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17
阿茲海默症在發病前就可診斷出來
瑞典Lund 大學主導的一個大型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還未有任何症狀時就可以從PET掃描顯示出來。在接下來幾年內我們可能可以預測那些人會衰退。
長久以來已經知道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兩個蛋白質─β澱粉樣蛋白
(在大腦形成斑塊) 和tau蛋白
(晚期時累積在腦細胞)。之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基準是這兩個蛋白的數量提高,加上認知的損害。
事實上,在尚未有明顯的阿茲海默症狀前10年至20年之間,大腦的變化已經發生了。但是只有在tau蛋白開始擴散時,神經細胞壞死,患者才會產生第一次認知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阿茲海默症不易在早期診斷。
Lund大學神經科教授Oskar
Hansson主導一個大型國際調查研究,有1,325位參與者,包括瑞典、美國、荷蘭和澳洲。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没有任何認知損害。參與者腦部的tau蛋白和β澱粉樣蛋白可以從PET掃描顯示。兩個蛋白都出現的參與者,和沒有生理變化的人比較,接下來幾年發展成阿茲海默症,多了20-40倍的風險。
研究第一作者Rick
Ossenkoppele說:「當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都在腦部時,不能再視為是一種風險因素,而應是診斷。病理學家檢視到這種腦部的樣本時,該立刻診斷病人有阿茲海默症。」
他解釋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者有兩派:一派的人相信阿茲海默症要等到認知損害開始時才可確診。另派人則屬於自己的研究團隊,診斷可以僅基於生物學,和眼睛所見的大腦。他說:「我們的結果可以和攝護腺癌的結果做比較。如果切片發現癌細胞,診斷即是癌症,雖然患者並未有任何症狀。」
最近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Lecanemab有正面的臨床實驗結果。這讓Lund大學的研究特別令人感到興趣。
Hansson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認知問題出現前診斷這個病,我們也許能夠在最初期時就使用藥物減緩病症。配合物理治療和好的營養,比較有更多的機會預防或減緩未來認知損害。然而在推薦給尚未喪失記憶的人們做為療法之前,仍需更多的研究。」
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
編譯來源: EurekAlert! (2022.11.11)
+ read more

2022.10.28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失智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顯示,在晚年降低血壓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這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
The George
Institute的「全球腦健康倡議」計畫失智症項目負責人
Ruth Peters
博士說,在失智症治療缺乏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將是向前邁出的可喜一步。
她說:「鑑於人口老齡化和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巨大成本,即使是減少的很小也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全球影響。」
「我們的研究顯示,使用現成的治療方法來降低血壓是目前我們應對這種潛在疾病的『最佳選擇』之一。」
失智症正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目前影響全球約
5000 萬人。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
—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目前估計每人每年需要花費的費用為
20 至 40,000 美元。
Peters
博士解釋說,雖然許多試驗都著眼於降低血壓對健康的益處,但涵蓋失智癥結的試驗並不多,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更少
。因此,此研究被認為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由於血壓降低對心血管的顯著影響,大多數失智症的試驗都提前終止,因為心血管疾病往往比失智症的跡象更早發生。」她說。
研究如何做
這項試驗共納入來自 20 個國家的 28,008 名平均年齡為
69
歲且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在這些研究中,追蹤時間約超過四年。
為了更密切地檢查血壓與失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五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這些試驗使用了不同的降血壓治療方法,並追踪患者直至患上失智症。
Peters
博士說,「我們發現在這個老年族群中,降低失智機率的治療與血壓持續降低有顯著關聯。」「我們的結果顯示,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法,血壓降低與失智風險降低之間存在廣泛的線性關係。」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結果將有助於設計公共衛生措施,以減緩失智症的進展,並為治療提供訊息。
Peters
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最高級別的現有證據,顯示多年來的降血壓治療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有害的證據。」
她補充說:「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對於已經控制良好或在已經開始治療的人來說,進一步降低血壓是否會降低患失智症的長期風險。」
The George Institute全球腦健康項目主任 Craig Anderson
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基礎,可以可靠地估計預防性處理的益處和風險,以及如何最好地將它們應用於不同人群。
該研究刊登於《歐洲心臟雜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25)
+ read more

2022.10.09
科學家提出觸發阿茲海默症的新機制
長期以來,β-澱粉樣蛋白斑塊堆積與阿茲海默症有關,一些科學家推測這些斑塊實際上會導致退行性腦病變。
但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這些斑塊實際上是大腦中正在發生的「症狀」,而不是阿茲海默氏症的「原因」。
研究小組在《阿茲海默症雜誌》上認為,「正常」水溶性形式的β-澱粉樣蛋白的減少才是阿茲海默症的真正罪魁禍首。
首席研究員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Neuroscience Institute
的Alberto Espay
博士指出斑塊堆積導致腦病變的矛盾:「矛盾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我們中許多人都會在大腦中積累斑塊,但在有斑塊的我們當中,很少人會繼續變為癡呆症。」
「然而,斑塊仍然是我們關注的中心,因為它與生物標誌物的開發和治療策略有關,」。
斑塊堆積的多寡無法預料病變的發生
該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無論大腦中的斑塊積聚如何,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量高的人都能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含量低的人更容易出現認知障礙。
研究人員認為,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量下降是因為正常的β-澱粉樣蛋白暴露於壓力後開始轉化為異常的澱粉樣蛋白斑塊。
在這項研究中,Espay
和他的團隊專注於一組特定患者的β─澱粉樣蛋白含量,這些患者有基因突變,讓他們會有更多的澱粉樣蛋白斑塊
—因此應該更有可能患上阿茲海默症。
然而,這個群體最終與普通人群具有相同的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Espay
說,「我們發現,大腦中已經積聚斑塊的人,如果能夠產生高量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在三年內發生為癡呆症的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數量如何,能維持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基線水準的人都可以保持認知正常。
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與先前的臨床試驗相吻合。那些試驗表明,有效減少大腦中β-澱粉樣斑塊的藥物未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進展。早期的研究還顯示,降低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的量會導致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預後更差。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測試增加大腦中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的含是否對阿茲海默氏症有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0.05)
+ read more

2022.10.07
深夜進餐尤其不利於體重
對宵夜的喜愛導致體重增加,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了!
雖然深夜進食長期以來被認為與肥胖風險增加有關,但研究人員直到現在還不確定它究竟是如何導致體重增加的。
哈佛醫學院的教授研究作者Frank
Scheer說:「當用餐延遲四個小時而其他一切生活習性都保持不變時,你燃燒的卡路里會減少,對食物的渴望會增加,並且會經歷促進體重增加的脂肪組織變化。」
解決方案?他說,當天早些時候吃。
「新的數據與過去的文獻一起顯示,在一天清醒的時候,早些時候進食會導致生理變化,從而促進體重減輕並限制體重增加。」Scheer
說。
晚進食影響荷爾蒙的分泌
在這項研究中,16
名超重或肥胖的人,每人嚴守每天早進食和晚進食時間表。在實驗前的幾週,人們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表。
參與者報告了他們的飢餓和食慾,提供了全天的血液樣本,並測量了他們的體溫和卡路里消耗。研究人員還收集了脂肪組織樣本。
這項研究的設計,研究人員能夠嚴格控制運動、睡眠和光照。這些是可能會影響參與者燃燒的卡路里量的因素。
結果除了感覺更餓、燃燒更少的卡路里和顯示脂肪組織的變化外,晚進食還會影響調節飢餓和食慾的荷爾蒙:瘦素
(leptin) 和生長素釋放肽
(ghrelin)。生長素釋放肽是告訴你什麼時候吃,而瘦素是告訴你停下來不要吃。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晚四小時後進食時,瘦素下降了
16%。
Scheer
說,這是一個有控管的實驗情境,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發現是否適用於現實生活。
「在現實世界中,當人們改變用餐時間時,通常他們也可能改變其他行為,例如睡眠時間或質量或時間或運動量,這可能會影響體重,」他說。
審查此研究的體重控制專家Louis Aronne
博士說,「事實證明,在一天早些時候吃掉所需的卡路里可以減輕體重。這項研究.....顯示,晚吃相同數量的卡路里會引發導致體重增加的機制。」
他的建議:嘗試通過[吃]更多的早餐和午餐來減少晚上的食慾。
紐約大學營養學退休教授 Marion Nestle
說,早點吃飯不一定是減肥的靈丹妙藥,但可能對一些人有幫助。
「這項研究指出,深夜進食會改變超重人群的新陳代謝,使他們更難減肥,」
「多數關於進餐時間問題的研究都顯示,進餐時間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與卡路里消耗相關的總攝入量。試圖減肥的人需要弄清楚如何以適合他們的方式做到這一點。但是,不吃宵夜值得一試。」
該研究於 10 月 4 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0.06)
+ read more

2022.10.05
喝咖啡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
咖啡與身體健康的關聯一直有許多研究。其中有正面影響的結論多為:有咖啡因的咖啡、研磨的、一天3─4杯最佳。
但根據日前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所有類型的咖啡都與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有關。所有類型咖啡是指含或不含咖啡因、研磨和速溶。
研究人員觀察到,與不喝者相比,每天飲用 2 至 3
杯各種類型咖啡都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或全因性死亡率降低相關。
其中全因性死亡的風險降低分別為:無咖啡因咖啡0.86、研磨咖啡0.73
和速溶咖啡 0.89。
而每天喝 1 到 5
杯研磨咖啡和速溶咖啡與心律失常顯著減少有關;喝無咖啡因咖啡並沒有這樣的效益。每天
4 到 5 杯研磨咖啡和每天 2 到 3
杯速溶咖啡的風險最低 (風險比分別為 0.83 和 0.88)。
與先前研究之異同
此研究結果與今年2月發表的研究結果略微不同。在那項追蹤11年.近5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喝0.5到3杯咖啡的人,死亡率及心血管風險都降低。但研究特別指出,只有研磨咖啡有益。而此研究則指所有類型的咖啡都有好處,但從數據看來,研磨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澳大利Baker心臟和糖尿病研究所的 David Chieng
及其同事研究了各種類型咖啡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聯。他們追蹤
449,563 名參與者超過 12.5 ± 0.7 年。
此研究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線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0.03)
延伸閱讀:咖啡不會損害心血管健康,可能有益!
+ read more

2022.09.23
早餐多吃無助於減重
「國王般的早餐,王子般的午餐,窮人般的晚餐」是減重的老口訣。這個想法是早餐大量的卡洛里,可使我們身體在一整天內有更多的時間燃燒。但是,新研究指出它是一個迷思。
為了測試這個理論,蘇格蘭的 Aberdeen University 將 30
位過重或過胖的男女,放在兩種不同的飲食方式,每一種吃長達一個月之後,停一個星期,再轉換到另一種。
第一種飲食方式,早餐卡洛里最多;第二種飲食方式,晚餐卡洛里最多。
在這兩種飲食方式之間,燃燒的能源或減重並無差別。也就是說,一天中,不管哪餐吃得最多,卡洛里燃燒的量仍然相似。兩種飲食方式的參與者皆減重7磅。
然而早餐吃很多的人,一天中比較不覺得餓,表示對注意體重的人仍是一個好的策略。
研究如何進行
此研究招募 16 個男子和 14 個女子,平均年齡 50
歲,BMI 32.5。健康的BMI值為 18-25。
研究中每個人有兩種飲食方式,每一種維持 4
週,由研究人員提供食物和飲料。所有的飲食基於 30%
蛋白質,35% 碳水化合物,35% 脂肪。
早餐豐盛的飲食方式,佔一天中 45% 的卡洛里,午餐
35%,晚餐只有 20%。
晚餐豐盛的飲食方式,佔一天中 45% 的卡洛里,午餐
35%,早餐只有 20%。
兩種飲食方式,平均一天人們燃燒的卡洛里稍微超過
2,800。
每天固定 1,700
卡洛里的飲食,早餐豐盛卡洛里並没有比晚餐豐盛燃燒更多。
在問卷中,早餐豐盛的人們明顯的感覺比較不餓,食慾較少,因為他們有較低水平的飢餓素
(ghrelin),以及較高水平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
(GLP-1),使人們有飽足感。
研究者 Alexandra Johnstone
教授說:「就卡洛里來說,並沒有最好的吃飯時間。但是豐盛的早餐使人們有飽足感。在嘗試減重的人,可因此控制食慾。」
食物營養顧問 Connie Diekman
對研究結果並不驚訝,但是這樣的分析所面臨的挑戰是,每一個人身體的功能不可能完全相似。她建議,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要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來提高血糖,也可讓血糖維持幾個小時。之後,每
3-4
個小時給身體補充能量,避免血糖降得太低,造成暴飲暴食。
研究發表在《細胞代謝期刊》
編編來源: Daily Mail (2022.09.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