哪個懷孕階段服用。
乙醯胺酚的藥品長久以來被視為安全,可治療嬰兒和兒童發燒和疼痛,但美國食藥署並未警示泰諾(Tylenol)在懷孕期間使用是有風險的。
美國食藥署曾在2015年的藥物安全通訊中的建議,曾經檢視過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的風險。食藥署發言人説:「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的益處和風險應該審慎考慮,孕婦服用任何藥物前應該和專家討論。食藥署會繼續監督審查懷孕期間乙醯胺酚的使用,若有新的安全資訊,會公諸大衆。」
2020年美國食藥署警告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如布洛芬,在懷孕第二期相關的風險。這些藥物被排除後,懷孕第二期的病人遇到發燒和疼痛就無藥物可服。
編譯來源:STAT NEWS(2021.09.23)、CNN HEALTH(2021.09.23)
+ read more
2021.09.25
非白人女性出任市長 美國波士頓將改寫歷史
美國波士頓200年來第一次,市長候選人的範圍縮小到兩名非白人女性,她們將在11月的選舉中相互對抗,這是歷史性的大改變!
波士頓市15日舉行市長初選,5位主要候選人為有色人種,其中4人是女性。台灣裔美國人Michelle
Wu和47歲的阿拉伯波蘭裔美國人Annissa Essaibi
Georg在初選中勝出。
她們擊敗了代理市長Kim Janey、市議員Andrea
Campbell和該市前經濟發展主管John
Barros,兩世紀以來由白人男性主導的波士頓政治發生了重大轉變。
所有的參選人都是民主黨籍,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Michelle
Wu的父母從台灣移民到美國、Georg形容自己是第一代阿拉伯波蘭裔美國人、Janey與Campbell都是非裔、Barros的父母則是來自非洲國家維德角的移民
無論由誰贏得11月2日的選舉,都將在這座從未由女性或亞裔美國人擔任市長的城市中創造歷史。過去的200年裡,波士頓選民只選擇了白人男性。
WU的父母來自台灣
現年36歲的Michelle
Wu,她的父母從台灣移民到美國。Essaibi
George將自己描述為第一代阿拉伯/波蘭裔美國人。Wu和
Essaibi
George為波士頓這座飽受種族和民族衝突影響的城市,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現年36歲的Michelle
Wu,2013年時首度競選波士頓市議員,成為當地第二位亞裔市議員。2016年,她被選為市議會主席,為波士頓市議會106年以來第一位亞裔議長、第三位女性議長,也是首位擔任這項職務的非白人女性。
Essaibi
George在該市的Dorchester社區長大,並在波士頓公立學校系統任教,她於2015年當選為市議會議員。她的父親於1972年從突尼斯移民到美國,母親出生於德國難民營的波蘭父母。
11月的競選可能是一個考驗,在一個長期由狹隘社區和種族政治主導的城市中,選民是否準備好接受像Wu和George這樣在芝加哥長大的人。
新市長要面對的難題
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以來,波士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白人佔絕大多數,種族間局勢緊張。現今,它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城市。
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白人居民占波士頓人口的44.6%、黑人居民佔19.1%、拉丁裔佔18.7%、亞裔佔11.2%。
這座城市面臨的難題包括中產階級化帶來的問題,這迫使許多長期居民離開,包括歷史上黑人社區的居民。
除此之外,新市長將面臨許多其他挑戰,包括學校、交通問題、種族不公正和警務,以及對COVID-19疫情的持續反應。
編譯來源:Los Angeles Times(2021.09.15)
+ read more
2021.09.24
疫情讓許多女人放棄生小孩
認為疫情可以提升生育率的想法,果然太樂觀,武漢肺炎疫情讓女性對生育孩子多有考慮。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武漢肺炎大流行開始之前,美國紐約嘗試再次懷孕的母親中,將近一半在疫情爆發後的頭幾個月就停止嘗試。而在疫情之前,一直考慮懷孕但尚未開始嘗試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表示不再考慮。
這項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在2020年4月中開始對紐約市1,179位母親進行的調查,這是第一個於紐約首波COVID-19爆發期間調查女性懷孕計劃的研究。
研究主要作者Linda
Kahn博士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最初的COVID-19疫情爆發似乎讓女性在擴大家庭規模時三思而後行,有些人減少了她們計畫生育的孩子數量......這是疫情潛在長期影響的另一個例子,超出了更明顯的健康和經濟影響。」
Kahn博士補充,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懷孕變得風險更大,也變得更難。因此疫情導致的懷孕延遲可能會讓母親和孩子的健康風險增加,以及需要昂貴的生育治療。
Kahn博士指出,研究中的所有女性都至少有一個3歲或以下的孩子。因此,在紐約市爆發疫情高峰和隨後的封城期間照顧幼兒的挑戰可能也是他們不願再生育孩子的原因。
已有研究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的出生率下降。而最近的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的出生人數比專家所預期的減少了大約30萬,尤其是在11月及12月,這與3月份疫情爆發初期的受孕人數減少相吻合。然而,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探討個別父母決定推遲懷孕的根本原因。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可能需要額外的財政支持來解決生育率的持續下降。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9.15)、JAMA Network Open(2021.09.15)
+ read more
2021.09.14
威尼斯影展 人工流產劇獲得最大獎
威尼斯國際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是最世界上古老的電影節,今年第78屆於9月1日至9月11日舉行。評審團主席由南韓《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擔任,這是首次由南韓導演擔此職位。
在評審團的一致投票中,Audrey
Diwan執導的《Happening》(L'Événement,中文片名暫譯為: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獅獎。
這部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的同名自傳小說。
《Happening》講述1960年代的法國,當時人工流產尚未合法。一名23歲女性意外懷孕,年輕男友事不關己,最後人間蒸發。女學生萬分掙扎,在學業工作與步入家庭間掙扎,最後決定鋌而走險,面臨入獄或死亡的風險也要尋求終止懷孕,以繼續學業。
Diwan說她帶著憤怒和渴望拍了這部電影,她要親身經驗這個年輕女性的旅途。她在整個拍攝過程中都保持著:「我們不要看安妮,而是要成為安妮。」
這部電影是在德州推出「懷孕六週後禁止人工流產」高度爭議的新法律之後發布的。
編譯來源:BBC NEWS(2021.09.12)
+ read more
2021.09.03
WHO:COVID病毒C.1.2變種似乎沒有散播開來
一些科學家認為,被稱為「迄今為止突變最多」的新COVID變種病毒C.1.2可能已經滅絕!
C.1.2變種於南非首次被發現,有人擔心它可能比其他變種更具傳染性,並且能更有效地躲避疫苗。
但專家們於8月30日表示,目前沒有跡象或證據顯示這種突變菌株成功擴散。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所長Francois
Balloux說:「C.1.2變種可能已經滅絕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新的冠狀病毒變種C.1.2似乎並未擴散。WHO正在監測該變種,目前未被歸類為「關注的變種(VOC)」。
什麼是C.1.2變種
這是今年5月在南非首次發現的COVID病毒變種,是迄今突變最多的變種。它的關鍵突變包括:所有變種都有的突變—D614G;Beta、Gamma變種有的突變—E484K;以及Alpha、Beta變種有的突變—N501Y。
科學家指出D614G及N501Y突變會讓病毒更具傳播性,而E484K突變可能會使疫苗的效力降低。
根據COVID變異追蹤平台GISAID的數據,自四個月前發現C.1.2變種以來,只有101起病例。其中南非發生了89起,最後一次感染記錄在8月的第一周;英國則記錄了4例C.1.2變種病例。
但是,目前在英國流行的所有已知變種都被印度的Delta變種所擊敗。Delta變種幾乎是目前所有COVID感染的元兇。
英國公共衛生部在8月初開始監測C.1.2變種,但並未將其標注為「關注的變體(VOC)」或「調查中的變體(VUI)」。+4
目前C.1.2變種病例很少
一份針對C.1.2變種的研究日前發佈,這份尚未得到其他同儕的審查。研究指出相較2019年的原始武漢病毒,C.1.2病毒株發生了「實質性的變異」。
該研究表示,C.1.2變種似以任何其他變體的兩倍的速度發生突變,每年約發生41.8次突變。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Eric
Feigl-Ding博士表示,C.1.2變種突變速度如此之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突變的變種」。
但Balloux教授表示,目前提出對該變種的擔憂是「荒謬的」,有許多COVID監視計劃在進行,根據這些數據C.1.2變種的病例很少。
如果12週內全球沒有再出現C.1.2變種,則英國公共衛生部將視其為「暫時滅絕」。
迄今為止有400多種不同的COVID變種,其中許多已被列為滅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1.08.30)、REUTER(2021.08.31)
+ read more
2021.09.01
武肺病毒的變與不變:為什麼病毒這麼難以捉摸?
武漢肺炎病毒後續將如何繼續似乎很難說得準,畢竟,病毒的變化是隨機突變的結果。
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解釋病毒為何會發生如此變化,這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病毒的持續進化。
為什麼病毒變得越來越容易傳播?
當武肺病毒於2019年底開始在人群中傳播時,已經是相當厲害的傳播者。病例淹沒了武漢,導致中國進行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封鎖措施。
但對當時的武肺病毒來說,人類是新的宿主。病毒的RNA基因組改變,使其能夠感染人類的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並轉移至其他人身上。人類對武肺病毒來說很陌生,但病毒有很大的能耐可利用人類進行增殖。
這意味著武肺病毒有許多突變的機會,比其他病毒的發展更具有競爭優勢。但這並不是說病毒知道哪些突變能使其更強大,而是當病毒自我複製時,有時會出錯,碰巧其中一些錯誤使它超越了它的兄弟姐妹,讓這樣的變種病毒在競爭中勝出。
整個疫情期間都可觀察到這個狀況。一個被稱為D614G的早期變種比原先的病毒版本更容易傳播,使該變種席捲全球。有一段時間,這種菌株占主導地位,但隨後出現了Alpha變種,現在出現了Delta,都比之前的菌株更強大,超越了其他菌株。
關於Alpha變種的一個說明:目前科學家認為Alpha變種來自一個免疫功能低下並患有罕見的慢性Covid-19感染的患者,使得病毒在相對較快的時間內發生了大量突變,然後從那裡傳播開來。
病毒傳播能力的變化可能是曲線形:快速上升,然後漸趨平坦到達某種顛峰值。
在許多地方傳播沒有阻礙的情況下,病毒會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傳播得更順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演變速度可能減緩,出現較高傳播能力的新突變組合也隨之變少。
一些科學家提出疑問:Delta變種的傳播性如此之高,病毒是不是可能已接近曲線的平坦部分。但美國密西根大學病毒學家Adam
Lauring博士認為,目前並不知道所處的情況是怎樣的程度,病毒仍有可能發生突變,使其更有效傳播。
病毒也可能以其他方式發生變化。以Delta變種來說,它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從人類免疫的角度來看,Delta變種排擠了其他更令人擔憂的病毒變種,也就是Beta和Gamma變種。
但科學家也警告,結合不同變種優勢的「新變種」是有可能出現的。例如,結合Delta的傳播能力與Beta躲過部分免疫能力的新變種,可能更強大。
但這種變種可能與我們想像的不同。有時,至高傳染性和免疫躲避能力的突變結合起來,可能會導致病毒消失,因為可以逃避免疫反應的變種可能無法侵入人類細胞引發感染。但更多令人擔憂的變異是可能的,專家說,預防的最佳方法是切斷傳播。
變種會完全擊敗疫苗嗎?
人們憂慮新的病毒變種會不斷出現,削弱疫苗的效果並摧毀人類對抗疫情上的一些進展。但對於病毒學家和免疫學家來說,這種可能性似乎很小。
這並不是說病毒變種不會損害免疫保護,Delta變種似乎就比其他變體更快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情形。但是目前資料顯示,無論面臨哪一種病毒變種,疫苗在保護人們免於重症和死亡方面仍有效果。事實上,目前已觀察到Beta變種的能力大大下降,但它的能力仍然存在。
編譯來源:STAT NEWS(2021.08.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