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1.05.03
男醫不當醫療行為比女醫高出四倍
近日一項針對2000-2009年間,澳洲、紐西蘭發生醫師涉及不當醫療行為與懲戒的研究調查發現,男醫生比女醫生發生不當醫療行為的比例高出四倍。
在這項澳洲的研究中,共分析485件案例,整體而言,平均每年每10,000位醫生中就有6位,曾被當地特別法庭以進行不當醫療行為為由,撤銷其醫師執照。其中大部分為男性醫生,且佔絕大多數的投訴案件為性騷擾,比例高達24%。
其次21%為不道德或非法開立處方,另有8%則涉及病患的死亡。以科別而言,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佔最高比例的前兩位,其後為一般普通科醫師。
主要研究者Katie
Elkin教授表示,研究中所呈現的性別差異使其感到詫異,並認為此現象值得關注。另外也發現,即使在大部分案例之中,病人並未受到生理或被診斷出有精神上的傷害,但特別法庭仍扮演維護病人權益的監督者角色,試圖在專業發生不當行為時介入,展現其對於危機與風險處理的積極性。
資料來源:澳洲醫學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 read more

2011.05.03
歐洲藥物管理局確認罕見大腿骨骨折與骨鬆藥物的關聯
歐洲藥物管理局近日做出結論,認為罕見大腿骨骨折是雙磷酸鹽類藥物的典型副作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最普遍的骨質疏鬆藥物,有許多停經後婦女被建議長期服用此藥以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因此歐洲藥物管理局要求,所有在歐洲流通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都需要加註可能會造成非典型大腿骨骨折風險的警語。
雖然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機率低,但是開立雙磷酸鹽類藥物的醫師應該要注意此一副作用。如果懷疑一邊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情況,也應該要檢查另一邊;此外,醫師應定期檢視病患是否需要持續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尤其是已經服用五年以上的病患,更應該審慎評估。
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的病患也應提高警覺,如果大腿、髖部、鼠蹊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的情況,應該立即與醫師聯絡,因為這可能是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徵兆。歐洲藥物管理局也要求藥廠應密切監控此一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如果服用藥物有任何不良反應,應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台灣不良反應系統通報專線:02-2396-0100)。
資料來源:歐洲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2011.04.28
冠狀動脈造影術導致腎傷害的性別差異
在一般心臟成影檢測的過程中,碘造影劑(iodine contrast
dye)常被用來幫助體內構造如心臟血管與心室的顯像,以利檢查進行。然碘造影劑卻可能會使腎臟的血管萎縮變窄,進而破壞器官,因此在術後的24-72小時內,病患有可能發生顯影劑腎病變(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RCIN)。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發生上述腎病變的風險,高出60%。
該研究取樣1,211位曾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m)的病患,結果發現其中有將近20%的女性在術後發生顯影劑腎病變症狀,而男性部分則有13.6%。
研究表示,男女在受檢過程中接受了相同劑量的碘造影劑,但由於女性的心臟大小、身高體重等都與男性有異,她們可能因無法承受該劑量,才導致較易出現腎病變狀況。而以上皆屬該研究對於性別差異現象的初步推論,研究認為,確切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仍須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亨利福特健康體系(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2011.04.28
冠狀動脈造影術導致腎傷害的性別差異
在一般心臟成影檢測的過程中,碘造影劑(iodine contrast
dye)常被用來幫助體內構造如心臟血管與心室的顯像,以利檢查進行。然碘造影劑卻可能會使腎臟的血管萎縮變窄,進而破壞器官,因此在術後的24-72小時內,病患有可能發生顯影劑腎病變(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RCIN)。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發生上述腎病變的風險,高出60%。
該研究取樣1,211位曾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m)的病患,結果發現其中有將近20%的女性在術後發生顯影劑腎病變症狀,而男性部分則有13.6%。
研究表示,男女在受檢過程中接受了相同劑量的碘造影劑,但由於女性的心臟大小、身高體重等都與男性有異,她們可能因無法承受該劑量,才導致較易出現腎病變狀況。而以上皆屬該研究對於性別差異現象的初步推論,研究認為,確切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仍須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亨利福特健康體系(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 read more

2011.04.26
停經前乳癌發生的風險受空氣污染程度影響
近日一項發表於2011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會議上,由美國水牛城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女性在某些生命階段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可能與她們停經前發生乳癌的風險具關連性。
該研究主要蒐集1996-2001年間居住於紐約Erie與Niagara附近城鎮,1170位診斷罹患乳癌的女性、2,116位健康女性的資料,檢視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與DNA的改變之間關係,進而影響乳癌的發生。
結果發現若女性在出生、初經來臨以及懷孕並產下第一胎時,居住在高度空氣污染的地區,可能會改變腫瘤內的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使癌症細胞不受限制,游離轉移。而研究特別指出,停經前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停經後的女性,更易受空氣污染程度的影響。
研究認為,未來須有更多的研究來釐清空氣污染的角色如何影響DNA甲基化,進而導致乳癌。
註1.
甲基化(Methylation)是一種化學過程,決定細胞中何種基因會發生作用,此過程對於一個正常的細胞功能來說極為重要。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2011.04.26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孕婦使用藥物的狀況極為普遍且持續增加,並隨社經地位、產婦年紀、族群與居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表示產前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缺陷,然關於大多數醫師處方或非處方的藥物所帶來的風險與安全性,卻缺乏足夠的資訊提供。此導致孕婦可能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會對胎兒造成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對於藥物的潛在傷害存有疑慮,也會影響孕婦的藥物選擇。
這項研究蒐集1976-2008年間美國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Slone
Epidemiology
Center)研究先天缺陷的資料、1997-2003年間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預防先天缺陷的研究資料,並訪談30,000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的女性。
結果顯示,在懷孕的前三個月裡,70-80%的女性曾使用至少一次的藥物治療;在過去的30年間,這項比例已增加了6成,且使用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孕婦人數,增加了3倍,其中抗憂鬱藥物使用的成長幅度尤其驚人。此外,藥物使用的程度與女性年紀、教育程度成正比,且非拉丁美洲裔之白人女性使用程度亦較高。
最後研究表示這些資料除了指出現今有哪些藥物普遍被使用,亟需有更多研究針對它們的風險與安全性做出分析,也認為應加強對於孕婦藥物使用狀況的掌握追蹤。同時,關於藥物治療的使用方式是否隨時間而有所改變,亦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