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07.02.01
病人有權不當教材嗎?
曾有一位婦女埋怨,她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忽然有一批實習醫學生在未告知、也未取得她同意之下,就自行進入診間,讓她感到十分不舒服與無助。
另有一名女性,在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未告知患者並經其同意,便有醫學生在場實習,使隨後的醫療糾紛爭議更加複雜。
筆者的友人,也曾經至台北某一著名教學醫院就診,在問診及檢查的過程中,不但主治醫師並未取得病人同意,就讓實習生參與診斷,更甚者,只見主治醫師不斷向實習生講解檢查程序及病因診斷,卻未仔細地向病患說明病情。
教學醫院在未告知、也未取得病患同意下,就讓實習生參與診療,嚴重影響病患的隱私權益,台灣女人連線自一九九八年以來,就不斷地向衛生署提出要求,希望針對實習醫學生擬定實習規範,讓病患就診時,其隱私權和安全能受到尊重和保障。但是衛生署回應其為教育部的業務範圍,而教育部則以「大學自治」為由,表示對此也無能為力。
經過七、八年的溝通和協調,好不容易受到衛生署長侯勝茂的重視,願意出面與教育部協商此事,隨後,高教司也請賴其萬教授起草「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準則」,但是這項草案竟然在去年九月份召開的醫學校院長會議中引起反彈,認為實習醫學生規範為大學自治事務,中央主管機關無權干涉;此外,並欲刪除其中有關教學醫院及主治醫師的責任,令人感到遺憾。難道生病的人就理所當然該被當成教學醫院的免費教材嗎?連被告知和拒絕的權利也因身為病患而一併被剝奪了嗎?
我們尊重大學自治,但是,過去七、八年來不斷有婦女團體、病人代表針對「就醫時,未經同意就有實習生在場」提出抗議,但卻不見教學醫院採取行動。在教學醫院忽視實習醫學生規範之重要性的前提下,由中央主管機關出面協調、擬定指導原則或規範,並無不妥。
此外,實習醫學生的身分是「學生」,並非「醫生」,應該要在充分的監督下,才能參與診斷或進行醫療行為,因此,教學醫院和主治醫師,自然有責任確保病人的安全和督導實習醫學生的行為,若將「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準則」中有關教學醫院和主治醫師的責任刪除,不禁讓人引發「規避責任」的聯想。
對實習醫學生擬定實習準則,僅算是病患最起碼的要求,若連此規範都無法達成共識,病人最基本的保障和尊重究竟在哪裡?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2007.01.31
男女自殺風險大不同
一份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發現,預測重鬱症後的自殺因子男女大不同。自殺行為中的性別差異其實很早就被發現了,過去研究顯示男性的自殺死亡率較高,而女性嘗試自殺的比例較高。
為了瞭解自殺危險因子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研究者檢視314名重鬱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後尋求治療的重鬱症、躁鬱症患者,其中女性184名、男性130名。
研究過程中,4位病患自殺身亡、48位患者嘗試自殺,共佔總人數的16.6%,其中女性企圖自殺人數比例為男性的兩倍。綜觀研究結果,發現男女自殺風險的因子確實不同(見表一),對男性而言,涉及下列相關因子將提高至少三倍的自殺風險,對女性而言,曾經嘗試自殺者將提高六倍的自殺風險,且每多一次嘗試自殺將提高三倍的自殺風險。
男女自殺風險因子
男性
女性
1. 個人與家族的自殺史
2. 藥物使用史
3. 吸菸
4. 邊緣性人格疾患
5. 早期與家人分離
1. 自殺意念
2. 先前自殺的致死率
3. 敵意
4. 個人的憂鬱症狀
5. 生存意念低落
6. 邊緣性人格疾患
7. 吸菸
由Oquendo’s領導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指出,在上述因子中能夠有效作為未來預測自殺風險者,在男性為吸菸和家族自殺史,在女性為個人自殺史、自殺意念和吸菸。預期該研究可以改善目前對於重鬱患者自殺風險的評估,並可作為未來自殺評估與預防相關研究的指引。
+ read more
2007.01.31
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就夠
一般的認知都相信,骨質密度檢測可以幫助醫師預測病患未來骨折的風險,也可以當作骨質疏鬆症的指標,最近甚至有一些醫學指導方針建議65歲以上的女性,應該全面進行骨質密度檢測;但是,對於重複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到底能不能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性,則一直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
根據美國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其中一份報告發現,在進行第一次骨質密度檢測(BMD)後,即使以後重複做檢測,對預測更年期婦女未來的骨折率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只要進行一次骨質密度檢測,便可以適用一輩子。
這組波蘭的研究人員,在1989和1990年間測量並紀錄了8,141位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密度,她們的平均年齡是72歲;大約八年之後,研究人員又重新檢測同一群人的骨質密度;然後,計算出兩次測量值間的變化,再繼續追蹤五年的時間。
研究人員使用以下四項指標:第一次檢測值、第二次檢測值、兩次檢測值的差距、和第一次檢測值加上兩次檢測值的差距,來瞭解骨密度檢測和預測骨折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在兩次檢測期間,平均每年流失0.59%的骨密度;而且,四項指標和骨折風險的相關性都差不多,也就是說重複進行骨測,並不會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度,第一次測得的骨密度值就已經可以用來高度地預測骨折的風險。
即使研究結果如此顯示,重複測量骨密度對某些婦女來說可能也是有幫助的,例如,由於用藥或是生病導致骨質大量流失的婦女、或是更年期早期的婦女。
+ read more
2007.01.29
打破節食和運動的迷思
很多人常會計畫著要減肥,但是往往在目標都還沒達成前就放棄了,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有關於節食和運動的傳言太多了,而這些傳言很多都是錯誤的資訊,使許多人按照計畫進行節食和運動,卻不見其效果,以下就針對幾點有關節食和運動的迷思做說明:
1. 仰臥起坐可以讓妳擺脫腹部的脂肪。
錯!!人體是無法選擇只燃燒某一部位的脂肪的,還是必須藉由心肺運動或是負重運動來減少全身的脂肪。
2. 在運動前做伸展運動是很重要的。
錯!!研究發現在某些運動前做伸展運動,肌肉反而更容易受傷。伸展的動作會把肌肉纖維拉長,讓肌肉的穩定性降低,在運動時反而更容易扭傷;因此,妳可能會想在跑步前做個暖身或伸展運動,但如果是在做負重運動的話,還是等運動完後再做伸展比較好。
3. 在運動前千萬不能吃東西。
錯!!要讓肌肉有效地運動到,熱量的補給是很重要的,因此,試著在運動前1-3個小時吃點東西,最好是選擇水果、優格或是全麥麵包。
4. 負重運動會讓女性看起來很「壯」。
錯!!肌肉要練到像電視上的健美先生/小姐一樣的話,需要足夠的男性賀爾蒙,但是大部分的女性無法分泌如此多的男性賀爾蒙。如果妳持續做負重運動後,覺得自己開始變壯了,只需要減輕重量,用較輕的重量重複多做幾次就可以了。
5. 脂肪對身體是不好的。
錯!!脂肪中也有好的脂肪,而且好的脂肪對促進身體健康和預防疾病是很重要的,這些好的脂肪大多來自於未經人工製造過的食物,例如,酪梨、核仁、魚類等;若是在正餐中加入這些食物,則會讓妳的飽足感持續較久,也就會吃的比較少。
6. 降低熱量的攝取是最好的減重方法。
錯!!降低熱量的攝取和多運動都是減重和促進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方法。許多使用較劇烈方式減重的人,認為大量降低攝取的熱量,體重便會減輕,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攝取的熱量過少,反而有可能會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因此,除了適度減少熱量攝取之外,多運動才能增加熱量的消耗,並促進新陳代謝。
7. 只要吃的是健康的食物,吃多少都沒有關係。
錯!!健康的食物也有熱量,應該要注意的是總熱量的攝取,而不是食物的份量。
8. 運動會讓脂肪變成肌肉。
錯!!脂肪和肌肉是由兩種不同的細胞構成的,因此,脂肪並不會變成肌肉。
9. 在晚上吃東西會變胖。
錯!!其實沒有任何一個特定的時段吃東西,會特別容易變胖或變瘦,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我們通常是在白天的時候消耗熱量。研究人員建議,早餐之後每隔3-4小時用一次餐,晚餐的份量盡量和中餐一樣,這樣晚上才不會又想吃東西,但是在晚上吃點小零食或宵夜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
10. 要達到運動的目的,就要流汗。
錯!!流汗是讓身體冷卻的一種方式,並不一定是費力運動的指標,很多運動即使不流汗也能消耗很多熱量,妳不妨試試散步、簡單的重量訓練或是去游個泳。
11. 控制膽固醇是中年以後的事情。
錯!!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通常中年以後得心臟病的風險,才會開始明顯升高;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飽和脂肪不論在哪個年紀都是心血管的敵人,因此,從小就注意飲食習慣、減少攝取飽和脂肪的話,可以大幅降低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read more
2007.01.26
刷牙預防胰臟癌
一月份國家癌症協會期刊(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刊登了一篇有關牙周病和惡性腫瘤的研究,發現即使是簡單的刷牙動作也是預防胰臟癌很有效的方法,證明了牙周病其實是會增加胰臟癌風險的。
研究人員分析的數據,是從一份叫做「健康學者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Study)中擷取來的,這份研究從1986年就開始追蹤51,000位年齡介於40-75歲的男性健康學者,追蹤了16年,其中有216位男性被診斷出胰臟癌。經過資料分析後,研究發現男性若有牙周病或有掉牙的現象,得胰臟癌的風險比牙齒健康的男性高出64%;此外,抽菸是目前已知少數幾個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一,但是,研究也發現即使是從不抽菸的男性,若有牙周病的話,得惡性腫瘤的風險也會提高66%。
研究人員表示,若是有牙周病或是口腔衛生不好,會增加口中的細菌數和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而研究人員相信亞硝胺可能再和胃酸反應,導致胰臟癌的發生。
此外,這份研究應該要注意的便是研究的對象都是男性,但是根據衛生署94年的衛生統計顯示,胰臟癌對女性來說也是一大健康殺手,因此,瞭解相同的預防方法在女性身上是否適用,或是導致女性胰臟癌的病因是否有性別差異也是很重要的。
+ read more
2007.01.22
最有效的愛滋預防方式
2006年1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表了兩項研究報告,報告中皆肯定男性割包皮確實可以預防感染愛滋病毒。紐約時報雜誌指出,此種方式比任何愛滋疫苗都還有效,而割包皮與疫苗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愛滋疫苗並不存在。
NIH兩項關於男性割包皮防愛滋的研究一是在肯亞、一在烏干達進行,兩樣研究皆顯示出男性割包皮可降低約50%異性戀性行為感染愛滋的風險。研究員針對肯亞2,784名年齡在18-24歲之間的男性,以及烏干達4,996名15-49歲的男性,隨機要求一半的男性割包皮。所有人都接受HIV防制教育,並教導使用保險套。由於成效異常顯著,因此NIH提早結束實驗,並要求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接受割包皮手術。
研究也發現,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男性割包皮後會從事較危險的性活動,例如多重性伴侶或不再使用保險套。紐約時報雜誌作者Tina
Rosenberg建議,鼓勵男性走向診所很重要,同時心理諮商、醫療設備及人員的專業訓練也不可缺,但最重要的一項則是此手術必須完全免費。此外,目前正在進行的安全性教育也不可因此停止。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