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避孕方法大彙整
2008.04.01
避孕方法大彙整
2008年1月,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避孕貼片的包裝上加註警告標示,讓使用者瞭解,使用避孕貼片形成血栓的風險比使用避孕藥丸還要高。最近的一個系統性的回顧研究,則分析了避孕貼片(contraceptive skin patch)、陰道環(vaginal ring)和避孕藥三種避孕方式。雖然目前還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避孕方式,但這份研究仍能提供使用者一些建議。 這份回顧研究分析了11份比較避孕貼片和避孕藥的臨床試驗,以及8份比較陰道環和避孕藥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發現,使用貼片比使用避孕藥更容易產生副作用,例如,出血、乳房不適、經痛、噁心和嘔吐,也因此使用貼片的女性最後放棄避孕的可能性也較高。而陰道環和避孕藥相較之下,較少出現出血等副作用,但卻容易產生陰道發炎、陰道環自動排出的狀況;雖然如此,陰道環的使用者仍傾向於繼續使用。 避孕貼片是透過皮膚釋放荷爾蒙到體內,使用者每週必須更換一次貼片,連續三週,接下來的一週則不必貼。而陰道環是一種具有彈性的塑膠環,置入陰道後,藉由釋放荷爾蒙進入體內而達成避孕的效果。同理,置入三週後必須取出,接著間隔一週不使用,月經便會來臨。一般認為,避孕貼片和陰道環的優點在於不需天天使用,較不易忘記或出錯。 主導這份研究的Laureen Lopez博士指出,當女性在選擇避孕方式時,必須考慮到使用上的便利性、副作用(安全性)和自身的生活狀況。一個避孕方式是否有效,取決於使用者是否願意且能夠遵照說明使用。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除了上述的避孕方式之外,保險套不但較便宜、使用方便,在正確使用下,避孕率更高達90%以上,且是目前唯一可以避孕又可以避病的方式。 資料來源: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 read more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2008.04.01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美國賓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1751-2004年來自3大洲15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在已開發國家中男嬰的死亡率較女嬰高,而這個性別差異在1970年代時達到高峰,當時男嬰的死亡率比女嬰高出將近30%。   這個差距隨著如剖腹產、新生兒加護中心等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縮小。尤其新生兒加護中心所帶給男嬰的益處遠大於女嬰,因為研究發現男嬰早產的機率較女嬰高出60%,因此較容易受早產的併發症所苦。且男嬰的免疫系統較虛弱,容易受到感染。此外,由於男嬰的頭型和體型較大,死亡率和生產併發症的發生率也較高。而過去幾年來醫療科技與服務的進步,則大幅降低了這些因子對新生兒的影響。   這份研究的其中一位研究員Eileen Crimmins表示,許多數據皆指出各個年齡層的男性死亡率都較女性高,一般人將此歸因於行為因素。但是在嬰兒時期,行為尚不足以成為影響因子,因為初生嬰兒的行為還未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也是這份研究的發現:男嬰的高死亡率其實是生理因素。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人工流產與道德信仰之爭議
2008.03.28
人工流產與道德信仰之爭議
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於2007年11月公布了一份醫師職業倫理規範,其中明白指出當醫師因本身道德、信仰或其他因素而反對或不願意進行人工流產、緊急避孕或其他相關手術時,醫師有義務在最短的時間內轉介求診者給有能力、有意願提供該服務之醫師。 美國布希政府卻於日前針對此一規範提出批評,表示很多合乎標準、訓練有素的醫師可能會為了堅持他們的道德信仰或倫理標準,而不願意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但卻會因此無法更新醫師執照。 ACOG的發言人Greg Phillips表示,如果因為醫師不願提供人工流產手術,而被拒絕更新執照的話,是違反聯邦法的。也就是說,「醫師進行人工流產手術與否」並不會列入考核項目,因此,自然沒有布希政府所提出之疑慮。研究人員並強調,醫師在職業倫理上應該為求診者提供其所需要的醫療服務,若自身無法或不願意進行時,當然必須轉介給其他醫師。
+ read more
阿斯匹靈降低女性氣喘?
2008.03.25
阿斯匹靈降低女性氣喘?
過去有研究發現男性使用阿斯匹靈,能降低22%的氣喘風險。最近一份大型的研究則發現,女性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似乎可以降低氣喘的風險。 這份研究包含了將近4萬位健康的女性,追蹤了十年的時間。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5的話,會降低17%的氣喘風險,BMI值介於25-29.9的話,會降低20%,若BMI值大於30的話,則會微幅增加氣喘風險,但是並不顯著。 現在許多人服用阿斯匹靈是為了預防心臟病和中風,但是也有許多專家學者質疑阿斯匹靈的研究忽視了性別差異這一項重要的因素,因此,使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究竟適不適用於女性仍有爭議。這份研究全部以女性為受試者,但是研究人員仍強調,若要將此視為阿斯匹靈的適應症,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資料來源:胸腔醫學期刊(Thorax)
+ read more
太瘦增加糖尿病風險
2008.03.21
太瘦增加糖尿病風險
太瘦增加糖尿病風險2008/3/21 許多人知道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是卻不知道過輕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根據服務於日本獨協醫學大學(Dokkyo Medical University)的Toshimi Sairenchi博士與其團隊所做的研究顯示,對年過60的男性和女性來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低於標準體重的話,則很有可能因為營養不良而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這份研究分別針對39,201名男性和88,012名女性進行為期5年多的追蹤調查,這些參與者的年紀介於40到79歲,且沒有罹患糖尿病。研究人員也已排除其他與糖尿病高相關的危險因子,如年齡、血糖、血壓、膽固醇與酒精和香菸的使用情形等。結果顯示體重過輕的受試者罹患糖尿病之風險將提高約三成。 這項研究建議,高齡者應該還是盡量維持標準體重對健康會較有幫助。過重或過輕都可能會對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
醫師的性別偏見影響醫療決定
2008.03.19
醫師的性別偏見影響醫療決定
有關於醫療處置上的性別差異已討論多時,然而引起此性別差異的原因卻一直未有定論。最近一篇研究探討了,「性別」是否會影響醫師的治療建議或進行手術的意願。結果發現醫師對關節炎患者之診療,會受到患者的性別所影響。 在這篇報告裡,研究團隊以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為受試者,兩位皆為關節炎患者,且經評估後判定病況相等。這兩位受試者分別接受67位醫師(38位家醫科醫師,29位骨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評估,結果發現約有67%的醫師建議男性患者進行膝關節替換手術,但卻只有33%的醫師對女性患者提出相同的建議。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醫師在看診時,其醫療決定會無意識地受到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的影響,也就是說對於目前存在於關節替換手術使用率上的性別差異,醫師們必須負部分的責任。這也是第一篇證實此說法的研究。此研究負責人Cornelia Borkhoff博士和參與此研究的James Wright博士表示:瞭解到「性別偏見(gender bias)會影響醫師的決策過程」,可說是確保婦女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第一步。接下來可以做的則是發展出一套比較創新的診療模式,來解決這些醫療照護方面的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