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第一胎發生子宮外孕恐將提高往後再度發生機率
2012.10.26
第一胎發生子宮外孕恐將提高往後再度發生機率
  由於女性曾發生子宮外孕後的長期生育健康狀況鮮少被瞭解,近日一個丹麥研究因此分析丹麥國內數個國家懷孕生產的資料庫,發現女性懷孕第一胎若發生子宮外孕,恐將提高往後再度發生的風險,且她們的整體生產率也較低。 這個研究將資料庫的資料分為五個群體—第一胎意外流產、人工流產、順利生產及發生子宮外孕,還有研究時間開始時仍未懷孕者。其中共包含2,917位在1977-1982年第一胎為子宮外孕的女性,研究持續追蹤生育狀況至2009年。 分析結果發現,與其他四組相比,女性第一胎發生子宮外孕,往後再度發生的風險為17.7%,是其他組群體的4.7-10倍,尤其生產率是四組中最低的。但是她們的意外流產、人工流產及整體懷孕機率,比第一胎流產或人工流產的女性低。 這項研究的優勢在於使用完整的國家登記資料庫資料,並有四個對照組。但限制則包括缺乏1977年之前的資料,且除了人工流產部分的資料之外,其他都無法判斷哪些是預期懷孕、哪些是非預期懷孕。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蔓越莓產品對預防泌尿道感染效果不大
2012.10.26
蔓越莓產品對預防泌尿道感染效果不大
  過去有研究指出,蔓越莓能避免細菌附著於膀胱內的上皮細胞,因此可能可降低症狀性泌尿道感染的發生機會,但也有14項研究認為不會。近日考科蘭實證資料庫(The Cochrane Library)回顧分析蔓越莓產品的多項研究,發現這些產品對預防泌尿道感染的表現並不比安慰劑佳。   研究分析24個研究中4,473位泌尿道感染病患的資料,這些病患飲用或服用蔓越莓相關產品,如:果汁、膠囊、錠劑、萃取物或糖漿,或是給予安慰劑、水、抗生素等等,也有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最後瞭解他們的泌尿道感染、服藥順從度及副作用發生情形。   分析的結果發現,蔓越莓產品整體而言對預防泌尿道感染無顯著效果(RR 0.86, 95% CI 0.71 to 1.04),在高風險群體身上如:有反覆泌尿道感染問題的女性、年長病患、懷孕女性等,都出現相似狀況。這些研究比較蔓越莓跟其他治療,有的發現蔓越莓比益生菌對泌尿道感染的預防有明顯的效果,而另有其他研究則發現,蔓越莓其他產品的預防效果比抗生素、蔓越莓錠劑或膠囊及馬尿酸烏洛托品(methenamine hippurate)表現差。   研究者認為多數研究的研究樣本數過小,且研究參與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比率過高(0-55%),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效果又不大,因此不建議使用蔓越莓產品預防該疾病。      資料來源:考科蘭實證資料庫(The Cochrane Library)    
+ read more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2.10.25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法國研究檢視5,000位急性ST節段升高性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在症狀發作24小時內不同性別的處理方式,發現女性發生心肌梗塞的院內死亡率比男性高(9%: 4.4%, P<0.0001),原因可能是她們常延遲了治療心肌梗塞的時間。   這項研究還發現,所有病患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只有佔其中的四分之一,且比男性年長9歲。女性出現高血壓的狀況比男性多,但血脂異常則比男性少。   以平均狀況而言,女性在症狀出現後尋求醫療協助的時間較男性延後16分鐘、女性入院後接受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流的時間也比男性慢5分鐘、女性的併發症比男性多且住院時間比男性多一天。此外,一般建議的治療藥物,女性被醫師開以處方的比率也比男性低。   研究表示,女性延遲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人會誤以為心肌梗塞是男性才會有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提醒女性也應注意胸痛症狀並立即求醫。針對這項研究,Friederike Keating博士評論認為,延遲就醫並非造成女性罹患心肌梗塞後狀況較男性差的唯一原因,因為即使這個因素被調整後,心肌梗塞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她認為醫師應給予女性與男性相同的積極性治療。      資料來源:急性心血管照護大會會議(Acute Cardiac Care Congress meeting)    
+ read more
人工生殖手術可能增加胎兒心臟缺陷等風險
2012.10.24
人工生殖手術可能增加胎兒心臟缺陷等風險
人工協助生殖手術(ART)是常見的不孕症治療手術,近年來陸續出現增加胎兒健康風險的研究,包括自閉症、癌症、唐氏症等問題。最近有研究發現ART手術與先天畸形率增加有關,此外,也與眼睛缺陷(relative rate為81%)、心臟缺陷(relative rate為41%)、及泌尿生殖系統缺陷(relative rate為40%)的風險增加有關。然而,卻可減少染色體異常的風險。    此研究分析2006-2007年間,美國Office of Statewide Health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aternal/Infant 資料庫中4,795名使用ART的嬰兒及46,025名對照組。雖然這些發現還需要更多進一步的研究,但研究者表示這些結果可能意味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本身有問題。雖然有調整母親年齡等可能的干擾因子,但研究者也承認研究並未對於受術夫妻本身的不孕原因有充分了解,而父母親不孕的原因是否有有造成這些問題的遺傳因子,確實需要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美研究:鈣補充品不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2.10.24
美研究:鈣補充品不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鈣補充品為相當受歡迎的保持骨骼健康產品,依據美國研究指出,60歲以上女性約有60%的使用比例,然而,過去多項回溯性研究針對鈣補充品是否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或突然死亡的風險,結果都不一,前瞻性研究多數追蹤時間過短,因此仍存有爭論。但近日一項在美國骨骼與礦物研究學會(ASBMR)年會上發表的研究表示,女性使用鈣補充品並未發現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這項研究分析74,272位女性在1984年完成的飲食問卷調查,其中鈣補充品使用狀況每四年會呈報一次,並調整某些飲食干擾因子如纖維攝取、非飲食干擾因子如抽菸、家族病史及阿斯匹靈的使用。追蹤24年後觀察她們的臨床與影像的醫療紀錄,共有4,662件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   研究發現,鈣補充品的使用量從1984年的30%上升至2004年的72%,且每天攝取1000毫克的鈣,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對風險為0.86(95% CI 0.65 to 0.88),並沒有風險增加的情形,其中包括致命或非致命的心肌梗塞、中風也是類似狀況。   不過這項研究出現的限制則包括,研究樣本為女性且皆是護士,研究認為她們相對來說可能比較健康,因此研究結果難以普遍推論;研究屬觀察性質,可能還有其他干擾因子未能被排除。     資料來源:美國骨骼與礦物研究學會年會(ASBMR)    
+ read more
丹麥研究:荷爾蒙療法可能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2012.10.11
丹麥研究:荷爾蒙療法可能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在2002年WHI研究結果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乳癌、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後,許多女性就停用荷爾蒙療法,但近日一項由丹麥所進行的研究結果卻一反過去這方面的研究論點,指出在停經初期女性若接受荷爾蒙療法,可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而且又不會增加罹癌與血栓的風險。   這項研究針對1,006名45-58歲剛停經的女性,將她們隨機分為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與沒有使用兩組,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群體在使用10年後才停止。結果發現,使用荷爾蒙療法組的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風險,比未使用組降低50%(16人:33人),停止使用後再追蹤六年,該風險仍降低40%;其他如罹癌、乳癌、中風及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兩組的數據資料在統計意義上並未出現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與過去HERS以及WHI研究差別在於,這項研究的對象開始接受治療的平均年齡50歲,美國的64歲、已進入更年期一段時間,而這項研究表示50-60歲的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的效果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佳的。   然而有其他醫師表示,或許對剛進入停經階段且有停經症狀的女性來說,這項研究結果能幫助舒緩停經症狀,但目前她們還是不會將荷爾蒙療法用於預防心臟病上,除非往後有研究能指出到底是受益的是哪個特定的女性族群。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