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5.10.28
預知產後糖尿病?德專家有好對策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僅在女性懷孕期間發生的糖尿病,約有2~7%的孕產婦會患病。雖然原則上此病症在生產結束後便會消失,但是曾經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往後的日子裡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卻會增加。為了更有效的控制與預防女性產後糖尿病的發生,德國赫蒙霍玆慕尼黑衛生與環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近日發展出了預測妊娠糖尿病患者產後糖尿病發展機率的方法。
研究人員蒐集了257位在1989~1999年間曾患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包含這些女性生產後長達20年的追蹤數據。研究發現其中有110位女性在追蹤期間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為了能夠了解發展出產後糖尿病患者的特質,研究主持人Anette-Gabriele
Ziegler加入了數個學界熟知與此病症相關的變項進行分析。
研究者Meike
Köhler說明,根據分析結果,要計算個人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其實並不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個體的基因傾向、哺餵母乳的狀況與妊娠期的糖尿病是否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而根據研究者所設計的這套以記點方式評估產後糖尿病發展風險的系統,得分落在低風險區間的女性,在產後5年內發展出糖尿病的機率為11%;中度風險區間為29~64%;分數為高風險者的機率則為80%以上。
Ziegler表示它們所設計出來的評估系統非常易於使用,相信未來能作為各醫院用以預測產後糖尿病的工具。這代表不論是醫生或病人都能因此更清楚相關的風險,也能使病人能夠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Acta Diabetologica
+ read more

2015.10.27
真的GG了?! GG版基因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臟病及中風兩種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2014年兩者死亡率分別上升至67.6人/每10萬人與40.6人/每10萬人。為了尋找有效的預防方法,了解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因素是重要依據;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女性體內第16個染色體中有一種被稱為BCAR1的基因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Steve
Humphries教授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此研究。他們為了更深入了解過去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檢視了4,000名來自歐洲各地的男女的資料,並比對他們基因、動脈厚度與動脈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BCAR1基因有2種版本,其一為GG版,若與高濃度的雌激素結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個AA版則屬低風險的版本。研究對象中約有33%的女性的BCAR1基因屬GG版,並且經過5年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及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出其他人6.1%,而基因屬AA版的人則只有2.5%的風險。此外,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則不受GG版的BCAR1基因影響。
資助此研究的英國心臟協會顧問Shannon
Amoil博士說明,即使整體來說男性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女性,但是研究發現再次證實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心臟病,因此了解不同性別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相當重要。最後,研究員Freya
Boardman-Pretty提到,若未來研究證實基因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且能了解該基因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就有機會研發出針對該基因的藥物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6
阿斯匹靈助你好孕?!
阿斯匹靈常用於減緩發燒、發炎與輕微痠痛,也因為具有抗凝血功能而越來越常被用來降低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最近一項研究又發現了阿斯匹靈可能可以用來幫助女性懷孕,但由於藥物的副作用讓部分專家仍有所保留。
研究找來1,228名18-40歲在過去一年中有流產經驗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他們都有所謂「全身性發炎反應」(systemic
inflammation),如:體溫大於38.5度、白血球數在每立方毫米的體積中多於12,000顆等。研究發現,每日服用81毫克阿斯匹靈的女性,比沒有服藥的女性多了17%的機會懷孕,並且多了20%的機會能成功產下嬰兒。研究人員說明,由於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緩全身性發炎反應,讓胚胎能在更安全的子宮內發展,因此有助於女性懷孕及生產。
美國生殖醫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的副主席Richard
Poulson教授說明,過去的研究曾指出由於阿斯匹靈能增加骨盆腔的血液流量及子宮壁膜的厚度,因此有助於胚胎在子宮著床。再加上這份研究發現,Poulson教授認為除非有過敏或妊娠症,否則對於任何希望懷孕的女性,尤其正經歷生育治療者,都可以建議她們每日服用少量的阿斯匹靈來增加機會。
但是目前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僅建議,妊娠12周以後且屬妊娠毒血症高危險群的女性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同時,許多健康專家認為關於少量阿斯匹靈有助懷孕的證據仍不充分,再加上可的副作用(如內出血),讓他們對是否應該建議女性服用阿斯匹靈來增加懷孕機會仍有所保留。倫敦帝國學院的婦科顧問Stuart
Lavery博士認為,把對部分女性有效的結果擴及所有女性還論之過早。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0.23
別讓牙線「陷」你於不義
曾經蛀牙過的人都知道,若傷及神經可能需要付出根管治療甚至裝假牙的代價,而通常這些手術所費不貲。因此為了避免再次蛀牙,患者可能會開始於飲食後用牙線清潔齒縫。然而,最近一位牙醫師提到,其實使用牙線需要靈巧的手指,若使用方式不對反而弊大於利。
在使用牙線時,多數人其實沒有把東西從牙縫中清除,只是把殘餘壓至牙齦並任細菌滋長。另一個經常犯的錯誤是,在牙縫中來回摩擦牙線,試圖將殘餘拉出牙縫,但這不僅無法把殘餘清除乾淨又傷害了牙齦。
英國紐卡索大學的牙醫科學教授Robin
Seymour認為,最徹底的清潔其實是用牙刷耐心地刷牙,再用牙縫刷清潔齒間,最後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作結。漱口水含有殺菌功能,還因為含氟所以比用牙線更能避免蛀牙。
Seymour最後強調,漱口水應使用不含酒精的,因為酒精不僅對牙齒清潔沒有多大幫助,還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在挑選漱口水時,尋找「西吡氯銨」(cetylpyridinium
chloride)成分,它會跟口腔中的蛋白質結合並產生出能包覆牙齒的保護膜,保護作用可達12小時。
資料來源:India’s Largest Independent News Service, IANS
+ read more

2015.10.23
大型皮膚炎研究發現:基因影響疾病?!
濕疹,或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病,通常伴隨劇烈發癢及復發性的皮膚損害。全球有20%的小孩與10%的成人有異位性皮膚炎,這些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心理健康狀態經常受此疾病影響。目前雖然對於疾病的肇因仍不甚清楚,但已知遺傳是重要的影響因子,而最近一份至今規模最大的異位性皮膚炎研究又進一步發現了10個與皮膚炎有關的基因,提供了未來研究皮膚炎治療方法的新途徑。
為了深入瞭解與疾病有關的基因,一群來自14國家的臨床醫師與科學家,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的方式研究了來自歐洲、非洲、日本及拉丁國家的377,550名患者與健康個體的所有基因,從中找出變異的基因序列再篩選出患者常見的變異基因。
研究員發現,人體中有10個基因區段若變異將會影響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這10個基因區段裡多數與免疫系統調節有關且會影響其他發炎性疾病的風險,顯示異位性皮膚炎不僅與遺傳有關,還受人體的免疫系統調節能力影響。英國MRC
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的Lavinia
Paternoster博士說明,雖然這次發現的10個變異的基因區段只會稍微增加罹患皮膚炎的風險,但這個發現仍能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發展的機制,再透過未來持續性的研究可能會產生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因此目前已累計發現31個變異的基因區段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且從部分基因區段可知免疫系統調節會影響皮膚炎風險。但是主要研究員之一Stephan
Weidinger教授認為,目前仍不知變異的基因區段是如何增加了皮膚炎風險,並且還需要了解基因與生活習慣及環境的互動,才能發展出預測疾病風險的工具及更好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2
多食蔬果不一定能減重?!蔬果減重有竅門!
瘦身是許多人曾經想過的願望,而我們也經常聽聞多食蔬果可以給肚子帶來飽足感,再加上其低熱量因此有助於有志減重的人實現願望。然而,多食蔬果這樣的飲食建議並不完整,導致許多人即使依循建議,重量仍未減輕。除了多食蔬果外,也要避免高澱粉蔬果並選擇高纖(high-fibre)且糖化程度低(lower-
glycemic)的蔬果,並且若全部熱量綜合後並未減少,減重效果也會不理想。
透過多食蔬果達到減重的目標,只有在同時降低全部熱量後才有用,去年一份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便發現,回溯關於減重與增加蔬果量的研究,那些並未減少整體熱量的人即使多食蔬果也沒有減少重量。此外,不同蔬果有不同的特性,若所選的蔬果的澱粉含量高,如玉米、番薯就有可能會增加體重,應選擇高纖、糖化程度低的蔬果,如藍莓與酪梨。此外,草莓與柚子雖然低纖但仍是低糖的,除非你裹著糖衣吃水果;梨子與蘋果雖然含有容易使血糖升高的成分,但其高纖平衡了這個缺點。至於蔬菜則建議嘗試甘藍、青花菜、花椰菜、豆腐、地瓜與山藥,但請記得他們仍含有熱量。
資料來源:PLOS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