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05.09.04
女性心臟病治療不被重視
在歐洲,心臟病佔女性死因的55%,佔男性死因的43%。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所舉行的心臟病學會議上,公布了一項為期一年、橫跨歐洲32個國家、並有3,779人參與的追蹤調查結果,報告顯示與男性比起來,女性心臟病的治療比較不被重視,治療的方式也不如男性的精密。
壓力測試(stress
test)是診斷有無心臟病及選擇治療方式的第一步,而調查顯示,當女性跟醫師表示胸口疼痛後,被要求作壓力測試的機率比男性少20%。在壓力測試呈陽性反應後,被要求檢查血管造影法以判斷是否為冠狀血管阻塞的女性也比男性少40%。而在診斷之後,女性被實施壽命延長治療的比例也比男性低。
專家表示,一直以來女性最擔心的是乳癌,也都有迷思認為心臟病是男性才有的疾病。其實女性也會罹患心臟病,只是時間比男性晚,而一旦女性得心臟病之後的存活率比男性低。根據歐洲心臟病醫學會的說法,即便男女都心絞痛且症狀相同時,女性得心臟病或死亡的機率甚至是男性的兩倍。
美國之前也有類似的報導,刊登在2005年2月1日的Circulation期刊中,有一項研究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Lori
Mosca及其同僚,在要求500名美國各地的醫師來評估男女病患的病例,並建議治療方式時發現,當一名女性的心臟病風險和男性相等時,有40%的醫師並不認為這名女性屬高危險群,結果就是該名婦女連最基本的治療都得不到。此外,只有少於5分之1的醫師知道在美國每年死於心臟病的女性多於男性。
男女身體本身就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而此次歐洲的研究則再次提醒醫師,對於疾病在性別上的迷思及盲點是需要特別警覺的。
+ read more

2005.08.30
事後避孕藥是否能在藥房販賣?
雖然美國醫藥協會期刊(JAMA)在2005年1月已有研究報告顯示,事後避孕藥取得的難易度並不會影響使用率或性行為結果(如:性病傳染率、意外懷孕等),但是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仍然無法下決定是否讓它成為非處方籤、在藥房即可購買的藥物。而這一次主要的顧慮,是擔心青少女如果沒有醫師的指示,可能無法正確的使用事後避孕藥。
事後避孕藥的成分與普通避孕藥一樣,只是藥劑較高。通常在沒有避孕的性行為之後72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可達89-95%。它的作用方式就是藉著改變體內雌激素或黃體素含量,以抑制排卵使精子無法受精;或是改變子宮內膜的受孕條件,讓受精卵無法著床,以達到避孕的效果。要注意的是,這種藉由改變體內荷爾蒙狀態以達到避孕效果的方式,是緊急補救法,不能當成常規使用。女性若長期以服用事後避孕藥物的方式避孕,可能導致身體荷爾蒙過量負荷而損害自身健康。
美國FDA因為顧慮青少女的用藥安全,一直無法決定是否要開放事後避孕藥為非處方籤藥物,因此將延期60日再公布最後決議,其間也希望多聽聽民眾的意見。
事後避孕藥的製造廠商Barr
Pharmaceuticals則表示,如果擔心青少女的部分,建議可以比照香菸的販售方式,也就是16歲以上的女性可到藥房直接購買,16歲以下則需醫師開處方才可使用。
+ read more

2005.08.30
事後避孕藥是否能在藥房販賣?
雖然美國醫藥協會期刊(JAMA)在2005年1月已有研究報告顯示,事後避孕藥取得的難易度並不會影響使用率或性行為結果(如:性病傳染率、意外懷孕等),但是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仍然無法下決定是否讓它成為非處方籤、在藥房即可購買的藥物。而這一次主要的顧慮,是擔心青少女如果沒有醫師的指示,可能無法正確的使用事後避孕藥。
事後避孕藥的成分與普通避孕藥一樣,只是藥劑較高。通常在沒有避孕的性行為之後72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可達89-95%。它的作用方式就是藉著改變體內雌激素或黃體素含量,以抑制排卵使精子無法受精;或是改變子宮內膜的受孕條件,讓受精卵無法著床,以達到避孕的效果。要注意的是,這種藉由改變體內荷爾蒙狀態以達到避孕效果的方式,是緊急補救法,不能當成常規使用。女性若長期以服用事後避孕藥物的方式避孕,可能導致身體荷爾蒙過量負荷而損害自身健康。
美國FDA因為顧慮青少女的用藥安全,一直無法決定是否要開放事後避孕藥為非處方籤藥物,因此將延期60日再公布最後決議,其間也希望多聽聽民眾的意見。
事後避孕藥的製造廠商Barr
Pharmaceuticals則表示,如果擔心青少女的部分,建議可以比照香菸的販售方式,也就是16歲以上的女性可到藥房直接購買,16歲以下則需醫師開處方才可使用。
+ read more

2005.08.26
剖腹產的小孩容易蛀牙
刊登在美國牙齒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與自然產的小孩比起來,剖腹產所生的小孩較容易蛀牙,因為他們缺少接觸母親陰道中細菌的機會,因此本身的免疫力較低,也比較容易發展出口腔中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繁殖。
這項研究是由紐約大學的Dr. Yihong
Li所主導,在分析出生於1995-1999年間美國Birmingham地區的156名孩童後發現,剖腹產所生的小孩會比自然產的小孩早將近1年的時間開始長蛀牙。排除母親的社經地位及本身的健康情形後,Dr.
Li認為蛀牙原因還是跟母親是否剖腹產有關,但仍須作更進一步的調查。
+ read more

2005.08.25
24週以前的胎兒有無痛覺?
為了要嚇阻婦女進行人工流產,美國反墮胎人士一直在推動所謂的「胎兒疼痛法案」(Unborn
Child Pain Awareness
Act),裡頭包括規定醫師在為懷孕20週以上婦女進行人工流產之前,一定要向孕婦提醒腹中胎兒會感覺疼痛,因此要對胎兒注射麻醉藥。然而這個說法現已受到挑戰。刊登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上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24週以前的胎兒由於腦內感受痛覺的神經並未發展完全,並不會感受到疼痛。
當然,這個研究結果是備受爭議的,縱然有許多科學家贊同,反對的也不在少數。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的Dr.
K. S.
Anand就表示,從23、24週初生的早產兒來看,在他們作抽血檢查時會哭,表示是對於疼痛有反應。然而這項說法也馬上被否認,因為連最輕微的觸碰都可能使這些早產兒大哭,所以哭泣並不一定是受到疼痛的反應。但除此之外,有不少科學家對於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是否能如此肯定胎兒對於疼痛的感受,是抱持著質疑態度的。
這個研究的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r. Mark
A.
Rosen則表示,對胎兒進行麻醉的手術並沒有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這一個不必要的手術也會讓孕婦多冒一些生命風險。Dr.
Rosen認為,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應考慮科學證據,而非個人的情感信仰。
+ read more

2005.08.20
胃痛及腹部腫脹是卵巢癌警訊
一般而言,卵巢癌的發生率不高,但死亡率卻是婦科癌症排名第一,因為卵巢癌初期並無症狀,所以一旦發現罹患卵巢癌時通常是已經癌症的末期了。然而美國一項刊登在癌症期刊(_Cancer_)上的研究報告發現,其實卵巢癌初期會有胃痛及腹部腫脹的症狀,只是這些症狀都只會被當成胃病來治療,因此錯過了早期發現卵巢癌的時機。
這項研究回顧分析將近20,000名68歲以上婦女的病歷,發現這些婦女中,患有卵巢癌的婦女在診斷出疾病之前,曾告訴醫師有胃痛及腹部腫脹的問題的比例,是無卵巢癌婦女的2倍,且紀錄最早可追溯至診斷出卵巢癌的1年前。主導此研究的Dr.
Lloyd H.
Smith表示,由於沒有人疑心過胃痛與卵巢癌的關連,因此病患通常只被當成胃病治療,且不過作任何癌症有關的測試。
但Dr.
Smith也特別強調,有胃痛及腹部腫脹情形的女性大部分不是因為卵巢癌,民眾不需過度擔心。但如果胃痛的原因不明,且女性本身是卵巢癌的高危險群(年齡在50-59之間且家族有癌症病史),醫師可建議婦女作個卵巢癌的檢查。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