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美國兒科醫學會:應教導青少年男女事後避孕藥知識
2012.12.05
美國兒科醫學會:應教導青少年男女事後避孕藥知識
  11月底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提出一項政策,建議小兒科醫師應教育美國青少年男女與其家長,有關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取得管道、禁忌症及副作用等資訊,同時,也強調任何事後避孕方法都無法預防性傳染病。   在該政策中,除了告知病患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小兒科醫師也應鼓勵男女病患接受性傳染病篩檢與治療,且與病患討論在使用緊急避孕藥之後還有哪些其他的避孕方法。另希望小兒科醫師持續提倡不論青少年男女年紀大小,都應增加他/她們能以非處方籤方式取得事後避孕藥的機會,並以保險給付降低取得的困難度。   針對美國兒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該項政策,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美國對於使用保險套及避孕藥的教育比台灣更為健全完整,才進一步開始討論向青少年男女傳遞事後避孕藥的使用與注意事項資訊。但以目前台灣民眾進行安全性行為的習慣,仍不宜馬上提倡使用事後緊急避孕藥,忽視保險套才是避孕及防止性傳染病的最佳方式。再者,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作用在於干擾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幫助女性避免發生意外懷孕,長期使用此方式避孕是否可能會對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女造成健康傷害,也是為何我們會對於大力推行事後避孕藥仍存有疑慮的原因。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小心多種藥物與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
2012.12.03
小心多種藥物與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
  今年年初曾有研究指出葡萄柚可幫助抗癌藥物的藥效發揮得更好,近日同一專家團隊新的研究分析指出,許多處方藥物如果與葡萄柚一起服用會發生嚴重副作用,且會發生交互作用的藥物種類持續增加當中,但卻常被醫師所忽略。   研究主要作者David Bailey博士表示,許多會與葡萄柚有交互作用的藥物被開立的頻率很高,根據這項最新研究發現,目前此類藥物已被證實有超過85種。在2008-2012年間,與葡萄柚併用會發生嚴重副作用的藥物種類已從17種飆升至43種,也就是平均每年增加6種,症狀包括呼吸衰竭、胃腸道出血、免疫系統差的病患發生骨髓抑制、腎臟毒性、急性腎衰竭、猝死等。   研究指出,葡萄柚所含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會抑制或降低人體腸道中代謝酶CYP3A4代謝藥物的作用,其他含相同成分的柑橘屬水果,如苦橙、萊姆、柚子等,也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   此外,生體利用率低的藥物即便只與一顆葡萄柚同時服用,也會使藥效加乘好幾倍,而且,儘管葡萄柚是在服藥前數小時吃的,交互作用仍然會發生,只要有定期服用固定藥量,當天任何時候都不應再吃葡萄柚。例如:降膽固醇藥物史達汀類(statin)藥物與每日一杯200ml葡萄柚汁同時服用三天,藥物的系統性濃度將升高達330%。   研究提醒,45歲以上的年長病患較常購買葡萄柚,也是用藥的主要族群,但他們對於過高藥物濃度的承受能力卻較低,易發生嚴重副作用。然而,病患通常並不會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會吃葡萄柚的訊息,因此,醫師應須意識到病患的某些嚴重副作用可能與食用葡萄柚相關,研究認為,這仍是目前一般健康照顧社群中易被忽略的問題。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2012.11.28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罹患阿茲海默症會使患者的腦部細胞慢慢流失,腦部開始萎縮,近日一項在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示,男女在腦部灰質流失(gray matter loss)的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醫學大學Spampinato教授所領導,分析參與阿茲海默症神經放射影像計畫(ADNI)的60位男性與49位女性資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項計畫研究追蹤健康成人與有輕微認知受損(MCI)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超過五年時間。   這109位參與者在五年研究時間都從輕微認知受損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並以核磁共振攝影瞭解他們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12個月及接受診斷當時的腦部變化。分析的結果發現,在這兩個時間點女性的腦部灰質(gray matter)萎縮情形都比男性嚴重,且在這段時間過程中,女性腦部的灰質容積流失區塊也跟男性不同。女性一開始灰質萎縮比男性嚴重,但過一段時間男性就會追上,也就是說,男性的疾病惡化速度在短時間其實比女性要快。   研究團隊表示,灰質萎縮模式的性別差異對未來在臨床試驗要發展新治療藥物有重要影響,可幫助研究者解讀藥物治療在不同病患身上的不同反應。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 read more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 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2012.11.26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 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淋病或披衣菌感染是骨盆腔發炎(PID)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無症狀感染的女性裝置子宮內避孕器(IUD)可能會增加骨盆腔發炎風險的問題,受到普遍關注。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卻指出,在裝子宮內避孕器之前無論是否已做過淋病或披衣菌篩檢,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都非常低。   這項研究共計有57,728位女性參加,年齡在14-49歲,她們在2005-2009年間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研究將這些女性以裝置子宮內避孕器與最近一次進行淋病與披衣菌篩檢的間隔時間區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女性在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的九十天內,被診斷出有骨盆腔發炎的風險為0.54%,其中以在裝設的前一天及前八周進行淋病或披衣菌篩檢者的風險最高,而沒有篩檢者則最低,顯示女性有無篩檢並未影響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研究強調,女性會否發生骨盆腔發炎主要與從事高風險性行為有關,而非受使用何種避孕方式影響。同時,研究結果支持美國疾管局有關裝置子宮內避孕器須篩檢的建議,並認為女性在裝置避孕器的當天進行篩檢即可,若發現陽性結果應立刻給予適當治療。      資料來源:美國婦科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從事某些工作恐提高女性乳癌罹患風險
2012.11.22
從事某些工作恐提高女性乳癌罹患風險
  乳癌是已開發國家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北美女性罹患比率高居全球首位。在工作場域中有許多會對內分泌產生干擾並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化學物質及致癌物質,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就指出,女性在酒吧、塑膠、食品包裝工廠及農業工作,乳癌風險都相對提高。   這項研究隨機選取1,006位乳癌病例及對照組1,147位,以問卷與訪談方式收集參與者的職業與生育資料,其中職業資料以工作環境暴露於致癌物質與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可能性進行編碼分類,並同時檢視這些乳癌病患有關內分泌受體狀態部分的腫瘤病理學。   結果顯示,女性在酒吧、賭場、自動化塑膠工廠、金屬加工製造工廠、食品罐頭工廠工作,以及從事農業工作,乳癌的罹患風險都提高,且停經前的乳癌風險以在自動化塑膠及食品罐頭工廠者提高最多。   過去常忽略工作環境中有害物質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結果強調了職業研究應找出環境風險因子的重要性,並詳實紀錄乳癌病患的就業種類歷史,也應從立法保護層面對職場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暴露量提出修正與限制。     資料來源:環境衛生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