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 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2012.11.26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 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淋病或披衣菌感染是骨盆腔發炎(PID)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無症狀感染的女性裝置子宮內避孕器(IUD)可能會增加骨盆腔發炎風險的問題,受到普遍關注。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卻指出,在裝子宮內避孕器之前無論是否已做過淋病或披衣菌篩檢,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都非常低。   這項研究共計有57,728位女性參加,年齡在14-49歲,她們在2005-2009年間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研究將這些女性以裝置子宮內避孕器與最近一次進行淋病與披衣菌篩檢的間隔時間區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女性在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的九十天內,被診斷出有骨盆腔發炎的風險為0.54%,其中以在裝設的前一天及前八周進行淋病或披衣菌篩檢者的風險最高,而沒有篩檢者則最低,顯示女性有無篩檢並未影響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研究強調,女性會否發生骨盆腔發炎主要與從事高風險性行為有關,而非受使用何種避孕方式影響。同時,研究結果支持美國疾管局有關裝置子宮內避孕器須篩檢的建議,並認為女性在裝置避孕器的當天進行篩檢即可,若發現陽性結果應立刻給予適當治療。      資料來源:美國婦科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從事某些工作恐提高女性乳癌罹患風險
2012.11.22
從事某些工作恐提高女性乳癌罹患風險
  乳癌是已開發國家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北美女性罹患比率高居全球首位。在工作場域中有許多會對內分泌產生干擾並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化學物質及致癌物質,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就指出,女性在酒吧、塑膠、食品包裝工廠及農業工作,乳癌風險都相對提高。   這項研究隨機選取1,006位乳癌病例及對照組1,147位,以問卷與訪談方式收集參與者的職業與生育資料,其中職業資料以工作環境暴露於致癌物質與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可能性進行編碼分類,並同時檢視這些乳癌病患有關內分泌受體狀態部分的腫瘤病理學。   結果顯示,女性在酒吧、賭場、自動化塑膠工廠、金屬加工製造工廠、食品罐頭工廠工作,以及從事農業工作,乳癌的罹患風險都提高,且停經前的乳癌風險以在自動化塑膠及食品罐頭工廠者提高最多。   過去常忽略工作環境中有害物質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結果強調了職業研究應找出環境風險因子的重要性,並詳實紀錄乳癌病患的就業種類歷史,也應從立法保護層面對職場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暴露量提出修正與限制。     資料來源:環境衛生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2012.11.21
基因發現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全球大概有1%人口為患者,吸菸、飲食等生活型態、懷孕及感染都會影響發病,但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近日一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造成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的原因是女性X染色體上的基因所致。   該校英國流行病學中心關節炎研究的科學家選取27,000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DNA樣本以及健康的控制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4個新基因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加上先前同一單位已指認的32個基因,共計找出46個基因與類風性關節炎相關,而目前已有針對其中3個基因的治療藥物,未來將發展適合其餘43個基因的藥物。   這次發現的特別之處在於某些特定基因是只出現在女性X染色體上,這將可以解釋為何現今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高出男性患者三倍。且雖然臨床上的病患一開始有類似症狀,但疾病的發展路徑卻可能是不同的,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究這些基因改變是如何影響生物程序進而導致該疾病,最終將有助於分類相似的病患,給予不同的治療。     資料來源:自然基因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不明原因不孕可能與男性精子受損有關
2012.11.20
不明原因不孕可能與男性精子受損有關
根據報告,每年全球約有一百萬對伴侶接受醫療介入協助生殖,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由於醫生無法找到造成不孕的明顯原因,被歸類為不明原因不孕或原發性不孕,但近日一項英國女皇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研究發現,男性精子受到高度損害可能是導致發生原發性不孕的原因之一。 這項研究針對239對原發性不孕伴侶進行分析,發現其中80%的不孕是因為男方的精子已受到嚴重損害,此外,使用人工授精技術後能成功懷孕的機率,可能也會受到男性精子DNA受損數量所影響,少量約15%的精子受損屬正常範圍,但若受損量超過25%的話,成功懷孕的機率就會降低。 這個研究結果雖然並未發現一個新的醫療介入幫助懷孕方式,但卻提供未來發展能解決原發性不孕問題之具體方向,將有助不孕伴侶省下很多花在無效醫療方式的金錢與時間。     資料來源:生殖生醫科學線上(Repor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 read more
暴露於環境化學污染物 恐有害男女受孕能力
2012.11.19
暴露於環境化學污染物 恐有害男女受孕能力
我們從過去的研究都瞭解用於作為電器的冷卻劑與潤滑劑或殺蟲劑的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以及用在製作衣服、家具與食品包裝上的全氟化物(perfluorochemicals, PFCs),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害處,但這些環境污染物對人類生育力的影響卻鮮少被研究。近日一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其它機構共同進行的研究表示,人體暴露於上述化學物質將增加成功受孕的難度。 這項2005-2009年間的研究,從密西根及德州的十六個城鎮中挑選501對18歲以上的夫妻,研究者對這些夫妻的血液樣本進行多氯聯苯及全氟化物成分分析,同時女性也記錄月經週期與驗孕結果,研究持續追蹤至成功懷孕或試圖懷孕已努力一年為止。 研究結果發現,暴露於多氯聯苯與全氟化物會分別降低18-21%的女性受孕能力、及17-29%的男性受孕能力,研究表示這項研究可能還存在其他也會延緩受孕的化學物質尚未被排除,這些物質與影響受孕的關連性應進一步由其它研究來釐清。     資料來源: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