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婦權老將】黃淑英倡墮胎自主  盼跟宗教界「對話取代對槓」
2017.10.06
【婦權老將】黃淑英倡墮胎自主  盼跟宗教界「對話取...
 李昭安 2017年10月05日 09:38:00   婦女團體多年來建議應修改《優生保健法》,讓女性享有墮胎自主權,但宗教界持不同看法。   女性墮胎自主權論戰又被搬上檯面,學者有意打釋憲戰、爭取女性權益。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民進黨前立委黃淑英接受《上報》訪問時說,她10多年前就開始跟反墮胎的宗教界「筆戰」,不過經多年沉澱, 她主張「以對話取代對槓」,此議題並非鐵板一塊,希望雙方能在女性自主權和生命權間找到交集。 現行《優生保健法》規定,未滿20歲青少女墮胎必須法定代理人同意,已婚婦女墮胎則須配偶同意。婦女團體質疑這是「父權條款」,因此主張滿18歲青少女就該有自主權,且應刪除已婚婦女墮胎須經配偶同意的規範;不過宗教界不同意放寬,甚至還「加碼」要求女性墮胎前應有「強制思考期」。   現行《優生保健法》規定。(圖文取自法務部/攝影:曾原信)   盼以懷胎時間長短做區隔   此議題吵了10多年沒結論,黃淑英說,她希望跟宗教界溝通一些修法的「底線」,「例如可思考以時間點做區隔,懷胎4個月以下,依女性身體自主權做決定;懷胎4個月以上,就尊重胎兒潛在的生命。」   前立委黃淑英建議,可考慮若懷胎4個月以下,由女性自主決定是否墮胎。(資料照)   不過黃淑英也直言,在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後,宗教界態度非常硬,支持方與反對方一觸即發。「目前社會氛圍動盪不安,很難理性討論此事」,因此她希望等局勢穩定下來後,雙方再好好溝通、尋求共識。 黃淑英並建議,「政府最好暫時不要處理墮胎自主權議題,尤其政府已經開了年金改革、稅改、一例一休等戰場」,太多議題一起燒,爭議會更難解。   同黨女立委曾因修法槓上   早在1998年,時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的黃淑英就開始倡議應修正《優生保健法》,以符合婦女生育的現況。 2006年,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提案修正《優生保健法》,主張墮胎前應強制諮商,且要有6天「思考期」。對此同黨立委黃淑英與婦女團體召開記者會,批評林岱樺的提案把女人視為「弱智」,否定女性有獨立思考與做決定的能力,嚴重歧視女性。 當時時任衛生署副署長的王秀紅,也在立法院委員會審查相關提案時指出,國內曾進行研究,「強制思考期和思考天數,看不出與生育率有關聯性」。     法制局:墮胎罪是最後手段   對於此爭論多年議題,立法院法制局9月初公布「人工流產者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同意權之妥適性研析」報告,其中修法建議部分與黃淑英主張相似。法制局建議,不同時期的胎兒生命,在醫學及社會觀念上有不同意涵,應做不同保護,「在懷孕初期應較尊重孕婦自主決定權,可自主決定人工流產」。   法制局報告指出,《刑法》中墮胎罪的刑罰規範,應是保護胎兒生命的「最後手段」,國家如能採行其他措施,鼓勵或幫助孕婦決定生下胎兒,即不應以《刑法》恫嚇婦女不得墮胎,因此《刑法》中墮胎罪的要件應予限縮。   律師賴芳玉(右一)、交大法學院副院長林志潔(右二)等人曾在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中,提出下修人工流產自主年齡的建議。(攝影:李昆翰)              
+ read more
未按醫囑服用阿斯匹靈會怎樣?
2017.10.05
未按醫囑服用阿斯匹靈會怎樣?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每天吃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或再發。最近瑞典的科學家研究如果被建議服藥的人未按醫囑服藥,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否會受到影響。   研究團隊檢視了601,527名年紀40歲以上的人於2005-2009年間的醫療紀錄,這些人沒有罹患癌症且被建議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初次或再次心/血管疾病,其中80%的人在第一年有遵循醫囑。研究團隊檢視這些人在後幾年是否有發生心臟疾病、中風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紀錄。   研究發現,那些停止服藥的人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比未停藥的人增加了37%,相當於每74名未按醫囑服藥的人當中有1名發生或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者表示,阿斯匹靈有抗凝血作用,一旦停止服用,可能產生「反彈效應」而形成血栓(blood-clotting)。目前有為數眾多人在服用阿斯匹靈卻又未按醫囑服藥,因此這樣的結果在臨床上可能是重要的資訊。   由於這只是一份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同時,也沒有將一些變數因素,如;社經背景、未考量血壓、血脂及吸菸習慣等併入分析。因此,應有更多的研究來釐清這樣的關係。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9.26)、Circulation(2017.09.25)      
+ read more
流感疫苗增加流產風險?美疾管局調查中
2017.10.04
流感疫苗增加流產風險?美疾管局調查中
日前一份針對美國孕婦的研究顯示,在2010-2012年流產的女性有連續注射過含有豬流感病毒蛋白的流感疫苗。疫苗專家認為導致流產的原因可能是其他流產風險因子,並非疫苗本身。而美國官方認為流感對於孕婦及胎兒的危險性更高,因此沒有理由為此修正所有孕婦都應接種疫苗的建議。不過,婦產科醫師呼籲疾管局深入調查,避免越來越多女性因恐懼而不接種疫苗。   研究團隊依據是否有流產將產婦分為「流產組」及「對照組」,兩組同樣都有485名18-44歲的產婦。研究對這兩組進行比較,以了解曾在2010-2012年間接種過流感疫苗的女性是否有較高比例有流產。   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並且也在前一季接種相同疫苗的孕婦在接種後28天發生流產的風險較高。有一些在第一孕期流產,有些則發生在第二孕期,流產發生的時間的中位數是在懷孕第7周。   此外,研究也發現流產組也有較多流產高風險的孕婦,如年紀較高、有吸菸、有糖尿病等,研究試圖排除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是有些學者認為這份研究並未充分地排除混淆因子。其他學者表示他們不相信流感疫苗可能啟動孕婦夠強的免疫系統反應導致流產發生,但也有學者認為他們無法排除流感疫苗是導致流產的因素之一。   這份研究是由美國疾管局所補助,他們在研究發表後即聯繫醫療團體,提醒他們這份研究可能引起民眾恐慌,並協助醫療人員面對孕婦們的擔憂。此外,疾管局也公告,研究結果並沒有證明流感疫苗是導致流產的原因,過去研究也沒有發現流感疫苗與流產之間有相關。目前疾管局正針對這個議題對2012-2015年間接種疫苗的孕婦進行調查,結果預計在2018年底到2019年間公布。     編譯來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17.09.13)、Daily Mail(2017.09.14)        
+ read more
日常活動勝於健身房中的運動
2017.10.03
日常活動勝於健身房中的運動
根據一項發表在Lancet醫學期刊上全球性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將肢體活動變成我們每天的生活的一環,從爬樓梯到騎腳踏車上班,比購買健身房的會員卡,更可能保護我們預防心臟疾病和早死。   這項首度全球性的調查參與比較的國家有17個,人數130,000,從加拿大、瑞典等富有國家至最貧窮的如孟加拉與辛巴威。調查發現,如果人們生活中可以有更多肢體活動,可減少心臟疾病5%、早死8%。   大部分的指引推薦,每天運動30分鐘,一星期五天,可以減少心臟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此研究則指出,最好是每天有一至兩個小時的肢體活動。多數人以為每天工作已經很多壓力了,無法多花時間運動。但研究發現,運動量最多的人,是把運動融合為每天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偶爾到健身房或游游池,即使參與較溫和的肢體活動仍有好處。   如何將運動融入生活中的例行?買個計時器,提醒每20至30分鐘起來走動;一般開會的時間很多,如果只有兩三人,可考慮站起來「繞著走」開會;在公園裡不要坐著看孩子玩,和他們一起玩;搭公車時早一站下車;或是走路時加一點速度等   研究指出,在各個國家中,低收入的人們,心臟疾病也較多。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如水果、蔬菜和心血管藥物,是很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人無法負擔得起的,而肢體活動則提供了一種低花費的方法。低收入國家的人們耗費體力的工作,可減少心臟疾病,然科技的進步,讓他們的活動量也在減低中。一旦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時,其存活的機會較低,因為他們的醫療服務並不先進。    這項研究同時也鼓勵政府重新平衡健康的預算,遠離高科技的治療,推廣簡單、低成本的預防策略,如走路。專家認為西方國家生活越來越忙,然而卻多靜態,將運動編織入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不只促進身體健康,也會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21)    
+ read more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2017.10.02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要跟上不斷增加的健康資訊、健康食物與時尚趨勢來追求完美身材,對多數人來說都太困難。最新的研究指出,現代社會追求完美的壓力增加了自殺的風險。   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平台,有許多13歲以下的兒童在使用。但這些平台卻充滿女性展示胸部、腹部和臀部的圖像。這類圖像長期地轟炸,等於在鼓勵女孩發展成類似的外觀,讓許多人對於擁有「完美」的身體感到有壓力。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人員回顧了45項研究結論,與過去50年中追求完美造成的壓力引起的自殺研究。約有11,747人參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發現13種形式的完美主義與自殺念頭有關。這些形式包括對錯誤的關注、對行為的懷疑、父母的批評和個人標準等。   研究的主要作者Martin Smith博士採訪了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他說,完美主義是致命的,要求完美從來都不是健康的、合適的。Smith博士表示,自殺的成年人中有56%顯示出追求完美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追求完美身材的壓力,讓青少女焦慮與沮喪症狀的比例上升。研究團隊指出,「看起來完美」已對年輕女孩造成壓力,令人擔心。   根據Girlguiding UK 2016年女童態度調查(The Girls’ Attitudes Survey),7至21歲的女童和青少女對身體的信心大幅度下降。61%的人表示,她們對自己的外表感到開心,低於2011年進行的調查的73%。多數7至10歲女孩表示,如果人們能停止評價女孩與女性的外表,她們的生活將會得到改善。   調查指出,7至10歲的女孩中,大約30%的人相信她們因為外表被評價、25%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是完美的、35%的女孩同意女性的外表比能力重要、36%表示她們被培養成認為外表是她們最重要的條件。   英國兒童事務專員Anne Longfield說,這麼多年輕女孩認為她們的外表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多數的人覺得自己必須是完美的,這是令人不安的。對於身體形態的追求,如果沒有正確的支持,就會失控地進入飲食失調或精神健康問題。     編譯來源:Journal of Personality、Daily Mail (2017.09.12)       Perfectionism can be DEADLY': Any pressure put on
+ read more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人工流產不應是一種罪!
2017.09.30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人工流產不應是一種罪!
在英國立法人工流產罪刑化的50週年(10月27日)前夕,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改變一貫中立的立場,要求政府廢除這項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刑罰—女性違法接受人工流產將入獄,並認為人工流產應去汙名化,視同一般醫療處置。   目前在英國女性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如:在懷孕24周內進行,並且需先經過2位醫師認可,才能合法地接受人工流產。若未依循這樣的規範,女性做人工流產可能被判到無期徒刑,其協助者也一樣。   2017年9月22日,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成員對學院的立場進行投票。結果是學院從原本中立的態度轉為支持廢除國家對人工流產的刑罰。他們認為,人工流產應有如同其他醫療行為一樣的規範及專業標準,而不是刑罰的制裁。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代表著英國11,500位婦女健康與孕產照護專業人士的態度。除了他們以外,英國醫療協會(BMA)及英國助產師學院(RCOM)分別在2017年6月及2016年2月表態支持修法。   有些醫師批評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決定。Kiran Eyre醫師表示,胚胎有潛在感受能力,應擁有不被外在的威脅危及生命的權利。人工流產一旦去汙名化就會打破醫師不去傷害患者的倫理義務。去汙名化是非常激進的手段,無法與支持胚胎權利(pro-life)的團體達成共識,而目前人工流產的合法途徑已是立場對立團體彼此妥協的結果。一旦讓人工流產除罪,可能破壞我們看待人類生命及如何對待患者的倫理價值。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如果女性認為懷孕生子對她造成心理或健康的傷害時,醫師不做處置才是打破「不傷害病患」的倫理義務。更何況,女性身體的狀態或感受為何是由醫師來認可?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2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