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週邊動脈症的性別差異
2011.02.09
週邊動脈症的性別差異
  擁有較小的小腿肌肉也許為一女性特徵,但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對於有週邊動脈症的女性患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大劣勢,使得她們走路與爬樓梯比有同病症的男性來的慢。 西北大學醫學與預防醫學教授Mary McDermott指出,美國有八百萬男女人口患有週邊動脈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簡稱PAD),不運動而過度肥胖的人、糖尿病人、高膽固醇者及吸菸者均屬於週邊動脈症高危群。 該病症會導致腿部動脈受阻塞,並使患者的心臟病與中風的罹患風險增加。其初期症狀會出現走幾十公尺就會感到小腿酸麻、僵硬的現象,只要略做休息即好轉,因此患者通常不甚在意,不過隨著腿部不適的次數愈來愈頻繁,甚至半夜還會因腳部抽筋疼痛而醒來,緊接著下肢會開始陸續出現冰冷、蒼白的現象。其它症狀還包括腳趾甲變質、小腿肌肉萎縮及腳部出現無血潰瘍等。在台灣,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 McDermott教授的研究團隊用四年時間觀察三百八十位男女,每年測量他們的小腿肌肉與腿長,發現在PAD患者身上,用來刺激小腿肌肉的氧氣會被腿部動脈的阻塞所影響,導致其無法順利到達小腿肌肉。研究者同時每年追蹤病患是否能不需藉由協助,持續走路與爬樓梯長達六分鐘,經過四年研究後發現,PAD女性患者較可能比男性患者不易達成目標。若在研究之初將女性擁有較小的小腿肌肉列入考量因素之中,似乎可以解釋其中的性別差異。 在此研究中,男人每年所耗失的小腿肌肉比女人多,卻儲存了較多的下肢肌肉,以保護他們抵擋快速的腿部功能衰退。McDermott教授認為PAD女性患者應接受診斷治療,並多作走路與踏板練習以防衰退。     資料來源:美國大學心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2011.02.09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2011/2/9 一般髖骨骨折的症狀在年紀低於七十歲的女性身上多半不常見,但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乳癌存活者卻可能面臨髖骨骨折的風險。芝加哥西北大學指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乳癌治療導致的提早停經,以及乳癌治療藥物的作用。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骨科健康與骨質疏鬆計畫主任暨醫學與整形外科手術副教授Beatrice Edwards指出,從乳癌倖存婦女研究個案發現,被診斷出乳癌初期的女性,在她們的髖骨受損前的一至四年間,都做過腫塊切除術、雷射治療或化療等治療,且都是在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時發生骨折。此外,研究中的四位女性,為了抑制體內的癌細胞隨著雌激素增長而採取芳香脢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的治療方式,但近期研究卻發現芳香脢抑制劑可能與女人骨質的流失有關。Edwards提到,大部分的乳癌女性雖可被完全治癒,但化療、過早停經與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所造成骨頭結構的快速變化,及但預防治療方式與藥物所引起的骨質流失問題是接下來需要被密切關注的問題。   註1 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指圍絕經期前後的一段時間,起於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絕經後一年的生命時期。       資料來源:臨床癌症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2011.02.08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一份新的美國研究發現,2008年女性醫生的平均起薪為16,918美元,比男醫生來的少,且此落差比1999年的3,600美元還要嚴重。 這個研究調查在擁有較多住院系統與住院醫師的紐約州,取樣共4,918位男醫生與3,315位女醫生。發現1999年新進男女醫生的起薪落差達12.5%,在2008年則上昇擴大至將近17%。 根據報告,在近乎所有醫療專業領域中,女性醫生都領到較低的起薪,例如:女心臟外科醫生(27,103美元)、女耳鼻喉科醫生(32,207美元)與女肺部疾病專科醫生(44,320美元)皆低於她們的男性同業。 這個刊登於二月的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在這接下來這十年的一開始,近乎一半的美國醫學生是女性,預期她們將占所有職業醫生的三分之一。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公衛教授Anthony Lo Sasso提到,傳統上女人在第一線選擇薪資較低或少工時的工作,所以她們領取低薪資並不足為奇。然而,當我們解釋專業、工時與其他因素問題時,我們仍然會發現起薪的性別差異還是存在。 Lo Sasso教授推測,起薪的性別差異也許與女醫師會提出較大的彈性與家庭友善福利的協商,譬如在特定時間後無法待命。因此生活型態將對新進醫師來說愈形重要,特別是女人會較想在她們的醫療志業中取得一個生活型態的平衡。 資料來源: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乳房填充物可能與癌症風險有關
2011.01.27
乳房填充物可能與癌症風險有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表示,根據近年累積的數據顯示:不論是矽膠或是鹽水袋的乳房填充物都會增加異生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的風險,ALCL的腫瘤細胞通常會在手術的疤痕組織內增生。ALCL是一種發生率不高的罕見癌症,每一位女性發生的相對風險也非常低,但與乳房填充物相關的發生個案數卻持續增加中。這項發現也可能再度激起社會大眾對乳房填充物安全性的疑慮。   淋巴瘤是一種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癌症,而ALCL是淋巴瘤中很罕見的一種類型;在美國大約每50萬人會有一人罹患此癌症,其中在乳房發現此種腫瘤的又更少了,大約每一億人會有三個案例。美國FDA表示,在全球五百萬至一千萬的隆乳人口中,目前所知大約有60個ALCL的個案。   大部分的案例會被衛生當局發現,是因為婦女就診時抱怨許多不適的症狀,例如:疼痛、不明隆起的腫塊、乳房腫脹或形狀異常;這些症狀都是因為乳房填充物周圍的組織流動和硬化所造成的。而在檢查填充物周圍的液體和組織後才檢測出ALCL。   美國FDA要求醫師只要發現ALCL的案例就一定要回報,且乳房填充物的製造商必須要更新產品的標示,提供醫師和病人此風險的相關資訊,隆乳的病人也應該要定期追蹤檢查。美國FDA和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正在合作建置一套通報系統,以完整瞭解ALCL與乳房填充物的相關性。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2011.01.19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者,已由94年52.73%,(男性53.19%;女性52.25%),增加為53.53%(男性56.48%;女性50.58%),整體上升0.8%,女性略減1.67%,但屬誤差範圍內,惟男性增加3.29%具統計上意義;該數據也顯示仍有46.47%的國人,過去兩個禮拜沒有做運動。 該調查係以民國97年底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抽樣母群體,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抽選出具全台灣地區代表性樣本為調查對象,18歲以上樣本數共24,174人,利用面訪問卷收集民眾過去兩個禮拜之運動行為相關資料,有效回收問卷20,036份,回收率為83%。 從調查結果顯示男性運動人口仍維持上升趨勢增加3.29%,但女性則略減1.67%。進一步檢視94年與98年男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65歲以上略微減少,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增加,整體增加3.29%;94年與98年女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45-54歲該組略微增加3.84%,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降低。 從98年男女運動人口年齡層比較上發現,國人自離開校園進入家庭與社會職場後,男性運動人口呈現逐年增加,於55-6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女性運動人口亦呈現逐年增加,於45-5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組比較發現,男性BMI值屬「過重」範圍者,過去兩週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1.17倍,這項結果可能是因為BMI值過重之男性,選擇以「運動」的方式從事健康生活型態,屬於較積極從事運動之人口族群。女性BMI值屬「肥胖」範圍者,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0.75倍。值得注意的是,男女BMI值屬「過輕」者,有運動之勝算比均較BMI值正常範圍運動者明顯偏低;顯示國內有一群又瘦又不運動的族群,健康狀況令人憂心。 從這次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有幾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 根據調查目前18歲以上國人約有421萬人以散步、健走為主要運動;因此,提供國人適宜的用路環境與運動休閒步道十分重要。 *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健康體能活動比率低於男性,衛生署於99年委託辦理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計畫與介入措施,瞭解女性身體活動不足之原因及解決方案。 * 仍有46.47%的國人沒有做運動的習慣,衛生署建議國人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成人運動每週五次,每次累積30分鐘以上,每週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活動(有點喘但是還可以交談的活動)。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偽陽性的檢查結果影響婦女生活品質
2011.01.18
偽陽性的檢查結果影響婦女生活品質
一般估計乳房攝影檢查結果為異常的情況中,約有60%屬於偽陽性;而一份荷蘭的研究發現,為了釐清偽陽性的結果所必須進行的檢查比乳癌確診的病人所必須進行的檢查還多。因此,不少婦女因為偽陽性的結果,而必須面對嚴重的焦慮感和降低生活品質。有醫師開始出面呼籲:應該讓婦女獲得更完整的資訊,包括乳房攝影檢查的困難和風險,而非僅宣傳正面、有益的訊息。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括385名乳房攝影檢查結果為異常的婦女,其中152名為乳癌確診病例,另外233名為偽陽性個案。研究人員除了蒐集婦女的病歷外,也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生活品質測量工具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來評估生活品質,並請參與者完成一份有關個人資訊的問卷。 研究發現偽陽性的結果會明顯的降低婦女的生活品質,如果是比較容易感到焦慮的婦女,這個影響甚至可能長達一年。事實上,比較容易感到焦慮的婦女,檢查出偽陽性的結果對她的影響,可能比檢查出乳癌還大。 此外,檢查結果為偽陽性的婦女還必須經歷較多的檢查:乳癌確診的病人有14%必須再接受四項檢查,其餘的86%需要再接受三項檢查;但檢查出偽陽性的病人有32%必須接受超過三項的檢查;且55%的偽陽性病人一年內回診的次數高達八次。而那些焦慮的來源和影響生活品質的原因,極有可能起因於不斷的回診和隨之而來的檢查。 研究人員表示:大家都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乳癌的死亡率」;但是,當一部份的婦女真的能從乳房攝影檢查中得利時,還有另一部份的婦女必須因此經歷不必要的焦慮和傷害。婦女在決定做乳房攝影檢查前,應該要獲得充分、平衡的資訊,包括檢查的益處與風險;醫護人員或衛生單位不應該只將宣導的焦點放在檢查的益處上,而完全忽略了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英國外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