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7.06.07
妊娠性高血壓增加中風的風險
約3-6%的孕婦有妊娠性高血壓,雖然是很普通的症狀,包含:高血壓、嘔吐感、尿蛋白,臉、腳和足踝腫脹,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也和中風有關。如果不及時治療,母體和胎兒皆可能有嚴重的併發症。
為了瞭解妊娠性高血壓與中風的關係,美國哥倫比亞醫學中心Dr.
Eliza C.
Miller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紐約州健康資料庫中197個和妊娠性高血壓相關的中風婦女以及591位有妊娠性高血壓,但沒有中風婦女的醫療資料。結果顯示,在十萬個分娩裡,就有200位以上的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中風,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婦女中風後死亡。而與妊娠性高血壓相關的中風,有三分之二發生在產後回家後。
研究更指出,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如果有感染、尿道炎、慢性高血壓或失血凝血異常等因素,中風的風險比正常的孕婦多了六倍。特別是她們產後從醫院回家後,風險更高。
Dr,
Miller表示,發炎是已知導致中風重要的因子,妊娠性高血壓也是一種發炎的疾病。感染會引起發炎,特別是尿道炎,會顯著地增加中風的風險,尤其是在年輕人身上。
Dr.
Miller呼籲,很多女性初為人母,有妊娠性高血壓,但卻疏忽神經方面的症狀,例如產後嚴重的頭痛,以為只是照顧嬰兒而疲勞,但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因此,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需特別注意這些中風的風險因素。而且一定要了解這個風險,並不會在產後就消失了!
來源:中風期刊、Mail Online、 UPI
+ read more

2017.06.05
「承認錯誤」的教育訓練能夠減少醫療過失
美國賓州最新研究呼籲應該要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來轉變揭露醫療過失的文化。
美國主要死亡原因為醫療過失,每年有多達250,000人因而喪生。目前的指引缺少指出「社會心理」如何影響醫師和實習醫師揭露醫療過失的方式、時間點、以及怎樣面對過失的後果。
賓州Perelman 醫學院的Dr. Neha
Vapiwala指出「我們必須轉變醫學界揭露誤失的文化,由處罰改變為修復支持。我們必須關照醫學專業人員在面對揭露過失時,心理上的掙扎。」
研究專家發現阻礙揭露過失,有兩種主要認知上的偏見。
* FAE(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傾向於過度評估一個人在某個情境裏扮演的角色
* FE(Forecasting
Error):傾向於過度評估負面結果的衝擊及持續期間,低估了恢復的能力
克服FAE和FE的方法,可以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元素轉化目前揭露誤失的文化。由演員扮成病人,練習面對困難的情境;虛擬實境,學習實際的技巧,補充傳統的課程。然而這些方法因非實境,仍有其限制。
研究專家也推薦,在建立實習醫生的專業標準時,應包括測試其處理醫療過失的能力。Dr.
Vapiwala指出,克服認知的偏見,正如同抑制反射,需要有自覺和練習,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訓練。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2017.06.04
睡眠不正常對男女的影響不同
澳洲「臨床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女性睡眠不足或睡眠不正常時,憂鬱症和疲勞的症狀比男性更嚴重。
這項研究在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之間進行,共有744人參與,參與者是來自澳洲7個私人診所中接受睡眠治療的病人。參與者需完成幾個與睡眠相關的問卷:Epworth睡眠測量、打鼾嚴重性測量、睡眠功能上的結果。
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有更嚴重的症狀,包含:憂鬱、疲勞、晚上難以入睡、白天嗜睡。因為睏倦,女性不容易集中精神和記憶較差,而男性比較會打鼾,迫使配偶分房睡。
研究專家並不認為這些差異在人們生活層面裡會有不同,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男女年紀相似,他們的症狀及其影響皆有明顯的差別。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2017.06.03
好的脂肪與不好的脂肪
油和脂肪如碳水化合物一樣,長久以來健康飲食皆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現在卻有個大轉彎。
健康專家和科學家都同意,各種脂肪和油,有好也有不好的。好的有益健康,不好的折損身體。必須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以做正確的選擇。
首先,我們飲食裡為何必須要含有脂肪和油呢?
脂肪是均衡飲食中的一環,由飽和及不飽合脂肪酸組成,以下的原因足以讓我們確定脂肪和油是每天飲食的必要:
*
脂肪是能量的最大來源,讓身體在一天內能發揮到最高的層次,而且身體傾向從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提煉熱量。
*
脂肪維持頭髮和皮膚的健康,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的維他命,如維他命A、
D、E和K,能夠調適身體的體溫。
*
身體中基本的脂肪酸,如亞油酸和亞麻油酸,是腦部發展、發炎控制和血液凝結所需。
* 很多脂肪,如好膽固醇(HDL)、
Omega-3脂肪酸和一些飽和超級脂肪,如椰子油,可以維持賀爾蒙的平衡、促進新陳代謝。
同時,脂肪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無脂或低脂的飲食會讓細胞壁沒有彈性,營養難以滲透滋養細胞。僵硬的細胞壁,也比較不能反應賀爾蒙和其他重要的分子所送出的信息。
然而,脂肪有好和不好,有些可加入飲食,有些則需要避免。
*
飽和脂肪:在室溫中仍維持固體狀,如奶油、人造奶油和一些植物油,會增加不好的膽固醇。然而一些自然產生的飽和脂肪,如酥油(clarified
butter)和椰子油,適量使用則有益身體。
*
反式脂肪:這是最不好的脂肪,大多在蛋糕、英美小糕點(biscuit)和牛奶製品中,會引起心臟病,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肉類也有反式脂肪。食品商標中如有氫化油,就是反式脂肪。
*
多不飽和鍵脂肪:如葵花子油、花生油、油性的魚、家离、堅果和瓜子,用來建造細胞膜,神經的外膜和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
*
單不飽和鍵脂肪:增進心臟的健康、減輕體重,如酪梨、橄欖油、花生醬、芥花油、花生油及各種堅果和瓜子。
*
Omega-3脂肪酸:深海魚,如鮭魚,鯖魚,青魚。亞麻子和核桃。促進䐉部發展、血壓控制、心臟病預防和減低失智的風險。
美國國家營養機構建議,飲食中應有20%三種好的脂肪:多不飽和鍵脂肪,單元不飽和鍵脂肪以及Omega-3脂肪酸。每天備餐時,不必害怕嘗試使用不同的油品。
資料來源:Smart Cooky
+ read more

2017.06.02
血型影響你得心臟病的機率?
一項涵蓋130萬位受試者的荷蘭研究發現,血型為A、B及AB的人們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O型的民眾高出一些,分別是1.5%與1.4%。科學家們認為,或許是前者的凝血蛋白較後者高,使其血液更不易流至體內的重要器官。
此外,另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非O型血的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出0.2%,尤其是A型血膽固醇最容易過高。然而,當研究聚焦於致命性心臟病時,所有血型則毫無差別。
研究結果令人感到擔心,原因在於血型是隨著基因而與生俱來的,人們無法對其做改善與防範。但專家建議,戒菸與健康的飲食依舊是避免心臟病最重要的方法。
此研究的第一作者Tessa
Kole則表示,我們需更多相關研究來全盤了解血型對心臟病的影響。在未來,除了膽固醇、年齡、性別與血壓之外,應該將血型納入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資料來源:BBC、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6.01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為瞭解國內民眾對生育相關議題的認知與意見,今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於會前針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議題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民眾對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本次調查共有1858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1.6%,並且超過85%年齡在20-40歲間,其所反應之態度與意見,應具參考價值。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政府應積極地宣導。
其次,在生產計畫部分,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而對「生產過程」理解的內容,9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以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顯見女性期待自主參與產程處置的決定,政府應正視並滿足這樣的需求。
第三,母嬰同室的部分,超過70%女性認為在醫療院所產後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僅有7.4%認為需要24小時同室。這顯示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硬性」鼓勵24小時母嬰同室的作法,既不母親親善,亦不符合女性的需求,政府應檢討推動母乳哺育的策略的合宜性。
最後,在產後照護需求部分,將近95%女性在產後有「坐月子」,其中選擇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約各半;女性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對於在機構中坐月子的經驗,超過75%的女性獲得非常充分與充分的休息。然而,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二、問卷說明
1.
問卷目的:本問卷欲調查民眾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生育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2. 調查時間:2017年3-4月
3.
調查對象:參與全台10場「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座談會之與會者及一般民眾
4.
進行方式:於座談會進行前填寫、小兒科診所隨機發放填寫,以及網路問卷。
5.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1858份,其中女性佔91.6%、男性8.07%、未填性別0.32%[1]。
三、問卷內容
1. 基本資料
以下資本資料除「性別」(圖1)外,皆為女性數據統計。
本次調查填答者年齡分佈最高在30-39歲51.03%,其餘年齡分佈依序為20-29歲27.02%、40-49歲9.73%、50-59歲5.72%、60歲(含)以上5.01%、19歲(含)以下1.47%
(圖2)。
教育程度部分,比例最高為大專院校64.24%,其餘分佈依序為碩士21.75%、高中職9.69%、國中1.89%、博士1.36%、國小(含以下)1.06%(圖3)。
填答者居住區域,47.83%於北部、23.74%於南部、22.8%於中部、4.17%於東部、0.18%於離島(圖4)。
2. 生育議題現況分析及討論
(1)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超過85%女性不知道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85.08%的女性不知道「生產事故救濟制度」,14.92%女性知道此制度(圖5)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本法的主要精神在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進而降低醫療糾紛,提升醫療品質。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正式施行未滿一年,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實有宣導的必要。
(2) 生產計畫
◈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
96.87%的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0.78%女性則認為不需要,2.35%女性沒有意見。(圖6)。
90%以上女性認為「生產過程」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96.88%的女性認為對「生產過程」的理解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95.33%女性認為應包含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90.65%認為應包含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 (圖7)。
生產計畫是指孕產婦在充分了解生產過程、生產風險與相對應的醫療處置選擇後,與醫療專業合作,有自主性地參與,作出選擇,減低過度醫療。除了可幫助產婦理解生產時身體將會發生的變化,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婦及家屬亦能降低驚慌情緒、理解醫療處置,有助醫病關係的和諧。
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想要獲得生產風險、於產程中身體的變化的資訊,以及參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等,亦即女性認為「生產計畫」對於產婦是重要的。衛生福利部在2014年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總體滿意度高達90%以上。其中對於提供資訊讓產婦瞭解產程進展部分,更是100%的產婦都覺得獲得幫助。問卷調查與試辦計畫的結果一致地顯示女性對於生產自主性的重視與期待。
生產自主性的落實有賴完整、專業的生產資訊,婦團要求生產計畫的相關資訊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的必要章節,並以親子教室進行衛教,以減輕產科醫師負擔。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3) 母嬰同室
◈70%以上女性認為產後於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
對於產後在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最適合的時間,71.55%的女性認為該由產婦自己決定、17.92%認為應該白天同室晚上不同室、7.44%認為應該24小時同室、3.1%則認為不需要母嬰同室(圖8)。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女性想要自己決定與新生兒的共處時間,而不是被硬性規定。然而,政府為了推動母乳哺育,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平均每5個新生兒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因為評鑑制度要求提升母乳哺育及母嬰同室率,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評鑑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忽視母親的需求、選擇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在7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自己決定「母嬰同室」時間的狀況下,更顯示為推廣母乳哺育,要求產後女性24小時母嬰同室的策略有違女人的意願。
事實上,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政策,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政府應積極面對並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提供正確充分的哺育訊息,尊重女性哺育自主性。提倡支持女性哺育選擇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從無形的情感支持至有形的育兒措施,建立友善的母、嬰環境。
(4) 產後照護需求
◈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其中在家中或在機構中各約有40%
94.23%的女性或其家人產後有「坐月子」、5.77%沒有「坐月子」(圖9)。
44.8%的女性或其家人選擇在家中坐月子、43.62%在機構坐月子、11.58%有在家中與機構坐月子(圖10)。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主要為了「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原因中,專業化照護佔29.21%、獲得充分休息佔27.43%、環境舒適佔13.74%、不想麻煩別人佔11.1%、家中無親屬可協助產後照護佔8.34%、避開親友過度探訪佔7.88%、因為親友建議有1.9%、其他原因則佔0.4%(圖11)。
在機構坐月子是否有得到充分的休息,51.44%女性表示充分、25.26%表示非常充分、19.67%表示普通、3.33%表示不太充分、0.3%為非常不充分(圖12)。
◈將近85%女性不知道「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最多民眾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
針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84.4%女性不知道兩者的差異,15.6%女性知道其中差別(圖13)。
在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認識中,最被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圖14)。
根據上述數據,產後坐月子的女性將近95%。為避免女性沿襲坐月子期間不洗澡、不洗頭等舊習,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導正觀念,以促進健康、衛生的產後照護。
而在坐月子場所部分,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各約有40%,顯示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然而,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1]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女性為多數,佔總數超過90%,因此分析報告將以女性之數據資料呈現。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