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06.01.17
肥胖要課稅?
在美國肥胖問題已嚴重到成為流行病學的一環。1994年時,耶魯大學教授Kelly
D.
Brownell在紐約時報上提供兩項解決肥胖問題的想法:第一是課徵肥胖稅(fat
tax or Twinkie tax)。Dr.
Brownell認為,一些高脂肪高熱量又沒營養、容易使人肥胖且引起癌症、高血壓及心臟病等病症的食物,其傷害性並不亞於煙酒,所以應該也被當成有毒物品,或發出警告,甚至像對菸酒一樣該對這類食物徵稅。他建議增加這類食品7-10%的稅金,認為如此一來這類食物會變得比較昂貴,因而讓人不想花錢買。第二是收一些稅金來當資金,建立長期公共健康營養計畫。
Dr.
Brownell表示,目前的食物價格頗為荒謬,因為不健康的食物很便宜(如速食),而健康的食物卻很昂貴。他認為拿向垃圾食物徵收來的稅金去補貼健康食物,可以把這種情形扭轉過來。而且,向垃圾食物所能徵收到的稅金實為可觀,舉例來說,如果對每罐汽水收一角,那每年就會有約美金15億,這比美國政府用來推公共健康營養計畫的預算還多。
華盛頓D.C.一非營利組織醫藥局(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曾報告,最近幾年
,有越來越多州認同Dr. Brownell的看法,如阿肯色州、田納西州、維吉尼亞州
及華盛頓州,都規定向境內的汽水徵收肥胖稅。而其它如加州、緬因州及馬里
蘭州,也在嘗試立法徵收肥胖稅。
然而關於肥胖稅的立法都遭到廢止的命運。關於這點,Dr. Brownell及IOM都表
示,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所徵收來的稅金並沒有被拿來指定作公共健康營養計畫
用,而是被州政府拿來補貼預算虧空。觀察也發現,如果把便宜的速食提高價
錢,似乎是對貧窮人的變相懲罰。此外,光是要決定哪些食物健康哪些不健康
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 read more

2006.01.17
欲做整形手術的人應先尋求諮商的幫助
英國政府最近架設了一個網站,給想要去做整形手術的人一些建議:如果他們覺得整形真的可以促進他們的社交生活或人際關係,他們應該在手術前先考慮去看心理醫生,因為現在並沒有足夠的資訊來評估整形手術的風險和益處,唯有讓大眾在經過充分健全的考量後再決定要不要動手術,才能提升醫界泛設的標準來提供手術和醫護,以避免多餘的疑慮。
這個網站列出了一些提問給門診的病人,以評估手術的風險和正當性,此外,也論及大眾對自己外表的不安全感,以下列出部分問題以供參考:
1.
你真的覺得改變外表就可以改變你的生活嗎?你認為手術後,你的生活會如
何地變的更好?
2.
你覺得外表的改變就可以大幅度的改變你的生活嗎?這樣是合理的嗎?可行
的嗎?
3.
你做整形手術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取悅別人?
4.
你認為做整形手術可以增進你的人際關係或職場生涯嗎?
5.
你認為手術真的可以給你完美的外表嗎?
其實除了手術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如果你想要整形的動機是來自於社交生活或是人際關係,你可以和你的家庭醫師、諮商師或是心理醫生討論,他們說不定可以幫助你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解決你的焦慮。
這個網站也追蹤到一份關於整形手術的規範的報告,這份報告顯示有醫師向較脆弱和敏感的病人做強迫推銷的動作。www.dh.gov.uk/cosmeticsurgery
+ read more

2006.01.17
你的健康退休金夠嗎?
1月份美國醫藥協會期刊上有兩篇研究報告指出,中年人如果過胖,即使沒有高血壓、膽固醇也正常,將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卻也會因為肥胖而增加。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大多都沒有受到充足的醫療。
第一項實驗主要是想瞭解肥胖與心臟病之間是直接或是間接的關連,也就是說,是否肥胖本身就會提高心臟病風險?或是肥胖引起的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疾病才會?
實驗將17,643名31-64歲的男女以罹患心臟病可能性由低到高分成五組:第一組為不吸煙、血壓及膽固醇正常的低風險者。第二組為不吸煙,但血壓及膽固醇輕微偏高,第三組是有其中一項危險因子的人,第四組有兩項危險因子,而第五組為三項危險因子都有的心臟病高危險群。此外,也記錄所有人的身高體重與BMI質,研究時間平均為32年。
研究發現,在第一組(低風險組)中,體重過重者比正常體重者因心臟病住院的機率多了4.2倍,而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多了43%;第二組中體重過重者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多了2.1倍。研究主導者、芝加哥西北大學的Lijing
Yan強調,體重過重本身就是心臟病危險因子!
第二個實驗則包含了來自44個國家的70,000名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動脈疾病)的病患,其中大多過重或肥胖。研究在分析這些人的病歷後發現,這些原本就是高危險群的人中,70%的人膽固醇過高的治療不足;80%的人抗結血塊的醫療不足;50%的人高血壓的治療不足。
主導此研究的Dr. Deepak Bhatt及Dr. Stephen
Siegel均表示,治療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病患沒有按照指示服用藥物,另一個原因則是治療的費用問題。此外,醫師在職教育不足、不知最新醫學資訊也是主要原因之一。Dr.
Bhatt也強調,不同科別的醫師要注意疾病之間的關連,例如心臟病專家應要警覺病患或許有中風的可能等等。Dr.
Siegel則提醒,在大家憂心退休後的老年經濟生活時,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樣才會有真正優質的退休生活!
+ read more

2006.01.16
美國人越來越不在乎肥胖?
美國NPD
Group針對該國國民對肥胖的觀感做了市場調查(The NPD
Group’s National Eating Trends
Survey),目前已有累積20年的紀錄。這項調查只問了一個問題,即「沒有過胖的人比較吸引人」(People
who are not overweight are more
attractive.)。認同這說法的人在1985年佔了55%,而2005年時下降到24.1%。期間除了2001年有稍微上升了1.9%之外,每年認同此說法的人數都是持續下降。此現象顯示出美國人對於過重、肥胖的看法一直在改變,但其中更細微的因素仍須更多的研究分析。
+ read more

2006.01.12
女性在排卵期間外遇是演化的必然!
美國UCLA及新墨西哥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表示:如果女人意識到有婚外性行為的需求的話,那她們可能是聽到了演化的召喚,要人類品種變的更進步!
伴侶的尋找也可以是一個供需取向的市場,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會長時間被同一個男性所吸引,即使那位男性擁有良好的基因。新的研究顯示女性在排卵期間,子宮便已經準備好要受精,但是如果她們無法在伴侶身上獲得滿足,環境便會促使她們從伴侶之外的人身上找到滿足;這樣的模式使得女性即使擁有一個長期的伴侶關係,也還能從其他性伴侶身上得到較好的基因。
女性這樣的需求在生理上來看是很合理的,因為在排卵期的女人會分泌更多的睪丸素,而睪丸素則會使女人性慾高漲,讓身體更願意做好受精的準備;科學上來說,女性的性心理和男性的性表現息息相關,因此,排卵期的女性當然不會找一個不能滿足她的男性。這不表示女性就先天會對伴侶不忠,因為女人並非只有生理反應的機器人,順從心理或生理的反應兩者都是一種選擇,然而其間的關係卻充滿了愛與衝突,基本上,「忠貞與否」本身就是一項選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助理教授Martie G.
Haselton表示:「這個議題的重點不是『面子』或是『愛』,而是達爾文的演化論。因為只有那些可以滿足伴侶性需求的男性才有延續下一代的可能。」這樣的研究肯定了女性情慾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讓女性從「生產的工具」中解放,而賦予更多的選擇。
+ read more

2006.01.11
強迫禁慾的教育遺漏了重要的健康資訊
青少年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從教育層面來強迫禁慾或許能帶來某些正面的影響,但同時也可能會剝奪了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管道,讓青少年誤以為性病會經由口交或自慰傳染;同時,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父母希望學校提供性教育,但是強迫禁慾的方案卻不去討論如何避孕而是強調避孕的失敗率。
強迫禁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許多青少年很難維持禁慾的狀態。調查顯示美國女性第一次性經驗的平均年齡是17.4歲,第一次結婚為25.3歲;男性則分別是17.7歲和27.1歲;2000年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感染性病的案例中有一半發生在25歲以下的青年人,而感染愛滋病毒(HIV)的案例中,有一半的人年齡小於25歲,四分之一的人小於22歲,年齡普遍偏低。
此外,研究也指出,強迫禁慾的教育制度並不是解決青少年問題本身和婚前性行為的萬靈丹。而對於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者和性認同未確定者而言,強迫禁慾無法達到這些族群的健康需求,因為強迫禁慾強調不能有婚前性行為而且完全摒除同志族群,這樣有可能使這些族群成為性病的高危險群。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