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1.03.15
父親可能也會有產後憂鬱
過去新手媽媽的憂鬱症研究為數眾多,使得產後憂鬱似乎成為女性的專利,但近日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一項發表於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的研究發現,約7%的新手父親同樣也會有產後憂鬱,且憂鬱症狀會增加他們打小孩(spanking)的機率高達四倍,同時他們陪小孩閱讀的可能性因此減半。
研究採樣在1998-2000年間,1,746位擁有一歲孩童的父親,研究分析四項撫養行為,包括(一週內至少三天)與小孩玩遊戲、唱歌、閱讀故事給小孩聽、以及負面的教養行為-打小孩,結果發現,父親是否有憂鬱症狀並不影響他們與小孩遊戲和唱歌的互動。不過有41%的憂鬱父親承認他們曾於過去一個月中打過小孩,相較之下,僅13%的無憂鬱父親有此行為。除此之外,憂鬱的父親陪小孩閱讀的比率也較無憂鬱父親低62%。
研究亦指出,在過去一年中有77%的憂鬱症父親曾求助於小兒科醫生,因此研究團隊建議醫生應考慮針對新手父親篩檢其憂鬱症的程度狀況,並提醒父親們改正不適當的體罰,提供他們其他處理孩子問題的合適方法,同時也須教導父親們如何面對處理自己沮喪與易怒的情緒。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1.03.15
喝咖啡能降低女性中風風險
一篇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中風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Stroke)的瑞典研究發現,女性每天喝至少一杯咖啡可降低其罹患中風風險達25%。
該研究採樣三萬四千位49-83歲的女性,於研究之初詢問她們平日喝咖啡的習慣,她們的醫院則在之後記錄當中罹患中風者的數目,研究追蹤時間長達10.4年之久。
結果顯示,共有1,680位女性得到中風,其中包括205位沒有喝咖啡或每日飲用低於一杯咖啡的女性,而每日喝1-2杯、3-4杯與5杯以上咖啡的研究結果相近,皆比無喝或每日喝少於一杯咖啡的女性,得到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2-25%。另外,研究團隊也強調,吸煙行為、BMI指數以及心血管風險因子都沒有影響到此研究的結果。
針對這項發現,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心臟病醫生Dr. Sharonne N.
Hayes提到,過去都認為咖啡會對心臟有壞處,但卻從未有研究能證實,而這項研究說明了,如果現在正在喝咖啡,這可能對你是有益的。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中風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Stroke)
+ read more
2011.03.11
尿失禁女性須同時注意排便失禁問題
一篇刊登於停經期刊(Journal of
Menopause)的澳洲研究指出,多達20%的女性可能有排便控制失常的困擾。該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抽樣調查442位年齡介於26-82歲之間,有膀胱漏尿(leaking
bladders)問題的女性,發現其中部分女性同時也有排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的症狀。
研究結果顯示,有91位女性(約20%)有液體糞便洩漏、20位(約5%)有固體糞便失禁問題,而有液體糞便洩漏症狀的女性身上通常也伴隨有漏尿的問題,研究認為這可能是與影響兩種失禁的神經與細胞都相同有關。兩種排便失禁症狀多半較易在年長女性身上見到,研究中65-74歲的女性三分之一有該困擾,相較之下,45-54歲女性中只有七分之一。不過過去研究推斷懷孕生產會增加排便失禁的機率,在此研究中並無發現這項差別。
參與問卷研究的女性可能由於尿失禁主題與她們直接相關,所以願意主動加入研究,這使得研究結果呈現排便失禁與尿失禁具高度相關,因此本研究是否高估所有女性中患大便失禁者的數目受到質疑。但該研究表示,雖然20%的比例很高,卻可能並沒有脫離現實狀況,過去就是由於女性因為害羞不敢討論這個問題,才會使大家對此症狀缺乏認知。今後醫生應詢問有漏尿的病患是否她們也同時有排便失禁的症狀,而女性也可以透過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或運動來改善症狀。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Journal of Menopause)
+ read more
2011.03.10
女性應注意靜脈血栓形成
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特別提醒女性須注意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當血凝塊在靜脈深處形成時,稱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通常發生在骨盤或腿部,以下兩種狀況可能有危險與不便,第一,當血凝塊從腿部靜脈轉移到肺部動脈,會形成另一種併發症稱肺動脈拴塞(pulmonary
embolism,簡稱,此病症每年在美國奪走10-18萬個生命。再者,血凝塊會對靜脈造成永久的傷害,多達半數的DVT患者身上出現長期性的腳痛或浮腫,導致行走不便、膚色改變或腳傷撕裂,此症稱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會影響生活的品質。
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DVT,但有些風險因子特別是在女人身上見到,如:懷孕、生產後六至八週、服用避孕藥、使用停經後荷爾蒙療法,以及癌症與癌症治療。
而不論男女應注意的其他風險因子包括有重大外科手術如整形手術、外傷、DVT家族病史、年紀增長、長期臥床休息、吸煙與肥胖等。如果有以下症狀則應立即獲得照顧或尋求醫療,如:單隻腿部腫脹、腿部不明原因疼痛、膚色改變、皮膚紅燙(以上為DVT的症狀)、呼吸突然變得急促、吸入空氣時胸腔疼痛(以上為的症狀)。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表示,民眾應增加對DVT與的認識,瞭解何謂血凝塊以及如何預防。
資料來源: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1.03.09
許一個安心生產的環境
婦女節又到了,雖然台灣婦女地位在婦女團體努力下提升許多,然在女性生育的權益保障上卻顯有不足。
醫學進步雖降低了女人生產的危險,但生產過程當中還是有一些無法避免的自然風險,然因為生產不是疾病,一般人較無風險概念,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造成醫療糾紛。
但生育不只是關係到女性個人及家庭,亦是國家、社會之事,當女性頂著生育風險,為了生出社會的人力資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時,國家應予相對的照顧。
尤其在少子化的今日,為了讓婦女能夠無後顧之憂地生產,國家應該設立生產風險補償機制,以承擔產婦與嬰兒於生產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傷害,減少產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不再論斷醫師、醫院是否有疏失,以讓婦女及其家屬迅速獲得補償,避免他們因為訴訟過程冗長遭遇二度傷害,同時鼓勵醫事人員能誠實通報不良事件,以找出生產醫療傷害的真正成因。
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的基本理念,民間已有高度共識,惟對於財源、運作方式仍須細緻討論,但政府卻總以財源不足作為不開辦的藉口。近幾年來,嬰兒出生率不斷下滑,政府擔心國家的競爭力及社會老化的問題,強力鼓勵婦女生育,卻無法保障女性生育相關的風險。在這個屬於婦女的三八婦女節,我們要大聲疾呼,請相關單位重視婦女生育健康,讓台灣婦女能有一個安心的生產環境。
資料來源:此篇刊載於2011年3月8日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1/3/8/NEWS/OPINION/X1/6196544.shtml
+ read more
2011.03.08
美國CDC對孕婦服用之止痛藥發出警訊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表示,孕婦服用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painkillers)的處方如可待因(codeine)、氫可酮(hydrocodone)、羥考酮(oxycodone;
Oxycontin),可能會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異常的風險。而其他像是脊柱裂、腦積水、先天性青光眼與腹裂畸形等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此研究包括來自全美共十州的資料,CDC發現當中有2-3%的媽媽們在懷孕前與懷孕初期時,曾接受服用鴉片類止痛藥處方,她們生下罹患左心發育不全綜合症(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的嬰兒機率,比未服用該類藥物的女性高出兩倍。
該研究報告亦指出,懷孕期間所服用的多數藥物安全性都仍未建立,雖個別孕婦服用藥物後產下缺陷兒的絕對風險是非常低的,但預防工作還是不能怠忽,女性應該於計畫懷孕或懷孕時,與醫生詢問討論藥物服用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