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對於心臟病,紅肉白肉一樣壞!
2019.06.17
對於心臟病,紅肉白肉一樣壞!
根據新最新的研究,白肉(如雞肉)和紅肉(如牛肉)對你的心臟可能一樣不好!   自從2012年一個指標性的研究發現紅肉含有高飽和脂肪會增加早死的風險,紅肉在最近幾年已被妖魔化了。   2015年癌症研究的國際機構將紅肉列在2A組:可能致癌物。   白肉一向被認為是較瘦較健康的替代,因而炒熱了家禽的消費,在此同時,漢堡和豬排的銷售量減少。   但是,一個新的研究質疑這個說法 近日舊金山大學一項研究─觀察飲食中是否含有飽和脂肪和心臟病的關係,專家發現,食用白肉和紅肉會讓血液中所謂「壞膽固醇」,亦即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升高,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飽和脂肪不論其來源是紅肉、白肉或植物,都會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研究資深作者Ronald Krauss教授指出,當計劃這個研究時,以為紅肉比白肉對血液中的膽固醇有更壞的影響,但驚訝結果並非如此─當飽和脂肪的程度相同時,其對膽固醇的影響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稱為「動植物蛋白質和心血管的健康實驗,有113位年齡21-65歲的人參與。參與者隨機分配在高飽和脂肪或低飽和脂肪的飲食組。   實驗室中的研究人員嚴謹的準備這些食物給參與者,不能喝酒、服用維他命、吃加工肉類或在研究期間改變運動的習慣。每次飲食的開始和結束都會抽取血液樣本,發現吃大量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大的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   低密度膽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顆粒有大、小之分。   有證據顯示,相較於大粒子的低密度膽固醇,小粒子的低密度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關連較大。   因為標準的膽固醇測驗主要是反映出大粒子的程度,所以,可能高估了食用多肉和飽和脂肪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在此研究之前,並沒有其他完整的研究,比較紅、白肉和非肉的飲食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   Dr. Krauss指出非肉的蛋白質,如蔬菜、乳製品和豆類對膽固醇最有益。   此研究結果同時指出,目前限制紅肉而不是白肉,不應只是基於其在膽固醇的影響。紅肉飲食所產生的其他影響也可能引發心臟病,應更仔細去探討這些影響以促進健康。   健康部門推薦每天吃的煮熟紅肉和加工製品的肉不超過70克。   國家衞生局指出,煮熟的早餐包括兩條英國香腸和兩片培根,等於130克。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6.04)        
+ read more
每天喝番茄汁護你心?
2019.06.15
每天喝番茄汁護你心?
日前有日本研究指出,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每天喝200毫升的無鹽番茄汁可以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茄紅素—使番茄呈紅色的化學物質,可避免斑塊在參與者的動脈中積聚,從而使血壓下降。   他們聲稱茄紅素的效果來自於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導致動脈硬化的有害膽固醇。並且在番茄中發現的化合物會降低小腸吸收膽固醇和肝臟合成膽固醇。     專家對研究結果持保留的態度 英國心臟基金會資深營養師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準確地呈現番茄汁的健康益處。而且日本人口可能與其他國家不同,不宜概括。此外,這項研究也沒有考慮參與者其他的飲食內容,或者他們是否以其他形式食用了番茄,而且沒有考慮可能影響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的生活習慣。   雖然如此,專家仍認同每日蔬果有助於維持健康的心臟和循環系統。   研究怎麼做的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花了一年研究481人(男184位,女287位),在這期間參與者想要喝多少番茄汁研究者都會提供。而參與者會確實記錄每天喝了多少番茄汁及任何他們注意到的健康變化。   大多數參與者每天喝了約200毫升的無鹽番茄汁。   94名有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的參與者,他們並未接受血壓治療,並在參與實驗後血壓平均下降了3%,相當於收縮壓(數值較高的血壓)降了4mmHg。他們的舒張壓(數值較低的血壓)也降了大約3mmHg。   而在高膽固醇患者中,有125人的膽固醇水平平均下降3.3%。   研究也分析了男性、女性和不同年齡組是否有差,結果發現這些人喝番茄汁的效益是相似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6.11)        
+ read more
心臟病男性沒了配偶死亡率高!
2019.06.14
心臟病男性沒了配偶死亡率高!
最新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心血管疾病存活率可能會受到性別和婚姻狀況的影響。換言之,當患有心臟衰竭、心房顫動或心臟病發作後,男女患者及不同婚姻狀態中的人們疾病死亡率存在明顯差異。   結婚提高心臟疾病存活率,對女性尤其如此 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的鰥夫比有同樣疾病的寡婦死亡風險高11%。在心臟衰竭及心房顫動方面,鰥夫的死亡率也比寡婦高。離婚男性若患有心房顫動,其死亡率比有同樣疾病的離婚女性高14%。   處於婚姻狀態中的男女若患有心房顫動,男性的死亡風險比女性高6%。   對於未婚人士來說情況完全不同。研究發現,相較於患有心力衰竭的單身女性,同樣罹患疾病的單身男性死亡風險少了13%。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喪偶或離婚的男性和單身女性可能最需要支持,以減少他們的死亡風險。   你不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心臟疾病 研究作者表示,無論你的婚姻狀況如何,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重要的是要知道你有很多支持。如果你不能請親友協助或這讓你感到不舒服,也可以向您的醫生尋求建議和支持。   了解婚姻狀況的差異如何影響男性和女性的存活率,不僅可以辨別需要額外支持的人,還有助於改善提供支持的方式。當談到幫助人們從危及生命的心臟病中康復時,僅僅關注他們的醫療問題並不一定能帶來最好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要提供全面的護理並探索其他有助於個人健康的因素,例如他們的支持網絡。   這些性別差異可能是由於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或尋求支持的意願。辨識哪些人群的結果最差,我們可以推動醫療專業人士鼓勵這些人參與團體治療,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支持網絡來應對這些嚴重的慢性疾病。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1,816,230位在2000-2014年間因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的人的資料。研究人員透過這些資料了解婚姻狀況或性別如何影響長期的死亡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04)        
+ read more
人工精卵不再是科幻!!
2019.06.13
人工精卵不再是科幻!!
一直到最近之前,卵巢和睪丸是唯一可以製造精卵的過時方式,在不遠的將來,將有可能利用幾乎是身體的任何部位可以創造出生殖細胞(或稱之為配子)。   這個新科技叫做「試管精卵」(IVG),是利用肌肉、肝臟或血液細胞創造出嬰兒。目前人類的父母還沒做好準備,只在老鼠研究成功完成了這個創舉。而這項技術也產生許多我們必須開始思考與討論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如何製造「試管精卵」?誰又會想使用它? 試管精卵是身體任何部位的的細胞被逆向操作成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這些可以發展成任何種類的人類細胞的幹細胞,也可以被操作變成卵子或精子細胞。   哪些人會想使用這個技術?對因細胞缺陷或癌症治療而不孕的個人與家庭,或是經歷提早停經的女性,它提供了解方。同時也開啟許多生育的可能性,女同志們可以利用其中一個伴侶的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細胞,與另一伴侶的卵子進行受精,過程完全不用男人的參與。   目前社會缺乏討論 生殖科技新興議題的資訊不斷增加是好事,但卻未獲得應有的關注。關心試管精卵相關議題的專家強烈建議,在這項科技創造出胚胎之前,現在是時候該提高社會大眾投入這項科技的討論,形式包括進行調查、焦點團體、專家報告、專欄辯論文章等,並且大眾與管理者要開始思考這項科技會出現的倫理與法律挑戰,必須走在更前端。   衍伸許多倫理與法律議題 (1)應立法限制製造胚胎數量? 透過這個方式可能製造出大量的胚胎,但只選取的一小部分植入,這將使許多人焦慮。是不是應該立法限制一個人可以利用自己幹細胞製造胚胎的數量?試管精卵產生的胚胎該被視作和其他生殖科技或傳統方式製造嬰兒一樣嗎?   (2)現代版本優生學?胚胎面臨商品化命運? 當試管精卵和植入前基因檢測合併,將可以選擇出「最好的」那一個,更令人極度憂慮,就像是現代版本的優生學,將某些生命視為優於其他生命。一些生物倫理學家擔心,最後可能變成訴諸我們最壞的本性,對掌控的慾望與人類完美主義讓生產變成了如同工廠在大量製造。我們可預見這些過量的胚胎會被商品化的命運,與現在販售精卵的行為沒有兩樣。   (3)出現不知情非自願的父母? 這項科技由於生殖細胞可能偷偷取自不知情的個人,那這樣的「捐贈者」在法律上算是孩子的家長嗎?而國家是不是能夠保護這樣未經個人授權就被強加在身上的父母身分?   這些倫理、社會及法律難題需要的不只是專家及學者更仔細審慎考慮,社會大眾也要一起加入,與這個議題相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該在此刻開始討論這個新興科技與它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編譯來源:STAT(2019.06.05)        
+ read more
男同志在攝護腺癌治療前後應禁慾多久?
2019.06.12
男同志在攝護腺癌治療前後應禁慾多久?
英國的11位泌尿外科醫生及15位臨床腫瘤學家共同訂定了一個給男同性戀攝護腺癌患者在治療前後的房事指南,發表在利物浦的英國影像和腫瘤學大會上。   大多數癌症外科醫生不會向患者詢問他們的性行為,這意味著他們可能不會得到任何建議。但是,攝護腺癌專家表示,針對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提出具體的禁慾時間表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愛丁堡癌症中心的John Burton博士說:「這一指南對臨床醫生和接受攝護腺癌治療的人來說非常寶貴。這是早就應該做的,並解決了患者可獲得的訊息水平的不平等。」   肛交的男性患者應該禁慾多久? * 「攝護腺特異抗原」(腫瘤指標)血液檢查前一周,否則可能導致不準確的結果 * 經直腸活檢(TRUS)後兩週,否則可能導致出血,疼痛或增加感染風險 * 經過一次經會陰活檢後一周,讓瘀傷得以解決,並減輕痛苦的性交 * 根治性攝護前列腺切除術後六週,避免導致出血、疼痛及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 體外放射治療後兩個月,以降低嚴重的急性副作用、疼痛或避免導致長期併發症,如:直腸出血 * 接受永久性核種近距離放射治療(即放射性種子被置入攝護腺以殺死癌症)後6個月,以減少對性伴侶的輻射照射 *     來自英國前列腺癌協會的專科護士Catherine Winsor表示,患者和醫生經常向他們詢問這個問題。她說:「這項重要且急需的研究解決了我們支持男同性戀者能力不足之處,我們已經使用它來更新我們寫給患者的信息,讓他們在禁慾上有具體的行為方針。」     編譯來源:BBC(2019.06.10)        
+ read more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亡給付提高至400萬
2019.06.12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亡給付提高至400...
昨日,在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大會中,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支持台灣女人連線的提議,提高「生產事故救濟」給付上限,將產婦死亡救濟由200萬提高至400萬。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推動生產事故救濟多年,2016年法案施行後仍不斷關注檢討。對於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始終認為有失公允。2018年5月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檢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救濟項目及給付金額的合理性,並做必要的修正」之建言,未獲回應;同年12月於行政院性平小組會議中,建議衛福部檢討救濟金額之合理性並調整金額。衛福部於今年5月初公告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20萬元。   然而,這樣的微調還是無視給付的不合理,及缺乏對受害者的同理。因此,2019年5月甫落幕的健康行動會議,再度提出「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之建議。   昨日(11日)舉行之行政院性平會,台女連再度在大會提案檢討。蘇貞昌院長裁示,同意生產事故救濟給付額度朝增加的方向辦理,例如產婦死亡給付由最高新台幣200萬元調高至400萬元。並請衛福部設想各種狀況,減少爭議,全力辦理,如菸捐挹注經費不足,將編列預算支應。   擔任行政院性平會委員,並於會中提案之台女連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雖然一直推動救濟金額合宜的調整,但沒想到這麼快就有進展。感謝蘇貞昌院長看見女性生產的公共性,願意投注國家資源來支持。   什麼是較適當的救濟金額?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立法之初,其事故救濟金額是比照《藥害救濟法》而非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訂出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給付比「藥害救濟」高出許多,原因是,接種疫苗的人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有「利他」意涵,而使用藥物是在治療「自己」的疾病。所以當發生疫苗傷害時,就可獲得較多救濟。   產婦多是健康的人,其生育子女除了是為己,也是延續國家的命脈,更有「利他」的意義。因此,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救濟,而不是藥害救濟,才符合救濟精神!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