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1.01.26
害喜跟你想的不一樣!
人們常說的害喜或孕吐,是指懷孕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為主的妊娠反應,通常發生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儘管有時症狀更嚴重、時間更長,例如持續了整個孕期,但通常被認為是心理原因,但是,新的研究強調,它是生理因素,和懷孕的特定時期的生理作用相關。
害喜的開始時間點比想像中早
此研究指出,若使用排卵日期作為懷孕開始,大多數婦女在懷孕後的8至10天就出現了孕吐的最初症狀,若將孕前最後一次月經視為懷孕開始,則孕吐症狀會出現在懷孕的20至30天。
這不僅表明妊娠期間噁心嘔吐的發生要早於過去認定的時間,而且還代表,使用排卵日期作為懷孕的開始可以將症狀開始的時間範圍縮短至3天內,而如果使用上一次經期則症狀開始的時間範圍是11天。
研究作者Roger
Gadsby教授說表示,目前對於妊娠期間噁心嘔吐的確切病程還不清楚,但這項研究指出這發生在特定的懷孕時段。對研究人員來說,這縮小了尋找孕吐原因的範圍。如果我們知道這發生在排卵後的8至10天內,這是很確切的時間點,研究人員可以將精力集中在特定的懷孕階段去尋找原因。
Gadsby教授進一步說,在過去,懷孕期間發生噁心和嘔吐症狀的女性常常被忽視,因為人們認為這些是心理因素。這項研究進一步強調,懷孕期間的不適是真實存在的,是與胎兒早期發育有關的生物學問題。
害喜婦女比以前理解中的還要多
該研究還發現,有94%的女性經歷過孕吐症狀,這一比例要比過去研究的80%高,可能是因為這項研究在參與者孕前最後一次經期就開始蒐集資料有關(最長多達60天),而過去大多數研究則是在女性懷孕後要求她們回憶自己的症狀,難免有所誤差。而此研究是一個256名孕婦前瞻性的研究。
Gadsby教授補充說,我們已經證明懷孕期間發生噁心和嘔吐症狀的人其實比過去理解的要多,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項研究發現了早期的輕度症狀,這些症狀往往會在懷孕7至8週時消失。在其他研究中,研究開始時症狀已經消失了。
更多相關閱讀
「晨吐」需要正名!任何時間都可能害喜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1.12)、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01.0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25
你是不是對糖誤會大了?六大迷思看這裡
幾世紀以來,糖這種結晶狀的甜味劑不僅出現在每個人的點心、飲料裡,也讓我們的內臟和頭腦變成它的俘虜。糖也因此變成爭議的焦點,產生了一些常見的迷思。
什麼是糖?
糖是一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一種由碳、氫和氧組成的分子。其他碳水化合物還有澱粉和纖維素,它們是組成植物細胞壁結構的物質。
葡萄糖和果糖屬於單醣。蔗糖或砂糖是雙醣,由葡萄糖和果糖兩個單醣組成,人體消化後將之分解為單醣。
不過,單看糖的化學性質仍不能解釋糖的惡名。該物質之所以惡名昭彰,是因為它甜美的味道讓人難以克制,但食用過量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1.糖會上癮
一些專家認為糖是一種成癮物質。2017年一份引起爭議的評論中寫著:「動物的研究顯示,攝取添加糖後的反應與吃藥後的反應兩者高度相似,包括:暴飲暴食、渴望、耐受反應、戒斷反應、過敏交叉反應,耐受交叉反應、依賴交叉反應、犒賞和食用鴉片類藥物的反應如嗜睡、噁心、便秘等。」。
但是,這篇評論著重於動物研究。正如另一篇評論的作者所解釋的:「很難將此研究結果套用在人身上,因為人類很少單獨食用糖。」。
卡迪夫大學心理學學院的D.
Dwyer博士說:「雖然確實有人對糖上癮,但對糖和其他食物的成癮性行為僅存在於少數肥胖者中。不過,我們應該記住,糖除了具有讓人上癮的可能性外,還可能讓人過度飲食。」。
倫敦帝國學院的藥物獨立科學委員會主席D.
Nutt寫道:「目前尚無科學證據指出糖會使人上癮,儘管我們知道糖具有心理作用,包括產生愉悅感,而且幾乎可以肯定這些作用是通過大腦獎賞系統引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健康專家沒有將糖歸類為成癮性物質,並不代表糖是健康的。
2.糖會讓孩子過於亢奮
這也許是與糖有關最普遍的迷思:吃糖會讓孩子亢奮。實際上,這背後並沒有科學證據。
1995年的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一份統合分析整合了16篇研究中23項實驗的資料。他們的結論是:「這份統合分析發現,糖(主要是蔗糖)不會影響兒童的行為或認知能力。」。
然而,研究作者表示,他們無法排除糖可能對孩子有些許影響,並且也有可能某些兒童對糖的反應不一樣。不過,整體而言,科學家表示糖對兒童的影響並沒有家長指出的那麼大。
3.糖會導致糖尿病
另一個相對普遍的迷思是糖直接導致糖尿病。但是,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混淆可能來自於血糖值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兩者的關係其實並沒有那麼直接。
超重和肥胖是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而攝取大量糖分確實會讓人容易超重或肥胖。但是,糖不是導致第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至於第1型糖尿病,飲食和生活方式並不會讓人罹患此病。
4.控制飲食時應避免水果
水果很美味,部分原因出自其所含的天然糖。由於含糖量高,有些人認為若要保持體重時應避免吃水果。
這是一個迷思。水果包含多種健康化合物,包括: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纖維。吃水果有益健康,如可以降低死亡率。
一項研究指出,冷凍芒果乾不僅不會增加體重,還對空腹血糖值正面影響。另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可增強胰島素敏感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項研究分別獲得了國家芒果委員會和美國Highbush藍莓委員會的資助。
不論如何,吃水果有益健康是毫無疑問的。透過不吃水果來減少糖份攝取將是一個錯誤。
5.我們應該不要吃糖
由於我們知道攝取過量的糖對健康有害,所以減少攝取量是有道理的。但是,沒有必要將其從我們的飲食中完全去除。
如上文所述,水果中含有糖,它們有益於健康,因此從我們的飲食中去除水果會適得其反。
就如同其他生活習慣,節制是關鍵。這也就是說,含糖飲料如汽水與一些負面的健康後果有關,包括:腎臟受損、細胞老化、髖部骨折、肥胖、第2型糖尿病等。所以,少喝汽水絕對不是個壞主意。
6.糖會致癌
儘管謠傳糖會致癌,但大多數專家並不認為糖會直接導致癌症或助長其擴散。
這個迷思可能來自於─糖可以提供癌細胞迅速分裂所需的大量能量。
但是,所有細胞都需要糖。除了糖,癌細胞還需要其他營養物質才能生存,例如氨基酸和脂肪,因此癌細胞生長不是僅與糖有關。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並沒有證據指出,遵循無糖飲食可以降低罹癌的風險或增加罹癌後的存活率。
就如同攝取糖與糖尿病之間不是直接的關係,糖與罹癌風險也不是直接相關。而是,糖與體重增加有關,而超重和肥胖都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因此,雖然糖不會直接引發癌症,也不會助長癌細胞,但是,如果食用大量糖並且變胖,他們的罹癌風險就會增加。
科學家持續研究著癌症與攝取糖之間的關係。如果兩者之間存在關聯,這種關聯也不是直接的。例如,美國癌症協會表示:「有[…]證據顯示,高糖飲食影響胰島素和相關荷爾蒙含量的方式會增加特定癌症的風險。」。
一項分析了101,279名參與者的資料的研究指出,在控制了多種因素(包括體重)後,糖攝取量也與整體罹癌風險較高有關。其他研究也發現糖攝取量與特定癌症(例如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之間存在關聯。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一關聯並沒有像流傳所說的那麼確定。
關鍵在節制
糖是一個受到廣泛研究的主題。在Google
Scholar的搜尋引擎中輸入「糖
健康」單單2020年就有78,000多個研究。檢視如此多的內容很麻煩,並且與任何科學研究主題一樣,這些研究也存在分歧。
需要牢記的是,許多研究糖的健康影響的研究都從食品工業獲得資助。一項關於汽水、營養和健康的統合分析檢視了88項相關研究的結果。他們發現喝汽水與體重和健康問題之間存在明顯關聯。他們還指出,相較於沒有業者資助的研究,由食品工業資助的研究所顯示的汽水對健康的影響要小得多。
儘管人們對糖有許多誤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糖可能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或癌症,但高糖飲食並不健康。所以關鍵是—節制。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22
首次發現:特定基因會增加尿床的風險
尿床症在年幼的孩子中很常見。孩子發育過程中,夜間無意識的遺尿是一個正常階段,這並非排尿訓練失敗導致。每個孩子成長和能夠學會控制膀胱的速度並不一致,很少有孩子3歲以前不尿床,大部分孩子尿床會在3歲和8歲間消失。儘管其中許多人長大後便擺脫了這個困擾,所有年輕人中仍有1%至2%仍然有這個問題。
日前一份對丹麥兒童和年輕人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首次發現,特定的遺傳變異會增加夜間尿失禁—即尿床的風險。研究結果提供了關於這種普遍現象的身體過程的全新發現。
基因變異影響大腦控制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3,900名丹麥兒童和年輕人的基因,他們被診斷出患有尿床或因此服藥治療。隨後研究團隊將這群人與沒有尿床困擾的31,000名兒童和年輕人進行了比較。
研究作者Cecilie
SiggaardJørgensen說:「我們在染色體中發現了兩個位置上特定的遺傳變異會增加尿床的風險。這兩個位置的基因調節我們的大腦可以減少夜間排尿的能力、控制膀胱的能力,進而讓人能獲得安穩睡眠。」。
該研究還顯示,常見的遺傳變異可以解釋三分之一的尿床遺傳風險。這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有的這些遺傳變異,如果以某種組合出現,可能會導致非自願性的尿床。
不過,即使擁有所有遺傳變異,仍然可能不會有尿床的問題,因為我們尚未發現其他風險因子,包括遺傳和環境因素。顯而易見地,這非常複雜,並不是單一基因的變異就能完全解釋尿床。
過動症兒童容易尿床
該研究還指出,有多種遺傳變異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兒,尤其容易發生尿床。
Siggaard
Jørgensen說:「這並不意味著過動症會導致兒童尿床,反之亦然。只是這兩種情況具有共同的遺傳原因。我們需要更多相關研究來闡明兩者之間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和相似性的細節。」。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來自冰島的5,500多人,他們發現相同的遺傳變異也顯示了增加尿床的風險。
SiggaardJørgensen說:「這讓我們可以確定我們的發現並非巧合。未來,我們希望找出相同的遺傳變異是否會增加世界其他地區兒童的尿床風險。尿床不僅僅出現在北歐,而是影響了全世界數百萬兒童。」。
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導致尿床的原因。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基因,進而更深入地了解為了讓兒童不再尿床需要些什麼。
Christensen說:「目前我們仍然無法利用兒童的遺傳特徵來預測兒童長大後是否可以擺脫尿床問題,或預測某項治療是否有效。不過等到將來有更詳細的研究後或許可以成真。」。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1.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20
為何射精後難以很快再勃起?
搜索引擎上打入「男人為何在射精後再一次性交前需等待?」,很快就會出現「泌乳素(Prolactin)
」這個字眼。這個小小的荷爾蒙在身體中幾百個生理過程中都有其角色。很多人認為它是男性射精後的「不反應期」─亦即是男性射精後,到再勃起的時間─的原因。
葡萄牙未知中心(Center for the
Unknown)一項新的老鼠研究顯示,泌乳素可能不是造成「不反應期」的原因。
泌乳素的理論?
泌乳素造成不反應期的生理機制的理論基礎是如何建立的?。
首先,有些研究顯示人類和老鼠是在射精時釋出泌乳素的,而「不反應期」開始於射精之後,因此,泌乳素很直接就被認為是相關因素;其次,泌乳素慢性異常的超高數量一直被認為和性慾減少、性高潮障礙和射精障礙相關;而對慢性高數量的泌乳素,抑制泌乳素的治療藥物可翻轉性功能障礙。
這些都指向泌乳素是抑制男性性行為的主要角色。然而,泌乳素和男性射精後不反應期的關聯性從未被直接證明過,但是這個說法在教科書和流行媒體都廣泛流傳。
和泌乳素無關!
研究人員調查泌乳素和反應期長短的關係。他們選擇老鼠為對象,因其性行為的過程和人類相似,而且可以測試不同品種的老鼠不同的性表現,使得數據更豐富。研究使用兩個品種,一個不反應期短,另一個不反應期長達幾天。
研究團隊首先檢視雄鼠在性活動時,泌乳素的變化。在不同的階段,測試血液樣本,以確認在性交時,泌乳素濃度的變化。
首先,在老鼠性慾未起時,以人工注射增加其泌乳素的含量,此量和自然性行為時的量相當。如果泌乳素真的是不反應期的主因,老鼠的性活動會減少。然而很驚訝的,兩個品種的老鼠,即使泌乳素增加,其性行為維持正常。
接著研究人員反過來抑制泌乳素,看是否會增加老鼠的性行為,答案是否定的。
回到原點
這個研究否定了泌乳素引發男性不反應期的理論,未來可繼續尋找其他真正的原因。然而,不容懷疑地,泌乳素是男性性行為的一部分,仍有許多的可能性。
在不同的物種中,它的角色是不盡相同,例如:雄鼠和男人的泌乳素機能很不同。雄鼠只有在交配時,泌乳素增加。而男人「只有」在達到射精時才會釋出泌乳素。
其結果發表在一月四日《傳播生物學》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0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19
試管嬰兒使用新鮮胚胎勝過冷凍胚胎
過去已經有隨機對照試驗顯示,使用自己的卵子試管嬰兒,冷凍胚胎移植後的懷孕率比起新鮮胚胎的成功率是相同的或可能更高。
最新的一項回顧性研究中,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美國的370個試管嬰兒診所中33,000名受術婦女的數據。這些婦女使用的新鮮或冷凍的胚胎是來自捐贈的卵子。
結果發現,和使用自己卵子不同,婦女使用新鮮捐贈卵的新鮮胚胎。其懷孕和活產率比冷凍胚胎明顯更高,而兩組的流產率相同。
使用新鮮胚胎時,活產率為56.6%,而冷凍胚胎為44%。新鮮胚胎的臨床懷孕率為66.7%,而冷凍胚胎為54.2%。
有趣的是,Brigham小組發現,與經過胚胎植入前基因測試且已知包含正常染色體數目的冷凍胚胎相比,新鮮胚胎移植後的活產率仍然較高。
研究者Iris Insogna博士指出,
「我們的研究顯示,在新鮮捐贈卵的受術者中,與冷凍胚胎移植相比,新鮮胚胎移植後的懷孕率實際上更高!」
新鮮捐贈卵的胚胎為何需要冷凍
自1984年第一個美國嬰兒通過捐贈卵子出生以來,捐贈卵子的使用一直在穩步增長。自2007年以來,捐贈卵子的人工生殖中使用冷凍而非新鮮胚胎移植的顯著增加。這是由於人們想做胚胎植入前的基因檢測,以確保胚胎具有正確的染色體數,而這一過程需要等待結果,所以冷凍胚胎。此外,新鮮的捐贈胚胎移植需要受術者的子宮內膜與卵子捐贈者的刺激同步,也是一個挑戰。
儘管與冷凍胚胎相比,新鮮捐贈的卵形成的新鮮胚胎其活產率更高,具有統計學和臨床意義,但作者強調兩組的活產率都很高。
研究由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Dr. Janis H.
Fox主持,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1.15)、Eurekalert(2021.01.1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16
美國最新飲食指南首次提供嬰幼兒飲食建議
到底孩子們可以給吃多少糖果或巧克力?
美國發布的最新飲食指南首次列入對嬰、幼兒的飲食建議。指南建議,2歲以下小孩應避免飲食中有任何添加的糖,2歲以上小孩應避免攝取超過總體熱量10%的添加糖。
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建議,任何添加的糖對嬰兒的發展都不好,父母或照顧者應避免在小孩的飲食中添加糖,因為這與兒童肥胖及未來慢性疾病風險有關。
然而,過去的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嬰兒每天攝取約1茶匙(約5克)的添加糖,幼兒每天約攝取6茶匙(約30克)的添加糖。
添加糖用於加工食品及飲料中以增加甜度,不同於一份水果或一杯牛奶本身所含的天然糖。不過,根據美國兒科學會,雖然100%果汁看似能提供跟整份水果一樣的營養,但實際上不能。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指出,人們攝取的添加糖將近70%來自於五類食物:含糖飲料、甜點、加糖咖啡與茶、糖果、早餐玉米片等。
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添加糖在食品標示上指的是紅糖、玉米甜味劑、玉米糖漿、右旋糖(dextrose)、果糖、葡萄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蜂蜜、乳糖、麥芽糖漿、麥芽糖、甘蔗糖漿、粗糖及蔗糖。
編譯來源:
* CNN(2020.12.30)
* 2020-2025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