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再次證實沒有所謂「健康胖」!
2018.06.11
再次證實沒有所謂「健康胖」!
一直以來有一種「健康胖」的理論,認為體重過重或肥胖但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多餘的體重並不會造成傷害。2017年荷蘭的研究指出,只要每天保持身體活躍4小時以上就能排除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但是最新的研究顯示,不論運動達到什麼程度,體重過高就有害健康。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證實了代謝功能正常的肥胖並不是無害的,即使這樣的人維持多年代謝功能正常仍然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在追蹤20多年後,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此外,不論BMI值是多少,多數健康的女性隨著時間推移也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使他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研究是這樣做的 為了檢視肥胖及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分析了1980-2010年參與「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90,257名30-55歲的美國女性。在1980-2010年間,參與研究的人每兩年就會收到一份問卷以更新他們的BMI值及代謝功能狀況,還會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健康行對及醫療紀錄。研究人員根據她們的BMI值、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與代謝功能狀況分組。   在追蹤24年後,有6,306例新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304是心臟疾病,有3,080是中風。研究發現在追蹤20多年後,即使肥胖女性保持代謝功能健康,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這個發現即使在考量了年齡、飲食方式、吸菸習慣、身體活動、酒精攝取、種族、教育程度、停經狀況、阿斯匹靈的使用情形及糖尿病或心臟疾病家族史後仍然不變。   研究指出,不論女性的BMI值,所有代謝功能不健康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高。相較於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代謝功能異常且體重正常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5倍、代謝功能異常又過重的女性風險高2.61倍、代謝功能異常又肥胖的女性風險高3.15倍。那些代謝功能正常但過重或肥胖女性整體來看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比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高1.39倍。   此外,有84%肥胖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在過程中變得代謝功能異常,而68%正常體重且代謝功能正常的女性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維持代謝健康對過重或肥胖的人來說是一項挑戰,對正常體重的女性也是。研究結果強調了預防代謝性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建議即使是具有良好代謝的個人也可以從改善他們的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受益,以防止進展到不良代謝狀況。   研究結果的社會回應 美國新奧爾良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的Carl Lavi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體重變化及代謝狀況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研究在解釋上仍有一些限制,這是因為「護士健康研究」的資料並沒有身體活動、心肺功能或心臟衰竭的精確資料,而心臟衰竭是肥胖最容易有的心臟疾病。   Carl Lavie博士等也認為,肥胖者活躍身體很重要。他表示,那些代謝健康的肥胖者和心肺功能正常的人,心血管疾病預後狀況和存活率都較佳。不過最先要做的是投入大量精力預防肥胖,尤其是要避免肥胖惡化成嚴重的代謝症候群。公共健康政策鼓勵人們透過身體活動來增加心肺功能,這將有助於改善人們的健康。   2017年一份涵蓋350萬名英國人的大型研究已指出,「健康胖」的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體重正常且健康的人高。此研究則以針對女性的探討,再次支持了沒有所謂「健康胖」的事實,並建議不論代謝是否異常,過重或肥胖者仍應減重。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05.30)、Daily Mail(2018.05.30)        
+ read more
男性甲狀腺癌患者心臟病風險較女性高
2018.06.06
男性甲狀腺癌患者心臟病風險較女性高
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得心臟病的風險比女性多50%   根據新發表的內分泌學會的「臨床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期刊,在癌症診斷5年內,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比女性得心血管疾病多50%的風險。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端呈蝴蝶狀的腺體。長出癌症腫瘤或結節(小瘤)時,稱甲狀腺癌,是美國成長最快的癌症。每年在男女兩性裏診斷出62,000新的個案。甲狀腺癌通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5年的存活率98%,這些生存者需要了解癌症的治療如何影響他們長期的健康。   由追蹤研究裏,專家從猶他州的人口資料庫裏,調查近4,000名甲狀腺生存者15年的醫療記錄,檢視他們潛在的風險因素、治療效果和心血管疾病的結果。癌症診斷的5年內,高風險得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有:性別、基本體重和甲狀腺刺激素療法。   研究的主要作者Mia Hashibe博士指出,甲狀腺癌的生存者得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高。研究發現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比女性多約50%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的甲狀腺癌生存者,則多41%的風險。當甲狀腺刺激素的數量受到癌症治療的抑制時,也會多出25%得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這項研究的發現而建議甲狀腺癌的生存者,應繼續監測和篩檢心臟血管疾病,早期的發現也有比較好的預防治療。   編譯來源:News Mediacal(2018.05.30)        
+ read more
壓力讓女同志較易得糖尿病嗎?
2018.05.29
壓力讓女同志較易得糖尿病嗎?
近期發佈在Diabetes Care 上的研究指出,雙性戀女性與女同志(二者下文簡稱LB女性)比異性戀女性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其可能的原因是「壓力」。該研究由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教授Heather L. Corliss所主導,研究對象涵蓋全美94,250位女性長達24年的時間。   二型糖尿病的致因時常是可以改變的生活習慣,雖然部分種族或基因確實風險較高,例如非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美國印第安人、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和亞裔美國人,以及有遺傳基因的部分人口,但意識到自身處於危險之中,對預防疾病是十分有幫助的;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除了已知因素以外,性傾向也可能是一項值得考慮的風險因素。   Corliss與其小組分析了1989年參與Nurses' Health Study II 的女性,該研究是針對女性主要慢性疾病風險的最大研究之一。其中,所有受試者皆介於24~44歲,並從1989~2013每隔一年評估一次二型糖尿病,期間有1267位女性自認為LB女性。   結果顯示LB女性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異性戀女性高出27%。在2013年6399名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女性中,LB女性高出22%;其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年紀也較異性戀者為早;病情也更容易出現併發症;而其較高的體重指數(BMI值)可能是導致差異的重要因素。   Corliss解釋她的研究小組進行此研究的原因,乃因過去對LB女性二型糖尿病風險的研究一直沒有結果,然而卻有合理地懷疑LB女性在慢性健康問題上可能存在差異, LB女性較容易因歧視、暴力受害和心理困擾產生壓力,使其更容易有肥胖、吸菸、酗酒等的狀況。   因此,Corliss與其同事強調,單純提高活動量、避免久坐或飲食均衡,對LB女性而言並非全面有效的,因此加強公共衛生和臨床的努力,從預防、檢測及管理LB女性的肥胖與二型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需求,並且應該做更全面性的研究以瞭解LB女性的整體健康狀況。   來源:Eurekalert!(20180509)、MedicalNewsToday(20180512)              
+ read more
停經婦女越焦慮,骨折風險越高!
2018.05.16
停經婦女越焦慮,骨折風險越高!
焦慮已被發現會以許多方式影響人體健康,包括心臟疾病風險增加及胃腸疾病等。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焦慮如何與停經婦女骨折風險增加有關。   隨著女性年齡漸漸增加,對骨折風險的擔憂也慢慢提升。根據預測,每3位女性中就有1位發生與骨質疏鬆有關的骨折。當人類壽命越來越長,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頻率越來越高,這更進一步增加健康照護的成本。這樣的現象引起越來越多人聚焦於如何精準地評估患者的骨折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有焦慮症候群的研究對象骨質疏鬆的風險是沒有焦慮的人的1.79倍。新的研究「焦慮程度能預測有骨質疏鬆停經婦女骨折風險」的文獻則呈現了,停經婦女的焦慮程度如何與腰椎及股骨頸的骨質密度有關。   研究招募了192位停經婦女,發現焦慮程度最低的人的骨折風險比焦慮程度較高的人低。此外,焦慮程度與年齡、更年期年齡、更年期始於何時及情緒低落的症狀顯著相關。   北美更年期協會的執行長JoAnn Pinkerton表示,影響死亡風險及生活品質的骨質疏鬆案例正在增加。除了過去已知的骨質疏鬆風險,如較早進入更年期、吸菸及服用特定藥物如類固醇等,這項研究指出焦慮的女性需要為骨質疏鬆做檢查,因為他們骨質密度低的風險較高,這會使其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風險變高。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09)、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2018.05.07)        
+ read more
糖尿病基因的作用:男女有別!
2018.05.04
糖尿病基因的作用:男女有別!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持有基因KLF14某種變型(variant)的人,糖尿病風險較高,特別是女性。它讓有些女性的脂肪主要儲存在腰部及臀部,使糖尿病風險增加的幅度更高!   基因與糖尿病 KLF14基因的影響是針對性別的,若男性帶有相同的KLF14基因變型,糖尿病風險增加的幅度並沒有像帶有相同基因變型的女性那麼高。不過,並不是所有帶有此基因變化型的女性糖尿病風險都會增加那麼多,端看這種基因變化型是遺傳自父或母。若是遺傳自母親,那麼女性糖尿病風險就會比遺傳自父親的男性高出28%。   KLF14基因變化型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活躍的原因,目前科學家尚不明白。研究的發現可能促使醫師未來能針對此基因變化型開藥,以降低糖尿病風險。   KLF14基因是目前已知會增加女性糖尿病風險的因子之一,而KLF14基因變化型對女性腰部及臀部的脂肪細胞有巨大影響,讓這些細胞變得更大、更少。這種基因對脂肪細胞的影響,代表女性身體在使用血糖時較容易出現問題。   研究人員Kerrin S. Small博士表示,如今已知這種基因會作用在身體哪個部位,可以開始尋找調節糖尿病風險的可能策略。不過,Civelek博士表示,雖然有些化學物質對KLF14基因有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馬上將此化學物質以藥物的形式在市場上販賣。就目前而言,預防糖尿病最好的建議,依然是老話一句:你不能改變你的基因,但可以改變你的飲食及運動習慣。   身體脂肪分佈與糖尿病 今年4月一項研究檢視「全國健康與營養體檢調查」中1999-2006年間40歲以上成年人的資料,發現擁有正常BMI值但高體脂的人中有13.5%屬於糖尿病前期或有糖尿病;而BMI值被歸類為過重但低體脂的人只有10.5%的人有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男性高體脂係指高於25%,女性高於35%)   研究作者Arch G. Mainous III表示,高體脂百分比與異常血糖有關,這樣的結論在考量了其他因素如性別、年齡、種族、糖尿病家族史、運動程度等候仍然成立。因此,正常BMI值不必然代表健康,許多有正常BMI值的人被預防照護的指引所排除,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BMI值可能對許多群體來說並不適合用來測量體脂,例如生活較為靜態或年老的女性。   這項研究確實指出有「外瘦內胖」的現象,並顯示相較於BMI值,體脂肪的百分比更適合用來辨識個體的糖尿病風險。研究團隊希望研究結果能啟發醫師及他醫療專業人員留意到BMI值正常的人,並對糖尿病風險高的人及時給予其所需的預防照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7)、Nature Genetic(20180417)、Medical News Today(20180423)          
+ read more
預防老年人骨折及跌倒,運動比吃維生素D及鈣有效
2018.04.23
預防老年人骨折及跌倒,運動比吃維生素D及鈣有效
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強壯骨骼,預防骨折。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最近更新他們2013年有關補充維生素D(含或不含鈣)的建議,對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的效果予以保留,並主張透過運動和其他措施來預防老年人骨折和跌倒。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新的建議指出: * 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評估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預防男性和停經後婦女初次骨折的益處或危害。 * 2012年的建議指出,維生素D可能可以預防跌倒,但2018年將此建議修訂為不確定其效果。 * 目前有中度的證據支持透過運動來預防65歲以上的成年人跌倒。 * 低度的證據支持,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因素採取措施,包括:平衡感、步態、視力、藥物使用、血壓等因素。   研究作者為這些建議提供了重要文獻根據,並強調身體活動的重要性。JoAnn Manson博士表示,重新關注身體活動可能帶來額外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跌倒、因跌倒而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及改善整體健康和福祉。   此外,新的建議希望有更多研究去了解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否有助於防止跌倒和骨折。答案可能在不久後即可知道,因為臨床試驗VITAL正對此主題進行研究,將在2019年公布結果。還有另一項大型臨床試驗STRIDE,主要在了解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因素採取措施之有效性。   編譯來源:JAMA(20180417)、Eurekalert(201804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