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乳房植入物疾病真實存在!不是妄想!
2019.07.13
乳房植入物疾病真實存在!不是妄想!
來自紐約BiancaWeintraub在2014年進行隆乳手術,手術前,她被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會破裂,但完全沒有提到其他風險.手術後一年,Bianca的健康狀況開始很不穩定,出現發燒、夜間盜汗和痤瘡等症狀,有時幾乎無法起床.然而當她去就醫時,醫師說她很健康.而且植入物完整無缺,也不是問題所在,醫師堅持認為她沒有任何問題.2017年,Bianca聽說了"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越來越多女性認為她們因為植入物出現健康問題.但是,Bianca的醫師並不支持這個想法.有些女性在使用乳房植入物後出現各種全身症狀,認為與植入物有關,這些症狀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I,BreastImplantIllness),症狀包含疲勞、記憶力減退、疼痛、皮膚疹、體臭、睡眠障礙、神經系統問題和內分泌問題等.2018年2月,Bianca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發燒超過40度、淋巴結腫大、關節疼痛和呼吸困難.有些日子,她幾乎無法起床,但醫生仍堅稱這是病毒感染.一個月後,她找到一名整合醫學的醫師進行血液檢查.結果發現Bianca對幾種感染呈陽性反應,包括肺炎和真菌感染.血小板和白血球數值也很低,代表免疫系統已經幾乎耗盡,Bianca和她的新醫生懷疑她患有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anca帶著這些訊息回到原來的醫師那裡,但幾位醫師和一位血液科醫師都告訴她,她的問題一定是因為病毒感染."我不斷被醫療專業人員反駁!因為我年輕,看起來健康,他們就忽視我的不適.我感覺被傳統醫學背叛了,所以我決定嘗試其他的方法."而後,Bianca嘗試了各種方法,從改變飲食、排毒到針灸,但她都沒有變得更好.Bianca覺得她已經筋疲力盡,所有能做的事都做了.除了一個:移除乳房植入物.最後,在2018年10月,Bianca移除了植入物.Bianca注意到她的健康狀況立即發生變化,所有症狀都消退.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不再經常生病.Bianca認為,人們應該成為他們自己健康的倡議者."儘管我尊重醫生,但現在的醫學仍有很多不足.如果你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為你自己爭取答案,不要接受那些反駁和忽視!"美國及英國衛生主管機關對"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提出說法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將"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列在隆乳手術可能有的風險和併發症中.FDA表示,沒有明確證據支持乳房植入物會引起這些症狀,但目前蒐集的案例指向某些女性會出現全身症狀,而這些症狀可能在植入物移除後解決,考慮使用植入物的女性應該意識到這些風險.英國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管機構(MHRA)亦正監測"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的症狀.根據MHRA的報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讓女性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和焦慮.更多相關閱讀乳房植入物可能使女性記憶力變差!編譯來源:DaiyMail(2019.06.03)-------------------------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塑腰─令人遺憾的再流行?!
2019.07.12
塑腰─令人遺憾的再流行?!
許多一般女性或是產後的媽媽渴望擁有纖細曼妙的體態,再加上女明星們大力在不同媒體上廣告宣傳形成風潮,穿減肥、塑身相關服裝已成了女性要雕塑身材的選項之一,希望能快速達到想要的效果.塑身服裝包括馬甲塑身衣(corsets)、束腹緊身衣(girdles)、塑身衣(shapewear)等,從最早的馬甲塑身衣到近期流行的束腰帶(waisttrainers),雖然概念有些許差異,但它們同樣都對女性身體形成束縛,嚴重更將傷害健康."束腰帶"(WAISTTRAINER)V.S"馬甲塑身衣"(CORSET)事實上,馬甲塑身衣回到時尚流行圈已經有一陣子,不過,在2016年Prada曾設計過比較功利主義的款式,是偏向寬鬆厚實的剪裁與毛衣.雖然這樣的風格還是有強調腰身,但跟過去的性感概念已不相同.但是這次2019年秋冬時尚界擁抱傳統的風格,又回到整件的馬甲塑身衣以及腰部收緊的寬面腰帶.在社群媒體上也出現上百萬以"腰部鍛鍊(waisttraining)"為標籤的貼文,這是一種復古、身體修飾、拜物主義與角色扮演文化下的現象.馬甲塑身衣設計師Thomas指出,馬甲塑身衣和束腰帶是完全不同的市場.束腰帶在1980-1990年代是被用來幫助減重,在之後的30年間,女性愈來愈想要更快速的減重,於是束腰帶市場就是利用這個點賺錢,不斷賣給女性錯誤的期待.而馬甲塑身衣的重點不是在減重,它是要強調妳的身形並讚美妳的曲線.限制妳的行動並對健康有害!塑身類的服裝在16世紀開始出現時,穿著的主要目的是要維持挺直的姿勢;直到1800年代,它們才成為女性時尚流行必備的一環,變得更緊、更壓縮束縛.馬甲塑身衣讓許多女人生活更辛苦,限制她們無法舒服移動或坐著,甚至阻礙基本功能像是吃飯和呼吸.關注美麗的部落客Lawrence已經穿了一年的束腰帶,束腰帶讓她非常不舒服而且很痛,當脫掉的時候,她會呼吸短促且胃痛.她沒有察覺身形有任何改變,只有當穿著的時候會有效果,一旦脫掉,腰部就會回到原形.多數人的看法會認為它是讓人痛苦的設計,要壓迫女人的身體.束腰帶會勒得你呼吸困難、讓你的器官被壓縮.除了身體不適和疼痛之外,她認為當你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時,也會出現情緒上的問題.營養師兼運動生理學家,同時是《身體善良》(BodyKindness)一書的作者Scritchfield表示,藉著壓縮腰部讓它變得順從是個迷思,而且還會造成危險.穿一整天如果出現皮膚摩擦或流汗,將會導致皮膚問題.有些束腰帶宣稱會提高身體溫度,讓你在健身時增加減重的效果;可是體溫升高,如果沒有喝水,你將會出現脫水症狀,更嚴重甚至會中暑.腰部是女人身體最後一個被剝削的部位對產後婦女來說,穿馬甲塑身衣是另一個讓她們心情低潮的因素.時尚評論家Franklin認為馬甲塑身衣是一個不合理的期待,它也正常化了一個觀念-讓身材回到產前的狀態會比懷孕生產更被關注.過去已經有大量聚光燈都被放在臉、唇、頭髮、胸部、大腿和屁股這些部位上,而腰部已被遺忘許久.現在這股"腰部形塑"的再流行,要求你要有想改變身體的慾望,並將自己打扮地過度女性化和高度性感化(hypersexualised).整個產業強化著女性特質的概念,並從他們所創造出的"難以達成的身體"之中賺取大把鈔票.編譯來源:TheGuardian(2019.06.27)
+ read more
含糖飲料可能導致癌症!
2019.07.12
含糖飲料可能導致癌症!
最近一份法國研究表示,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研究團隊推測,血糖對身體的影響可能是罪魁禍首.不過,專家們認為還需進行更多的研究.含糖飲料指的是?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含糖量超過5%的飲料,包括純果汁、氣泡飲料、奶昔、能量飲料及加糖的茶或咖啡.該團隊也研究了使用零卡路里人造甜味劑的飲料,但發現與癌症無關.癌症風險有多大?研究中每1000人就有22例癌症.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他們每天喝100毫升的含糖飲料(1/3罐的易開罐),癌症風險增加18%(4例癌症),亦即每5年1000人中就會產生26例癌症.在9年的追蹤裡,該研究發現了2,193例癌症,693例是乳腺癌,291例是攝護腺癌,166例是結腸直腸癌.到底是什麼增加了癌症風險?和肥胖有關嗎?肥胖是一些癌症的主要原因,而喝含糖飲料過量容易使體重增加.然而,該研究指出,這並不是全貌.喝過多含糖飲料導致的肥胖和體重增加肯定會影響罹癌風險,但肥胖無法完整解釋兩者的關係.研究人員表示,喝含糖飲料與癌症風險的關係背後很重要的因子是含糖量,他們認為血糖是罪魁禍首.他們還指出飲料中的添加劑,如色素,也可能會增加風險.但是,研究並不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表示,研究樣本群體之間的體重和糖尿病發病率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很難提供確定的答案.研究證據明確嗎?不,這份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只能呈現相關性,無法提供確定的解釋.研究指出,喝含糖飲料最多的人(每天約185毫升)比那些喝最少的人(每天少於30毫升)有更多的癌症病例.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一種解釋,即含糖飲料可能增加癌症風險.但是,喝含糖飲料最多的人可能會有其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高鹽、高熱量飲食.這些可能是增加癌症風險的原因,而與含糖飲料本身無關.因此,研究不能說含糖飲料會導致癌症.不過,雖然這項研究無法提供明確的因果關係,但確實點出了積極減少人們攝取糖分的重要性.研究人員怎麼說?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還需要更多、規模更大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研究結果,但這些數據支持目前的營養建議及限制含糖飲料的政策.英國在2018年引入了"糖稅",含糖飲料製造商必須繳納稅款.飲料公司怎麼說?英國氣泡飲料協會表示,該研究並未證明因果關係,而作者也承認了這一點.只要均衡飲食,氣泡飲料是安全的.他們也有意識到在對抗肥胖上他們也扮演著其中一個腳色,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降低產品中的熱量及含糖量.研究怎麼做的?研究團隊對參與國家研究的10萬多名法國人進行分析,其平均年齡為42歲,79%為女性.參與者回答了在3,300種食物及飲料中他們每天吃了多少,並從2009年開始被追蹤了9年.編譯來源:BBC(2019.07.11)、HealthDay(2019.07.11)
+ read more
母乳真的那麼好?讓研究說話!
2019.07.11
母乳真的那麼好?讓研究說話!
人們常說,母乳可以讓孩子更健康、更聰明,母乳真的有這麼好嗎?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EmilyOster博士,分享了她的經驗和研究.令人沮喪的餵母乳經驗Emily說,當她有第一個孩子時,想給寶寶最好的,而身邊不斷會有人告訴妳餵母乳是對寶寶最重要的事之一.女兒出生後,她一直無法順利哺餵母乳.不斷地擠奶,想讓乳汁更多,但始終沒有足夠的母乳,即使在工作當中以及半夜都起來擠奶,依舊如此.女兒體重減輕,必須搭配使用配方奶,她感到非常沮喪.Emily的經歷並不特別、也不少見.對於某些女性來說,餵母乳很簡單、方便、美好.但對某些人來說,卻令人沮喪、痛苦和疲倦.社會不斷強調母乳的各種好處,如果一名女性無法哺餵母乳,或選擇不餵母乳,可能感受到巨大的羞恥與壓力.Emily大量閱讀關於母乳的醫學文獻,想瞭解科學證據是否支持母乳的益處.她也利用經濟學的背景,評估母乳與嬰兒發展是否有令人信服的因果關係.Emily指出,評估母乳與嬰兒發展之間的關係時,有一個關鍵因素常常被忽略,就是:母親.例如,選擇母乳哺育的女性往往有較高的教育程度,而且生活較富裕.對於母親受過良好教育的兒童來說,無論有沒有餵母乳,智商與體重的狀況都比較好.舉個例子,我們常常聽到母乳讓孩子更聰明,許多研究也指出,母乳餵養的孩子,平均智商高於沒有母乳餵養的孩子,真是如此嗎?2006年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一份論文,對5000多名兒童進行研究,有更了進一步的發現.母乳讓孩子更聰明?這份研究首先比較了5至14歲母乳餵養和沒有母乳餵養兒童的智商測驗分數.分析發現,母乳餵養的孩子比沒有母乳餵養的孩子高出約4分,這與許多醫學和公共衛生研究的發現一致.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進行母乳哺育的女性往往比沒有母乳哺育的女性受過更好的教育,並且富裕.為了降低其他因素的影響,研究人員比較相同教育和經濟程度的母親,有無哺餵母乳對兒童智商的影響.結果發現,母乳哺育兒童的智商分數仍然較高,但影響卻降低許多,分數高出約1.6分.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即使是同等教育程度的母親,母親的智商也影響測驗結果.在控制母親智商的變因後,母乳餵養兒童的智商分數僅高出0.5分,母乳餵養對智商的影響更小了.但這樣的比較可能還不夠.研究人員將同一個家庭中,有餵母乳及沒有餵母乳的兄弟姊妹進行比較.也就是對同一位母親不同哺餵情況的孩子做比較,盡可能完全控制母親的所有影響,這是一種理解母乳餵養影響更有說服力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發現,當這樣進行分析時,母乳餵養兒童的智商分數高出0.02分,基本上為零,幾乎沒有影響.這絕不是對母乳與兒童智商之間關係的唯一研究,Emily幾乎閱讀了所有相關的研究,研究品質較好的論文都指出母乳和兒童的智商之間沒有因果關聯.此外,一些對長期健康益處的聲稱,例如喝母乳的嬰兒長大比較不會變胖,並未在研究中得到支持.多數的研究內容都有缺陷,並未控制相關影響因素,無法提供有效的科學證據.不過,Emily也發現母乳對嬰兒及母親的確有些影響.例如,母乳似乎可以改善嬰兒一歲前的消化情況、降低嬰兒的皮疹,特別是對早產兒來說尤其重要.似乎也可能減少幼兒耳部感染產生的影響,並降低母親罹患乳癌的風險.媽媽需要的是支持這些對母乳餵養研究的發現有什麼意義呢?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一切都沒有反對"母乳最好"的主張,母乳對嬰兒健康似乎的確是好的.但Emily指出,關鍵在如何於詮釋母乳益處的同時,考慮到母乳哺育是困難的、複雜的,並且對某些女性可能是不切實際、無法進行的."母乳對妳的孩子有好處,所以讓我幫助你,希望餵母乳可以成為讓妳享受的過程."和"這是妳可以為孩子所做最重要的事,如果無法完成是非常不幸的,而且可能嚴重影響孩子的未來."這是兩種對於母乳好處的說詞.當然,沒有人會真的說第二句話,但在說到母乳有多好時,許多媽媽聽起來就是這樣的恐嚇.母乳哺育的爭論已經從育兒部落格和醫學文獻,發展到國家政策場域.今年4月,英國國家生產基金會主席因為基金會提供過多支持給非純母乳餵養的媽媽而辭職.她擔心的是,為各種餵養選擇的女性提供支持,可能會失去"母乳是最好的"的態度.但這樣的推論可能太過滑坡,提供更具包容性的資訊,應該能讓更多女性感到被支持與協助.Emily說,在一個女性獲得足夠支持以確定母乳餵養是否適合她們的世界中,大家都會更好.女性需要的不是推廣、宣傳,而是支持.如果她們認為餵母乳不適合,或覺得不想餵母乳,那麼使用配方奶就是支持,而不是羞恥.編譯來源:Guardian(2019.06.20)
+ read more
打從娘胎起,男性就比較承受不住壓力!
2019.07.10
打從娘胎起,男性就比較承受不住壓力!
在自然狀況下,統計新生兒出生時的性別,男嬰會略高於女嬰.但是每年性別比高或低沒有固定,並受許多不同因素所影響.近日英國醫師SebastianKraemer投書指出,英國新生兒性別比的三個高峰時間點都是社會政治環境較穩定的時期,當時出生的男寶寶都比較多.而與女性胎兒相比,在媽媽面對環境壓力時,肚子裡男性胎兒會比較不易存活.美國社會學家Armstrong在其有關壓力對懷孕有害的研究中發現:"懷孕期間婦女的其他孩子或配偶死亡"與"發生懷孕生產負面事件"有相互關連性.事實上,許多科學研究都已經顯示,懷孕婦女住在發生災難事件的地區,如:911事件、日本神戶大地震,會對其後代有重大的影響.在事件後數月內出生的新生兒,男孩與女孩的比例都會縮減.相較於他們的姊妹們,男性胎兒在母體遭遇嚴重壓力時會比較脆弱,甚至容易死亡.相反地,當媽媽如果覺得安全以及保持樂觀,她們就會比平常較易生出男寶寶.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新生兒出生的性別比呈現過三個高峰期,分別在1919、1945及1974年.這些都是社會充滿希望和凝聚力的時間點-前兩個是世界大戰結束後,而第三個則是英國與西方世界其他國家中社會不平等都處在最低水平的時刻.在1945年後的30年間性別比都相對高,直到在1980年代中期後才慢慢穩定下來,維持在1930年代之後不曾出現過的狀況.編譯來源:TheGuardian(2019.07.04)
+ read more
黃豆有益心臟?
2019.07.09
黃豆有益心臟?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可能在今年夏天會取消自1999年以來所核准的聲明:"黃豆可能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促進心血管健康".因為食藥署認為沒有明顯的專業科學證據支持黃豆蛋白質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然而現在一項新的長期研究加強了黃豆確實有益心臟的概念.加拿大研究人員仔細研讀了46個不同的實驗.他們的結論:"這些資料強烈支持原先食品藥物管理署對黃豆有益心臟健康背後的理論基礎.雖然黃豆平均只減少5%的膽固醇,但加上其他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效果更明顯.".他們認為這項審查顯示出一致、長期的心血管益處.研究人員檢視食藥署在2017年的聲明中所引用的同樣46個實驗,發現食用許多黃豆的人,壞膽固醇(LDL)和總體膽固醇皆減少,而且46個實驗皆顯示同樣的益處.這樣的一致性很重要.在一些資料的檢視中,小型實驗的分析發現黃豆對減少膽固醇有很大的效果,但樣本增加以後,效果會隨時間逐漸減少,而這樣的結果更精準.魚油就是一個例子,但黄豆則沒有改變.兩個營養專家對這個新的資料分別有自己的看法.一位紐約州註冊營養師指出黃豆對心臟的健康有適度的益處.重要的是,黃豆蛋白質可以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也要考慮其他的方法來協助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如運動、禁煙、減少壓力、維持健康的體重及定期拜訪醫師.另一位營養師則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植物蛋白質為基礎的年代,不管是否有健康的宣稱,黃豆食品用來取代較不健康的選項,如紅肉或高脂的蛋白質食物,就是對心血管有益了.這個新的分析未直接從黃豆業者接受贊助,但研究人員所接受的支援有政府、非營利和業者基金,這些企業和團體有部分是在製造或促銷黃豆等其他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編譯來源:HealthDay(2019.07.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