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0.03.31
精子是如何釋出DNA,以便與卵子DNA結合?
精子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胎,最終嬰兒出生。但是,母親的一半基因組(DNA)如何真正與父親的一半基因組合,並形成一個新個體的基因組?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名為SPRK1的酶引領著解開精子特殊的蛋白histone包裝,釋出基因組,然後,父系基因組與卵子內的基因組結合重組。所有事情發生在幾個小時內。
精子比體內的正常細胞小20倍。雖然精子攜帶的遺傳物質只有普通細胞的一半,但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折疊和包裝才能容納所有遺傳物質。大自然使用的其中一種方法,是藉由將DNA包裝在特殊蛋白histones裡。
Xiang-Dong
Fu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只有興趣回答一個關於生命開始的基本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其中一個步驟,可能會使一些人出現機能失靈,並造成夫婦難以受孕。現在我們知道SPRK1在其中扮演角色,可以進一步探索其在不孕症中的潛在作用。」
Fu博士及其團隊接下來希望能確定下達精子與母體基因組同步化指令的信號為何。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3月12日「細胞」期刊(CELL) 。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9
痛感的性別差異
女人和男人對痛的經驗和表達各有不同,形成有效治療女人疼痛的挑戰。
增加人們對痛的性別差異的意識固然有幫助,但是許多婦女在得到適當治療方面依舊面臨著障礙。
當婦女表示她的擔心時,常被視為很情緒化,使得她和醫師無法建立治療關係,並影響了她為自己發聲的可能。
2015年美國麻醉師學會一份文獻回顧發現,即使有療效的選擇很廣泛,通常婦女還是在忍受不必要的疼痛,並傾向以可能不太有效、有害的藥物來治療。
2019年《健康婦女》對慢性疼痛的調查發現,有38%的婦女疼痛超過三個月,認為她們的醫師並不當回事;45%的婦女覺得醫師大致了解她們的慢性疼痛;17%則説醫師完全不了解。
生理性別差異和社會性別差異
生物學上的「性別」和心理建構上的「性別」都會影響對痛的認知和表達。
「生理性別」會影響會發生疼痛的身體狀況,例如: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發生導致慢性疼痛的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生理性別」也影響到脊髓和腦部對疼痛刺激的解讀。新生兒在接受必要治療中所產生的疼痛,也被指認出來有兩性的差異,這似乎表示天生就已經在腦子裡了。
脊髓和腦部處理疼痛信號也會隨時間改變,因素如年齡、疼痛的經驗、雌激素和其他荷爾蒙、或是其他病症如憂鬱、緊張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正要出爐的研究裡顯示女人和男人對於鴉片類藥物的反應不同,因為Μ-型類鴉片受體不同。實驗室裡的動物,雄性比雌性痛得較快速,痛解除時間較長。
佛羅里達Gainesville大學研究的結果指出,對同樣的刺激,女人比男人覺得更痛。
在另一面,「社會性別」可影響一個人如何表達疼痛。有些文化比較能夠接受婦女抱怨疼痛,而男性表達疼痛則被視為弱者的表現。女性比男性多慢性疼痛讓她們更能清楚表達她們的親身體驗。
2019年「美國疼痛學會」的科學集會中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將近3/4的婦女在遭受性侵一星期之後,出現新的疼痛或更嚴重,大部分的案例中,疼痛持續了幾個星期。
治療的差距
男女在治療上有沒有差距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治療受傷後急性的疼痛,無法等同於治療婦女因為其它身體狀況引起的慢性疼痛。
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影響。我們應要瞭解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影響疼痛,以及兩性對於鴉片類藥物、其他藥品和治療方式的反應有何不同。
我們也需要更多健康照護者的專業教育,讓他們更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差異。
認識和支持「兩性的差異」是有效處理疼痛的重要部分。每個人疼痛的經驗皆有其獨特性,能夠認同生物、心理及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醫師處理疼痛的要件。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0.03.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obese man.jpeg)
2020.03.28
嚴重新冠狀病毒患者有六成肥胖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的稽查指出,因為新冠狀病毒而出現嚴重症狀的患者中有63%是肥胖,37%是60歲以下。
英國重症照護國家稽查和研究中心分析了上周四以前住進加護病房194名新冠狀病毒患者。這份分析是首次對需要全天候照護的患者進行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提高醫生對新病毒的了解。
分析顯示,肥胖者有較高的風險出現新冠狀病毒嚴重併發症,這一發現將引起衛生單位的關注,因為英國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肥胖。
超過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在60歲以下,顯示不只有高齡者風險較高。
該報告還發現,需要重症照護的新冠狀病毒患者中有71%為男性,9%同時患有「嚴重合併症」如潛在的心臟病或肺部疾病,還有兩名患者懷孕。
許多研究顯示,肥胖的人更有可能遭受嚴重併發症或死於流感等感染。
為什麼肥胖者惡化風險高?
醫生表示,由於肥胖者的免疫系統一直試圖保護和修復發炎對細胞造成的損害,免疫系統利用其所有能量來抵禦發炎,這意味著身體的防禦系統幾乎沒有資源來防禦像新冠狀病毒這樣的感染。
肥胖者的飲食中也多缺乏纖維與抗氧化物質,這些營養可保持免疫系統健康。
體重過重使橫膈膜和肺部難以擴張和吸入氧氣。缺氧,會使器官將開始衰竭。
這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什麼與健康人相比,當新冠狀病毒來襲時,肥胖者的肺部往往會更快地惡化。
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會增加肥胖者罹患嚴重的新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運動會增加某些免疫細胞的數量,從而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但肥胖者多缺乏運動。動脈阻塞也使攜帶免疫細胞的血液難以循環至身體的各個部位以抵抗感染。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3.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7
子宮頸關乎女性的快感
《女性的性反應》──即一般所認知的《金賽報告》在1953年引起一陣國際間旋風,改革了社會對性的想法。
書中一個有關子宮頸的特別陳述被錯誤解釋,導致今天仍持續著錯誤觀念。《金賽報告》第584頁:「所有的臨床和實驗資料顯示,子宮頸表面是女性生殖結構中最不敏感的部位。」
神經科學和性醫學的專家們相信金賽的陳述,有錯誤的結論,以為子宮頸完全沒有感官神經,部分切除或整個拿掉也無所謂。
更進一步檢視資料
金賽的調查員報告,以玻璃、金屬或棉花的探測器輕觸子宮頸,878位婦女中只有5%可以感覺到。這個資料就是金賽所宣稱「子宮頸不敏感」的基礎。
然而當調查員在相同的婦女,使用比探測器大些的物品,以明顯的壓力刺激子宮頸時,878位婦女中有84%可以感覺到。但金賽的結論很顯然無視這個明顯的發現。
有感覺的子宮頸
有廣泛的多樣資料清楚地呈現,婦女可以感覺到子宮頸的刺激。婦女通常提到,在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時,可以感覺到細胞組織從子宮頸表面被刮下來。
許多婦女裝置子宮內避孕器,插入時,子宮頸擴張也有痛感。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一個研究,婦女刺激其子宮頸,大腦部分的反應和刺激其陰蒂或陰道相同,而且她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每個區域。子宮頸在高潮時的角色,在流行媒體有所描述,有些婦女指出刺激子宮頸所引起的高潮,其質感和刺激陰蒂或陰道的高潮有所不同。
手術和子宮頸
研究專家也知道子宮頸是有感覺的,基於手術對它的影響。為了治療明顯的婦科問題所採取的措施,雖是好意,但是會傷害子宮頸的神經。
根據一個研究,在子宮切除術中保留子宮頸,和切除掉子宮頸相比較,婦女明顯更能繼續享有高潮。
另一綜合22個子宮切除術研究的評論,則認為兩種方法對性反應的影響並沒有明顯差異。雖然大部分的婦女指出子宮切除術解決了原本的問題,性反應也改善了,但在這22個研究中,幾乎每一個婦女都提到她們的生殖部位的感官減少了。文獻上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的婦女對刺激的來源各有所好。
有些婦女經歷切除子宮頸病變的手術後,有性的副作用。有些婦女描述身體上包括陰蒂和陰道高潮和性欲感覺喪失的苦惱。因為這個手術燒掉了部分的子宮頸,可能也破壞了正常傳達生殖感官到腦部的神經通道。
另一個普通的手術為了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外科醫師在陰道和尿道之間插入一個網紗「尿道中途吊索」,稍稍彎曲尿道,對尿液的流出加上阻力。這個吊索可能傷害傳導陰道和子宮頸感覺的神經。有些婦女在手術後,高潮的滿意度減少。
和醫師討論
醫師應該知道三對神經-骨盆、腹下和迷走-傳達由子宮頸到腦部的感覺。其中任何一個神經受損,嚴重影響性的快感。如果手術是必要的,醫師必需嘗試避免重要的神經通道,以減少知覺上的傷害。
病人和醫師通常不願意討論敏感的議題,譬如有關性快感的可能副作用。但最低限度,醫師要告知病人治療過程所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0.03.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6
男性小心!傳統男性角色容易讓你變孤獨老人!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認同男性性別角色的男人容易感到痛苦並在晚年孤立。
研究發現,有毒陽剛氣質(toxic
masculinity)─即傳統反映「真男人」信念的態度,會影響男人的社會關係、健康、福祉和整體幸福感。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S.
Shuster表示,當出現諸如健康或財務等問題時,男性向家人或朋友透露的可能性較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晚年心理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退休,他們變得更加孤立。
有毒陽剛氣質是指負面影響他人─尤其是女性的陽剛氣質。研究顯示,這種氣質也對擁有這種信念的男性產生有害影響。
帶有支配性質的陽剛氣質在某些方面來說其前題是孤立,因為它的重點是自主,不能表現出太多的情緒。以這種方式生活很難發展友誼。
陽剛氣質越強的男人越沒有朋友
研究分析了威斯康辛縱向調查中近5,500名年長男女,並依這些男性在陽剛氣質光譜中的位置作分析。
研究發現,相較於女性,男性擁有任何知己或將親朋好友視為知己的可能性顯著較低。
Shuster說:「擁有能夠與我們一起討論個人事務的人是一種社會支持。如果一個人只有一位可以分享訊息的人,或者有時甚至沒有人,那麼他們實際上就沒有機會進行反思和分享。」
研究人員表示,出生於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的人們(稱為「嬰兒潮」)多已退休,他們在尋找和維持健康的友誼面臨挑戰。
喪偶或遷居等晚年生活中常見的變化也會破壞他們現有的友誼,而「有毒的陽剛氣質」的信念會使情況更糟。
Shuster說:「當我們變老時,有些方法可以確保我們維持自己的健康和福祉。抱持『有毒陽剛氣質』信念的老年男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孤立無援。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年男人都處於危險之中–只有那些偏愛特定信念的人。」
若男性在支配性的或陽剛的男性氣質上得分越高,他們改變觀點或尋求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了解如何提供他們不受社會孤立的方法,並幫助他們發展能力,讓他們認識到當個『真男人』時所堅持的所有思考及行為方式將不會對老年生活有幫助。
研究聲稱他們是最早將陽剛氣質視為「光譜」的研究之一,已發表於《性角色》(Sex
Roles)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3.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5
關於武漢肺炎 準媽媽們想要知道的
武漢肺炎還沒有流行以前,生產就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了。而在疫情流行的現在,孕產婦該瞭解些什麼呢?來看看專家的說法。
胎兒可能在子宮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嗎?
因為大多數孕婦都年輕且大致上是健康,因此受嚴重影響的可能性較小。雖然這是個好消息,但由於還有一個胎兒/嬰兒需要考慮,因此情況可能會更加複雜。
迄今為止,有關武漢病毒的資訊大多來自中國。最早關於孕婦的研究也是,是來自9名罹患新型冠狀病毒的孕婦。這些婦女都是剖腹產,目前所有母親和嬰兒都康復了。研究發現,嬰兒均未感染COVID-19,也沒有證據表明嬰兒、母乳或胎兒周圍的液體中有存在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的新準則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孕婦會表現出與其他人不同症狀,也不會有更高的罹病風險,更沒有證據證明在妊娠中會出現垂直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只有在醫學上合理的情況下才考慮進行剖腹產。
胎盤是非常有效的過濾系統,在保護嬰兒免受傷害方面有強大的功能,茲卡病毒是一個例外。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產婦罹患武漢病毒後併發症會增加,但如果孕婦非常不適,例如發高燒或罹患肺炎,胎兒就有早產的可能,而這可能是來自當孕婦病得太重時,醫師做出的醫療干預。一般而言,除非認為中止妊娠對母親有益,否則COVID-19不太可能導致早產的決定。
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COVID-19會增加流產,也還無法確定對嬰兒的長期影響。
為什麼孕婦不特別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一般來說,孕婦更容易有呼吸道方便的問題,例如流感。因為她們的免疫力降低,肺部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氧氣。
但是,COVID-19似乎並非如此,孕婦並沒有更高的罹病風險。在對147名感染COVID-19孕婦的分析中,8%患有嚴重疾病,而1%的人處於危急狀態,比例低於一般人口。
懷孕時,免疫反應會下降,這是要防止母親的身體攻擊寶寶,但卻可能對健康構成威脅。但這免疫力低度運轉可能對COVID-19提供額外的保護,目前看來免疫系統正高度運轉在對付其他疾病的患者,COVID-19對他們的攻擊似乎更為嚴重。
孕婦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
其實就和一般人一樣,孕婦保護自己的行動包括:
* 咳嗽時用肘部彎曲處遮住嘴巴
* 避免與生病的人接觸
* 要求身體不適的人避免拜訪
* 經常洗手洗手
* 避免大型聚會
* 不要出國旅行
可以到醫院產檢跟生產嗎?
妳可以繼續產檢,但是如果錯過了一兩次也不要太緊張。
如果要到醫院,應盡量採取預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風險。在大多數情況下,分娩都會按計劃進行。如果產婦與新生兒都健康,早早回家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不過需要注意,有些醫院會限制訪問者,甚至限制伴侶以外的其他人探視來降低感染風險。
分娩後該怎麼辦?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組織建議罹患武漢肺炎的婦女在與嬰兒接觸之前和之後要洗手,如果嬰兒有症狀(例如咳嗽),請在嬰兒附近使用醫用口罩,並定期清潔和消毒環境中可能接觸的地方。
而雖然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母親罹患武漢肺炎後母乳是否會發生變化,專家建議持續哺餵母乳,因為可以將抗體和其他重要的免疫因子轉移給嬰兒。
但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媽媽在罹病後所進行的治療也應該要考慮進去,流感藥物(如rimantadine)會抑制泌乳,也可能有毒性的問題。因此,在對嬰兒的影響還無法確定時,生病的媽媽暫時停止餵母乳也許是較不冒險的作法。
妳還能做什麼?
做好各種預防措施,避免進出人多的地方,都是基本的防護。但如果妳真的感到非常擔心,請保持鎮靜並與醫師進行討論。
編譯來源:The National Interest (2020.03.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