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運動後為什麼會覺得痠痛?
2020.12.07
運動後為什麼會覺得痠痛?
如同你們很多人所經歷的,在運動後,休息一下,會有肌肉酸痛的狀況。到底是什麼導致肌肉痠痛,以及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什麼呢?   肌肉痠痛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在運動後有些肌肉酸痛是正常的,但這可能會阻撓你做更多的運動。用於描述這些疼痛的科學術語是遲發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或DOMS),是由肌肉纖維的微創傷(通常稱為“microtears”)所引起的。   這種損害會引起肌肉纖維腫脹和發炎,並釋放出會使肌肉內的神經敏感的物質,使得當肌肉收縮或伸展時產生疼痛。   這種疼痛通常在運動後24至72小時內達到高峰。導致最多肌肉酸痛的運動類型是「離心運動」,如下坡行走,肌肉的伸長而產生的拉傷力。   關於這個疼痛有個好消息。當肌肉細胞從這種「微創傷」中復原時,它會變得更強壯,並且可以在不發生損傷的情況下,再次產生同樣的力道。因此,儘管最初的強化過程很痛苦,讓我們的身體適應新的訓練方式是很重要的事。   該過程的發炎環節對於肌肉組織的增強和適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反覆使用抗發炎藥來處理相關的疼痛可能減少訓練的效果。   復原方法會讓我擺脫痛苦嗎?不見得! 在我們想到要從運動中恢復之前,你首先要記得的是—─運動要緩慢地開始並逐漸地進步。   即使你緩慢地開始,仍然可能會受肌肉痠痛折磨,而且你可能想知道如何減緩肌肉酸痛。現今已有大量新穎的復原工具和技術聲稱可以提供幫助,但是某些方法尚無定論。   一些較常見的復原方法,如:冰浴、按摩、按摩滾筒和壓縮衣等,被認為是有效的、短期的運動後復原策略。   至於其他復原策略的功效,仍然沒有很清楚。在復原領域,復原靴或袖子(recovery boots or sleeves)、鹽水漂浮法(float tanks)和冷療(cryotherapy chambers)等技術還是較新的。儘管已經有些有望的研究結果,但在做出準確的判斷之前,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但是,這些復原工具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會讓你「感覺」較好。儘管研究並不總是顯示這些技術或小工具有實質的益處,但通常使用它們會導致肌肉痠痛、疼痛和疲勞感降低。   這只是安慰劑作用嗎?可能!因此,如果你認為某種產品可以讓你感覺更好,那麼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或許真的會有所改善。   復原的大基石 然而,上述的那些技術對於復原的效力是很有限的。要真正合適地復原,我們需要注重的是「大基石」,這包括充足的睡眠和最理想的營養攝取。   睡眠是我們擁有的最佳復原策略之一,因為這是大多數肌肉修復和復原發生的時間。確保你有規律的睡眠習慣,以及每晚試著睡大約八小時是一個好方法。   營養的確切的策略則因人而異。你也應該向專業人員尋求營養建議,但請記住這3R: * Refuel (補給燃料):在運動後更替體內碳水化合物 * Re-build (修復&重建):蛋白質的攝取可以幫助肌肉修復和重建 * Rehydrate (補充水分):讓液體攝取量保持在高的水平,尤其是在夏季!   重返運動和訓練後,好好享受重新獲得的自由吧!但切記要慢慢的回歸運動習慣。在你將辛苦賺來的錢花在令人振奮的復原工具上面之前,也請確保你有獲得健康的飲食及睡眠。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0.12.0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又有研究證明血型O者較能免於COVID-19威脅
2020.12.06
又有研究證明血型O者較能免於COVID-19威脅
最近一項大型研究再次證明,血型為O型或Rh陰性的人罹患COVID-19的風險可能較低。   研究分析了225,556名接受COVID-19檢測的加拿大人,發現相較於血型為A、AB或B型的人,O型者確診COVID-19的風險降低了12%、罹患嚴重COVID-19或因此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3%。   此外,不論哪種血型,Rh陰性的人也受到某種保護,特別是如果他們又是血型為O的人。   研究作者J. Ray表示,這些血型的人可能已經有抗體可以辨識新病毒的某些特性。他說:「我們的下一個研究將專門研究這類抗體,以及它們是否能解釋保護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這個發現對COVID-19預防或治療的影響。   更多相關閱讀 你的血型可能預示感染COVID-19的風險 血型影響你罹患COVID-19的風險?!   編譯來源: * Reuters(2020.11.28) * Michael J. Schull, Marian J. Vermeulen, Alison L. Park,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BO and Rh Blood Groups and SARS-CoV-2 Infection or Severe COVID-19 Illnes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0;0 [Epub ahead of print 24 November 20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出生就免疫!新加坡男嬰自帶武肺抗體
2020.12.05
出生就免疫!新加坡男嬰自帶武肺抗體
一名新加坡婦女在今年三月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當時她已懷孕,11月時她的寶寶出生,是名健康的男嬰。嬰兒並未感染武漢肺炎,但帶有抗體。這個案例為武肺病毒是否可能經由母親子宮傳染給胎兒提供了新線索。   這位母親Celine Ng-Chan感染新冠病毒時病情較輕,住院不滿三週便返家。她表示:「醫生懷疑是我在懷孕期間將我的COVID-19抗體轉移給了他。」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目前尚不知道患有COVID-19的孕婦能否在懷孕或分娩時將病毒傳播給胎兒或嬰兒。   迄今為止,尚未在子宮內的羊水或母乳的樣本中發現活性新冠病毒。   其他關於新生兒與COVID-19的研究 根據10月份發表在《新興傳染病》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來自中國的醫生提出報告,感染新冠病毒婦女生出的嬰兒體內COVID-19抗體檢出率隨著時間下降。   《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10月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由母親向新生兒感染的情況很少。   編譯來源:REUTERS(2020.11.2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2020.12.04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Freddy McConnell是一名跨性別男性。他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服用睾丸激素,並接受了平胸手術,也已經合法註冊為男性,但是他還保有子宮。   Freddy於2018年懷孕,並生下了兒子Jack。他想在出生證明上登記為Jack的父親,卻被當局拒絕,認為他應該登記為母親,因此他向英國家庭法院提出訴訟。   他在高等法院的家事法庭爭辯說,被稱為孩子的母親違背了他的人權,也不尊重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但是法官裁定,根據英國普通法,母親的定義就是懷孕及分娩者,無論該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今年稍早時,三名上訴法院法官皆駁回了Freddy的案子,稱該案涉及複雜的「相互關聯性」的立法,而任何法律的改革都必須在國會中進行。   據高等法院發言人所說,Freddy並沒有提出一個「應該被考慮」的「具有爭論性的法律要點」,因此他對法令的挑戰被拒絕。   LGBTQ +慈善機構Stonewall隨後表示,最高法院大法官「錯失了一個促進平等的機會」。   如果Freddy的法律訴訟成功通過,他的兒子Jack就會是第一個在英格蘭出生而沒有合法生母的人。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純素食者有較高骨折的風險
2020.12.02
純素食者有較高骨折的風險
一項英國的大型研究警告,素食主義者面臨的骨折風險比葷食者高了43%。   風險的增加並不僅限於不吃肉、魚、奶製品,或雞蛋的素食者。研究人員還發現,吃魚但不吃肉的人(pescatarians),以及不吃肉和魚但吃乳製品和/或雞蛋的素食者,發生髖部骨折的風險明顯較高!   18年以來的數據告訴我們什麼? 這項發現是根據數十年,在大約55,000位英國人的飲食和骨折風險上的追蹤而得到的結果。這些人都參與了1993年至2001年間的EPIC-Oxford研究。(EPIC,又稱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團隊之一)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也是牛津大學的營養流行病學專家Tammy Tong說:「為了這項飲食和骨折風險的研究,我們分析了平均收集18年以來的數據,並發現純素者、蛋奶素者和魚肉素者的髖部骨折風險都比葷食者高。」。   她說:「純素者的髖部骨折風險比葷食者的高出2.3倍,相當於10年間,每1000人中就會增加15個發病案例。此外,與葷食者相比,純素者在身體任何地方以及腿部和脊椎骨骨折的風險也較高。」。     在最初的55,000人中,葷食者只有略超過29,000,魚肉素者大約為8,000人,奶蛋素者為15,500人,純素者為將近2,000人。   參與者在加入EPIC-Oxford研究時就進行了飲食評估,而2010年又再評估一次。而2016年則是透過搜集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的國家衛生服務記錄而完成骨折風險的追蹤。   在那期間,共有超過3,900個骨折案例:566例手臂骨折,889例腕部骨折,945例髖部骨折,366例腿部骨折,520例踝部骨折以及467例其他骨骼骨折(包含肋骨、脊椎柱或鎖骨)。   然而,在研究團隊考量每個參與者飲食中的鈣和總蛋白含量後,在不吃肉的參與者中所觀察到的較高骨折風險確實有所減少。若將BMI值納入考量,風險也會下降一些。非葷食者的風險仍然明顯較高。   非葷食者的風險仍然明顯較高,為什麼? Tong表示:「一方面,純素者、蛋奶素者和魚肉素者的BMI都比肉食者低。而較高的BMI與跌倒時有較好的緩衝、增強雌激素產生以及使骨骼更強壯有關。」   Tong也指出,鈣和蛋白質的攝取對骨骼健康很重要,而非葷食者的鈣和蛋白質攝取量都較低。在這項研究中,純素者的鈣攝取量尤其低。   因此即使考慮了所有的可能影響因素,純素者的整體骨折風險仍然較高,而腿部和臀部斷裂的特定風險也較高。Tong說,這可能表示有其他未知因素會影響骨骼健康,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臨床營養學系的主任Lona Sandon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審查。   她說:「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意外。」並指出:「蛋奶素和純素飲食並不總是健康,並且可能缺乏許多營養素。」。   Sandon補充說,這些飲食與較低體重有關,而體重降低本身就是降低骨骼密度的風險因素之一。此外,較低的肌肉量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Sandon說,除了鈣和維生素D之外,健康的骨骼還需要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K,磷和鎂。   她說:「飲食中包含牛奶、雞蛋,起司或優格的素食者通常可以獲得所需的營養。如果素食者在食物選擇上沒有多加考慮,他們可能會缺乏上述所說的及其他營養素,包含必要的維生素B、鐵和鋅。」。   Sandon說,肉對於健康飲食並不是必要的,但偶爾在飲食中包含一些肉、禽肉或魚,可以為你的營養提供很多幫助。   此研究發表於11月22日在_BMC Medicine_的線上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0.11.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卡介苗可能有助於預防COVID-19
2020.12.01
卡介苗可能有助於預防COVID-19
卡介苗(BCG)原來是用來預防肺結核的疫苗,但是除此之外,有研究顯示,早期接種BCG疫苗可以使兒童死亡率降低多達45%,主要是通過降低嬰兒對敗血症(血液中毒)的敏感性、呼吸道感染和發燒。   此外,有一些證據指出,卡介苗可預防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科學家認為,這種疫苗可以激發「先天」免疫系統,這是人體抵抗病毒和其他入侵生物的第一道防線。不同於適應性免疫,先天免疫很少針對身體過去遇到的特定病原體。   加州的Cedars-Sinai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因此想知道BCG是否會降低武漢病毒(SARS-CoV-2)的感染。   研究進行:檢視COVID-19症狀和抗體 在2020年5月11日至6月18日之間,有6,201名醫護人員提供了血液樣本並回答了有關其病史的問題,包括他們是否曾接受過卡介苗和兩種其他細菌感染和流感的疫苗。   總共1,836人說他們已經接受了卡介苗接種,4,275人說他們沒有接受過卡介苗接種,還有90人不確定。   在過去的6個月中,接種疫苗的人較少報告有COVID-19症狀。   總體而言,整體中有3.5%的人檢測出SARS-CoV-2抗體呈陽性。   在報告接種過卡介苗的人群中,有2.7%呈陽性,而在沒有接種過卡介苗的人群中,有3.8%呈陽性。   Arditi博士說:「看來,接種卡介苗的個體病情可能較輕,因此產生的抗SARS-CoV-2抗體較少,或者他們對這種病毒的細胞免疫反應更為有效。」。   在調整了年齡和性別之後,卡介苗接種(但沒有其他疫苗接種)仍與SARS-CoV-2抗體呈陽性的可能性降低有關。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到:「綜上所述,這些結果顯示,卡介苗接種史賦予SARS-CoV-2感染非特異性保護作用,並減少了COVID-19症狀出現。這似乎是卡介苗特有的,因為其他疫苗接種與防止SARS-CoV-2感染的類似保護作用無關。」。   研究侷限:自我報告的疫苗接種史 該研究的局限性之一在於,它依賴於參與者對他們所接受的疫苗的回憶,以及他們在過去6個月中是否經歷過典型的COVID-19症狀。   此外,每組中出現症狀或測試呈陽性的人數相對較少,這限制了這項研究的統計意義及其結果的可靠性。   但是,有趣的是,那些報告接受卡介苗接種的人平均年齡較大。他們也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這些都是增加人患嚴重COVID-19感染機會的因素。   2020年8月,《今日醫學新聞》報導了另一項觀察性研究,該研究指出強制民眾接種卡介苗的國家對該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   目前有22項臨床試驗正在調查卡介苗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潛力,這應會提供更多明確的證據。其中一項研究涉及Arditi博士和Cedars-Sinai。   Arditi博士解釋,沒有人相信卡介苗會比針對COVID-19的特定疫苗更有效。但是,如果試驗證明了它的價值,作為一種成熟的疫苗,卡介苗可以很快獲得批准並用於預防COVID-19。   他說:「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手段,在我們獲得最有效、最安全的COVID-19疫苗之前,這可能會帶來一些好處。」。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20.11.28)、 * Magali Noval Rivas et al. BCG vaccination history associates with decreased SARS-CoV-2 seroprevalence across a diverse cohort of healthcare workers. J Clin Invest.2020 Nov.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