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0.12.22
BMI值太低也有健康風險
最近一份大型的分析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標準範圍以外的族群,整體死亡風險相對較高;這篇研究所定義的「標準範圍」指的是BMI值介於20-24.9間。
這份研究包含19份從1970年以來的世代研究,平均追蹤了十年的時間,所分析的資料將近150萬筆。結果發現:BMI值在18.5-19.9的族群死亡的危險比是1.14,在25-29.9的族群是1.13;且死亡風險會隨著BMI值的兩極增加,BMI值介於15-18.4的族群死亡率比平均值高47%,介於40-49.9的族群則高151%。
研究人員也進行多項死亡原因的交叉分析,結果發現BMI值小於20的族群,癌症死亡率沒有特別高,但BMI值大於27.5的話,癌症風險就會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及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幾乎是BMI值過高的族群的主要死因,且BMI值越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就越高(註一);此外,BMI值小於18.5的族群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會比較高。
研究人員指出,過瘦的族群死亡風險增加有可能是因為過瘦本身肇因於潛在的疾病;此外,死亡風險和身體活動量也有相關性,過瘦的族群如果是「結實的瘦」,比不運動的瘦子相對健康許多,死亡風險也就比較低。
註一:
BMI值介於27.5 - 29.9,危險比為1.52
BMI值介於30.0 - 34.9,危險比為2.04
BMI值介於35.0 - 39.9,危險比為3.05
BMI值介於40.0 - 49.9,危險比為4.42
台灣衛生署BMI值標準:
過輕:BMI<18.5
正常:18.5≦BMI<24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BMI<30
中度肥胖:30≦BMI<35
重度肥胖:BMI≧35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2010.12.20
以性別為由幫孕婦墮胎違反醫師法
華人有生男傳宗接代觀念,但衛生署預告訂定,若醫師僅以胎兒性別為由,幫孕婦做人工流產,違反醫師法。衛生署醫事處科長周道君昨日指出,醫師違反前述主管機關禁止的行為,可處新台幣10萬到50萬罰鍰,最重廢止醫師證書。
為杜絕新生兒只因性別,就遭剝奪生命權,衛生署分別在89年、95年三申五令,發文或函釋規範醫院、醫師不能做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的性別鑑定,也不得應病人要求進行產前性別篩檢。為使法令更清楚、明療,衛署修法預告訂定醫師違法幫孕婦做胎兒性別篩檢,甚至墮胎,將違反醫師法。
衛生署近日預告訂定「醫師執行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所施行產前性別篩選之處置,或僅以胎兒性別差異為由進行之人工流產等行為,為醫師法第二十八條之四第一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 read more

2010.12.20
癌思停對乳癌治療無效
美國獨立的藥品諮詢委員會在今年7月針對「癌思停」(Avastin)召開會議,並以12:1的票數建議將乳癌治療從癌思停的適應症中移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則於12月16日發佈新聞稿表示:由於研究無法證實癌思停在乳癌治療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們已經準備要把乳癌治療從癌思停的適應症中移除。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檢視過四項使用癌思停治療乳癌的臨床試驗數據後做出以上決議,並且指出研究顯示癌思停並沒有延長乳癌病人的存活期、減緩癌症的發展或減輕高血壓、出血、腸胃穿孔、心臟病或心臟衰竭等不適,甚至不少病人使用癌思停後的副作用更嚴重。
台灣食品藥物管局於12月17日亦發佈新聞稿表示,已請廠商提供對於治療乳癌之相關臨床試驗資料,目前正進行療效再評估作業中,俟有初步評估結果後,將提請藥品諮議小組討論該藥品用於治療乳癌之適應症之療效評估。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衛生署
+ read more

2010.12.17
腹部脂肪會提高某些乳癌風險
一份新的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如果在腹部囤積過多的脂肪或是腰臀比過大,有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並不是每一類型的乳癌都會受影響,而是會特別提高「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Estrogen
Receptor 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風險。
「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表示腫瘤缺乏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接收器,因此,荷爾蒙不會刺激腫瘤的生長。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指出,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身體脂肪的分佈和組成與癌症的風險有很複雜的關係,例如,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過高會增加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對未停經的婦女則沒有影響;不過未停經婦女如果腹部脂肪過多,則較容易罹患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臨床實驗也已經發現胰島素受體會促進乳癌癌細胞的生長。
在這一份最新的調查中,研究人員蒐集了1989-1993年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中超過11萬6千位女性的資料,其中包括腰臀比。結果發現:在不考量雌激素受體的情況下,腰圍、臀圍、腰臀比與乳癌的風險都沒有關係;但一旦將雌激素受體納入考量,腰圍和腰臀比就和乳癌的風險有顯著的相關性。進一步分析發現,腰臀比最高的前五分之一的女性族群罹患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的風險比腰臀比最低的五分之一的女性族群高2.75倍。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2010.12.15
卵巢癌篩檢的效益有限
最近一篇研究發現,以卵巢癌來說,即便是目前最好的篩檢方法也只能稍微地降低卵巢癌的死亡率。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中心Laura
Havrilesky教授也是這份研究的負責人,最近設計了一組卵巢癌從早期到晚期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將卵巢癌發展的速度納入考量後,可進一步評估在卵巢癌的哪個階段篩檢出癌細胞之後,可以有效降低卵巢癌死亡率。結果發現目前最好的卵巢癌篩檢方法即使每年進行也只能降低11%的死亡數,此外,這份研究也支持過去臨床的概念:早期的卵巢癌發展較慢,且會停留在早期階段好一陣子,但是,晚期之後就會快速的擴散。
Havrilesky指出,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卵巢癌的篩檢方式被證實可以降低死亡率,必須有更好的預防方式和治療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女性卵巢癌的死亡數。
資料來源:癌症期刊(Cancer)
+ read more

2010.12.10
腦震盪的症狀可能有性別差異
在美國中學校園裡,每年有超過六萬位運動員的腦部受到傷害,雖然男性參與運動的人數較多,但是女性因運動導致腦震盪的比例卻比較高。最近一份研究發現,青少年和青少女發生腦震盪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青少年比較可能出現失憶、迷失方向感的症狀,青少女則較常出現嗜睡、睏倦、對聲音敏感的現象。
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個記錄有關中學生運動傷害的資料庫,檢視2005-2006以及2006-2007年間九項運動(籃球、壘球、棒球、足球、摔角等)所造成的腦震盪,並且針對資料庫中所記錄的症狀、復原時間等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這兩個學年最常回報的症狀是「頭痛」,這個部分沒有性別上的差異;但是,第一年有13%的男性回報有迷失方向感的症狀,相較於女性只有6%;有9%的男性有失憶的狀況,女性只有3%。而在第二年,男性在上述兩個症狀的發生率仍舊高於女性,不過有31%的女性出現睏倦的現象,男性則是有20%;另外有14%的女性對聲音感到敏感,男性只有5%。
這項研究顯示女性發生腦震盪時常會被忽視,因為像睏倦、對聲音敏感這些症狀很可能在評估是否發生腦震盪時就被忽略,或者可能被認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研究也有一些限制,例如:這個系統無法解釋受傷的過程。雖然這份研究的發現還不具最後的結論性,不過不論是教練、家長、運動員、醫師對腦震盪的徵狀都應該要很敏感,而且應該認知到男性和女性所表現出的症狀很可能是不同的。
未來的研究也應該在運動傷害的性別差異上多所著墨,像這次研究的初步分析就發現,男性足球員較容易在正面臉受傷,女性橄欖球員或是籃球員則較容易在頭的側面受到撞擊。
資料來源:運動訓練期刊(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