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05.17
擦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嗎?
「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很重要,而維生素D有80%是靠身體照射太陽紫外線UVB產生的,但紫外線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近,全球對維生素D缺乏症的關注,引發人們討論如何同時維持健康的維生素D水平又避免皮膚癌。這樣的討論引起一些人擔心防曬產品可能導致維生素D缺乏症。
不過,最近有三份研究指出,使用防曬產品並不影響多數人的維生素D水平。
第一份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三組實驗組及一組控制組。實驗組在紫外線強的地區享受一周的假期。而三組實驗組中,第一組在研究人員指導下塗抹防曬係數為15(SPF15)、防UVA較強但防UVB較弱的防曬乳,第二組在研究人員指導下塗抹防UVA效果較弱的SPF15防曬乳,第三組在沒有指導下塗抹自有的防曬乳。研究人員在假期開始前24小時及假期結束後24小時、48小時,分別抽取參與者的血液樣本。
研究發現,所有實驗組的維生素D都有顯著上升,其中又以沒有受到指導、塗抹自有防曬乳的人增加最多,但這一組也都有曬傷。而在其他兩組實驗組中,防UVA較強但防UVB較弱的SPF15防曬乳,比防UVA效果較弱的防曬乳更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這可能是因為前者的成分讓UVB的傳遞比後者多一點。未享受假期的控制組則被發現其維生素D有些微下降。
另一份研究則是文獻回顧。研究團隊檢視了1970年至2017年75份的實驗性研究、臨床試驗及觀察性研究。他們發現,雖然使用人工光源的實驗結果支持防曬乳可能影響維生素D水平的理論,但是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則顯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低。
由13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進一步檢視的結果也顯示,防曬乳不太可能影響皮膚產生維生素D,而防UVA的功能也不會影響維生素D合成。
英國皮膚科協會的公關表示,防曬乳導致維生素D缺乏症的風險是低的,因此這種風險不太可能超過防曬乳預防皮膚癌的好處。不過,還需要進一步研究SPF
30和更高級別的防曬乳,因為我們一般會建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這個係數等級以上的防曬乳來獲得最佳保護。此外,皮膚較深的人患維生素D缺乏症的風險較高,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瞭解這些研究結果如何應用於皮膚較深的人。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5.09)、Medscape(2019.05.09)
+ read more

2019.05.16
跨性別人士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一項華盛頓大學主導的新研究指出,跨性別人士在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上比順性別者(出生性別與自認定性別一致者)高出許多,在某些例子上甚至高達四倍。
研究的主要作者Tran
Nguyen博士說:「這在過去不常被拿來討論,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顯示,跨性別人士更容易暴露在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下,比如貧窮、吸菸與憂鬱,但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在心臟病的風險竟然高出這麼多。」
研究人員以全國性健康調查分析了2014~2017年的數據,研究問題則包含受訪者是否曾發作心臟病與是否認為自己是跨性別者。
而即使在調整了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和缺乏運動等心血管危險因素之後,跨性別男性(出生性別為女性但自認定性別為男性)的心臟病發作率是順性別女性的4倍以上(分別為
7.2%與 3.1%),
也是順性別男性的2倍以上。而跨性別女性(出生性別為男性但自認定性別為女性)的心臟病發作率是順性別女性的2倍多,而跨性別女性和順性別男性的發作率則沒有顯著差異。
心臟病專家Paul Chan
教授表達贊同,但出於多種原因。他認為該研究是初步的:「這像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但其性質屬於觀察性研究,是相當有限的。」他同時也指出幾項研究的侷限,例如該研究並未納入跨性別者自我認同產生的時間長短、心臟病發作是在改變性別之前或之後發生的,以及受試者是否進行過性別重新分配手術,更重要的一點是,研究並沒有將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賀爾蒙治療數據納入,例如睪固酮和雌激素。
根據 UCLA School of Law 在2016
年的一項分析估計,大約有140萬美國人是跨性別者,Paul
Chan
博士指出跨性別人士多為年輕族群,所以心臟病的真正風險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可確知。他認為,需要大規模的團隊來建立風險因素與健康結果的關聯性研究,在性別問題的設計上需要更謹慎考慮,而不是因為我們只有兩個選項,而永遠僅單純拋出二元化問題。
同時,Nguyen博士也呼籲跨性別族群及其醫生,需要特別警惕控制心臟病的其他危險因素:「我們需要更多關於因果關係的研究,但我希望這會給醫療提供者和跨性別人群帶來體認」
該研究同時也出現在AHA 期刊: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編譯來源: Healthday(2019.04.05)
+ read more

2019.05.16
強化骨盆肌的方法
利用手機軟體和運動,男性和女性都能保持骨盆底肌的健康!
你/妳的骨盆肌需要加強嗎?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強化骨盆肌,但是孕婦、停經期前、後的女性,即使沒有任何的症狀,也應該做加強鍛煉,以預防出現像尿失禁、器官脫垂或其他骨盆底肌無力的症狀。
練習凱格爾式運動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新指南建議,女性有尿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人應要訓練骨盆肌肉,亦即「骨盆肌底運動」:
坐下或躺下,並保持身體放鬆。然後
收緊會陰部肌肉就像你試圖憋住屁一樣,想像一下這個感覺並把這個注意力往上和往前,然後練習肌肉收縮跟放鬆。一開始的目標是肌肉收縮保持12秒,重複10-12次,每天做三次。當骨盆肌變得強壯,在站立或是日常活動時你也可以這樣練習。有70%的女性的骨盆肌底運動是錯誤的,建議請專業物理治療師檢查您的練習方式。男性與女性骨盆肌底運動非常相似。
避免傷害你的骨盆底肌肉
維持健康的體重,當你體重過重,會給腹部肌肉增加多餘的壓力;練習正確的方式來提重物,包含抱嬰兒跟提購物袋。慢性咳嗽會使骨盆肌力變弱。
避免便秘是很重要的,因為腹部過度用力排便對骨盆肌力會因此減弱。確保飲食中富含纖維、多喝水、運動和維持體重健康都有助於避免便秘。
參加運動課程
除了在運動過程中正確地呼吸和使用核心肌肉外,重量訓練可作為加強骨盆底肌肉的常規練習;深蹲,抬臀式和弓箭步可以幫助骨盆底肌練習。
根據台灣尿失禁學會網站,有高達1/4的女性有尿失禁的問題,可透過練習凱格爾式運動來增強尿道閉鎖壓、改善急尿感、以及讓鬆弛的骨盆腔回復正常位置。
編譯來源 :The Guardian(2019.05.06)
+ read more

2019.05.15
八卦的秘密:美國人每天花52分鐘八卦別人,男人也是!
科學家認為八卦是社會運作必要的條件之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本週發表於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科學的新研究中顛覆了一些關於八卦的傳統假設。
史無前例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追蹤了受試者八卦了多少以及受訪者說了什麼。此研究設計讓研究者能夠以科學的角度來竊聽對話,研究顯示我們每天幾乎花了一小時在八卦,沒有人花超過這個時間。
八卦的內容
研究中每個人都會八卦,但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八卦,絕大多數的八卦是關於參與者認識的人,而非明星名人。女性確實有比男性多花一些時間在八卦聊天
-
但研究人員將八卦內容歸類為「中立」,這意味著女人們談論的這些八卦是為了分享消息,而不是做出負面陳述或判斷。這些中立性八卦是八卦聊天中主要呈現的形式,但是在研究分析中,垃圾話的內容也比稱讚的話高出兩倍。
經濟教育程度與八卦的關係
根據這項新研究,年輕人特別容易發表負面評論,但富裕人士就比較常八卦嗎?當然不!它發現較窮的、低教育的人八卦的程度並沒有比有錢人及教育程度高的人少。
八卦的正面作用
我們都會八卦,它是人性的一部分和好奇心,八卦甚至還具有重要的目的。之前的研究表明,我們看東西的方式以及我們的大腦如何察覺臉部表情實際上會根據我們聽到的八卦而變化,八卦具有保護作用,提供有關誰值得信賴以及誰可能對我們造成危險的信息。
研究設計
此研究讓467名
願意的參與者配備一個錄音器,隨機抽取他們一整天的談話,並記錄他們談話內容的10%。
在269名女性和198名男性中,在兩到五天內總共聽到了4,003例八卦,換算後平均每人每天花52分鐘八卦上。
研究作者明確的指出,「八卦無處不在」。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研究指出八卦內容多為中立的,這與台灣的生活經驗似有差異。日常中我們所謂的「八卦」多半是負面的、具有批判性的小道消息,是否此篇報導的研究對象因配戴錄音器,潛意識下對於八卦的內容有所節制呢?
編譯來源:Mail online(2019.05.04)
+ read more

2019.05.15
罹癌,也注意「心」事!
心臟毒性是許多癌症患者接受癌症治療後可能發生的副作用。面對這個問題雖然已有相關指引,但卻缺乏對指引實踐情形的了解。最近一項研究指出,許多醫生並未告訴癌症患者治療方法的心臟疾病風險,而自己也未必完全瞭解,因此,患者的心臟健康未獲得妥善的照護。
依著不同的化療和放射治療類型,癌症患者因癌症治療而出現心力衰竭的佔1%到25%,並且風險還會受到吸菸、肥胖等因素影響。
隨著癌症倖存者和65歲以上需要慢性癌症治療者越來越多,心臟-腫瘤學跨科服務的需求正在上升。特別是癌症治療引起的心力衰竭可能在治療後20年才發生,突顯了這種跨科別服務的重要性。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監測心臟及進行干預,可以預防或減輕癌症治療造成的心臟毒性。
2012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公布了「_化療、標靶藥物和放射治療引起的心血管毒性:__ESMO__臨床實務指南_」。歐洲心臟學會在2016年公布了一份聲明,提供管理心臟毒性的策略給正在照護癌症患者的醫師。並在2018年啟動了「心臟-腫瘤學會議」,促進癌症治療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管理。
不過研究發現,雖然存在這些指引,但實際應用的情形仍有改善空間。癌症患者的心臟健康急需被照護。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從3家大型醫院的「心臟超音波資料庫」中隨機選出46名有心臟毒性的癌症患者,透過他們的醫療紀錄來比較2012年指引公布前後(1994-2011年
vs
2012-2015年)的臨床實務。另外,研究也對11名患者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
89%的人在接受化療前就已經有心血管疾病,並且84%的人至少有一項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不過,只有11%的患者在化療前被轉給心臟病專家,不到一半(48%)在癌症治療後被轉至「跨學科的心臟衰竭診所」。
而研究檢視2012年指南對臨床實務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化療前被轉給心臟病專家的比例從0%上升至23%,而有做心電圖的患者從57%增加到77%。
訪談結果發現,沒有患者可以清楚表達他們的心臟健康照護需求,也不記得在接受治療前他們的癌症醫師有無跟他們討論潛在的心臟毒性及調整風險的策略。
研究作者表示,在癌症患者的就醫過程中監測心臟的狀態可以確切地保護其心臟。即使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也會發生心臟毒性,因為像俗稱「小紅莓」的蒽環類藥物和「賀癌平」等曲妥珠單抗藥物對心臟有毒。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5.04)
* Establishing a practice gap to in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e
effective cardio-oncology clinical services: a retrospective audit
examin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diotoxicity.
+ read more

2019.05.14
防曬的化學成分在血液中超標419倍!
夏天的腳步接近,許多人可能已經開始塗抹防曬乳了。不過,最近美國食藥局(FDA)的研究顯示,防曬產品中的化學物質被吸收到人體內的濃度高到足以引起安全疑慮。
FDA規定防曬產品若含有安全疑慮的成分或成分被吸收至血液中的水平超過0.5
ng/mL,應經過毒性檢查。而最近FDA的研究指出,防曬產品中的化學物質被吸收到血液的水平超標419倍。
不過,專家們表示不應該因為這項研究而停止使用防曬產品,因為陽光的傷害風險超過了這些化學物質帶來的潛在風險。太陽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包括:老化、曬傷、黑色素瘤等。
在台灣,除了含有二氧化鈦成分的防曬類化粧品以「一般化粧品」管理外,其餘防曬劑成分以「含藥化粧品」管理,亦即上市前須向衛生福利部辦理查驗登記。而含有禁止使用之成分或使用成分不符限量規定者不予核准。
對健康可能的影響
多數防曬產品使用「羥苯甲酮(oxybenzone)」、「阿伏苯宗(avobenzone)」、「奧克立林(octocrylene)」及「依莰舒(ecamsule)」等化學物質來阻擋有害射線。這些化學物質吸收紫外線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少量熱量。
然而,化學物質特別是「羥苯甲酮」可能會干擾荷爾蒙;「阿伏苯宗」與癌症、過敏和器官中毒有關;「奧克立林」可能引起皮膚、眼睛及肺部不適;「依莰舒」可能使皮膚乾燥、紅腫或起粉刺。
原因是這些物質本質上是化學環構成,而化學環也是很多荷爾蒙的基礎,化學物質就容易進入細胞。美國食藥局研究人員表示,「羥苯甲酮」就被發現出現在人體母乳、羊水、尿液及血液中。
研究怎麼做的
美國食藥局隨機地讓24名成人每天使用防曬噴霧劑、乳液或乳霜四次,持續四天,並且使用產品的身體面積達四分之三。研究未揭露防曬產品品牌。
研究人員一周內從每位參與者身上抽取了30份血液樣本,並發現參與者血液中的「羥苯甲酮」的水平為209.6
ng/mL、「阿伏苯宗」水平為4.3ng/mL、「奧克立林」水平為7.8ng/mL、「依莰舒」水平為1.5ng/mL。
需要更多真實數據
這是一項非常小規模的實驗室研究,並且實驗情境與現實不同,例如戶外的溫度、紫外線、濕度;或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年齡、皮膚狀態都可能影響成分被吸收的程度。因此研究結果只是一個起點,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呈現結果所代表的臨床意義。
代表防曬產品製造商的「消費者保健產品協會」表示,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產生懷疑還為時過早。
美國食藥局向業者施壓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美國食藥局已要求製造商於2019年11月前提供防曬產品的安全證明,包括評估產品被身體吸收的程度、化學物質致癌的風險及其對生殖健康的影響。這項研究可能是美國食藥局為了讓製造商準時提交資料而施加的壓力。
研究作者表示,美國食藥物局是一個監管機構,不是一個測試機構,因此進行研究是非常不尋常的。這可能代表他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程度。
還有其他防曬選項
擔心化學防曬產品安全性的人可以選擇使用礦物防曬產品,他們透過氧化鋅和二氧化鈦來反射皮膚的陽光,而不是像化學防曬產品一樣吸收它。礦物防曬產品的安全性是有證據支持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5.06)、Medical News Today(2019.05.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