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0.02.02
你以為說不要,你就不會吃到味精了嗎?
麥當勞想要加入「大力水手(Popeyes)」和「福來雞(
Chick-fil-A)」之間的炸雞三明治大戰。這家速食連鎖店正考慮利用最常和中餐連結在一起的爭議性調味料MSG,以增加三明治的味道。
麥當勞目前在德州和田納西州230個餐廳裏試銷的炸雞三明治,味精扮演一個關鍵成分。而「大力水手」和「Chick-fil-A」的炸雞三明治也有味精。
捲土重來的味精,幾十年來具有健康考量的爭議,在亞洲食物料理提味的常用物。事實上,西方食物也充斥著味精,如:爆米花、洋芉片、玉米片、炸雞、義大利餅、香腸、乳酪、罐頭和盒裝的湯品、調味料、粉狀的肉汁顆粒、原汁肉湯、塊狀肉湯、冷切肉、醬料如醬油、鹹點心、包裝好的三明治和速食麵。
雖然味精典型的和中餐相關,但現今已非如此。味精已順利的的進入各個食物產業,特別是罐頭和加工食品。
根據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味精一般被視為是安全的。營養師Jackie
Elnahar指出有一小部分的人對味精比較敏感,有頭痛、發紅和噁心的經驗,有時甚至延續至一整天。
加強鮮味
一個營養網站的編輯Anju
Mobin指出,味精是一個普通的氨基酸,存在食物中如蕃茄和乳酪,人們找出方法去萃取和發酵,過程如優酪乳和酒的製造。雖然有些人吃到味精後,有頭痛、噁心、發紅和其他的症狀,但仍然是一個很流行的食物成份,特別因為它可以增加鮮味(umami),而在食物中味覺的範疇(如甜、酸、鹹)也等同麩胺酸(glutamate)
的味道。讓即使少塩和少脂肪的食物都會覺得好吃。
一位廚師H.Blaure也認為味精是鮮味最好的來源。食物中加糖或塩,嚐起來有甜或鹹很簡單,但是在食物中增加鮮味比較困難。高品質的肉如麋鹿和草飼牛肉有很強的鮮味,但一般市場賣的通常並没有。若灑些味精,則菜色則有多肉、較美味的吸引力。
自然的替代品
㕑師B.
Yu,覺得味精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份,但是有些人會有不好的反應,而且被污名化了,所以他的餐館仍然不用味精。他使用自然食品如海帶和香菇作為鮮味,發現味道會更多重,且細緻入微。
Yu指出他工作過的專業廚房中從未見過味精,而一般大眾把味精和品質較差的食物連想在一起,即使事實並非如此,況且加工食品中使用味精越來越普遍。他也預測㕑師們還是會繼續在天然食物中尋取鮮味。
味精的食用有贊成和反對,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增強味道的成份,應清楚告知消費者,讓他們在決定購買或不買時,有足夠的資訊。
編譯來源:Healthline (2020.01.2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01
為什麼一夜間頭髮會變白?
當你告訴你叛逆的孩子,他們的胡鬧不正經使你的頭髮變白,日前一項動物研究似乎確認了你的説法。科學家報告指出壓力如何使老鼠的毛變白,而這個發現使我們更了解壓力如何影響人類身體。
每個人都有壓力對身體影響的經驗分享,特別是在他們的皮膚和頭髮上面,那是唯一可從外表看到變化的組織。我們想要了解這樣的關連是否真實,如果是真的,壓力又是如何導致各種組織的改變。頭髮的顏色是容易辨識及追蹤的,因此,研究壓力是否導致白髮是一個好的開始。
壓力傷害黑色素幹細胞
專家在實驗中發現,老鼠遭受疼痛時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使得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影響神經系統,形成急性的壓力。壓力啓動交感神經系統的「戰或逃」反應,這個過程造成毛囊裡負責製造黑色素幹細胞的永久傷害。黑毛的老鼠在幾星期內完全變白。
雖然毛髮顏色的改變大都起因自然老化過程和基因,壓力也扮演了一個角色。這個發現也許不一定會延續至人類,但指出了「戰或逃」反應的負面影響。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專家發現,給老鼠降血壓的藥後,可以防止毛髮改變顏色。
在比較疼痛老鼠和不痛老鼠的基因時,科學家確認引起幹細胞損害的蛋白質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被壓抑時,可以預防毛髮改變顏色。未來可以研究針對CDK用藥物抑壓,以延緩白髮的產生。但並不表示可以治好白頭髮。
急性壓力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根據研究團隊的第一作者Bing
Zhang表示:「強烈的壓力一向被視為對動物的生存有益,但在這個案例,卻會引起幹細胞永久的耗盡……這個研究準確了解壓力如何影響再生色素的幹細胞,也建立了對了解壓力如何影響身體其他組織和器官的基礎。」
「了解身體的組織在壓力下的改變,是第一個重要步驟。最後邁向治療的目標,以停止或反轉壓力所帶來的重大衝擊。目前仍有許多需要學習。」
本研究發表在Nature 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 News (2020.01.23)、BBC News(2020.01.2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31
HPV疫苗究竟是否可以消除子宮頸癌的風險?
日前,科學家和政府官員對HPV疫苗的功效出現了爭論。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過去的研究高估了疫苗的有效性,因為要統計實際的子宮頸癌發病率還為時過早。但是來自英國公共衛生的一份聲明說,根據實際的資料,十年內,HPV感染率已從15%下降到不到2%。
HPV幾乎是引起所有子宮頸癌的原因,許多專家認為,通過阻止它擴散,子宮頸癌將能夠在英格蘭絕跡。然而,今天發布的另一份統計數據顯示,自從引進HPV疫苗以來,被診斷出患有子宮頸癌的年輕婦女人數急劇上升。
英國公共衛生部的
Saliba博士說:「隨著數以百萬計的年輕女性受到HPV疫苗的保護,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宮頸癌的
發病率將大大降低。而且引入男孩計劃將加速這一進展。」
要實際看到疫苗阻止大多數癌症發生,還為時過早,因為由細胞病變發展到癌症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因此目前在老年人中應更為普遍。但不幸的是,年輕女性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專家們不能期望看到癌症的發生率直到數十年後才真正下降。
政府機構希望,第一波疫苗接種的婦女到了開始罹患癌症的年齡時,其癌症發病率將會降低。但是,紐卡斯爾大學和倫敦瑪麗大學的科學家對過去的12項研究進行了重新分析,發現他們可能高估了疫苗的預防癌症的能力。
研究小組表示,該疫苗的人體試驗僅考慮了早期子宮頸細胞的病變,並且過於頻繁地對其進行了篩檢。實際上,許多病變情況會自行解決,永遠不會演變成致癌。
瑪麗皇后大學的Rees博士表示:「我們沒有足夠的數據清楚地得出結論:HPV疫苗可以預防更嚴重的的細胞病變。這種病變最終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在試驗中,可能已經過度診斷了異常的細胞病變,因為子宮頸檢查是在6到12個月而不是在36個月的正常篩檢間隔進行的。這也意味著試驗可能高估了疫苗的功效,同樣是因為某些病變會自行恢復。」
Rees博士等補充,在疫苗人體試驗中招募的婦女比實際施打對象年齡大,其相關性有限。
儘管存在分歧,但所有不同陣營的專家都說,女性必須去接受降低癌症的發病的子宮頸檢查。因為疫苗不能預防所有類型的HPV,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仍有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篩檢仍然是降低這種風險的最佳方法。
里斯博士和她的同事們在皇家醫學會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1.2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30
與體態和平相處
常有人告訴婦女要對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不管任何體態,但事實並非此簡單。
21世紀初始10年對身體的定義是「零尺寸」,皮膚曬得棕褐色的名人以露出鎖骨為傲;而10年不到又轉而大聲提倡「正面接受自己的體態」,但也迅即失寵。我們在「討厭身體的光譜」裏,現在定位何處?
當然是在兩極之間,但並不看好。有人數迅速上升的飲食失調,伴隨著世界性盛行的肥胖症,以及協助婦女去脂肪的藥物。2010年一月有三個節食的電視節目互相競爭收視率:「肥胖家庭」、「特大號世代」、「互動一起節食。」
過了幾年,這些減重的故事轉移到網路重新包裝為「賦權」(empowerment)。有減重的大師,後有健身、「乾淨飲食」,也有超大尺寸的比基尼模特兒在IG開懷大笑。有Dove很熟練的推銷肥皂療癒婦女的身體。有美國女演員Lena
Dunham的肚皮引發一千個評論。有超級模特兒演員Jameela
Jamil推動反對不實際的理想身體,鼓舞許多婦女,但也令許多人不滿。
十年來主流女性主義喊出,不論經由任何方式,就是要「愛你的身體」。在這些口號中,美容手術和注射轉眼正常化了。在「愛之島」影集裏,沒有人刮腿毛,因為這個世代已經使用雷射除毛了。表面上,雜誌禁止節食食譜,但轉為乾淨飲食和一點Botox,理想的身體型態在我們眼前又重新建立起來。
所以呢?在所有的經歷後,現在站在鏡子面前,穿著內衣用手指揑臀部曾經令人討厭的兩側,我們身在何處?我覺得我們並未往前邁進,只是稍微轉向旁邊。
「正面接受自己的體態」運動,讚美所有的體態,即使是超過目前所能接受的腰圍。但並未點出為什麼有許多人對自己的身體有如此辛酸且極端的關係。直接就跳進友善的主題標籤,配上由婦女詳述通往內在美的幸福旅程,將所有應該對自己身體感覺良好的責任,完全交由個人的肩膀來承擔。
有許多人討厭自己身體的原因,比Dove肥皂的廣告有更深一層的解釋。這些理由,也許不正確,也許可怕且卑鄙,乃奠基於幾十年堅固的性別歧視,然而卻有其邏輯,我們年輕時就如此被教導。
人們的內心知道,性交時關燈,害怕在公共場合運動,IG上尋找在土耳其的整型外科醫師,或從12歲起開始節食的真實理由。所以強加「正面接受自己的體態」於她們的影響,會覺得有如兩輛卡車在他們的喉嚨裏衝撞。
2019年提出「每個人都美,每個身體都是完美的」,而職場、交友網站、時尚和專業健康人士卻傳出陣陣不同的聲音。其影響則是孤立和雙重罪惡感,一方面為了活在一個尺寸不正確的身體,一方面則因為想要改變。
所以我支持遠離「正面接受自己的體態」,以及所有「照相要微笑」的壓力,前往一個「身體中立」、「以摸擬兩可為傲」」的新紀元。這樣可有許多空間,給得意自己身體的力量和美麗的人,也給那些不願自己的身體成為政治論述,貼了標籤的內容或根本不願多想。
經過十年來令人疲憊的身體形象,我希望未來十年的訊息不是愛你的身體,而是與身體和平相處。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1.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29
新!血液中原來還有其他成員!
粒線體是在真核細胞中的細胞質裡小細胞器。它們是細胞呼吸的場所,是細胞的「電廠」,在能量代謝和細胞間通訊中起主要作用。它們的特殊性是擁有自己的結構及基因組,並與細胞核中包含的DNA分開,僅由母親遺傳。有時我們可以觀察到粒線體片段在細胞外。在某些非常特定的條件下,血小板還能夠將完整的粒線體釋放到細胞外空間。
由Inserm研究人員Alain R.
Thierry領導的研究,在血液中發現了完整功能的粒線體,徹底改變了對這種細胞器的認識。
先前的發現表明,健康個體的血漿中粒線體DNA的含量是細胞核DNA的50,000倍。為了鑑定這種結構,分析了來自約100個人的血漿樣品。
該分析揭示了在血液循環中存在粒線體基因組完整的、高度穩定的結構。在檢查了它們的大小和密度以及粒線體DNA的完整性之後,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這些結構(每毫升血漿中多達370萬個)發現它們就是功能正常的粒線體。
在為期7年的研究期內,科學家使用了盡可能多的技術和方法論方法來驗證血液中循環著細胞外粒線體。
光從血液中存在的細胞外粒線體的數量來看,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以前從未發現過他們的存在。但是這些細胞外粒線體的作用是什麼?答案可能是這些粒線體,類似於細菌,具有誘導免疫和發炎反應的能力。實際上,最近的研究顯示某些細胞能夠在它們之間轉移粒線體,例如幹細胞和受損細胞。蒂埃里解釋說:「細胞外粒線體可以作為全身的信使執行各種任務。」。
除了對我們的生理知識的重要性外,這一發現還可以改善某些疾病的診斷、監測和治療。實際上,研究團隊現在正在致力於評估細胞外粒線體作為產前診斷和癌症中的生物標誌物。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28
吸食大麻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台灣法律規定禁止使用大麻,將大麻歸類為二級毒品。隨著歐美陸續有政府將大麻使用合法化,台灣也出現過要求合法化的聲音。不過,最近研究指出大麻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並且可能與心血管疾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影響患者健康。
美國越來越多州開始將大麻合法化用於醫療和娛樂用途,並且有更多的大麻產品可供消費,但是人們對大麻如何影響心血管仍知之甚少。
大麻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
在美國,大麻被列為一級管制藥品(schedule I
drug),這意味著其在研究中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研究人員必須通過地方、州和聯邦機構的批准。換言之,即使有個別州將其使用合法化,但鑑於地方法規,透過隨機臨床試驗來了解大麻對健康的影響並不可行。不過,研究人員可以使用全球現實的數據來研究其影響,例如:比較一個州將大麻合法化前後的健康統計資料。隨著美國人的大麻使用量增加,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可能讓大麻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係更加明確。
研究利用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的資料進行估計,他們估計在表示有使用大麻的8960萬成年人中,有200萬人(2.3%)患有心血管疾病。這些患者表示曾經或正在使用大麻。觀察性研究已指出使用大麻與一系列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
*
吸菸相關的心臟毒性:大麻煙霧中有許多與香菸中相同的具心臟毒性的化學物質。
*
冠狀動脈疾病:吸食大麻會增加心率和血壓,並可能引發心臟病。
*
心律異常:吸食大麻與異常心律有關,包括心房顫動。
*
腦血管疾病:調查發現,吸食大麻的人發生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高三倍。在334名年齡小於45歲的中風患者中,有17%是大麻使用者
此外,大麻可能會干擾心臟病患者正在服用的藥物。
大麻與心臟病用藥的交互作用
研究指出,史達汀類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受到大麻使用的影響。大麻影響史達汀類藥物代謝減緩,使血液中的史達汀類藥物含量會增加,因為兩者都是通過稱為「細胞色素P450系統」的肝酵素網絡代謝。當華法林(warfarin)等抗凝血劑與大麻一起服用時,該藥在體內的含量也可能增加。
研究作者表示,這讓他們大開眼界。人們正在經歷一種流行病學轉變,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戒菸,而戒菸者的心血管健康得到了很大改善,相較之下,大麻的使用正在加速增長。如今,美國使用大麻的人數首次超過吸菸者。現在需要將注意力和公共衛生資源轉向了解使用大麻的安全性。
另外,建議醫師詢問患者大麻使用情況,包括:吸食頻率、吸食量及吸食方式。如果患者當前正在使用大麻,則應向藥劑師諮詢處方事宜,並且注意患者是否以吸的方式使用大麻,因為已知吸大麻會增加藥物的藥理。心血管醫師還應該與患者進行討論,指出目前有限的科學資料指出使用大麻對心血管效應潛在的危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20)、Eurekalert(2020.01.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