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使用的性別差異
2012.02.14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使用的性別差異
有關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簡稱ICD)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存在可能的性別差異,以及該儀器對女性可能沒有益處,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討論與質疑聲音。近日一項加拿大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女性使用ICD而發生早期或晚期併發症的風險,都比男性來得高。   研究團隊針對加拿大18個植入中心內,在2007-2010年間被指示進行植入的6,021位病患(4,733位男性、1,288位女性)做分析研究,最後共有5,450位病患使用ICD,男女的比例相近。   但在經過調整後的分析顯示,男女最常見的初期主要併發症分別為,男性是導線復位、女性是導線置換,晚期併發症男女都包括發生植入區感染及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但女性在裝置ICD後的45天或100天內,發生併發症的風險比男性高(OR 1.78, 95% CI 1.24 to 2.58, P=0.002 and HR 1.91, 95% CI 1.48 to 2.47, P<0.001, respectively),研究認為這可能由於女性一般體型較小、症狀表現延遲、對疾病反應與男性不同等所致,因素相當複雜。而男女在死亡率上則沒有明顯差異。   此外,女性得到適當電擊刺激、或經由抗快速心跳激博(antitachycardiapacing)的治療機率較低(HR 0.69, 95% CI 0.51 to 0.93, P=0.015 and HR 0.73, 95% CI 0.59 to 0.90, P=0.003, respectively),研究並未細查其中原因,但作者推測女性可能比較少有左心室收縮性心臟衰竭、或者其他心臟電生理學上的差異,才造成治療上的不同。   這項研究證實過去研究所提及使用ICD的性別差異,並認為醫師與病患在考慮裝置ICD時,應將女性接受較低比例的適當治療,以及較高的併發症發生率之情況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2012.02.10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臟病與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聯性,但還沒有一個研究曾針對骨折前的骨質密度進行測量,而近日一項加拿大研究做了。研究數據顯示,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成人,比沒有心臟病的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高出28%。 研究團隊檢視1998-2009年間50歲以上(年紀中位數為66歲)的45,509位成人(其中92%為女性、92%為白人)所進行第一次骨密度檢查的紀錄,並持續追蹤至2010年,追蹤時間中位數為5年。結果發現,有4%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心臟病,2,703位在研究追蹤期間發生脊椎骨、前臂、肱骨、髖關節部位的意外重大骨鬆性骨折。 與其他人相較,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這些人多半年紀較長(年齡中位數為66歲: 74歲);過去發生骨折的機率較高(13%: 21%);整體髖骨骨密度T值較低(-0.9: -1.3);但是他們在第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前,就已接受骨鬆治療的比例卻較低(21%: 14%)。 研究表示,心臟病與重大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係是複雜多重因素的,但導致兩項病症的危險因子都包含年長、抽菸、停經婦女及糖尿病,同時許多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ACE抑制劑、beta阻斷劑、利尿劑、硝酸鹽、斯達汀類藥物,都會影響骨健康及骨折風險。而一旦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病患,也應加強注意骨骼健康。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2012.02.10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臟病與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聯性,但還沒有一個研究曾針對骨折前的骨質密度進行測量,而近日一項加拿大研究做了。研究數據顯示,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成人,比沒有心臟病的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高出28%。   研究團隊檢視1998-2009年間50歲以上(年紀中位數為66歲)的45,509位成人(其中92%為女性、92%為白人)所進行第一次骨密度檢查的紀錄,並持續追蹤至2010年,追蹤時間中位數為5年。結果發現,有4%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心臟病,2,703位在研究追蹤期間發生脊椎骨、前臂、肱骨、髖關節部位的意外重大骨鬆性骨折。   與其他人相較,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這些人多半年紀較長(年齡中位數為66歲: 74歲);過去發生骨折的機率較高(13%: 21%);整體髖骨骨密度T值較低(-0.9: -1.3);但是他們在第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前,就已接受骨鬆治療的比例卻較低(21%: 14%)。   研究表示,心臟病與重大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係是複雜多重因素的,但導致兩項病症的危險因子都包含年長、抽菸、停經婦女及糖尿病,同時許多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ACE抑制劑、beta阻斷劑、利尿劑、硝酸鹽、斯達汀類藥物,都會影響骨健康及骨折風險。而一旦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病患,也應加強注意骨骼健康。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美FDA反對骨鬆藥物Xgeva (迪諾塞麥)擴大使用範圍
2012.02.09
美FDA反對骨鬆藥物Xgeva (迪諾塞麥)擴大使用範圍
2010年6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Amgen藥廠的denosumab注射藥物Prolia(保骼麗)可用於高骨折風險之骨質疏鬆停經婦女,同年11月核准讓固體腫瘤已擴散到骨頭的患者使用同類的藥物Xgeva (迪諾塞麥)以預防骨骼相關問題,其中也包括有高骨折風險並使用雄激素去除療法的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然Amgen藥廠希望將擴大使用Xgeva在有高度骨轉移風險的閹割抗性攝護腺癌患者身上,做為預防治療。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腫瘤藥物諮詢委員會昨日對此開會討論,認為目前仍缺乏實證支持預防性使用此藥物益處大於風險,因為使用此藥物後雖然可能可以讓攝護腺癌擴散到骨頭的時間延後四個月,但跟使用此藥物的風險(如顎骨壞死)相比,並不足以冒此風險,因此以12:1的投票予以反對。Amgen藥廠表示,FDA在4月26日才會做最後決定,期間會持續溝通並提供更多資料。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1、2    
+ read more
美FDA反對骨鬆藥物Xgeva (迪諾塞麥)擴大使用範圍
2012.02.09
美FDA反對骨鬆藥物Xgeva (迪諾塞麥)擴大使用範圍
2010年6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Amgen藥廠的denosumab注射藥物Prolia(保骼麗)可用於高骨折風險之骨質疏鬆停經婦女,同年11月核准讓固體腫瘤已擴散到骨頭的患者使用同類的藥物Xgeva (迪諾塞麥)以預防骨骼相關問題,其中也包括有高骨折風險並使用雄激素去除療法的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然Amgen藥廠希望將擴大使用Xgeva在有高度骨轉移風險的閹割抗性攝護腺癌患者身上,做為預防治療。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腫瘤藥物諮詢委員會昨日對此開會討論,認為目前仍缺乏實證支持預防性使用此藥物益處大於風險,因為使用此藥物後雖然可能可以讓攝護腺癌擴散到骨頭的時間延後四個月,但跟使用此藥物的風險(如顎骨壞死)相比,並不足以冒此風險,因此以12:1的投票予以反對。Amgen藥廠表示,FDA在4月26日才會做最後決定,期間會持續溝通並提供更多資料。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1、2
+ read more
美FDA警訊:胃藥恐增加艱難梭狀桿菌相關性腹瀉發生風險
2012.02.09
美FDA警訊:胃藥恐增加艱難梭狀桿菌相關性腹瀉發生風...
 昨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佈新聞提醒民眾,使用含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s)的胃酸逆流治療藥物,將有可能增加發生艱難梭狀桿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之風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這樣的關聯。   艱難梭狀桿菌可能導致腹瀉,症狀包括水便、腹痛、及發燒,同時有可能發展成嚴重的腸胃不適狀況,易得到CDAD的因子包括年長、有特定慢性疾病、或使用廣效性抗生素,而使用PPIs也不應被排除。   美FDA正要求藥廠將以上資訊列入藥物標示之中,並正檢視使用組織胺H2接受器阻斷劑(histamine H2 receptor blockers)也可能發生CDAD的風險,而H2接受器阻斷劑則主要用來治療胃食道逆流、胃及小腸潰瘍、以及胃灼熱。   美FDA表示,當醫師發現病患使用PPIs時出現腹瀉情形且未改善,則應合理懷疑病患得到CDAD的可能性,並對病患進行檢查診斷。病患不要隨意自行停藥,如有任何PPIs藥物問題應主動與醫師討論。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依據2010年五月衛生署發佈的新聞稿內容,PPIs藥品較常引起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較不常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皮膚炎、暈眩等,也曾有肝臟疾病患者服用該藥品後出現腦病變之經驗或肝衰竭等。衛生署也針對年長婦女服用含PPIs藥物提出警告,表示可能會引起特別是脊椎和手腕部位的骨折,及增加74%風險的桿菌感染。而在美國含PPIs的藥物包括處方與非處方用藥,FDA所明列之警示藥物品項中,台灣方面目前已核准上市的藥物項目,品名為耐適恩(Nexium)錠/注射劑/懸浮用顆粒劑,提醒有用藥需求之民眾應多加留意,主動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的相關風險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