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09.04.14
避孕藥增加紅斑性狼瘡風險
女性和男性罹患紅斑性狼瘡(Lupus)的比例大約是9:1,發病的年齡大多是在青春期之後,因此,許多專家學者相信荷爾蒙在紅斑性狼瘡的病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最近一份大型的觀察性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會增加罹患紅斑性狼瘡的風險。
這份研究包含超過一百七十萬位18-45歲的婦女,研究追蹤了八年。結果發現使用口服避孕藥平均會提高1.2倍紅斑性狼瘡的風險,這樣的數據未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意義。但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避孕藥因為含較高劑量的動情愫,服用的話平均會增加1.65倍的風險,尤其是第一代避孕藥(含有50微克以上的動情愫)會增加2.9倍的風險。若女性正在服用第一代和第二代口服避孕藥且服用超過三個月的話,風險會明顯增加。而第三代口服避孕藥則沒有影響,研究人員猜測有可能是因為第三代口服避孕藥的荷爾蒙劑量較低。
過去有關口服避孕藥和紅斑性狼瘡的研究並未得到一致的結果,這份研究的結果則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資助的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結果相似。
資料來源:關節炎照護與研究期刊(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延伸閱讀:
口服避孕藥的利與弊
+ read more
2009.04.10
藥廠涉入治療指引的編寫
美國精神科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要求編寫精神疾病臨床治療指引的醫師必須說明自己與藥廠的關係,但是2004、2005年出版憂鬱症、雙極症、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引時,尚未實行此規範,因此從這些治療指引,就可看出醫師在執行業務時是否有違反利益迴避原則。最近一份研究便針對此,檢視這些指引的作者與藥廠的關係,結果發現這些醫師幾乎都與藥廠有財務往來。
根據這份研究的結果顯示,負責編寫治療指引的20位作者中,有18位與藥廠有利益關係,其中的12位與藥廠的關係匪淺,不但擔任藥廠的顧問、接受藥廠的研究補助和演講費,還同時擁有藥廠的股份。雙極症與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引的作者全部與藥廠有利益關係,憂鬱症治療指引的作者有60%與藥廠有利益關係。整體來說,75%以上的作者都有接受藥廠的研究補助,三分之一的作者擔任藥廠的顧問或講師。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表示,這些治療指引幾乎都著重在藥物治療,鮮少著墨其他不以藥物作為治療的方式;此外,指引也未說明病人用藥時間的長短、何時可以停止用藥。由於治療指引為醫師的重要參考,因此,指引的內容必須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而非藥廠利益。
資料來源: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 read more
2009.04.07
乳房攝影的爭議
婦女常被告知要做乳房攝影,但是卻很少有人告訴婦女:到底做乳房攝影的效益有多少?最近一份美國的研究便深入分析乳房攝影的效益。研究人員分成三個層面來探討:重複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所降低的乳癌風險、篩檢多少位婦女可救一命、做乳房攝影及不做乳房攝影的存活率差異。結果發現:
一、癌症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大致來說,從55歲開始,有15年的時間癌症風險會每年增加1%,而乳房攝影的益處也與年齡成正相關。
二、若有1,000位婦女從50歲開始進行乳房攝影,檢查15年,可救1.8個生命。
三、每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的益處為0.034%;也就是說每2,970位婦女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有一位婦女因此獲救。
四、不做乳房攝影的40歲婦女,罹患乳癌的死亡率為0.48%,而進行乳房攝影檢查的40歲婦女,罹患乳癌的死亡率為0.38%;也就是說40歲婦女做乳房攝影的話,死亡率較其他婦女低0.1%。
過去有不少專家學者批評,醫療衛生單位宣導時,只說乳房攝影的好處,卻不說明風險。最有名的研究為2006年丹麥哥本哈根的研究,這份研究發現每2,000位50-70歲的婦女進行乳房篩檢10年,就有一位免於死於乳癌,但是同時有十位婦女可能因此被「過度診斷」,也就是說這十位婦女的腫瘤發展緩慢,即使不接受治療,一生也不會有生命危險。此外,包括「偽陽性」的高發生率,因為「偽陽性」而使婦女產生焦慮、沮喪等情緒,都是乳房攝影可能會有的風險。
資料來源: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延伸閱讀
女性應該被告知乳房攝影的資訊
乳房攝影的兩難
乳房攝影有可能過度診斷
+ read more
2009.03.30
割包皮降低感染HPV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006年資助的兩項大型研究發現,在異性性行為間,男性割包皮的話,可以降低50%感染愛滋病毒的機率。最新一份亦由NIH資助的大型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割包皮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HSV-2)和「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率,前者會引發生殖器疱疹,後者會導致生殖器疣和癌症;但是,對梅毒則沒有影響。
這項試驗的參與者包括3,393位15-49歲的男性,這些男性都尚未割包皮且HIV和HSV-2的篩檢皆呈現陰性反應。研究人員隨機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實驗組為立刻接受割包皮手術的1,684位男性,對照組為24個月後才接受割包皮手術的1,709位男性。研究人員分別在6、12、24個月時針對受試者是否感染HSV-2和梅毒進行評估。此外,另一個子群組(352位實驗組成員和345位對照組成員)則在研究開始和24個月後檢測是否感染HPV。
在24個月的追蹤期後,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有7.8%的人感染HSV-2,對照組則有10.3%的人感染;整體來說,男性割包皮降低28%的HSV-2感染率,高風險的HPV菌株感染率則降低35%,但是,對梅毒的感染率則沒有影響,24個月後,實驗組有50位成員感染梅毒、對照組有45位。
近年來累積了相當多有關男性割包皮的研究,這份新的研究再次證實了男性割包皮對健康的益處,包括:降低愛滋病、生殖器疱疹、HPV、生殖器潰瘍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已經可以提供公共衛生專家、政府單位做為衛生政策參考。研究接下來的目標是要瞭解男性割包皮是否可以降低HPV傳染給女性伴侶的機率。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2009.03.30
割包皮降低感染HPV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006年資助的兩項大型研究發現,在異性性行為間,男性割包皮的話,可以降低50%感染愛滋病毒的機率。最新一份亦由NIH資助的大型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割包皮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HSV-2)和「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率,前者會引發生殖器疱疹,後者會導致生殖器疣和癌症;但是,對梅毒則沒有影響。
這項試驗的參與者包括3,393位15-49歲的男性,這些男性都尚未割包皮且HIV和HSV-2的篩檢皆呈現陰性反應。研究人員隨機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實驗組為立刻接受割包皮手術的1,684位男性,對照組為24個月後才接受割包皮手術的1,709位男性。研究人員分別在6、12、24個月時針對受試者是否感染HSV-2和梅毒進行評估。此外,另一個子群組(352位實驗組成員和345位對照組成員)則在研究開始和24個月後檢測是否感染HPV。
在24個月的追蹤期後,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有7.8%的人感染HSV-2,對照組則有10.3%的人感染;整體來說,男性割包皮降低28%的HSV-2感染率,高風險的HPV菌株感染率則降低35%,但是,對梅毒的感染率則沒有影響,24個月後,實驗組有50位成員感染梅毒、對照組有45位。
近年來累積了相當多有關男性割包皮的研究,這份新的研究再次證實了男性割包皮對健康的益處,包括:降低愛滋病、生殖器疱疹、HPV、生殖器潰瘍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已經可以提供公共衛生專家、政府單位做為衛生政策參考。研究接下來的目標是要瞭解男性割包皮是否可以降低HPV傳染給女性伴侶的機率。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延伸閱讀:
割包皮 防愛滋
再次證實割包皮有助於預防愛滋
+ read more
2009.03.24
低劑量阿斯匹靈一樣有效
研究已經證實阿斯匹靈可以降低男性心臟病和女性中風的風險,但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目前僅建議未發生過心臟病和中風的人使用。因此,有心血管疾病史的婦女服用阿斯匹靈到底有沒有幫助?應該服用多少劑量才能兼顧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些問題都還有待研究。最近「婦女健康促進計畫觀察性研究」(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的結果出爐了,可能可以提供這些問題一些參考的數據。
這份研究追蹤了8,928位曾經發生過心臟病、心絞痛、中風或者曾進行血管修復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停經婦女,平均追蹤了6.5年。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除了70-79歲的婦女之外,阿斯匹靈並沒有降低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但是,定期服用阿斯匹靈的婦女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較未服用阿斯匹靈的婦女低25%。此外,研究也發現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81毫克)和高劑量阿斯匹靈(325毫克)的效果是相同的。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