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人工精卵不再是科幻!!
2019.06.13
人工精卵不再是科幻!!
一直到最近之前,卵巢和睪丸是唯一可以製造精卵的過時方式,在不遠的將來,將有可能利用幾乎是身體的任何部位可以創造出生殖細胞(或稱之為配子)。   這個新科技叫做「試管精卵」(IVG),是利用肌肉、肝臟或血液細胞創造出嬰兒。目前人類的父母還沒做好準備,只在老鼠研究成功完成了這個創舉。而這項技術也產生許多我們必須開始思考與討論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如何製造「試管精卵」?誰又會想使用它? 試管精卵是身體任何部位的的細胞被逆向操作成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這些可以發展成任何種類的人類細胞的幹細胞,也可以被操作變成卵子或精子細胞。   哪些人會想使用這個技術?對因細胞缺陷或癌症治療而不孕的個人與家庭,或是經歷提早停經的女性,它提供了解方。同時也開啟許多生育的可能性,女同志們可以利用其中一個伴侶的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細胞,與另一伴侶的卵子進行受精,過程完全不用男人的參與。   目前社會缺乏討論 生殖科技新興議題的資訊不斷增加是好事,但卻未獲得應有的關注。關心試管精卵相關議題的專家強烈建議,在這項科技創造出胚胎之前,現在是時候該提高社會大眾投入這項科技的討論,形式包括進行調查、焦點團體、專家報告、專欄辯論文章等,並且大眾與管理者要開始思考這項科技會出現的倫理與法律挑戰,必須走在更前端。   衍伸許多倫理與法律議題 (1)應立法限制製造胚胎數量? 透過這個方式可能製造出大量的胚胎,但只選取的一小部分植入,這將使許多人焦慮。是不是應該立法限制一個人可以利用自己幹細胞製造胚胎的數量?試管精卵產生的胚胎該被視作和其他生殖科技或傳統方式製造嬰兒一樣嗎?   (2)現代版本優生學?胚胎面臨商品化命運? 當試管精卵和植入前基因檢測合併,將可以選擇出「最好的」那一個,更令人極度憂慮,就像是現代版本的優生學,將某些生命視為優於其他生命。一些生物倫理學家擔心,最後可能變成訴諸我們最壞的本性,對掌控的慾望與人類完美主義讓生產變成了如同工廠在大量製造。我們可預見這些過量的胚胎會被商品化的命運,與現在販售精卵的行為沒有兩樣。   (3)出現不知情非自願的父母? 這項科技由於生殖細胞可能偷偷取自不知情的個人,那這樣的「捐贈者」在法律上算是孩子的家長嗎?而國家是不是能夠保護這樣未經個人授權就被強加在身上的父母身分?   這些倫理、社會及法律難題需要的不只是專家及學者更仔細審慎考慮,社會大眾也要一起加入,與這個議題相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該在此刻開始討論這個新興科技與它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編譯來源:STAT(2019.06.05)        
+ read more
男同志在攝護腺癌治療前後應禁慾多久?
2019.06.12
男同志在攝護腺癌治療前後應禁慾多久?
英國的11位泌尿外科醫生及15位臨床腫瘤學家共同訂定了一個給男同性戀攝護腺癌患者在治療前後的房事指南,發表在利物浦的英國影像和腫瘤學大會上。   大多數癌症外科醫生不會向患者詢問他們的性行為,這意味著他們可能不會得到任何建議。但是,攝護腺癌專家表示,針對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提出具體的禁慾時間表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愛丁堡癌症中心的John Burton博士說:「這一指南對臨床醫生和接受攝護腺癌治療的人來說非常寶貴。這是早就應該做的,並解決了患者可獲得的訊息水平的不平等。」   肛交的男性患者應該禁慾多久? * 「攝護腺特異抗原」(腫瘤指標)血液檢查前一周,否則可能導致不準確的結果 * 經直腸活檢(TRUS)後兩週,否則可能導致出血,疼痛或增加感染風險 * 經過一次經會陰活檢後一周,讓瘀傷得以解決,並減輕痛苦的性交 * 根治性攝護前列腺切除術後六週,避免導致出血、疼痛及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 體外放射治療後兩個月,以降低嚴重的急性副作用、疼痛或避免導致長期併發症,如:直腸出血 * 接受永久性核種近距離放射治療(即放射性種子被置入攝護腺以殺死癌症)後6個月,以減少對性伴侶的輻射照射 *     來自英國前列腺癌協會的專科護士Catherine Winsor表示,患者和醫生經常向他們詢問這個問題。她說:「這項重要且急需的研究解決了我們支持男同性戀者能力不足之處,我們已經使用它來更新我們寫給患者的信息,讓他們在禁慾上有具體的行為方針。」     編譯來源:BBC(2019.06.10)        
+ read more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亡給付提高至400萬
2019.06.12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亡給付提高至400...
昨日,在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大會中,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支持台灣女人連線的提議,提高「生產事故救濟」給付上限,將產婦死亡救濟由200萬提高至400萬。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推動生產事故救濟多年,2016年法案施行後仍不斷關注檢討。對於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始終認為有失公允。2018年5月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檢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救濟項目及給付金額的合理性,並做必要的修正」之建言,未獲回應;同年12月於行政院性平小組會議中,建議衛福部檢討救濟金額之合理性並調整金額。衛福部於今年5月初公告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20萬元。   然而,這樣的微調還是無視給付的不合理,及缺乏對受害者的同理。因此,2019年5月甫落幕的健康行動會議,再度提出「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之建議。   昨日(11日)舉行之行政院性平會,台女連再度在大會提案檢討。蘇貞昌院長裁示,同意生產事故救濟給付額度朝增加的方向辦理,例如產婦死亡給付由最高新台幣200萬元調高至400萬元。並請衛福部設想各種狀況,減少爭議,全力辦理,如菸捐挹注經費不足,將編列預算支應。   擔任行政院性平會委員,並於會中提案之台女連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雖然一直推動救濟金額合宜的調整,但沒想到這麼快就有進展。感謝蘇貞昌院長看見女性生產的公共性,願意投注國家資源來支持。   什麼是較適當的救濟金額?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立法之初,其事故救濟金額是比照《藥害救濟法》而非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訂出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給付比「藥害救濟」高出許多,原因是,接種疫苗的人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有「利他」意涵,而使用藥物是在治療「自己」的疾病。所以當發生疫苗傷害時,就可獲得較多救濟。   產婦多是健康的人,其生育子女除了是為己,也是延續國家的命脈,更有「利他」的意義。因此,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救濟,而不是藥害救濟,才符合救濟精神!        
+ read more
衛福部應以更宏觀態度面對生產事故救濟
2019.06.11
衛福部應以更宏觀態度面對生產事故救濟
衛福部於五月中公告將修正〈生產事故救濟作業辦法〉,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二十萬元。   一手推動生產事故救濟的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政府願意調高救濟金額是值得肯定的。但仍然有失公允,而且衛福部一直將此這個法定調為「解決醫療糾紛」,令人惋惜。   生產事故救濟內容尚有修正空間 衛福部以「財源有限」限制生產事故救濟金額的討論,令人遺憾。立法之初,生產事故救濟金額是參考《藥害救濟法》因使用國家核准的合法藥物而受害,依此法給予救濟。 訂定。然而,藥害救濟的對象是使用國家核准的藥物而受害者,但使用藥物多數時候是在治療疾病,這樣的行為並沒有社會性,不該由社會承擔藥害發生的責任。產婦卻多是健康的人,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疑因疫苗預防接種而受害者,可依此法請求救濟。 的給付,才符合救濟精神。因為接種疫苗多數也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不僅具社會性,更有利他的意涵,與女性生產的意義較為接近。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主要精神不在解決醫療糾紛 衛福部在修正草案說明提到,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主要精神是「減少醫療糾紛與促進和諧關係之精神」。而且在不同場合討論此法案時,都強調解決醫療糾紛的效益。   但是,法案第一條就指出「由國家承擔女性的生產風險」才是法案的主要精神,並讓此法成為獨步全球的首例。「解決醫療糾紛」的解釋窄化、矮化了法案精神。並且,《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對象並不只限在醫療院所中生產的女性,若以「解決醫療糾紛」的方式運作,便犧牲了在家或就醫途中生產女性之權益。   台灣女人連線已將草案意見提給衛福部,期待衛福部應有夠宏觀的態度處理,以完整對孕產婦的照護。    
+ read more
社會裡結構性的性別歧視有害健康
2019.06.10
社會裡結構性的性別歧視有害健康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顯示,美國的性別不平等有害每個人的健康。   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的一位副教授Patricia Homan發展出一個新的方法來研究結構性的性別歧視,對於性別不平等對健康的影響。她的研究是測試一個社會裏系統性的性別不平等,即權力和資源結構性的性別歧視,如何影響了人們的健康。   幾十年來,我們已知性騷擾或歧視對婦女健康有傷害性的影響,但很少人知道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權力、資源、角色、機會隨著性別不平等的分配下,更廣泛的健康影響。   結構性的性別歧視在很多主要的社會機構中很明顯,如:政府和經濟;這個問題也出現在人際互動和關係中,如:婚姻、個人信仰和認同。Homan建立了具體的方法來測量美國各州、異性戀婚姻中的結構性性別歧視,並了解這對男女個人健康的影響。   Homan的研究收集各種來源的資料,有美國人囗調查和國家對年輕人的長期研究。對於超過3,300位美國成人的樣本,Homan設計了幾種方法,就社會上四種男女不平等的程度:政治、經濟、文化和身體生育,測量各州結構性的性別歧視。   測量內容包括:男女薪資差距、勞動參與和貧窮比例的性別落差、州議會男女席位比例、宗教保守派在各州的普遍程度(這與鞏固傳統性別角色和排除女人做領導者有關),以及住在沒有人工流產機構的州中婦女比例。   她發現,以州來看,結構性的性別歧視會使男女兩性的健康更不好。   結構性的性別歧視程度最高的州,如猶他、懷俄明、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奧克拉荷馬,慢性疾病的情況較高,而40至50歲之間,自稱的健康狀況和身體功能也是最糟的。這表示結構性的性別歧視,對衆人的健康有整體上的傷害。婦女居住在性別歧視高的州有健康問題的人比歧視程度低的州約多了兩倍,並且整體健康狀況也早衰了7歲。   結構性的性別歧視最低的州有馬利蘭、加州,麻州、佛蒙特和夏威夷。   公共衛生學者和國際人權組織認為,生育的選擇權和完整的生育健康照護服務的管道是基本人權,也是婦女有平等的公民權、參與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先決條件。   Homan的研究結果,提供了幾種政策上的考量。她認為美國性別不平等不只是人權的議題,也是公共健康的問題,所以性別平等的政策就是健康的政策。換言之,政策制定的目標—讓男女薪資差距縮小、增加婦女參政的席位、保障且擴大生育健康服務的管道或是促進性別平等,有可能改善社會上所有人的健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29)          
+ read more
女性在醫學學術領域代表性依然過低
2019.06.09
女性在醫學學術領域代表性依然過低
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發展雖然慢慢獲得改善,但最近有兩個研究指出,實際進展的速度可能不如預期。   醫學期刊文章 女作者比例提高不到一成 第一份研究分析2008年一月到2018年七月間,女性作者出現在醫學期刊的次數包含15個知名醫學期刊與4個一般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藥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英國醫學期刊及The Lancet)的次數。橫跨9大專科:小兒科、放射科、婦產科、皮膚科、精神科、腫瘤醫學等。 。結果顯示,在這10年間,女性作者的比例上升4.2%,其中女性為文章第一作者的比例增加了3.6%、為最後作者則增加7.8%。   研究提及,女作者發表文章的比例提高,主要是由於其他女性的幫忙,而非來自男性同儕的支持。數據顯示,當女性是文章的最後作者時,第一作者為女性的機率,比起男性為文章的最後作者,第一作者為女性的機率要高出13%。此外,女性需要花10年的時間才能成為文章最後作者,但男性僅需5年。   醫學研討會女講者比例改善情況有限 第二份研究針對美國及加拿大重要醫學研討會邀請女性擔任講者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2007年與2017年比例的變化。結果顯示,這10年間的平均比例由24.6%上升至34.1%,提高幅度同樣不到一成。   過去曾有研究統計2014年國際量子化學大會、2015年第一屆腦刺激研討會上女性講者的比例(5.1%與24%),得出了與前述類似的結果,甚至更差。   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現象背後有兩個解釋:不是醫療領域缺少女性參與者,造成女講者的缺席,就是女講者的缺席讓女性對追求醫療事業的發展感到沮喪。   過去報告也曾顯示,女住院醫師因工作表現佳而被表揚或成為全職教授的機率較低。以及與男性同事相比,她們較有可能獲得較低薪資。   「用人唯才」反使弱勢被排除在外 這兩項研究都凸顯在醫學學術領域中,女性人數過少並缺乏代表性。第二個研究的主要作者Ruzycki博士表示,在知名學術機會中增加女性與其他代表性低的群體之可見度,會提升他們的投入程度以及成為領導者和成功的可能性。   有少數人憂慮讓特定族群擁有學術機會是一種歧視的作為,認為應「用人唯才」。但Ruzycki醫學博士回應,多數瞭解平等、多元及融入論述的人都知道,強調用人唯才將會使這些弱勢群體被排除,唯有有意識地在事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將她/他們納入,才能達到醫學學術領域中的平等。     編譯來源:MD MAGAZINE(2019.05.29)、JAMA Network(2019.05.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