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乳癌
乳癌
    你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嗎? 乳癌盛行率:        在台灣,女性發生乳癌的年齡層大多分佈於40歲至54歲之間,並在45-49歲左右達到高峰。女性乳癌的發生率年年上升,粗發生率從1998年每十萬人之35.84到2008年每十萬人之71.3,短短十年間增幅高達98.9%;粗死亡率則從1998年的9.36到2008年的14.55,增加55.5%。 乳癌高危險因子: 1. 初、停經年齡:初經在11歲前、停經在55歲後的婦女得到乳癌的風險較大。 2. 生育數及第一次足月懷孕年齡:一位19歲已懷第一胎之女子,得乳癌的機率是一位未生育女子的50%;而第一次足月懷孕年齡在30~40歲的女子其罹患乳癌的機率等於未生育女子。2002年的一份關於荷爾蒙與乳癌關聯的研究顯示,每一次生產可減少乳癌風險約7%。許多人認為女性人工流產會增加乳癌的機率,但2003年3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發表研討報告指出,有利的證據顯示人工流產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2004年3月英國一項全球性的調查更加強了這項訊息。而2008年美國已有相關大型研究顯示人工流產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3. 外來荷爾蒙: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WHO IARC)已於2007年將口服避孕藥列為致癌等級第一級,更於2011年再次証實口服避孕藥會引起乳癌的發生。而2010年10月份一份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使用複合式荷爾蒙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4. 遺傳:大約5~7%的乳癌病患,被發現其二等親內如祖母、母親、姨媽、姐妹等有乳癌病史。 5. 良性腫瘤:少數的良性乳房腫瘤會有不正常的細胞增生,亦會使乳癌發生的相對危險性提高,仍須特別注意。 6. 放射性治療:女性30歲前胸部有過放射性治療得乳癌的風險增加。 7. 飲食及生活方式:食物中動物性脂肪攝取量、或酒精攝取量越多,乳癌發生的相對危險越高,尤其是30歲以前的女性。且2011年有兩項美國研究指出,過胖與吸煙會使女性在停經後罹患乳癌之風險提高。雖然研究亦指出常吸二手煙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但仍須有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如何發現乳癌?        檢查乳癌的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攝影、MRI掃瞄、細針抽吸細胞學、醫師理學檢查及自我檢查等。目前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攝影是最常用的方法,MRI掃瞄的精確度較高,但費用昂貴。目前在台灣,自2009年11月起,衛生署已開始提供45-69歲婦女,以及40-44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 什麼是乳房X光攝影         以X光照射乳房偵察其不正常的組織,如微小的鈣化顆粒或覺查不出的腫瘤。根據2004年英國百萬婦女研究分析顯示,對於在使用荷爾蒙療法、乳房緊密、纖瘦(BMI值小於25)的女性,X光乳房攝影的效果比較不佳。乳房X光攝影可以用來診斷或篩檢。診斷的意思是,當你有症狀時,以X光檢查是否有腫瘤;篩檢的意思是,在還沒有症狀出現之前,以X光檢測是否有腫瘤。而2010年10月份一份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使用複合式荷爾蒙會影響乳房攝影檢查的偵測。 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爭議        關於乳房X光攝影篩檢是否能夠降低乳癌死亡率,以及可能造成過度診斷的爭議,近年來不斷的被積極討論。 一、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的爭議       2001年以前有關乳房X光攝影篩檢效益的隨機前瞻性研究被陸續發表。有些研究顯示,接受乳房X光篩檢的女性和沒有接受篩檢的女性,其得乳癌的死亡率是一樣的,而有五個研究則指出,乳癌攝影篩檢可減少30%乳癌的死亡率。2001年10月丹麥科學家將這五個研究重新作了系統性的分析後指出,過去對於乳房X光攝影篩檢可以減少乳癌的死亡率的研究,事實上是缺乏證據的。因此,丹麥政府立即停止對女性進行乳癌篩檢的政策。 二、篩檢所造成的過度診斷        2006年10月亦有研究發現,接受乳房攝影的女性,其乳癌死亡率比未接受攝影的女性低15%,但是壞消息是有30%的機率,女性有可能因為乳房攝影被過度診斷。2010年更有研究分析了英國和瑞典因乳癌而死亡以及乳房攝影檢查的數據後指出,每2.5位篩檢出陽性反應的女性中,就有一位是被過度診斷。        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乳房攝影檢查的兩難,特別是針對「腫瘤篩檢」與「過度診斷」孰輕孰重的爭議。在美國,關於婦女是否該提早至40歲進行乳房攝影檢查的爭議已討論多時,2009年美國FDA反對40-49歲婦女進行例行的乳房攝影檢查時,也曾引起爭議。2010年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the Radiology)和乳房攝影醫學會(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公布了聯合治療指引,這份指引建議女性從40歲就開始進行乳房攝影檢查,高風險的女性則應從30歲開始,但是最早不應提前至25歲前。然在台灣,這個議題尚未有應有的質疑及討論。 三、假陽性導致過度焦慮        2011年一份荷蘭的研究發現,篩檢會有假陽性的結果,讓女性承受不必要的焦慮、切片或治療,影響婦女生活品質。除此之外,有專家認為乳房X光攝影也可能有目前不為人所知的健康危害。因此,在做乳房X光攝影篩檢效益的研究時,應將所有死因列入考量,如此才能看出X光攝影是否會導致其他病因的死亡。且婦女在決定做乳房攝影檢查前,應該要獲得充分、平衡的資訊,包括檢查的益處與風險;醫護人員或衛生單位不應該只將宣導的焦點放在檢查的益處上,而完全忽略了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乳房超音波攝影        以超音波探針掃瞄乳房以偵測異常的組織,通常用來區分實心的腫瘤(solid tumor)或充滿液體的囊腫(cystics),但沒有辦法探測出癌症早期較小的微鈣化顆粒。當乳房X光攝影顯示有異樣時,乳房超音波可以掃瞄異狀部位以協助診斷。        在台灣,專家們認為乳房X光攝影檢查較適合豐滿、年長的婦女,而台灣婦女的乳房較小或較緻密,且得乳癌的年紀較輕,用乳房超音波比較適合。但不似乳房X光攝影是一張照片,乳房超音波是一段活動的錄影帶,在掃瞄技術及解讀上需要純熟的技術及經驗,而且,它無法偵察到微鈣化顆粒,較不適合作為篩檢的工具。 什麼是乳房自我檢查(BREAST SELF EXAMINATION,簡稱BSE)?         以手觸摸乳房檢查是否有腫塊,是為乳房理學檢查(PALPATION),而由婦女自行進行之則為乳房自我檢查。目前,沒有雙盲隨機試驗證明乳房自我檢查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降低死亡率」的目的,此外,許多研究顯示,乳房自我檢查偵查出許多的良性腫塊,增加病患的焦慮、就醫次數及不必要的切片,美國FDA亦於2009年表示反對全國性的乳房自我檢查計畫,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政府不宜對於任何年齡層的女性,做「全人口性」的乳房自我檢查計畫。但對於自我健康自覺照顧的乳房自我檢查,則建議視個人的認知或需求而定。  
+ read more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
妳是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嗎?   子宮頸癌的盛行率: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在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為10萬人口之12.2人,死亡率為10萬人口之4.2人;換句話說,台灣每年約有1700人罹患子宮頸癌,約有600人因此而死。子宮頸癌發生的年齡分佈為雙峰,第一高峰為35-49歲,次高峰為55-64歲。由於子宮頸抹片的推廣、全民健保的實施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人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避免發展成侵襲癌,因此從台灣2003-2007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五年變化分析來看,子宮頸癌是所有癌症中降幅最大(25.8%)。   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 1. 人類乳突疣病毒(HPV):導致子宮頸癌的因子很多,但幾乎所有的子宮頸癌都是感染HPV引起的。 2. 男、女有多重性伴侶或有性經驗的年紀較早。 3. 感染其他性病,如:泡疹、淋病、梅毒等。 4. 免疫力下降的情況,如:感染HIV或做器官移植等 5. 性伴侶者(男性)沒有割包皮者風險較高。 6. 吸煙:吸煙者得子宮頸癌的機率是非吸煙者的兩倍。 7. 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風險較高。 8. 目前並無科學證實子宮頸癌會遺傳   什麼是「HPV」─人類乳突病毒?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感染HPV有時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對身體無害且不持久,有些人可能從來就不知道他們曾經感染過HPV。        然而,部分HPV卻是對身體健康有危險:「低危險型」的HPV(如:6、11型)感染會在男、女的性器官周圍引起突疣,如:菜花。而「高危險型」(如:16、18型)的感染如果沒有自行復原,則可能導致子宮、陰道、外陰部或陰莖等部位的癌症,如:子宮頸癌。        目前所發現的HPV類型約有100多種,約有15種的HPV類型被認為會導致癌症。一般而言,從感染致癌性HPV演變成子宮頸癌通常需要經過約10年的時間,因此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我如何知道我有沒有HPV?             一般而言,感染HPV是沒有症狀的,因此,想要知道是否感染唯一的方法是做病毒DNA測驗。通常當你的子宮頸抹片顯示細胞異常時或你達三十歲時,醫師會建議作HPV DNA測驗。非常少的HPV的感染會導致癌症,因此,HPV DNA測驗呈陽性結果,並不表示得癌,如果加上子宮頸抹片顯示中、重度的細胞病變,則應該做進一步的診斷或追蹤。   什麼是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 TEST)?         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它由細胞病變演變成侵入性癌症,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期間有效的篩檢方法可以偵察到細胞病變,給予治療,大大降低死亡率。         目前,子宮頸癌的篩檢方法是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醫師做內診時,以小木片或小刷子採集子宮頸的脫落細胞,經染色後,觀察其是否有類癌病變。   我何時該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目前政府提供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的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然女性開始有性經驗後三年就應開始定期每年做一次骨盆腔及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連續三年都是陰性結果,則可每隔2-3年檢查一次。如果換了性伴侶,則要恢復每年檢查一次的原則。        子宮部分切除的女性仍需遵守每年作子宮頸抹片的原則;子宮完全切除的女性則應每3-5年做一次陰道抹片;停經婦女也需要做抹片檢查,其次數應與醫師商量,視其需求而定。        做抹片最好的時間是月經來潮後10-20天,在做檢查的前2天應避免沖洗陰道或使用陰道藥物或是有性行為,以免影響異常細胞的採集。   什麼是DNA Pap 合併檢驗?         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於2003年4月通過,年紀30歲以上的女性作子宮頸抹片篩檢查時,可以選擇合併進行CH2-HPV DNA檢驗。也就是說,由子宮頸採集的細胞除了檢查其外形是否異常外,也可以同時檢查是否有高危險群的HPV DNA 存在。假如兩個檢驗都是陰性,則可每三年一測;如果只有其一是陰性,則6個月到一年間必須再作測驗。如果抹片檢查呈輕度異常,而DNA測驗是陽性,則必須再進一步切片或陰道鏡的檢查。    如何預防子宮頸癌?         除了上述抹片篩檢及HPV DNA檢測可提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提早治療、避免發展成癌症之外,在發生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亦可達到7成的預防效果。2006年台灣核准HPV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上市,其疫苗的預防效果約6-7成,但有效保護期在觀察中。    
+ read more
不抽煙的女人為何得肺癌?
不抽煙的女人為何得肺癌?
         當多數女性還在擔憂自己是否會罹患乳癌與子宮頸癌時,殊不知肺癌已悄悄成為女性健康的公敵。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1986年至今,肺癌一直都是台灣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2007年有2,535名女性死於肺癌,比2006年多出205人,且相較於一般人認為女性較易罹患的乳癌與子宮頸癌來說,女性在該年的肺癌死亡人數分別是乳癌的1.6倍、子宮頸癌的3倍。除了女性缺乏疾病意識之外,醫師跟不上新資訊,都加深女性肺癌的問題。   男女肺癌大不同?!          雖然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因,但是台灣女性吸煙人口比率低,肺癌罹患率反而高。針對這個現象,目前台灣醫界已經找出了20多個與肺癌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分別主掌了藥物代謝、荷爾蒙受體、DNA修復等功能,而女性體內的基因差異會影響到個別的荷爾蒙代謝、DNA修補、異物代謝等功能,因此,具有特定基因型的婦女,若長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時,就會容易罹患肺癌。          在美國一項針對女性肺癌的醫學研究中發現,肺癌在女性身上顯現出來的病徵是與男性相當不同的,這樣的現象可能與雌激素有關。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肺癌細胞的表層比正常肺部細胞表層有更多的雌激素接收器,因此,在這個因素的影響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肺癌,但女性罹患肺癌並接受治療後的存活率也相對較高。          此外,已有醫學研究發現,肺癌在女性身上顯現出來的病徵是與男性不同的,抗肺癌藥物對女性和男性的影響也不一樣,這些現象都可能與雌激素或基因有關係,而詳細的差異性目前仍在研究中。         雖然荷爾蒙與肺癌之間的關係至今尚未有結論,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使用過荷爾蒙補充療法(HRT)的婦女,日後如果罹患肺癌存活率會降低。   什麼原因會導致肺癌?          從醫學病理觀點來看,肺癌指的就是支氣管原發性癌,也就是支氣管長出皮樣、腺樣或未分化細胞所組成之腫瘤。台灣目前最主要的肺癌種類有四種,包括小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非小細胞癌、腺癌,而台灣女性罹患腺癌的比率最高,大約佔了女性罹患肺癌總數的69%。          國內外關於肺癌的研究都顯示,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因。但台灣女性吸煙人口不到女性總人口的10%,為何肺癌會是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殺手呢?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大都與長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有關,包括了:   1. 煙害:煙害包括吸煙與二手煙。研究顯示,吸煙者比非吸煙者罹患肺癌的機率高10-15倍;配偶抽煙的女性死於肺癌的機率,比配偶不抽煙的女性高出2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二手煙對人體的傷害,當一根香煙點燃時,所產生的氣體包括了中間部分的主流煙與周圍部分的旁流煙,其中又以燃燒不完全的旁流煙的煙量較大。二手煙包含了旁流煙與吸煙者吸入後再吐出的煙,因此二手煙比一手煙更毒。   2. 工作環境與居家環境:從事金屬業、礦冶業、藥物製造、肥皂生產、油漆業等行業者,因為工作環境中的空氣污染較嚴重,因此暴露在這些工作環境中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較高。同樣的道理,住在城市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也比住在鄉村的高。   3 遺傳:家族中有人罹患肺癌者,其罹患肺癌的機率也較高。   4 肺部疾病: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罹患肺癌的機率較高。   如何對抗肺癌          在瞭解女性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後,女性應該如何預防肺癌呢?最主要的方式還是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包括了:   1. 戒煙和遠離二手煙:所有的醫學報告都指出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因,研究發現女性比較容易受環境影響而開始抽煙,因此,欲降低女性抽煙率和促進女性健康,便需藉由建構一個對女性友善的社會空間來達成。另外,我們也不能忽略二手煙的污染,事實上吸入二手煙者不只吸入了燃燒不完全的煙,同時也吸入了吸煙者吸入後再吐出的煙,對身體的傷害更大。   2. 正確的烹調習慣:正確安裝並使用抽油煙機,並且盡量避免會產生大量油煙的烹煮方式,以確保烹煮食物時不致吸入過量的油煙。   3. 避免工作環境中的污染:若因為工作因素必須長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時,一定要做好防護的措施,例如戴口罩等。   4. 定期檢查:患有肺部疾病者應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  
+ read more
過重與肥胖
過重與肥胖
什麼是過重、肥胖?         到底多重才稱為過重或肥胖?根據衛生署的定義,成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 (平方公尺))介於18.5~24為健康體重,介於24~27為過重,介於27~30為輕度肥胖,介於30~35為中度肥胖,而超過35則是重度肥胖。近年國民健康局則以腹部肥胖偵測代謝症候群,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資料顯示,所謂代謝症候群即是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異常等危險因子群聚現象,若男性腰圍≧90公分級女性腰圍≧80公分,有50%會有代謝症候群,容易引發慢性疾病,影響民眾健康。        通常過重、肥胖可以改變生活的方式來解決,重度過胖的人則可能需尋求醫療的協助。   難以承受的重─社會歧視        然而,如同在「減肥、瘦身」篇中所提到的,現在美感的主流價值是「瘦才是美」。相對地說,對於肥胖者的歧視與刻板印象亦常是負面的,他(她)們被認為不積極、懶惰、好吃,或者自制力差。在這樣的刻板印象中,女性的肥胖者尤其被更嚴苛的看待,形象也就更為負面。科學的進步,還給肥胖者一個公道,原來人的胖瘦是先天條件與後天因素所交錯而成的,每人的基因中對於熱量、脂肪的易感性不同、靜態休息時消耗的熱量的程度不同、新陳代謝的速度不同等等,構成胖、瘦體質的先天條件。而飲食、運動習慣等後天環境亦是影響體重的要素。   肥胖是21世紀的健康隱憂!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生活型態的改變,「體重過重」或者「肥胖」已成為許多國家面對的重要健康問題。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5年公佈的資料顯示,預估到2015年,全球體重過重的成年人將會達到23億,其中肥胖狀態的成年人會達到7億。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自2004年在高層會議中提出打擊全球肥胖問題的方案後,近年一直將肥胖視為重大議題。在台灣,根據98年國民健康局最新資料顯示,過重與肥胖的兒童佔26.95%,而成年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比例更高達42.31%。   與肥胖密不可分的糖尿病         肥胖所引發的健康問題最主要是心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三者之間互為因果,關係密切。如此的情況尤其是以亞太地區為最嚴重,2005年在泰國曼谷召開的國際糖尿病基金會西太平洋地區大會上,國際糖尿病基金會估計,到2025年,全球約有三億三千萬人罹患糖尿病,主要是第二型,其中超過六成的病患分布在亞太地區。2008年台灣糖尿病學會亦指出,臺灣地區大約有120萬糖尿病患,其中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是年輕患者。2007年死於糖尿病的總人數為1萬多人,而98%的糖尿病患屬於第二型糖尿病、1-1.5%屬第一型。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包括肥胖、遺傳、飲食習慣等。由於糖尿病是慢性病,不像愛滋病一樣讓人警覺,因此病患的增加速度即使如此快、如此之多,還是容易被忽略。然而,糖尿病對於個人健康的傷害以及對於國家整體醫療資源的佔用,包含併發心臟病、失明等等,都已經讓個人或政府不能掉以輕心、輕忽以待。以美國為例,2003年疾病防治中心研究研究發現,因肥胖疾病所支出的經費大約是750億美金;而澳洲每年花費於糖尿病和相關疾病的經費也超過30億澳幣。更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波肥胖症的警訊中,兒童過重與肥胖的情況日趨嚴重。   打擊肥胖大作戰!        目前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糖類過多、熱量過高的食物,因此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初提出的「打擊肥胖計畫」即呼籲食品工業應該大量降低產品中的糖份與脂肪含量,並且也建議各國修改稅務政策,鼓勵食品製作得更健康、人們吃符合健康原則的食品。世界衛生組織更在2005年公佈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包括油炸類、醃漬類、加工類肉品等,提醒民眾應盡量減少食用含高脂、高鹽、高糖、高防腐劑的食物,避免導致肝、腎等負擔過重、破壞體內蛋白質和維他命等,損害健康。        對於個人而言,即使肥胖有其先天遺傳、後天環境等複雜的成因,然而個人的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還是關連著自己是「胖得健康」或「胖得不健康」,多餘的糖類,特別是脂肪的攝取對身體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負擔。   延伸閱讀 身體意象    
+ read more
減肥與瘦身
減肥與瘦身
        「減肥」、「瘦身」一直是不褪流行的話題,尤其是一到夏天,服裝越是短、小、輕、薄,減肥的話題也就越來越紅火。不管年齡、體重,似乎是人人都想減肥!但是,妳真的需要減肥嗎?超過幾公斤就叫「胖」,有客觀標準嗎?脂肪都是這麼十惡不赦,對人體一點好處也沒有嗎?或者,我們應該想一想,為什麼女生總是比男生更容易覺得自己胖,更容易覺得自己的身材一點都不標準,就算有100個人告訴妳「不會啊!我覺得妳的身材剛剛好。」,但是妳一點都不會相信,妳覺得大家都在呼弄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過胖了嗎?該減肥了嗎?        檢測體重是否過重的方法不少,除了「自由心證」等一些較「奇怪」的方法外,(例如:有些人自由心證認為自己永遠都是過胖,這樣的人常以二、三十歲的成年人體格,卻穿不下童裝來當作自己過胖的證據。),除此之外,國際上常用的檢測方式是BMI值。         什麼是BMI?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其計算方式如下:BMI = 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 (平方公尺)。行政院衛生署將成人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設定在18.5~24。BMI小於18.5為體重過輕,而BMI值介於24~27為過重。BMI值介於27~30為輕度肥胖,BMI值介於30~35為中度肥胖,BMI於35為重度肥胖。         再者,根據亞太地區肥胖指標則指出,因為亞洲人口的特質與歐美不同,因此BMI值必須向下調整,也就是說,BMI18.5~23屬於標準體重,23~24.9則是過重,BMI超過25,即列名肥胖一族。舉例來說,一身高160公分,體重55公斤的女生,BMI值=55÷(1.6×1.6)=21.48,屬於標準體重的範圍,還不需要減重。如果同樣身高,75公斤,則BMI值=29.30,即屬於過重了。所以,算一算,妳過重了嗎?!        而一般說來,BMI值越高,罹患疾病的機率越高。根據歐美的醫學調查指出,BMI超過30的人死亡率比起BMI值25以下者死亡率高出50~100%,其中,罹患膽結石、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高脂血症等疾病機率隨之增高(關於過重、肥胖症隨後有專題討論)。然而,脂肪也不都是壞的喔!  脂肪是「萬惡的惡魔黨」嗎?          有很多女生非常不喜歡自己身上的脂肪,覺得脂肪就是過胖的表現,但是妳知道嗎,脂肪在身體裡可是有超級大用處呢!首先,脂肪像一層軟墊一樣,支持、保護著我們身體裡的神經以及內臟器官,使它們不容易因為外來撞擊而受傷;其次,我們也需要脂肪來提供一天內所需消耗的基本能量,並且有助於維持體溫;再者,脂肪有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吸收的效果,所以,如果脂肪攝取量不足,很可能造成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更重要的是,脂肪對於人類正常的生長、細胞膜的完整、荷爾蒙的合成都有很重要的貢獻。因此,不只是太胖,太瘦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為了身體健康,我們可要好好的善待身上的脂肪!   越減越肥的「溜溜球效應」?!          如果透過正規的檢測,發現自己還是需要減重,那麼採用何種減肥法比較好呢?一般來說,最傳統、也是最多人使用的減肥方式,就是節食法,以減少食物的攝取,甚至是不吃食物達到減肥的效果。這種方法雖然容易使用,但卻也很容易造成「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 ,越減越肥。         何謂“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 呢?簡單的說,就是指體重像溜溜球一樣忽高忽低。因為體重的減輕是由流失水分開始,然後是肌肉,最後才是脂肪。因此當你在節/絕食這段過程中,身體會先消耗水分和肌肉,而在你再度進食後,身體會將食物轉化成脂肪來囤積,而這樣循環下去造成的效果,想減的脂肪沒減掉,反而越堆越多,而減掉的只是水分跟肌肉,自然就越減越肥了!這樣的減肥方法不但沒用,而且傷身(長期飲食不均衡,回復飲食候更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積),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速度與健康如何兼顧—其他幾種常見的減肥方法?         市面上的減肥方法可說是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吃的、用的、擦的、抹的應有盡有,然而這些減肥方法有部分有效,但更多的是沒有根據,或者內含違禁藥品的成分,千萬要小心!以下是坊間常見的減肥法:   一、減肥茶/餐與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減肥法         市面上常有一些來路不明、成分不明,但號稱具有強效功能的減肥藥、飲品都屬於此類,而此類減肥用品(藥物、減肥飲品)當中,成分常常含有安非他命、利尿劑、膨脹劑或瀉藥。 如果是含有安非他命的產品,其實應用的就是安非他命能控制下視丘攝食中樞的特性,使用者服用之後就會降低食慾,但是安非他命不但是非法毒品,長期使用會有上癮的危險,也會出現幻覺、失眠、易怒等副作用。         至於利尿劑、膨脹劑,前者多摻雜在號稱具有減肥療效的咖啡或茶當中,除了促成水分排出,短時間形成體重降低的假相,對於減少體脂肪一點幫助也沒有。而膨脹劑裡面含有大量人體所不易吸收的膳食纖維,很容易形成飽足感,而降低食慾。不過,攝取過多,容易影響鈣、鐵、鋅的吸收,對於喜歡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或原本就食慾特好的人來說,減肥效果有限。而含有瀉藥成分的產品更不用說了,這些都不是健康的減肥方式。 二、爭議頗多的雞尾酒減肥法        幾年前延燒至今,令減肥族為之瘋狂的「雞尾酒療法」,並不是指喝雞尾酒就可以減肥喔。簡單的說,「雞尾酒療法」是一種複合式治療方法,就如同加了很多料的雞尾酒一樣的。因此,該療法大致包含:抑制食欲、降低澱粉或降血脂的藥物,飲食控制,再加上多種運動組合等數部分,多管齊下。雞尾酒療法雖然號稱頗有療效,然而在用藥的部分卻頗有爭議,以該法創始人劉伯恩為例,劉所出版的《雞尾酒療法減肥》一書中即表示其所用藥物包括去過敏性藥物、降血脂藥和澱粉酵素抑制劑等等。         醫界有人質疑,這樣的減肥法將某些藥物降低食慾的副作用用來減肥,是不是洽當?還有,不同藥物之間交互作用,會不會產生對人體不良的影響?這些都沒有經過研究與實驗的檢驗。而先前也出現疑似因為使用「雞尾酒療法」減肥死亡的案例,可見此種療法並不見得安全無虞。  三、衛生署明令禁止PPA使用於減肥用途         PPA(Phenylpropanolamine) 屬於交感神經作用劑,通常被用來舒緩感冒、鼻塞等症狀,其藥理作用、構造和麻黃素類或安非他命相似,但它沒有成癮的情況,所以台灣有一些感冒藥中含有PPA的成份。早年美國食品與藥物檢驗局(FDA)曾經許可PPA短期用來控制體重,不過由於造成多起中風案例,因此二年前已經撤銷該藥品許可證。在台灣, 2004年2月衛生署則已公告含PHENYLPROPANOLAMINE HYDROCHLORIDE(簡稱PPA)成分之製劑許可證,刪除「脂肪蓄積過多引起之肥胖症」或「抑制食慾」等之適應症。也就是說,禁止PPA使用於減肥用途上。因此,想要減肥的姊妹們,要多注意自己的減肥藥物之中是不是有PPA的成分,因為PPA容易產生噁心、緊張、不安、失眠、頭痛、心悸與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對於心臟病、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與糖尿病病患者尤其危險。 四、Reductil(諾美婷)、 Xenical(羅氏鮮)與Alli (康孅伴)         諾美婷 ( Reductil,學名Sibutramine)曾是較廣為人知的減肥藥物,其主要作用是會讓人體提前產生飽足感,並且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進而促進細胞消耗脂肪,而達到減肥的效果,常用於營養過剩型的肥胖情形,副作用是常會造成口乾、便秘或失眠等,更有研究指出諾美婷會提高心血管疾病之風險。澳洲與美國已於2010年10月8日公布,含sibutramine成分藥品將全面下架。在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亦於2010年10月11日廢止所有該成分藥品許可證。         自從諾美婷下架後,羅氏鮮以及免處方簽的康孅伴,是目前國內唯二合法的減肥藥物。羅氏鮮與康孅伴的主要成分都是Orlistat,其作用是藉由阻斷脂肪吸收,達到減肥的效果。更仔細的說,其作用就是在小腸吸收脂肪的過程中,對脂肪分解酵素產生抑制的作用,這樣一來脂肪就無法被分解為較小的脂肪酸而為人體所吸收,人也就不會因為吃太多肥肉而變胖。然而,羅氏鮮的減肥效果只能阻斷30%的脂肪,所以如果不搭配飲食控制、降低熱量攝取的話,效果還是很有限的。由於阻斷的30%的脂肪必須排出,連帶的也會導致脂溶性的維生素A、D、E和β胡蘿蔔素一起流失,因此長期服用此藥會產生皮膚粗黑,以及缺乏以上維生素衍生的情況,包含影響鈣質吸收、凝血功能,以及身體的免疫系統,因此醫師提醒孕婦、有慢性病或先天缺乏脂溶性維生素的人應避免使用。         2010年美國非營利消費者保護組織「公眾」(Public Citizen)表示,上述兩種減肥藥皆可能對服用者的肝臟造成損害,或導致急性胰臟炎、甚至死亡,並指出這些藥品都未證實比有效的節食與運動具有更顯著的減肥效果。因此,該團體致函美國FDA要求下令停售。目前在台灣,對該藥物所引發的健康爭議,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此藥物的使用並無完整資料,僅對外表示會持續監測。 五、土耳其草莓、減肥貼布、高蛋白質飲食、酵素減肥法、針灸等其他另類的減肥法         前些時候號稱可以改善身體酸鹼值而達成減肥效果的「土耳其草莓」,被踢爆沒有醫學根據、不具任何療效。號稱「貼哪裡、瘦哪裡」的減肥貼布在美國更曾被FDA沒收數百萬此類產品,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其具有效果。這陣子很熱門的「酵素減肥法」號稱食用酵素可以分解脂肪,而達到減肥的功效,然而酵素通過胃酸早就被分解、吸收,如何還能分解脂肪?其醫學根據顯然薄弱、不足!各種減肥方法中,長期存在許多有的、沒的另類療法,有些對部分人有效,但對其他人則否。面對推陳出新的各式方法,決定使用前,務必謹慎思考,不要花錢又傷身,那可就划不來了! 六、外科手術減肥法,抽脂、腸胃整形手術         除了用藥之外,有些人以為動手術減肥是為一勞永逸的作法。但是,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目前「最流行」的減肥手術不外乎是抽脂或腸胃整形,如此的手術不但需要花費大錢,更重要的是,對於身體的傷害是無法預測的。         以抽脂來說,其實就是用手術割除或吸出腹部或臀部過多的脂肪,而安全的抽脂量每次不超過4000cc,抽過量容易導致肺水腫,或因為失血過多休克死亡。而抽脂時因為要全身麻醉,對於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者並不適合。再說,抽脂也並非那麼不花功夫,輕輕鬆鬆就可以達到減肥、瘦身的目的。因為,動過抽脂手術之後,病人必須在還沒清醒的時候就把彈性衣穿上,每天穿23個小時,一連穿9個月。原因是,抽脂後的傷口,很接近嚴重燙傷的傷口,必須以彈性衣協助傷口癒合。         而腸胃整形就是將胃的容積減少或縮短小腸的長度,藉由這些方法來減少進食量或降低吸收量,但上述的手術其實已經影響消化道正常消化、吸收等功能的運作。然而,必須要說的是,抽脂後飲食習慣若不改變仍然有復胖的可能性,而腸胃整形就長期而言,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弊大於利,有可能非但沒能達成減肥的目的,反而賠上自己的身體健康,得不償失!   運動、飲食控制、持之以恆才是減肥的不二法門!         肥胖不是一天造成的(先天有基因異常者除外),減肥也是!速成的減肥方法,往往是要付出健康的代價。因此,健康的減肥方法是--「要有耐心!」,適當的飲食控制再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運動不只有益於結實身體,達成瘦身、塑身的功效,也有助於加強心肺功能、新陳代謝,對於耐心、自信心的培養也有很大的好處喔。所以,想要減肥的美眉們,不要只是坐著,起來動一動,身體更健康! 當一個「快樂的胖子」或者「飢餓的瘦子」?!         時裝秀的伸展台上,名模們裝著合身的服裝,9頭身、10頭身、瘦到不行的身材,讓許多女孩羨慕不已。但是,從許多訪談、報導的披露,許多名模們其實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態,或者,陷入對肥胖的恐懼,對食物又愛又恨的情結當中。在一片崇尚「瘦才是美」的風氣中,也許當妳在抱怨自己身體太胖,想要減肥的時候,想一想:為什麼老是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為什麼常常覺得自己胖?從客觀的角度檢視,這樣的身材需要減肥嗎?過胖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等,同樣的過瘦也會有營養不良、賀爾蒙失調、無月經等等的可能性。然而,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身體形象不滿意,或者自卑的同時,也容易開始自我嫌惡,喪失對自己的自信心。不愛自己的人,無論如何都很不容易快樂的喔!  
+ read more
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指的是妳心中對於自己身體的描繪,也就是妳怎麼看待自己的身體,妳對於妳自己身體的想法及感受。然而,身體意象是一種會受到社會文化影響而改變的主觀經驗,也就是說,妳怎麼看待妳自己的體型、外貌,會受到他人的態度以及社會既有的價值觀所影響。   瘦才是美!? 根據調查,每10名少女中就有3.5人不滿意自己的身材容貌 (1999年《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自己的外表而感到心情低落,甚至出現自我否定的現象。「恐龍」、「愛國」等等對於外表、身材「抱歉」的描述,充斥在生活中。四處可見書籍文章以及廣告散發出不當的訊息,不斷的告訴妳「瘦才是美」;電視媒體上強力播送著瘦骨如柴的女性形象,好像只有「瘦」女孩才有機會成為「美」女。   美貌迷思 所謂的「美」,不管是大眾媒體所呈現出來的,或是反映在品味上,都穩定朝向愈來愈瘦的方向發展。受到誤導和扭曲的女性美觀念形成了「美貌的迷思」。美貌的迷思以愈瘦愈好的觀念來壓抑與剝削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女性。這種迷思由一個龐大的工業及父權意識形態體系所發明、製造、支撐與促銷,其目的是模糊我們現實的身體,將其商品化以製造市場需求。我們被瘦身美容業者洗腦,認為「胖就是醜」;被醫療體系恐嚇,相信「胖不健康」;更甚者,因為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們討厭胖,認為「胖有壓迫感、使人動作緩慢」。    我也想當芭比娃娃!? 妳知道嗎,其實芭比娃娃的身體比例是虛構的,那樣的身材其實是不存在的。同樣的,那些超級名模的削瘦體型,不管從遺傳或實際的角度來看,幾乎是所有女人都達不到的,一般女性跟她們相比只會自慚形穢。美國的研究報告即顯示,任何女人,看到超級名模的照片,都會出現沮喪、緊張甚至是羞愧的負面情緒,學者因此稱之為「芭比娃娃症候群」。   纖細身材 = 囚犯待遇!? 為了成為纖瘦的美女,各式各樣的減肥方法在女人間流傳。有些極端節食的食譜,都提供相同程度的營養標準,總卡路里少於九百卡,意即一日所攝取的熱量還不如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囚犯!!當代的理想美學觀,讓挨餓的超級名模成為我們文化中最耀眼的偶像,多數的女性因而將這種美的標準內化,然而,這樣的標準與我們自己身體的距離其實是如此不可能並且是如此不健康!                     昨日美女今日胖妞!? 以瘦為美的流行觀念,其實不過是最近這一世紀的事而已。古今中外歷代以來對於美麗的定義並不相同:浪漫時期禁慾主義盛行,追求超脫世俗的形象,流行仙風道骨的造型,在歐洲,這是中世紀以來第一次流行纖瘦之美;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則以豐滿體態為理想;十九世紀中葉當時的人聞肺結核而色變,肥碩的身軀象徵著強壯、有力;到了十九世紀末,歐、美兩地更是偏愛渾圓豐腴之美。在中國,唐朝美女與清朝美女也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即使到了今天,在主流的世界文化之外,還是有某些國家以及文化依舊偏好身型豐腴的女子,將其認為是健康以及富庶的象徵,例如在東加王國,女人要吃得肥肥胖胖才嫁得出去,瘦被認為是種病態!! 由此可知,美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樣子,環肥燕瘦,理當各領風騷!!   妳是不是也曾(或正在)盲目地追隨社會主流審美價值,拼命地積極減肥?或者聰明並且獨立的妳早就突破美貌的迷思,瞭解美的涵意應是多樣性的、並非單一標準的,只要健康自信,就很美麗!       延伸閱讀 減肥與瘦身 女孩與胸部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