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基因突破:研究發現影響女孩青春期性早熟的基因
2024.07.19
基因突破:研究發現影響女孩青春期性早熟的基因
基因研究顯示,童年時期超重的女孩可能有較高青春期早發的可能。   在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中,劍橋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究了來自世界各地約80萬名女性的DNA。   他們發現了1000多個DNA中的微小的變異,這些變異會影響女孩第一次月經的年齡。   其中近一半的變異會透過增加嬰幼兒的體重來影響青春期早發。   女孩進入青春期並開始月經的年齡通常發生在10至15歲之間。近幾十年有更早來的傾向。   青春期提前與晚年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   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超重與男、女孩的青春期提前有關。   研究的作者之一John Perry教授說:「我們發現,許多基因首先會加速嬰兒和幼兒的體重增加,進而影響青春期早發。   「這可能會導致晚年潛在的嚴重健康問題,因為青春期提前會導致成年後超重和肥胖率更高。」   基因評分法 研究人員還研發了一套基因評分方法,可以預測女孩是否可能很早或很晚進入青春期。   該基因得分最高1%的女孩,其青春期極度延遲到15歲後的可能性高出11倍。   基因得分最低1%的女孩,其青春期過早於10歲之前的可能性要高出14倍。   資深作者Ken Ong教授說:「將來,我們也許能夠在臨床上使用這些基因評分來識別那些青春期提前或延遲的女孩。   「NHS已經在試驗定序出生時的全基因組,這將為我們提供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遺傳資訊。」   目前,NHS為那些青春期過早在七、八歲的兒童提供了青春期阻斷劑來延遲青春期。   「但是青春期的年齡是演進的,如果他們錯過了這個時機點,目前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的。」   「我們需要其他預防措施,無論是口服藥物還是行為方法來提供幫助。這對他們長大後的健康很重要。   首席研究研究員Katherine Kentistou博士補充道:「我們研究的新機制可以為有青春期早發和肥胖風險的個體提供預防措施的基礎。」   團隊先前的工作也指出,大腦中的一種名為MC3R的受體可以檢測身體的營養狀態,並調節青春期的時間和兒童的生長速度。   其他已指認出的基因顯然是在大腦中發揮作用,控制生殖激素的釋放。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7.01)、BBC(2024.07.01)、nature genetics(2024.07.01)      
+ read more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2024.07.17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會使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半以上。   孤獨是指即使有他人環繞,人們仍感受孤單,而不是被社會孤立,這兩者是不同的。   感到孤獨的中年人在未來十年中,中風的可能性明顯更高。而那些經歷多年孤獨的人面臨的風險最大。   對於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表示,這顯示長期孤獨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並建議對人們進行篩檢可以幫助識別處於危險中的人。   她補充,重複評估孤獨感可能有助於識別那些長期孤獨,因此具有較高中風風險的人,並應該根據人們的孤獨感提供幫助。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孤獨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將其對死亡的影響等同於每天吸15支菸。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將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的較高風險聯繫起來,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特別檢視孤獨時間長短與中風關聯的研究。   「如果我們不能從微觀和宏觀層面解決他們的孤獨感,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健康後果。」   如何面對與改善問題 英國年齡組織敦促新政府將其作為優先事項,但也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老年人進行友好交談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導演Caroline Abrahams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讓我們許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它會削弱我們對生活壓力的適應能力,讓我們感到與世隔絕和被拋棄。進而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情緒低落會使我們更難正確照顧我們的健康並管理健康狀況。這可能意味著,當我們擔心健康問題時,我們會覺得無處可去,從而推遲尋求幫助。」   「政府需要將預防和應對孤獨作為政策優先事項,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幫助老年人避免孤獨或為已經經歷孤獨的人重新建立聯繫。」   「在英國年齡協會,我們呼籲下一屆政府帶頭制定一項更新的國家孤獨政策,該政策應由一位專職部長負責實施,並得到跨政府團隊的支持。」   研究怎麼做 他們利用2006年至2008年間對12,000多名50歲及以上美國人進行的問卷數據創建了孤獨感評分。   四年後,同樣的問題再次被問到留在研究中的8,936人。   如果參與者以前孤獨但不再感到孤獨,會被評為「持續低」、「緩解」;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得分低而變高,則被評為「最近發病」;如果在兩個時間間隔內都感到孤獨,則被評為「持續高」。   在2018年的追蹤調查中,所有受訪的人中風總數為1,237例,而提供兩次評估的人中風次數降至601例。   在控制了社會孤立和憂鬱症狀等因素(與孤獨密切相關但又截然不同)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開始時孤獨的人比那些不孤單的人,中風的風險高出25%。   根據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研究結果,那些得分始終較高的人的風險最大,比得分始終較低的人高出56%。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6.25)、eClinicalMedicine(2024.06.24)      
+ read more
孕吐可以預防!
2024.07.15
孕吐可以預防!
懷孕期間,高達90%或更多的孕婦會經歷某種程度的噁心或嘔吐,通常稱為「孕吐」或「害喜」。對某些人來說,孕吐的症狀相對溫和,沒有太大的麻煩。但對某些女性,孕吐可能很嚴重,不只影響個人的健康與生活,甚至留下創傷。   2023年年底一項研究指出,孕吐中最嚴重的情況:妊娠劇吐,是由稱為「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的賀爾蒙引起,而不是過去認為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孕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孕吐是由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引起的,這是女性懷孕期間由胎盤分泌的一種賀爾蒙。去年,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Marlena Fejzo教授提出一項突破性研究,指出妊娠劇吐的主要原因來自GDF15。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內的GDF15僅出現非常小的量,但在懷孕早期會急劇上升,然後減少,最終在第三孕期再次上升。   Fejzo教授近期發表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患有妊娠劇吐的人可能有基因變異,導致她們在懷孕前的GDF15較低,懷孕後體內突然有較多的GDF15,她們會特別敏感。這一發現對於預防和治療妊娠劇吐有重要意義。   初步研究顯示,在懷孕期間甚至懷孕前控制GDF15可能是安全的。如果能在女性懷孕前提高體內的GDF15,可能會使她們在懷孕過程中變得不那麼敏感。   孕吐不是無害的 Fejzo教授說,發生妊娠劇吐的孕婦本質上是在挨餓,這對孕婦和孩子都有嚴重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妊娠劇吐是產後憂鬱症的首要預測因子,患有妊娠劇吐的孕婦中26%有自我傷害的想法,而18%孕婦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標準。   對於孩子來說,孕婦妊娠劇吐與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以及日後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抑鬱症、社交問題有關。此外,還會增加兒童癌症及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妊娠劇吐的孕婦時常被醫生和家人忽視。   「它確實就像懷孕期間的致畸因素,是一種干擾胎兒正常發育的因素,但仍然沒有被醫學專業人士認真對待......很多孕婦都被醫師拒絕,並被告知『哦,這很正常,沒關係,只是不要服用產前維生素,妳不需要它們。』。」Fejzo教授這樣說。   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有妊娠劇吐的人可能會發展成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魏尼克腦病變,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腦部腫脹,可能導致永久性腦損傷,並常常導致胎兒死亡。由於妊娠劇吐患者可能連吞嚥維生素都有困難,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目前建議他們用葉酸代替廣譜產前維生素,但Fejzo教授警告說,這可能還不夠,患者也有必要補充維生素B1,以避免嚴重的腦腫脹   不只有人類會孕吐 而這可能跟進化有關 懷孕期間出現噁心和食慾不振並不是人類獨有的特徵,這些症狀在動物界普遍存在,從猴子、狗、貓,到雞、毒蛇和章魚等都有觀察到。   Fejzo教授推測,除了防止攝取有害食物,懷孕引起的噁心可能是為了防止危險的覓食行為進化而來。   「這種情況可能是進化而來,因為在懷孕期間避免外出尋找食物可能是有益的。這對動物來說可能仍然適用,但對人類來說已經不需要了。所以如果能結束這種痛苦,就讓我們一次性解決吧!」Fejzo教授這樣說。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4.5.22)      
+ read more
早發失智症與子癇前症有關
2024.07.09
早發失智症與子癇前症有關
一項針對法國近200萬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子癇前症會增加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   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是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妊娠20週以後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全身水腫。子癇前症若合併癲癇發作,就稱為子癇症。   法國Santé Publique醫院的Valérie Olié博士表示,與沒有高血壓疾病的妊娠相比,子癇前症使年輕時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一倍多。   當子癇前症發生在妊娠34周之前,或又有慢性高血壓時,早發性失智的風險增加。   澳洲墨爾本大學的Stephen Tong博士和Roxanne Hastie博士在隨附的社論中指出:「這是一項創新的研究,因為它確定了一種新的與子癇前症關聯的疾病。」   社論作者觀察到,在這項研究中的1,966,323名女性中,只有128名(不到1%)患有早發失智症。   因此,他們指出,患有子癇前症的人應該放心,因為早發失智症仍然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他們增加的絕對風險的是很小的。   最近已有研究報告了妊娠高血壓疾病(主要是子癇前症)與晚年認知問題之間的關係。一項80年回顧性研究顯示,患有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女性晚年患血管性失智症和其他失智症的風險較高。患有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的女性在70歲之前死亡的風險也更高。   Tong和Hastie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子癇前症對終生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風險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美國心臟協會等許多國際臨床指南現在認識到,先前的子癇前症是後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發性失智症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儘管育齡期間的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每10萬人中有1.0至3.8人)。英國生物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認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因素,子癇前症並不在其中。   社論作者表示:「儘管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但在子癇前症發作後,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改善血管健康並降低許多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是合理的。」   研究如何進行   Olié和同事分析了全國CONCEPTION世代研究的資料(法國國民健康保險的數據資訊系統)。該世代研究先前的研究顯示,在法國 2%的妊娠存在子癇前症。   該資料庫涵蓋了2010年至2018年法國所有妊娠22週後的分娩情況。近200萬名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產婦平均年齡為34.6歲。   失智症是透過平均追蹤9年的醫院記錄來識別的。與其他女性相比,患有早發失智症的女性年齡更大(36.4歲 vs 34.6歲),更容易被社會剝奪(13.3% vs 12.0%),更容易吸煙(14.8% vs 9.0%),或患有糖尿病(2.3% vs 0.7%)。   整體研究結果表明,子癇前症和早期失智風險之間存在劑量依賴性關聯。然而,嚴重的子癇前症與早發失智症無關。這可能是由於該亞組的統計檢定力較低。   他們補充說:「如果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病理學也是通過血管健康狀況不佳介導的,那麼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會減輕這種風險。」 「如果是這樣,那麼訊息就很明確了—健康飲食、定期鍛煉以及與初級保健醫生的接觸可能會一下子降低與子癇前症相關的所有這些疾病之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05.30)、JAMA(2024.05.30)      
+ read more
研究首次顯示:衛生棉條中有毒性金屬砷和鉛等
2024.07.08
研究首次顯示:衛生棉條中有毒性金屬砷和鉛等
一項新研究發現,每月可能有數百萬人使用的衛生棉條可能含有鉛、砷和鎘等有毒金屬。這是第一篇測量衛生棉條中金屬含量的論文。   專家敦促女性不要驚慌,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金屬會滲入經血並被人體吸收。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金屬會滲入經血」不代表「金屬不會滲入經血」,可能是沒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事實上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金屬不會滲入經血」。因此,女性還是不可掉以輕心。   衛生棉條安全嗎? 衛生棉條因為長時間接觸到陰道,而陰道內膜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更容易吸收化學物質,因此,衛生棉條是否含有化學物質(包括金屬)受到特別關注。   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環境科學系的博士後學者Jenni A. Shearston表示:「儘管存在巨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的憂慮,但很少有研究來測試衛生棉條中的化學物質 。」   而就在幾週前,美國消費者監督組織Mamavation和環境工作小組也指出衛生棉條可能含有有害的全氟烷基物質或PFAS(永遠的化學物質)。那金屬呢?   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金屬會增加失智症、不孕症、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它們會損害肝臟、腎臟、大腦以及心血管、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此外,金屬還會損害孕產婦健康和胎兒發育。   研究人員評估了14個不同品牌的30種衛生棉條中16種金屬(砷、鋇、鈣、鎘、鈷、鉻、銅、鐵、錳、汞、鎳、鉛、硒、鍶、釩和鋅)的含量。   金屬濃度因衛生棉條的購買地(美國與歐盟/英國)、有機或無機衛生棉條、商店衛生棉條與名牌衛生棉條的購買地而異。然而,他們發現所有類型的衛生棉條中都存在金屬。沒有任何品牌或類型的衛生棉條整體金屬含量明顯較低。非有機衛生棉條中的鉛濃度較高,但有機棉條的砷濃度較高。   金屬如何進入棉條? 金屬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進入衛生棉條:棉花材料可能透過附近的污染物(例如,如果棉花田靠近鉛冶煉廠)從水、空氣、土壤中吸收金屬,或者也可能在製造過程中作為增白劑、抗菌劑添加,或透過其他工廠流程的交叉污染添加。   Shearston說,「我真的希望製造商能夠測試他們的產品是否含有金屬,特別是有毒金屬,」「如有公眾呼籲這樣做,或者要求在衛生棉條和其他月經產品上貼上更好的標籤,將是令人興奮的。」   目前,尚不清楚這項研究檢測到的金屬是否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未來的研究將測試有多少金屬可以從衛生棉條中滲出並被人體吸收;以及測量衛生棉條中其他化學物質的存在。   該研究刊登在《國際環境組織》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7.03)、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4.08)      
+ read more
螞蟻執行拯救生命的手術-此為人類之外已知唯一的動物
2024.07.05
螞蟻執行拯救生命的手術-此為人類之外已知唯一的動物
科學家發現,佛羅裡達州的螞蟻會對同類進行挽救生命的手術。它們是世界上除了人類以外,第二種已知能做到這一點的動物!   德國University of Würzburg 的生態學家Erik Frank的團隊發現,佛羅裡達木蟻(Camponotus floridanus)能夠識別巢穴同伴的肢體傷口,然後透過清潔或截肢來治療它們。   2023年,這個團隊發現一種非洲螞蟻物種Megaponera analis可以用其腺體中產生的抗菌物質來治療其巢友的感染傷口。佛羅裡達木蟻沒有任何類似的腺體,因此研究團隊想了解該物種如何處理蟻群成員的傷口。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研究了兩種類型的腿部傷口:股骨(大腿)上的撕裂傷和下部脛骨(小腿)的撕裂傷。   在實驗中,他們觀察到,螞蟻在治療巢穴成員股骨損傷時,會先用嘴巴清潔傷口,然後反覆咬斷腿部,而脛骨傷口則僅透過清潔來治療。   這些手術顯著提高了螞蟻患者的存活率。進行截肢時,股骨損傷的存活率從少於40%提高到90%至95%,而清潔後脛骨損傷的存活率從15%提高到75%。   科學家認為,由於速度限制,螞蟻只會截肢股骨損傷,而不是所有腿部損傷。 螞蟻至少需要40分鐘才能完成截肢。   在研究了螞蟻的顯微CT掃描後,研究人員推測,股骨泵血肌肉的損傷導致血液循環減慢。這意味著充滿細菌的血液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進入體內,使螞蟻有足夠的時間截肢。   同時,螞蟻脛骨的肌肉組織相對較少,因此感染可以更快傳播。這意味著截肢螞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阻止有害細菌的傳播,因此它們轉而專注於清潔傷口。   Erik Frank說:「螞蟻能夠診斷傷口,看看它是否被感染或無菌,並由其他個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進行相應的治療—這是唯一可以與人類醫療系統相媲美的醫療系統。」   研究人員表示,螞蟻選擇性辨識和治療傷口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沒有發現學習的證據。   科學家現在正在將他們的研究擴展到其他不具有特殊抗菌腺的螞蟻物種,看看其他螞蟻是否有能力進行手術。   該團隊於週二(7月2日)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7.02)、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12.29)、Current Biology(2024.07.0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