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單獨雌激素療法對50-55歲停經女性認知功能退化無改善作用
2013.06.26
單獨雌激素療法對50-55歲停經女性認知功能退化無改善...
  去年美國服務工作小組(USPSTF)回顧多項大型研究後指出,使用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女性中風、失智症、深部靜脈血栓、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應拿來作預防慢性疾病用途。   先前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所做婦女健康計劃記憶研究(WHIMS)也已指出,65歲以上年老女性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將增加認知功能缺陷及失智症風險提高的危險。而這次該研究團隊則希望瞭解在較年輕的停經女性身上使用是否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研究參與者為1,326位女性,自50-55歲開始使用荷爾蒙療法長達7年的時間,停止使用後再過7.2年研究以電話訪談1,168位女性,瞭解並評估她們的語文記憶、注意力、執行能力、語文流暢度及工作記憶的程度,兩次評估的時間點是在參與者平均67.2與68.1歲時。   結果發現,服用荷爾蒙療法與安慰劑的兩組在這些能力上的評分上並沒有出現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年輕停經女性服用較短時間的雌激素療法,長期來看可能不會提高對她們認知功能的傷害,但研究同樣也並未發現有任何對退化改善的好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國際科學會議出席發表研究者 女科學家明顯不足
2013.06.25
國際科學會議出席發表研究者 女科學家明顯不足
  在過去研究我們已看到醫療領域中醫事人員的待遇及研究產出被重視的程度都呈現性別不平等現象,且2011年也曾有研究指出,雖然心臟血管疾病的女醫師已在過去十年間增加一倍,但仍有將近2/3的女醫師有被歧視經驗,這些經驗多數都與母職及家庭責任有關。   近日一項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研究再指出,女性科學家在六個歐洲演化生物學(ESEB)雙年會上受邀發表研究的出席情況,明顯與男性科學家有落差,在2001-2011年間,女性的受邀發表者僅佔9-23%,其背後可能原因也呼應並凸顯一直以來在家庭照顧責任的性別不平等問題。   這項研究指出,即便是那些研究已被刊登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與科學》(Nature and Science)的女科學家受邀出席會議的比例也仍比男科學家低,研究推測,通常在生物科學領域最須投注大量精力發展專業的階段,卻剛好也正是女科學家面臨進入生育及家庭的時期,而願意留在家庭的爸爸們又非常少,使得這些女科學家無法飛來飛去工作,也就愈容易放棄受邀發表研究的機會,根據2011年數據,婉拒出席的性別比例,男性佔26%、女性則有50%,高出將近一倍之多。   上述是目前研究猜測的原因之一還須進一步研究,而研究更擔心此情形會使未來可供女學生學習的女科學家典範將愈來愈少,進而影響女學生選擇成為科學家的意願與興趣。   研究認為,科學領域必須在所有不同的職業生命階段都支持女性科學家,不論其背景如何,盡可能吸引並留住好的科學人才,且應瞭解造成女性在科學研究職涯發展不利的種種因素並盡力排除。   資料來源:演化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 read more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2013.06.24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之前研究多只針對母親飲食對孩子肥胖風險的影響,最近一項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則在老鼠研究中發現,父親的飲食其實也會影響其後代健康,尤其是雄性後代。   這個研究將實驗用公鼠分為兩組餵食13週,實驗組為飲食總熱量的45%是從脂肪中攝取、控制組該比例則降為10%,但兩組總熱量皆相同,結果攝取高脂肪食物的公鼠變胖。研究再讓所有公鼠與攝取低脂肪飲食的母鼠交配繁殖,並讓所有後代小鼠都吃標準的實驗老鼠飼料,再分別在牠們出生後的20天、6週、6個月及12個月測量體重與體脂。   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出生後6週大時體重已經比較重,且體重增加情形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都持續不變,而體脂部分同樣也在出生後6個月,出現比控制組的雄性後代較高的狀況。研究解釋,兩組呈現差異有可能是表觀基因改變所致,也就是說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對基因產生影響。   活動情況的話,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第6週開始變得活躍,然雌性後代狀況在出生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比雄性後代表現更佳,這可能有助於停止體脂的增加,並降低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而研究也正在瞭解出現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小孩及青少年、青少女受肥胖影響,如果我們能提早找出能偵測與預測肥胖與糖尿病的標記,將會有助於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有效介入以延緩或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資料來源: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5th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注意環境化學物質暴露
2013.06.21
懷孕婦女應注意環境化學物質暴露
  過去多項研究指出,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會提高女性乳癌風險、傷害胎兒健康、並影響兩性的生育能力與心臟健康。最近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應該讓孕婦知道她們暴露於化學物質的來源及方式,以降低對胎兒的健康傷害。   先前有關孕婦暴露於化學物質對胎兒所造成的風險傷害一直未有定論,這項研究因此探討這個問題。研究發現,環境化學物質與孕婦發生流產、早產、未來生育力受損、以及新生兒出現先天性缺陷、出生體重過低、免疫系統發展受損呈現相關。孕婦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的方式則包括家庭用品、非處方藥(如止痛藥)、個人清潔保養用品(如防曬乳、沐浴精及乳液)、及殺蟲劑。   某些產品對人體的傷害又常因為產品標示不清楚而未知,因此研究建議以安全第一為首要選擇,盡量減少罐裝或塑膠包裝的食物、減少使用個人清潔保養產品、避免接觸殺蟲劑與油漆味、及非必要時不購買服用非處方藥,並認為須將這些資訊在不孕及產前門診提供給婦女,讓女性可以在充足資訊下決定是否改變其生活型態。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科學諮詢委員會主席Scott Nelson教授則進一步提到,因為許多化學物質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系統,這將影響胎兒的正常發展,而實際生活中孕婦已暴露於上百種化學物質之中,但我們目前卻還缺少可以評估整體風險的方法。       資料來源: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 read more
含糖加工食品與飲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3.06.18
含糖加工食品與飲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1年曾有研究指出,女性每日喝兩瓶以上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近又有一項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支持這個論點,該研究發現人們透過加工食品及飲料攝取過多的糖份,將使與心臟病相關的風險提高。   研究團隊一開始先在動物身上進行臨床前試驗,之後再在人類病患細胞上進行檢測,結果發現葡萄糖代謝產物G6P會對心臟產生傷害,研究主要作者Heinrich Taegtmeyer教授指出,高血壓或其他疾病本來就會對心臟造成壓力,如果病患又攝取過多的葡萄糖,將只會讓心臟的狀況更加嚴重。   研究解釋,當人體攝取太多的糖與澱粉,葡萄糖代謝產物G6P就會逐漸形成,進而對心臟造成壓力,而光是一分子的G6P就可以使心臟功能出現不正常。現階段醫師只能以給予病患利尿劑控制水份,以及beta阻斷劑、ACE抑制劑以降低心臟的壓力,使其能較正常運作,但在過去20年都一直沒有出現新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人體自然基因的專利權
2013.06.17
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人體自然基因的專利權
  美國最高法院在13日以九比零的票數一致通過自然基因不可申請專利,但人工合成的DNA非自然發生的基因則可申請專利。   參與投票表決的Clarence Thomas法官表示,依據美國專利法案,當一項新的、有用的事物被發明或發現,它是可以申請專利的,但自然法則、自然現象是科學與科技的基礎工具,已超出可受專利保護的範圍。因此,基因是自然的產物,生技公司Myriad Genetics 申請BRCA1及BRCA2基因的專利是無效的,這兩種基因可用來檢測女性是否為乳癌與卵巢癌高風險群。   過去Myriad Genetics辯駁認為,基因一旦被從人體取出後,它就不再是自然的產物,所以要將基因申請專利是合法的。但此說法曾遭John Roberts法官反對,他以樹與棒球棒做比喻,我們無法將樹申請專利,棒球棒卻是可以申請專利的,不過棒球棒並非只憑它是樹的一部分就可以變成一支棒球棒,重點就在於這中間是需要經過一段發明創造的過程。Stephen Breyer法官就認為,Myriad可以將他們發現並擷取某個基因部分的「過程」申請專利,但並非基因本身。   此次最高法院指出Myriad主要貢獻在於發現BRCA1及BRCA2兩種基因的正確位置及基因序列,但並沒有創造或改變這兩種基因的基因資訊或者DNA的基因結構,因此否決Myriad公司對這兩種基因的專利權,。   這項判決對病患來說將是一大福音,這將使更多機構能提供針對風險基因的檢測服務,人們獲得服務的機會因此增多,費用也會因市場競爭而大幅下降。此外,有人擔心廢除基因的專利權會阻礙生技公司繼續發展基因檢測,但賓州大學基因學教授Arupa Ganguly對此卻不認同,並指出商業利益的重點是在於研究如何對現有的基因序列進行設計創新,找到未來可能療法的新路徑,而這是一直以來都在進行的事。。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