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婦女節,著紅齊護女人心
2024.03.08
婦女節,著紅齊護女人心
台灣女人連線在今天(3/8)「為女著紅日」,也是婦女節召開記者會,大力呼籲社會重視女人的心血管健康。「Taiwan為女著紅行動」邁入第9年,除了各界於網路社交平台著紅響應之外,今天立法委員黃珊珊、林宜瑾、范雲、黃捷、林淑芬、鍾佳濱、林月琴、張雅琳等人也特地穿上紅色衣飾出席記者會齊心呼籲。   為什麼要特別重視女人的心血管健康? 發起推動「Taiwan為女著紅」的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一直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忽略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死因。同時,男性與女性因為生/心理、生命經驗的差異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及風險很不一樣。如以照護男性的方式照護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易造成誤診或延誤診斷,危及女人的健康及生命。   有鑑於此,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意識,2006年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行動,在特定的日子穿著紅色衣飾,呼籲大家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響應。因此2016年台女連響應國際的為女著紅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   從無到有的台灣為女著紅─促成各界為女性的心健康把關 這8年來在婦女團體、醫事團體、政府及企業的合作推動下,我們看到了努力的成果:   政府的投入─推動政策去除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在女性主要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佔了大約五分之一,因此衛生福利部也特別關注,於2018-2022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1期計畫」中的防治指引、人力培訓等皆已納入性別的觀點,完善女性特殊照護的需求,從女性生命經驗去關注並呼籲民眾女性心血管健康。   醫界的看見─正視性別差異照護女性健康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出席記者會分享,因為看見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台北榮總在2023年成立了台灣首間「女性心臟醫學中心」,身為發起人的陳醫師呼籲,台灣女性心肌梗塞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就是因為不易察覺容易被忽略,並提醒女性因懷孕、憂鬱症或特殊疾病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女性可能較易出現不典型的症狀,因此提醒女性若有上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也應多加注意,以免影響治療時機。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補充,鑑於乳癌治療會影響心血管,近年透過為女著紅的推動,2021年起各醫療院所陸續將心臟科醫師納入乳癌防治團隊,建立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的跨科共同照護機制。   此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指出,女性因為孕育的生理機制,會產生許多男性不會面臨的風險,可以說女性生命週期從初潮、避孕、懷孕到更年期都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提醒女性朋友要注意自己的飲食、運動、體重控制,以避免在生命歷程中日積月累的風險,影響自身的健康。   社會的參與─網路著紅行動吸引社會關注 長期支持贊助「台灣為女著紅」的台新銀行公共關係部部長陳盈儒表示,台新銀行對女性不論是健康、運動等各項公益活動都非常支持且關注的,也希望拋磚引玉呼籲各界能一起支持推廣,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最後,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達,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政府單位、民意代表、各行各業開始關注此議題,加入響應「為女著紅日」的網路著紅行動。這8年來從無到有,開啟了社會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對話及行動。在這關注女性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行動,一起「著紅齊護女人心」!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300534743047270      
+ read more
與男性相比,女性從運動中獲得的健康益處更多
2024.02.26
與男性相比,女性從運動中獲得的健康益處更多
一項心臟研究所的新研究顯示,在運動方面,女性和男性之間存在性別差異。   對於那些認為男性減肥速度比女性更快的女性來說,有個好消息: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從運動中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即使她們付出的努力更少。   研究人員發現,當定期運動時,女性過早死亡或致命性心臟病的風險比運動的男性下降得更多。   二十年來,與不運動的女性相比,經常運動的女性死於任何原因的可能性降低了24%,死於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心臟事件的可能性降低了36%。   相比之下,經常運動的男性與電視迷的同齡人相比,過早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5%,與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降低了14%。 中度至劇烈的有氧體育活動,如快走或騎自行車,發現男性每周進行約五個小時的運動達到了最大的生存收益,而女性則通過每周鍛練不到2個半小時獲得了相同程度的生存收益。 同樣,當涉及到肌肉強化活動時,如舉重或核心身體鍛煉,男性每周進行三次訓練達到頂峰,而女性每周進行一次訓練則獲得相同數量的收益。   心臟研究所女性心血管健康和人口科學主席Susan Cheng博士表示,「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幫助每個人,尤其是女性,了解她們能夠從運動中獲得巨大的益處」。   Cheng補充道,「這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更健康、更長壽的有效方式,平均而言,女性的運動量往往比男性少,希望這些發現能激勵更多女性在生活中增加額外的運動。」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利用國家健康訪談調查資料庫分析了412,413名美國成年人的數據。1997年至2019年期間的參與者(其中55%是女性)提供了有關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調查數據。研究人員檢查了與身體活動的頻率、持續時間、強度和類型相關的性別結果。   數據顯示,所有類型的運動對女性的益處都多於男性,包括:   * 適度的有氧活動,例如快走或庭院勞動 * 劇烈運動,例如跑步、參加飛輪課程或跳繩 * 肌力訓練,包括自由重量訓練、舉重和徒手運動   結果顯示,女性在運動量較少的情況下也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健康益處。   對於男女來說,穩定在每週五個小時左右的適度有氧活動都會降低死亡風險。女性和男性過早死亡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4%和18%。   透過適度的有氧運動,女性只需男性所需時間的一半即可將風險降低18%—每週140分鐘,即2.5小時,而男性則為5小時。   劇烈的有氧運動也是如此。每週11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可使女性死亡風險降低24%,男性死亡風險降低19%。   每週進行肌力訓練使女性和男性的過早死亡風險分別降低19%和11%,與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分別降低30%和11%。   Cheng表示,「即使是少量的規律運動也能帶來很大的好處,事實證明這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定期花一些時間鍛煉身體,即使只是每週幾次20-30分鐘的劇烈運動,也能帶來比他們想像的更多的收穫。」   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_。_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4.02.19)、EurekAlert!(2024.02.09)、JACC(2024.02.27)      
+ read more
飲食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重大影響
2024.02.19
飲食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重大影響
一項詳細的研究_說明了飲食在改變阿茲海默症風險的作用__,_我們終於可以了解哪些飲食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以及中國、日本和印度的傳統飲食,被證明可以降低風險,特別是與西方飲食相比。   隨著這些國家的營養轉向西方飲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上升。研究指出,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包括攝取更多的飽和脂肪、肉類,尤其是漢堡和燒烤等紅肉,以及熱狗等加工肉類,還有高糖和精製穀物的超加工食品。     為什麼某些食物會增加或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肉類透過增加發炎、胰島素阻抗、氧化壓力、飽和脂肪、糖化終產物(AGEs)和氧化三甲胺(TMAO)等風險因素,大大地增加了失智症的風險。幾種食物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例如綠葉蔬菜、彩色水果和蔬菜、豆類、堅果、omega-3 脂肪酸和全穀物。   超加工食品通常缺乏全植物性食品中可以預防失智症的成分,例如抗發炎成分和抗氧化劑;這些食品會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而肥胖和糖尿病本身就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   貧窮是美國阿茲海默症的重要驅動因素,因為超加工食品和肉類相較於水果、蔬菜、全穀物等是更便宜的能源,從而易促進肥胖。   研究顯示,基於美國肥胖趨勢,到2038年美國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率預計將比2018年增加50%。這項估計與阿茲海默症協會2018年公佈的估計非常接近,即增加了56%。   我們認為,由於食用肉類和超加工食品而導致的肥胖趨勢不斷上升,是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雖然我們個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以透過飲食來降低,但預計那些繼續吃西方飲食的人將繼續面臨更高的風險。   該研究發表在《_阿茲海默症雜誌_》上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3.12.04)、IOS Press(2023.12.06)、JAD(2023.12.04)      
+ read more
骨質疏鬆提高憂鬱症風險!
2024.01.30
骨質疏鬆提高憂鬱症風險!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骨質疏鬆是憂鬱症的獨立危險因子。   研究共納入11,603名成年人,52.3%為男性、平均年齡為64.6±9.4歲。其中,5.2%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結果顯示,與沒有罹患骨質疏鬆症者相比,骨質疏鬆症患者出現憂鬱症狀的可能性高出1.73倍,出現可能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1.91倍。   研究人員指出,許多骨質疏鬆症患者會因為害怕跌倒或骨折而避免中等至劇烈的體力活動。然而,缺乏體力活動、慢性疼痛和骨折風險會大大限制老年人的社交活動,使他們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有必要評估和照顧患有骨質疏鬆症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並減輕疾病負擔。   全球骨質疏鬆盛行率正在上升。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50歲以上成年人的骨質疏鬆症年齡調整盛行率為12.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受影響,女性為19.6%,男性為4.4%。在台灣,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0歲以上民眾中12%的女性有骨質疏鬆,男性則為6.2%,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65歲開始驟增。   研究如何進行   然而,我們並不清楚患有骨質疏鬆的人是否比未罹患者有更高的憂鬱症風險。   為了評估骨質疏鬆症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否較高,作者使用了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2013-2014年和2017-2020年美國國家健康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測量髖部股骨頸的密度。憂鬱症則透過健康問卷進行評估。   結果顯示,與沒有罹患骨質疏鬆症者相比,骨質疏鬆症患者出現憂鬱症狀的可能性高出1.73倍,出現可能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1.91倍。   這項研究的結果強調需要在臨床和初級衛生保健中評估骨質疏鬆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編譯來源:Clinical Advisor(2024.1.19)、Public Health.(2024.1)      
+ read more
你會因心碎而死嗎?
2024.01.22
你會因心碎而死嗎?
新研究顯示,心碎可能與心臟病發作一樣致命。   你聽過「心碎症候群」嗎?   蘇格蘭阿伯丁大學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心碎症患者在五年內死亡。這種情況的醫學名稱是「章魚壺心肌病變」,是由極度情緒困擾削弱心室引起的,又被稱為「章魚壺症候群(takotsubo )」。   大約90%的章魚壺心肌病變的患者是50歲或以上的女性。   倖存者的心臟形狀和泵血能力通常會在三個月內恢復正常,但許多人會遭受長期問題,包括胸痛、心悸和呼吸困難。   雖然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與心臟病發作相似,都有突然劇烈胸痛和呼吸急促等,但它並不是由動脈阻塞引起的,而一般心臟病發作通常是由動脈阻塞引起的。這可能可以解釋預防心臟驟停的藥物對心碎的存活率沒有影響。   觸發的原因是… 根據專家表示,在約70%的情況下,壓力事件是罪魁禍首。這可能是情感上的,例如親人的去世或一段關係的結束,也可能是身體上的,例如攻擊或車禍。   有趣的是,壓力不一定是負面的,快樂的場合也會引發這種情況。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2016年對485名有情緒觸發因素的章魚壺症候群患者進行一項研究發現,雖然96%的人經歷悲傷的事件,但其餘4%的人是經歷歡樂的場合,例如生日聚會、在賭場贏錢甚至是驚喜的求婚。   這是因為所有這些事件在體內引發的壓力反應會導致腎上腺素激增,告訴心臟跳動得更快,促進流向大腦的血液和肌肉。在章魚壺症候群中,腎上腺素的激增會關閉左心室底部,無法收縮,導致心室底部向外膨脹。這種形狀特徵在心臟X光上可見,很像日本一種傳統用於捕獲章魚的窄頸寬底籠子。因此,日本研究人員在1990年將其命名為「章魚壺症候群」。   停經後女性的壓力和焦慮程度較高也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關聯。       編譯來源:National World(2024.01.12)、Daily Mail(2024.01.10)、JACC期刊(2024.01.10)、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21.06.22)      
+ read more
阿茲海默症中發現的不同生物變體
2024.01.16
阿茲海默症中發現的不同生物變體
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研發一直未能有重要突破。既使近年來有核准的藥物,但是效果有限。   日前,荷蘭科學家發現了阿茲海默症有五種不同的生物變體所致,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先前測試過的藥物可能會錯誤地顯示為無效或僅有最低限度的效果。   眾所皆知,在阿茲海默症患者中,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會在大腦中聚集。科學家發現,除了這些團塊之外,其他生理過程,例如發炎和神經細胞生長也有關係。利用新技術,研究人員Betty Tijms和Pieter Jelle Visser檢查了419名阿茲海默症患者腦脊髓液中的1058種蛋白質。他們發現該組中有五種生物變體的亞型。   亞型1、是與神經元增生性相關的澱粉樣蛋白增生; 2、先天免疫激活亞型; 3、RNA失調的亞型;4、脈絡叢功能障礙的亞型和5、血腦屏障損傷的亞型。   這項發現對於藥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意味著一種藥物只能對阿茲海默症的一種變體起作用。例如,抑制澱粉樣蛋白產生的藥物可能對澱粉樣蛋白產生增加的變異體有效,但對澱粉樣蛋白產生減少的變異可能有害。也有可能攜帶一種變異的患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而攜帶其他變異的患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則低得多。   研究小組的下一步是證明阿茲海默症的變異確實對藥物有不同的反應,以便我們將來可以用適當的藥物治療每個人。     研究結果於1月9日發表在《Nature Aging》期刊_。_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1.09)、Nature Aging(2024.01.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