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落髮可不是男性專有的問題!
2019.08.13
落髮可不是男性專有的問題!
落髮可能是遺傳、髮型和頭髮相關產品等因素導致,不只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在女性身上也同樣普遍。確定女性落髮原因很重要,因為這關乎是否能對症下藥。   落髮的原因很多,對於未經訓練的治療者來說可能很棘手。   女性雄激素型落髮是其中一種,特徵是頭頂髮量變稀疏。它主要是由遺傳、荷爾蒙、年齡和更年期引起的。治療選擇包括:局部塗藥、服藥或植髮等。   另一種類型是邊緣性落髮,即沿著髮際的落髮。將頭髮綁緊或拉緊是導致邊緣性落髮原因之一,例如:編髮、綁很緊的馬尾或包包頭。植髮和使用生髮產品有助於頭髮長回來,但仍然需要改變髮型以防止落髮。   皮膚科醫師表示,如果你的髮型讓你感到疼痛,就代表這個髮型對你的頭髮不好。如果你需要將你的頭髮往後綁,可以和你的髮型師討論找一個不會對頭皮造成壓力的髮型。   此外,長時間讓頭髮暴露於熱及化學中也會導致落髮。多數情況下,染髮、燙髮或加熱頭髮不會有不良影響,但長期使用或一次使用多種方法可能導致落髮。   無論你面臨哪一種落髮,一旦發現它就立即尋求治療。女性常因為沒有意識到落髮是由醫療問題引起的,或因為認為無法治療,而延遲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女性要知道,多數落髮案例是可以被緩解或治療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HPV疫苗一針便能見效!
2019.08.11
HPV疫苗一針便能見效!
2006年4價HPV疫苗核准上市時,藥廠說要施打三劑。2014年底WHO建議打兩劑,2015年已有研究指出打一劑即可。2014年9價HPV疫苗核准上市,要施打3劑,而2016年研究指出兩劑也有相當的效果。日前,最新澳洲大型研究指出,HPV疫苗接種一劑的效果與接種兩劑或三劑是相當的。   研究怎麼說? 此澳洲的研究,透過國家大型數據對超過25萬澳洲女性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進行比對。研究人員納入2007年至2014年間年齡在15歲或以下的所有女性,並根據年齡、社會經濟狀況和地理區域的差異進行了調整。   這些女性中,20%未接種疫苗、70%接種過三劑HPV疫苗、7%接種過兩劑、3%接種過一劑。分析疫苗接種和子宮頸癌病例的登記情況,發現接種過三劑疫苗的女性比未接種疫苗的女性發生癌前病變的可能性降低41%,接種過一劑或兩劑疫苗的女性分別比沒有接種疫苗的女性發生病變的可能性低35%和39%。   研究作者Brotherton博士表示,分析發現在尚未接觸過病毒時接種HPV疫苗的女性,即使接種一劑也會降低發生癌前病變的可能性,證明一劑HPV疫苗可能足以保護。這發現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有用,因為這些國家子宮頸癌發病率較高,但疫苗接種最少。   然而,Brotherton博士強調,在正式的試驗結果出現並改變接種指南之前,還是應完成目前建議的疫苗接種劑數。   過去有來自丹麥和美國的研究,也支持一劑疫苗可能就足夠,但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安全性行為與抹片檢查同樣重要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台灣在去年也跟進宣布施打兩劑的政策,比WHO的建議晚了好幾年,未能顧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令人不解。此外,除了接種疫苗,我們更該注意安全性行為及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有完整的防護。   更多關於HPV HPV新發現:子宮頸癌治療新希望 HPV疫苗有群體保護效果嗎?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9.07.24)、New Scientist(2019.07.29)、Papillomavirus Research(2019.07.15)        
+ read more
解決全球蟲蟲危機,促進精子健康開始!
2019.08.10
解決全球蟲蟲危機,促進精子健康開始!
2017年全球男性精子數降了60%,引起人們擔憂有一天人類可能將不再能自然生育。不過,「精子危機」也刺激了科學家研發出在家就能了解精子品質的科技。有人認為這不僅能讓男性對自己的精子狀況更有警覺,也能翻轉人工生殖科技聚焦於女性生育能力的情形。   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 近幾年出現了一波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如ExSeed、Yo、Trak和Legacy等,讓男性在家就可以做精子測試,甚至某些情況下可以在家凍精。   TRAK是在家檢視經精子濃度以了解生育力的技術。主要提供給想要生育的伴侶,但有三分之一使用了技術後並未嘗試懷孕。在這三分之一中有部分是因為受傷或服用類固醇而擔憂其精子品質,但其他則是基於好奇心而接受測試。研發者Sommer博士表示,過去男性認為生育就是女人的事,但現在男女都承認了男性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EXCEED是透過手機就可以分析出精子數量、濃度及能動性,還能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計畫來改善問題。透過短期訓練計畫改善問題是可能的,有些男性在專業指導下25周後精子濃度改善了25%、能動性改善了40%。   男性開始「凍精」為成家做準備 在台灣,對於想要晚生的男性可能面臨的風險並沒有認識,例如:當男性伴侶超過45歲時,即使女伴年輕很多,嘗試懷孕的時間不僅需要多五倍,流產的風險也高了一倍。並且孩子出生時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也增加,如: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在美國越來越多企業將冷凍精子作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在即將接受癌症治療、進行輸精管切除術或性別重置手術的男性中已經相當普遍,但是,直到最近才開始鼓勵男性這樣做以避免晚生所延伸的風險。   選擇凍精的人變多,說明了男性對健康的認識和積極程度日益提高。並且也顯示出男性開始會把生兒育女視為其人生目標之一而為之做準備。而男性凍精要比女性凍卵更容易,但事前會需要改善精子品質,就像男性要嘗試生育前要提升精子品質一樣。   選擇「凍精」前該思考的事情 英國生殖產業的人對「凍精」抱持較保留的態度。有人認為凍卵和凍精是極端的問題解決方案,一些高風險案例才值得考慮使用這個作法,例如:服用會影響清子數量的SSRI型抗抑鬱藥、抗癲癇藥和抗糖尿病藥的人;工作中需接觸殺蟲劑、塑料和重金屬的人;及經常久坐的計程車司機和長途貨車司機等。   生殖醫療專家Nargund醫師表示,我不希望男女在凍精或凍卵後就不再注意生殖能力。在你凍精的那一刻,你就開始在依賴其他形式的生殖科學,如體外受精。因此,你是在將自己的生育能力放到生殖診所/中心手中,這不僅是昂貴的,而且可能第一次不會成功。我也反對女性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此外,藉由「凍精」來延後生子的時間還要考慮到孩子的福利。例如:男性30歲「凍精」並在50歲生子,當孩子15歲時他已經65歲。我們應該鼓勵男女在年輕時盡可能地開始家庭。即使這是女性多年來一直接收到的訊息,但這不是男人想要聽到的。   曾經為Lagacy提供技術建議的男性科學教授Pacey表示,他不了解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注意男性高齡生子的風險。過去20-30年已經累積很多關於男性年齡對兒童影響的證據,但是我們傾向於忽視它,因為它與社會晚育的需求背道而馳。大自然要我們在十幾歲和二十初的時候生孩子,而非希望我們在30多歲的中後期生孩子。這位教授也不認為凍精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雖然可以凍結品質好的精子,但是當取出時它的品質可能變很差。   男性改善生育能力從生活習慣開始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明明夫妻無法懷孕有一半與男性生殖能力有關,為什麼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問題未被政府及醫療單位重視,而仍然以生育是女人事的角度來看待生殖問題。   生殖健康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飲酒、不良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會帶來潛在問題。而由於男性約每三個月會產生新的精子,那些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正確改變的男性往往會看到顯著的改善。我們希望這些新興科技能夠打破目前生殖醫療領域重女輕男的問題!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07)        
+ read more
沒曬傷不代表你不會得皮膚癌!
2019.08.09
沒曬傷不代表你不會得皮膚癌!
當你在海灘、游泳池享受夏天時,請記住來自太陽的破壞性射線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最強烈,務必要防曬保護自己。   太陽發出的兩種紫外線輻射—UVA、UVB,都會造成皮膚損傷。UVA射線導致皺紋和皮膚老化。UVB會損傷表面皮膚細胞並導致曬傷。   即使你沒有曬傷,紫外線輻射會導致皮膚DNA的變化,進而導致癌症。這不只是在說皮膚白皙的人,深膚色的人也有風險。任何年齡和皮膚類型的人都可能罹患皮膚癌。這種紫外線致癌的風險比吸菸引起的肺癌風險更大。   皮膚科醫師表示,一旦你的皮膚受損,就會終生受損。我們看到50歲以上的皮膚癌患者,大部分皮膚癌都起因於他們30多歲、20多歲甚至更年輕時陽光所造成的傷害。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佔所有皮膚癌的約97%。兩者都出現在皮膚暴露於陽光下的區域。若早期發現,兩者都可以被移除並且很少會擴散。   黑色素瘤是最常見的嚴重皮膚癌。如果長時間不控制它,它很可能會擴散。不過,同樣地,如果早期發現黑色素瘤,多數可以在沒有併發症的情況下去除它。   如何預防皮膚癌? 皮膚癌是目前最容易預防的癌症之一,而且今天多數人都有意識到過度暴露在陽光下對健康不利。但我們仍然看到很多人沒有做好防曬措施,一般人塗抹防曬乳的量並不夠,塗抹頻率也不夠高而無法提供完整保護。   為降低皮膚癌風險,美國皮膚病學會建議:避免在在太陽最強的時候—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暴露於陽光下;穿著長袖、長褲、寬邊帽和太陽眼鏡;避免曬黑床和太陽燈;使用SPF 30或更高的防水防曬乳。   平常檢查是否罹患皮膚癌也很重要。檢查身體是否有新的腫塊、斑點、鱗片或其他異常,並尋找痣、雀斑或胎記的變化。這些是在皮膚癌失控前找到皮膚癌的最佳方法。 更多相關閱讀 夏日防曬你必須知道的事!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7.05)        
+ read more
為什麼某些癌症研究經費較少?
2019.08.08
為什麼某些癌症研究經費較少?
最近的研究檢視不同癌症的非營利研究經費,發現一些最普遍且致命的癌症,收到的經費比其他癌症更少,直接影響了研究、藥物發展和病患教育。   考慮到癌症發生的頻率和死亡的人數,一些癌症的研究經費並不多,包括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肝癌和膽管癌、子宮頸癌、卵巢癌、胰臟癌和肺癌。而一些較少有的癌症:包括乳癌、兒童癌症、白血病和淋巴癌,很明顯的收到較多經費。   主要的研究專家指出,經費充足的組織應該為他們的成功喝彩。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覺察到那些比較沒有經費的組織,大家可以一起合作改善所有癌症病人的經費和結果。   稅籍資料呈現出基金的差異 為了找出每種癌症基金收入多少經費,研究專家檢視稅務局稅收記錄,非營利機構(在2015年至少報有5百萬美元的組織)為各種癌症的募款金額。   大致來說,有119個非營利組織,一年的募款收入總數達59億8千萬。其中一大部分的數量不是只給一個特定的癌症,而是進入一個統籌的癌症基金,如美國癌症協會。   對於其餘的非營利組織,研究專家檢視每一種癌症組織的收入和這個癌症的發生、死亡率,並做比較以瞭解其差異及影響。   令人警覺的趨勢:特定癌症資金不足 結果發現經費不足對那些人們容易與汙名化行為作聯想的癌症有負面影響,例如:肺癌,由抽菸引發;肝癌,從喝酒引起;黑色素瘤通常是因為使用日曬機或在太陽底下不用防曬產品。   經費不足影響其他癌症,並不一定和汚名化的行為相關。談論胃腸和私處的羞恥和不舒服,也可能減少如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資金。   這是第一個調查不同癌症類型非營利組織之經費分佈的研究。研究作者希望人們能覺知經費的差異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眾多病患。   研究的目標不是把資金從有充分資源的癌症移走,而是讓目前沒有足夠經費支援的癌症有更多資源。   某些癌症的非營利組織,在很多癌症研究和病患照顧上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不只有助於募得醫療和藥物研究的經費,還可以推廣病患和其家人的疾病教育及協助影響健康政策。   這個研究出現在「全國癌症聯絡網」期刊,癌症研究經費的趨勢突顯出需要關注的地方。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7.28)        
+ read more
胸部A變C,問題也從A變Z!
2019.08.08
胸部A變C,問題也從A變Z!
乳房植入物除了有攣縮、破裂等風險,更傳出與罕見淋巴癌有關,迫使知名乳房植入物製造廠將產品自主下架,引發女性憂慮。近日,英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表示,還應該警告女性,使用植入物可能會發生如慢性疼痛或疲勞等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   越來越多女性站出來 呼籲認真看待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 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I,Breast Implant Illness)是一個目前尚未釐清的情形,使用植入物的女性,可能有頭疼、疲勞、掉髮、頭痛、畏寒、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症狀。女性認為她們被植入物折磨得疲憊不堪,需要對矽膠乳房植入物的使用重新思考。   然而,植入物相關疾病尚不是公認的醫學判斷,因此沒有診斷標準或調查方案。但一些認為自己患有植入物相關疾病的女性表示,在移除植入物後她們恢復了健康。   44歲的Emma O'Connell進行隆乳手術後,出現肌肉酸痛、掉髮、視力衰退、偏頭痛等症狀。她支付了約15萬台幣移除乳房植入物,她的一些嚴重症狀在手術後很快就消失。   醫師對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的看法 英國整型外科醫師 Nugent表示:考慮進行手術的女性應該注意乳房植入相關疾病的可能性。患者需要的是盡可能最新的資訊,但要注意到目前對乳房植入物疾病知之甚少,所以提供確切的資訊非常困難。   但是,英國國際整形外科醫師Naveen Cavale則表示:我的一些患者非常擔憂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我沒有理由懷疑他們。但是,作為一名醫生,我認為這沒有任何科學意義。   美、英已有動作 雖然目前尚未得到醫學上的認可,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已將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列入植入物風險,英國也刻正進行調查與監控,以蒐集案例。     更多與乳房植入物相關 乳房植入物疾病真實存在!不是妄想! 乳房植入物可能使女性記憶力變差!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2)、BBC NEWS(2019.07.2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