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剖腹產增加嬰兒呼吸問題
2007.12.18
剖腹產增加嬰兒呼吸問題
  一份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嬰兒會產生呼吸問題的風險,是自然產嬰兒的四倍,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且越早進行剖腹產,風險越高。許多剖腹產都安排在第37或38週進行,也因此多了早產的風險。而對於嬰兒的長期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數。   這份研究分析了34,000個在丹麥Aarhus University附設醫院所出生的嬰兒,這些嬰兒都是獨生子女,且出生時沒有缺陷。其中有2,687個嬰兒是經由選擇性剖腹產所出生的。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Anne Hansen表示,有高風險的呼吸問題的嬰兒,大多是在第37週剖腹生產的嬰兒,醫師猜測是因為第37週時嬰兒的肺部可能尚未發展健全。根據其他研究結果顯示,在第37週剖腹產的嬰兒中,有10%的嬰兒會出現呼吸問題,自然產的話,相對只有2.8%;若是在第39週的話,則分別是2.1%和1.1%。目前並沒有任何正面的理由支持剖腹產在懷孕第37週進行,若非要剖腹產不可,也最好在39週後再進行。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植入胚胎越少,安全性越高
2007.12.14
植入胚胎越少,安全性越高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雙胞或多胞生產是生育最大的危險因子;可能會引起死胎、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腦性麻痺及子癲前症(pre-eclampsia)等結果,也容易對幼兒產生長期的風險,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等。   目前透過人工受孕生產的個案,大約只占全英國總生產數的1.2%,但是卻占了全國所有多胞胎生產個案的20%。英國「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Huma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便認為經由人工受孕生產雙胞胎的個案數應減少到10%。為了因應這項政策,「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將推動一項為期三年的政策,旨在改變目前臨床生育醫學上,經常對求診者同時植入二或三個胚胎之現象,減少為一次僅植入一個胚胎。   「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局長華特莫里克斯(Walter Merricks)表示,嬰兒的安全是很大的考量,人工生育必須要減少嬰兒於生產過程中死亡、於產前發生重大傷害以及產後需要轉送至加護中心等風險。如果要讓嬰兒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就必須記住「一次一胎」才是最安全的。
+ read more
懷孕的迷思
2007.12.13
懷孕的迷思
  許多人對於懷孕過程中所發生的事件或行為有一些迷思,例如,懷孕婦女的心情好壞會影響腹中胎兒的發展、若懷孕時處於沮喪的環境,會傷害尚未出生的胎兒、過度的運動會造成流產、食物攝取未得到滿足,會影響胚胎發展等。   而最近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針對懷孕的迷思所作的一份調查,結果亦發現儘管現今的醫療技術進步,且各項科學研究皆顯示造成流產或胎兒缺陷的原因,大多都不是女性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但是仍然有相當高比例的人相信母親的思考和行為會造成懷孕不良的結果。   俄亥俄州的婦產科助理教授Jonathan Schaffir表示,研究發現若懷孕結果不良,很多婦女傾向於怪罪自己。事實上,大部分的流產或是胎兒缺陷,是因為胚胎中的基因、染色體異常,或是因為醫療行為造成的副作用導致荷爾蒙失調或是子宮、胎盤異常。而這些原因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且並非人為可以控制的。因此,大致上來說,每天日常的生活習慣是不會影響到懷孕結果的。   資料來源:婦女心理健康資料庫期刊(Archive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高碳水化合物提高糖尿病風險
2007.12.10
高碳水化合物提高糖尿病風險
高碳水化合物提高糖尿病風險2007/12/10 最近有一份研究發現,女性若攝取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的食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便會增加。   這項研究由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醫學中心所進行,研究團隊追蹤了64,000位華裔女性,平均追蹤了五年。研究期間,總共有1,608位女性罹患糖尿病。分析結果發現,女性攝取高量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此研究中攝取最多碳水化合物的女性(約一天338公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攝取最少碳水化合物的女性(約一天264公克)高出28%。   而攝取多量的高升糖指數食物,例如,麵包、米飯或麵等,亦會提高糖尿病風險;以白飯為例,每天吃300克米飯的女性,比每天吃200克米飯的女性,多了78%的風險罹患糖尿病。
+ read more
腹中胎兒有知覺能力嗎?
2007.12.07
腹中胎兒有知覺能力嗎?
      由於醫療診斷科技的進步,目前已能透過4D立體超音波技術看到孕婦子宮內胎兒的動態影像,例如走路、揉眼睛、甚至打哈欠、微笑等。反墮胎團體經常使用這些圖像來當作胎兒已有某種程度意識及感覺的證據;然而,英國政府日前表示,這些圖像有助於產前的健康檢查,但對於胎兒是否有知覺能力並無任何科學上的關聯。   英國人工流產議題最近又重新成為焦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今年是通過人工流產法的40週年,此外,英國國會也即將通過人類組織及胚胎法草案,因此委員會特別針對人工流產法的科學面進行調查。   針對目前英國婦女在施行人工流產手術前需要二位醫師同意的部分,英國國會科技委員會雖然表示不需要,但英國政府表示應由MPs決定。此外,針對24週前出生胎兒的存活率,英國政府也強調目前並沒有反墮胎團體所宣稱的如此高。
+ read more
子宮頸癌的潛在威脅
2007.12.06
子宮頸癌的潛在威脅
  尚比亞傳染病研究中心的婦科腫瘤學醫師兼子宮頸癌防治計畫的負責人Groesbeck Parham,去年在婦科腫瘤學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發現接受治療的愛滋病女性感染者中,有90%的女性亦有潛在的子宮頸癌細胞病變,若不接受治療,很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子宮頸癌。   聯合國愛滋防治計畫(UNAIDS)最近也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愛滋病受感染的婦女除非也接受子宮頸癌的篩檢與治療,否則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會死於子宮頸癌;也就是說愛滋病的女性感染者接受了愛滋病的治療,卻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子宮頸癌的潛在風險。   在發展中國家的婦女若感染愛滋病,因為醫療資源的缺乏,大部分的婦女在子宮頸癌病變前,通常就已經因為愛滋病而死亡。但是在先進國家中,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在早期就檢驗出子宮頸癌,治癒率相當高;因此,治療愛滋病的同時,也應該要注意到子宮頸癌的威脅。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