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新臨床試驗結果常與現今醫療實作相反
2011.08.26
新臨床試驗結果常與現今醫療實作相反
2009年曾有研究分析指出,在被高度引用的期刊裡,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文章內容中的結果與過去研究發現出現不同,或研究結果所呈現出的影響與效用不如原先研究所報導。上月一篇美國研究又表示,具影響力期刊中的文章,約每八篇就有一篇所呈現的臨床試驗結果與現今醫療狀況不一致,與2009年研究相呼應。 該研究團隊表示,結果相反(reversal)意謂著新的臨床試驗結果與現今的臨床實作相抵觸,近年來出現反轉的相關例子包括荷爾蒙替代療法(HRT)、Class 1C抗心律不整藥物與肺動脈導管的使用等等。 此研究檢視刊登於2009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212篇文章,其中124篇內文有提及與醫療實作相關之內容(包括89篇為針對新醫療實作之調查與35篇評估現今的醫療實作)。研究結果發現,61篇(49%)研究呈現新試驗實作比現有醫療實作佳、12篇(10%)新試驗未改善現有醫療實作狀況、16篇(13%)則呈現結果完全相反、以及19個研究未有定論。 16篇結果相反的試驗研究包括攝護腺癌篩檢的死亡率、骨鬆骨折進行脊椎整形術等等,都出現與過去研究結果或現今醫療實作相反的發現。 作者表示,雖然較新的研究一般來說比過去的研究更禁得起學術挑戰,但可能也未必一定是正確,不過他們認為,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品質,因此相信這些研究的結果將可持續較久。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由避免意外懷孕墮胎逆轉少子化?誤會大了!
2011.08.25
由避免意外懷孕墮胎逆轉少子化?誤會大了!
依據國民健康局民國97年「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20-49歲已婚婦女77.2%曾經有非計畫懷孕經驗。若依懷孕結果觀之,計畫懷孕婦女以人工流產終止懷孕的比例較低,大約在3%至6%左右,但非計畫懷孕婦女採取「人工流產」終止懷孕之比例則高達2至4成,明顯高於計畫懷孕婦女,並隨懷孕次序遞增。此一調查結果發表在八月出刊之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雜誌,意外被外界解讀成:「墮胎是造成少子化之原因」,國民健康局特別提出澄清。其實已婚且已有子女之女性意外懷孕,固然有一部分會墮胎,仍有許多選擇生下來,真正造成少子化的是晚婚、不婚等原因。 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表示,該文獻是著眼於分析我國已婚婦女意外懷孕的情況,發現已婚女性對懷孕較傾向於以順其自然的方式為之,有高達67.8% 的第三次懷孕是來自非計畫懷孕,甚至願意重複非計畫懷孕。雖然有一部分會因純屬意外而進行人工流產,但即使是到了第四次懷孕且屬於計畫之外,仍有高達近六成會把孩子生下來。且在整個調查訪問的4,301名20-49歲已婚女性中,已婚的2,860位僅151位未曾懷孕,佔5.3% ,其餘均為已懷孕或已生產,可見只要有結婚,大多數婦女願意生,順其自然生,少子化問題並不是出在已婚婦女! 在同一個調查(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中,未婚女性佔20-49歲女性的33.5%,且僅44%明確表達有結婚意願,希望結婚的年齡平均為30.8歲。在出生統計資料也發現,我國各年齡層已婚女性之生育率,近10年來並沒有明顯下降,但是各年齡層女性之「有偶率」則大幅滑落(圖1、圖2),25-29歲女性有偶率僅29%,到30-34歲也僅達57%有偶,晚婚、不婚,其實才是少子化最重要的原因。 為因應少子女化現象,行政院衛生署除配合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擬定相關對策外,並已由法規面防止性別失衡及協助無法生育家庭獲得生育服務,另研議於「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等不同之階段,提供各種醫療保健服務,以鼓勵其生育,包括: 一、 對於無法生育者之服務:(1)持續執行人工生殖法;(2)持續研擬「代孕生殖法草案」。 二、 於婦女懷孕及生產前後,提供優質生育保健服務與諮詢:提供孕婦10次產前檢查、提供生育保健—遺傳醫學相關措施之費用減免或補助,並且健全服務網絡功能,提升檢驗服務品質。規劃擬成立孕產婦身心關懷諮詢專線。 三、 提供新生兒完善之醫療保健服務:全面提供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提供7歲以下兒童免費預防保健服務、強化發展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服務,供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弱勢兒童臼齒窩溝封劑及低收入戶之新生兒聽力篩檢等項服務。 四、 減少不當墮胎:(1)成立出生性別比工作小組,研議防止出生性別比例失衡情形之相關策略;(2)已公告「醫師執行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所施行產前性別篩選之處置,或僅以胎兒性別差異為由進行之人工流產等行為,為醫師法第28條之4第一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3)持續監測院所及接生者之出生性別比,加強違規查察;(4)未來不排除將可疑者移送檢調單位調查有無觸犯刑法墮胎罪。 五、 另,本署亦利用母乳哺育宣導之機會,以海報、親子影片徵選等各種行銷活動,加強親子幸福與家庭價值之宣導。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女性較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2011.08.23
女性較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心肌灌流造影檢查(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是常見的心臟檢查,會在病患體內打入具放射性的藥物,藉由追蹤放射性藥物在體內的分佈,瞭解心臟是否因為血管病變造成缺血,或心肌細胞是否有損傷。心肌灌流造影檢查在臨床上已使用超過25年,但近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較容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由於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檢查量快速成長,2005年美國數個心臟相關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Nuclear Cardiology)聯合研擬了一份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指引,列出建議使用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症狀。研究者蒐集社區教學醫院中314個做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案例,以這份指引作為判準,分出適宜、不適宜、不確定三個類別。結果發現,被歸類為「適宜」的案例,有56%是男性,被歸類為「不適宜」的案例,有68%為女性,被歸類為「不確定」的案例,有82%為女性。研究者因此推算,若病患身為女性,症狀沒有符合指引卻還是被建議做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風險,是男性的將近3倍。 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女性的胸痛經常伴隨著非典型症狀,像是呼吸短促跟疲勞,醫師在臨床診察時意識到女性有較高非典型症狀的機率,因此即使症狀沒有很符合指引,依然會建議女性病患進行心肌灌流造影檢查,導致心肌灌流造影檢查適宜與否的研究出現顯著的性別差異。 另外還有數份研究也發現不適宜、不確定是否適宜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有顯著的性別差異,更進一步指出數個減低不適宜檢查的計畫確實有效,像是將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指引融合在一般的常規醫學實做訓練當中,但不確定此計畫是否能降低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核子心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 read more
吸煙增加女性膀胱癌罹患風險
2011.08.18
吸煙增加女性膀胱癌罹患風險
一項來自美國國家衛生機構(NIH)研究表示,與過去研究數據相較後,現今正在吸煙者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又提高許多—過去只有20-30%的女性膀胱癌案例是由於吸煙所致,然近日這項研究卻發現,該比例已上升至50%,與男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比例相當。 這項研究使用NIH飲食與健康研究(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中超過45萬筆資料,這些研究參與者在加入研究之初年紀約50-71歲之間,並在1995-1996年間完成生活形態的問卷調查,後續研究追蹤至2006年底。在排除不符標準之資料後,最後研究分析共包括281,394位男性與186,134位女性的資料。 過去研究指出,正在抽煙者比不曾抽煙者,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將高出3倍,但這項研究卻發現該風險數字已提高為4倍。研究表示,雖然美國整體人口中吸煙比例有減少趨勢,但膀胱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卻一直維持穩定無變化,這有可能與香菸裡某些會引起膀胱癌發生的致癌物質增加有關。 同時針對女性部分,研究認為女性吸煙比例的增加,可能是造成在女性膀胱癌的所有風險因子中,吸煙佔重要位置的原因。 研究最後表示,雖然吸煙對導致男女得到膀胱癌的風險已趨近相同,但男性還是較易被診斷出有膀胱癌,過去認為這是男性吸煙所致,然這項研究結果推翻了這個論點,顯示吸煙並非導致男性罹患膀胱癌的唯一變項,研究團隊推論包括職業暴露與生理差異因素都可能是造成膀胱癌性別差異的原因。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吸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1.08.12
吸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大型回顧性的美國研究指出,女性因吸煙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高,雖然確切造成女性較高風險的原因仍未知,但研究團隊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體內的某些生理差異導致她們比較容易對抽煙所造成的傷害產生反應。 該研究蒐集過去75個研究的3,912,809名人口資料,檢視其中心臟病風險與抽煙及不抽煙之間的關係,發現當中有67,000人罹患心臟病,且有吸煙的女性比男性得到心臟病風險高出25%。此外,這項風險在吸煙女性部分每年都會增加2%,但男性部分並未看到。除心臟病出現性別差異外,女性吸煙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比男性高出兩倍。 研究分析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女性可能比男性較易吸收菸中的致癌物質與其他有毒物質,再者,女性的吸煙人口雖然比不上男性多,但男女有不同的吸煙習慣,女性通常比較會將一根菸完全抽完,但男性在這部分的習慣尚未清楚。 研究主要作者Rachel R. Huxley教授最後認為,現今女性人口佔菸品消費市場的比例日益成長,菸害防治計畫應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且對於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策略也應同時顧及男女兩個性別,不該只改善單一性別的健康,而忽略另一方。     資料來源:英國刺肋針期刊(The Lancet)    
+ read more
大豆補充品無助減緩骨質流失或停經症狀
2011.08.10
大豆補充品無助減緩骨質流失或停經症狀
在2002年美國婦女健康倡議計畫(WHI)研究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女性的中風與心臟病罹患風險後,大豆被認為可作為預防骨鬆與減輕更年期症狀的替代方法。然近日一項受美國NIH所補助之研究表示,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無法達到普遍所稱的效果。 該研究團隊檢視248位年齡在45-60歲之間的停經女性,在研究之初所有人的骨骼密度程度皆為健康。她們被隨機分為服用安慰劑(126位)與大豆(122位)兩組,後者每天攝取200克的大豆異黃酮,時間長達兩年。 兩年後研究團隊測量兩組的骨質密度,發現服用大豆異黃酮並未對骨質密度造成影響,同時服用的女性還表示有便秘的問題,雖然這項差異在統計數據上的意義不大。 至於更年期停經後的症狀方面,也未見有任何改善,兩者在研究結束時並無顯示任何差異。唯一不同的是,服用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的女性有48%出現熱潮紅症狀,服用安慰劑者則有32%。 研究主要作者Dr. Silvina Levis表示,往後她將不會對有熱潮紅或為預防骨鬆的病患建議服用大豆異黃酮。加州舊金山大學Dr. Deborah Grady對此研究則評論認為,過去已有多項與大豆相關的研究,每當出現有不同研究結果時,便易遭受質疑有關大豆服用劑量與研究時間過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這項研究中都沒有出現,足以顯示其信度與重要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