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1.08.31
早期妊娠毒血症與高血壓風險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指出,曾發生妊娠毒血症之女性,十年後血壓將明顯較高,且在妊娠32週前罹患妊娠毒血症,將增加女性在40歲以前得到高血壓的風險高達三倍。早期妊娠毒血症所指為孕婦在懷孕32週前,血壓收縮壓大於90mmHG、蛋白尿指數大於0.3/24
h。
該研究從參與一項心血管篩檢計畫的女性中取樣339位有早期妊娠毒血症病史的女性、332位無病史女性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中位數為39歲,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產後9-10年。
研究結果發現,曾出現妊娠毒血症的女性群體中,胎兒出生體重中位數較低,且死胎的機率也明顯較高(14.8%:
3.9%)。再者,與對照組比較,有病史的女性血壓的中位數(127/86mmHg:
119/79mmHg)、腰圍(86.5cm: 83.2cm)以及BMI值(26.9:
26.2)都出現較高的情形,同時她們之中到達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比例亦為對照組的兩倍(18%:
9%)。有病史的女性群體中有43.1%出現高血壓狀況,而對照組中只有17.2%,換算後勝算比為3.5。
研究表示,目前妊娠毒血症的病因仍未明,尚須更多研究以釐清,並提醒此研究研究結果不宜擴大推論至妊娠32週後才發生妊娠毒血症的狀況。
資料來源:歐洲心血管預防與復健期刊(Europ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 Rehabilitation)
+ read more

2011.08.31
早期妊娠毒血症與高血壓風險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指出,曾發生妊娠毒血症之女性,十年後血壓將明顯較高,且在妊娠32週前罹患妊娠毒血症,將增加女性在40歲以前得到高血壓的風險高達三倍。早期妊娠毒血症所指為孕婦在懷孕32週前,血壓收縮壓大於90mmHG、蛋白尿指數大於0.3/24
h。
該研究從參與一項心血管篩檢計畫的女性中取樣339位有早期妊娠毒血症病史的女性、332位無病史女性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中位數為39歲,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產後9-10年。
研究結果發現,曾出現妊娠毒血症的女性群體中,胎兒出生體重中位數較低,且死胎的機率也明顯較高(14.8%:
3.9%)。再者,與對照組比較,有病史的女性血壓的中位數(127/86mmHg:
119/79mmHg)、腰圍(86.5cm: 83.2cm)以及BMI值(26.9:
26.2)都出現較高的情形,同時她們之中到達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比例亦為對照組的兩倍(18%:
9%)。有病史的女性群體中有43.1%出現高血壓狀況,而對照組中只有17.2%,換算後勝算比為3.5。
研究表示,目前妊娠毒血症的病因仍未明,尚須更多研究以釐清,並提醒此研究研究結果不宜擴大推論至妊娠32週後才發生妊娠毒血症的狀況。
資料來源:歐洲心血管預防與復健期刊(Europ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 Rehabilitation)
+ read more

2011.08.29
飲食失調影響女性生育力
日前一項英國研究表示,有厭食症與暴食症問題的女性比其他女性等待真正受孕的時間來的久,大約需多花上六個月的時間,但她們並非一定比較可能得花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受孕,且其中非預期懷孕所佔的比例超過四成。
這項研究以問卷方式詢問11,088位懷孕女性,請她們在妊娠第12與18週完成問卷,其中171位曾患有厭食症、199位曾有暴食症、兩種飲食失調症狀皆曾出現之婦女有82位。結果發現,有上述兩種飲食失調症狀之一的女性接受助孕治療的比例,比其他女性高出兩倍以上(6.2%:2.7%)。此外,研究也發現,有厭食症的女性非預期懷孕的比例高達41.5%,而在一般女性中該比例較低為28.6%,顯示厭食症女性可能低估她們受孕的機率。
研究主要作者Abigail
Easter提醒,準備懷孕的女性如有飲食失調問題應在懷孕前先接受治療改善,醫生在評估受孕能力時也須瞭解女性病患是否有飲食失調症狀,並給予適當建議與醫療照顧。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國際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2011.08.26
新臨床試驗結果常與現今醫療實作相反
2009年曾有研究分析指出,在被高度引用的期刊裡,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文章內容中的結果與過去研究發現出現不同,或研究結果所呈現出的影響與效用不如原先研究所報導。上月一篇美國研究又表示,具影響力期刊中的文章,約每八篇就有一篇所呈現的臨床試驗結果與現今醫療狀況不一致,與2009年研究相呼應。
該研究團隊表示,結果相反(reversal)意謂著新的臨床試驗結果與現今的臨床實作相抵觸,近年來出現反轉的相關例子包括荷爾蒙替代療法(HRT)、Class
1C抗心律不整藥物與肺動脈導管的使用等等。
此研究檢視刊登於2009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212篇文章,其中124篇內文有提及與醫療實作相關之內容(包括89篇為針對新醫療實作之調查與35篇評估現今的醫療實作)。研究結果發現,61篇(49%)研究呈現新試驗實作比現有醫療實作佳、12篇(10%)新試驗未改善現有醫療實作狀況、16篇(13%)則呈現結果完全相反、以及19個研究未有定論。
16篇結果相反的試驗研究包括攝護腺癌篩檢的死亡率、骨鬆骨折進行脊椎整形術等等,都出現與過去研究結果或現今醫療實作相反的發現。
作者表示,雖然較新的研究一般來說比過去的研究更禁得起學術挑戰,但可能也未必一定是正確,不過他們認為,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品質,因此相信這些研究的結果將可持續較久。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8.25
由避免意外懷孕墮胎逆轉少子化?誤會大了!
依據國民健康局民國97年「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20-49歲已婚婦女77.2%曾經有非計畫懷孕經驗。若依懷孕結果觀之,計畫懷孕婦女以人工流產終止懷孕的比例較低,大約在3%至6%左右,但非計畫懷孕婦女採取「人工流產」終止懷孕之比例則高達2至4成,明顯高於計畫懷孕婦女,並隨懷孕次序遞增。此一調查結果發表在八月出刊之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雜誌,意外被外界解讀成:「墮胎是造成少子化之原因」,國民健康局特別提出澄清。其實已婚且已有子女之女性意外懷孕,固然有一部分會墮胎,仍有許多選擇生下來,真正造成少子化的是晚婚、不婚等原因。
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表示,該文獻是著眼於分析我國已婚婦女意外懷孕的情況,發現已婚女性對懷孕較傾向於以順其自然的方式為之,有高達67.8%
的第三次懷孕是來自非計畫懷孕,甚至願意重複非計畫懷孕。雖然有一部分會因純屬意外而進行人工流產,但即使是到了第四次懷孕且屬於計畫之外,仍有高達近六成會把孩子生下來。且在整個調查訪問的4,301名20-49歲已婚女性中,已婚的2,860位僅151位未曾懷孕,佔5.3%
,其餘均為已懷孕或已生產,可見只要有結婚,大多數婦女願意生,順其自然生,少子化問題並不是出在已婚婦女!
在同一個調查(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中,未婚女性佔20-49歲女性的33.5%,且僅44%明確表達有結婚意願,希望結婚的年齡平均為30.8歲。在出生統計資料也發現,我國各年齡層已婚女性之生育率,近10年來並沒有明顯下降,但是各年齡層女性之「有偶率」則大幅滑落(圖1、圖2),25-29歲女性有偶率僅29%,到30-34歲也僅達57%有偶,晚婚、不婚,其實才是少子化最重要的原因。
為因應少子女化現象,行政院衛生署除配合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擬定相關對策外,並已由法規面防止性別失衡及協助無法生育家庭獲得生育服務,另研議於「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等不同之階段,提供各種醫療保健服務,以鼓勵其生育,包括:
一、
對於無法生育者之服務:(1)持續執行人工生殖法;(2)持續研擬「代孕生殖法草案」。
二、
於婦女懷孕及生產前後,提供優質生育保健服務與諮詢:提供孕婦10次產前檢查、提供生育保健—遺傳醫學相關措施之費用減免或補助,並且健全服務網絡功能,提升檢驗服務品質。規劃擬成立孕產婦身心關懷諮詢專線。
三、
提供新生兒完善之醫療保健服務:全面提供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提供7歲以下兒童免費預防保健服務、強化發展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服務,供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弱勢兒童臼齒窩溝封劑及低收入戶之新生兒聽力篩檢等項服務。
四、
減少不當墮胎:(1)成立出生性別比工作小組,研議防止出生性別比例失衡情形之相關策略;(2)已公告「醫師執行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所施行產前性別篩選之處置,或僅以胎兒性別差異為由進行之人工流產等行為,為醫師法第28條之4第一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3)持續監測院所及接生者之出生性別比,加強違規查察;(4)未來不排除將可疑者移送檢調單位調查有無觸犯刑法墮胎罪。
五、
另,本署亦利用母乳哺育宣導之機會,以海報、親子影片徵選等各種行銷活動,加強親子幸福與家庭價值之宣導。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2011.08.23
女性較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心肌灌流造影檢查(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是常見的心臟檢查,會在病患體內打入具放射性的藥物,藉由追蹤放射性藥物在體內的分佈,瞭解心臟是否因為血管病變造成缺血,或心肌細胞是否有損傷。心肌灌流造影檢查在臨床上已使用超過25年,但近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較容易受到不恰當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
由於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檢查量快速成長,2005年美國數個心臟相關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Nuclear
Cardiology)聯合研擬了一份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指引,列出建議使用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症狀。研究者蒐集社區教學醫院中314個做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案例,以這份指引作為判準,分出適宜、不適宜、不確定三個類別。結果發現,被歸類為「適宜」的案例,有56%是男性,被歸類為「不適宜」的案例,有68%為女性,被歸類為「不確定」的案例,有82%為女性。研究者因此推算,若病患身為女性,症狀沒有符合指引卻還是被建議做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風險,是男性的將近3倍。
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女性的胸痛經常伴隨著非典型症狀,像是呼吸短促跟疲勞,醫師在臨床診察時意識到女性有較高非典型症狀的機率,因此即使症狀沒有很符合指引,依然會建議女性病患進行心肌灌流造影檢查,導致心肌灌流造影檢查適宜與否的研究出現顯著的性別差異。
另外還有數份研究也發現不適宜、不確定是否適宜的心肌灌流造影檢查有顯著的性別差異,更進一步指出數個減低不適宜檢查的計畫確實有效,像是將心肌灌流造影檢查的指引融合在一般的常規醫學實做訓練當中,但不確定此計畫是否能降低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核子心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