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04.19
為什麼男人比女人容易死於自殺?
自殺是一個非常敏感、複雜的議題,其中包含許多原因,自殺死亡的行為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了解背後的原因。儘管如此,隨著心理健康意識的增強,公眾對潛在因素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但是,持續存在的一個疑問是:自殺的性別差異。女性更容易被診斷出罹患抑鬱症並試圖自殺,但為什麼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幾倍呢?
男性自殺率是女性的2至3倍
在台灣,近十年自殺(蓄意自我傷害)的死亡人數中,男性多為女性的1至2倍。2015年自殺首度出現在男性的十大死因中。2017年的自殺死亡率中,男性為每十萬人口22人,是女性11人的2倍。
台灣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性別比較(1997-2017)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在英國,自殺是45歲以下男性的最大殺手,每10萬人死亡15.5人,女性每10萬人死亡4.9人,男性是女性的三倍,性別差異相當明顯;而在澳洲,男性死於自殺的可能性比女性高三倍、美國則是3.5倍、俄羅斯和阿根廷則是四倍多。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嘗試自殺。例如,在美國,成年女性的自殺未遂率是男性的1.2倍。但是,男性自殺的方式卻往往較為激烈,使得他們更有可能在任何人介入之前完成。自殺方法的取得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美國,六分之一的槍支擁有者是男性,而使用槍械占自殺人數的一半以上。
為什麼男人如此痛苦?
一個關鍵因素是溝通。女性比較願意分享她們的問題,但男性傾向於沉默。主要原因在幾個世代以來,多數社會都鼓勵男人要「堅強」,不能承認他們正在痛苦中掙扎。
這通常從童年開始形成,澳洲一家提供24小時危機支持和自殺預防服務的慈善機構Lifeline執行主任O’Driscoll表示,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控制男孩不能表達情感,因為表達情感是弱者的行為。
當男性感到脆弱時,無論是對自己或朋友都不太可能承認,他們比女性有更高的防備態度。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男性的一般初級保健諮詢率比女性低32%。而根據患者是否接受抗抑鬱藥處方評估的諮詢率來看,男性比女性低了8%。
男性尋求心理健康的幫助較少,並不代表男性沒有心理上問題。但是他們比較不瞭解,壓力或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讓他們面臨更大的自殺風險。
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有導致痛苦的病症,那就不太能瞭解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美國自殺預防基金會的研究副主席Harkavy-Friedman表示,在自殺的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當時正在接受心理治療。
更危險的是,有些男人可能會嘗試「自我治療」,而不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喝酒,但這可能會加劇自殺問題。事實上,男性患有酒精依賴的機率幾乎是女性的兩倍。但飲酒會加深抑鬱症,增加衝動行為,酗酒是已知的自殺危險因素。
其他可能的風險
其他風險因素則可能與家庭或工作有關。例如,當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上升時,自殺率往往會增加,通常是在經濟衰退後的18至24個月後。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失業率每增加1%,自殺率就會增加0.79%。
不得不擔心財務狀況或失業可能會加劇任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但也存在社會壓力和身份危機的因素。男性通常企圖在經濟上取得成功,當有無法控制的經濟因素時,就變得非常困難。
也可能有螺旋效應。例如,在美國,健康保險通常與工作有關。如果一個人因抑鬱症或使用藥物而接受治療,在他們失去工作時可能就會失去這項醫療資源。
有什麼解決的方法嗎?
對於這個複雜的問題,沒有直接的解決方案。但是,有許多政策和非營利組織的計劃正在努力。
在澳洲,精神衛生和預防自殺團體正試圖改變文化。其中一項行動是「RU
OK?」這是鼓勵人們開啟對話來支持正在生活中掙扎的人。另一項行動是「肩並肩原則」,鼓勵男性在做其他事情時進行聊天,如看足球或騎自行車。總的來說,重點在於讓男性覺得談論他們的感受是可以的,並且將這認為是力量的來源。
科技的發展也帶來新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他人面前放鬆,即使是透過電話。人工智慧,例如聊天機器人,就可以和這些人進行交流並提供幫助,不用擔心被評價。
其他解決方案則可以簡單地提高自殺難度。例如,英格蘭的一座吊橋,在安裝障礙物之後,跳橋的死亡人數減少了一半。
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Harkavy-Friedman表示研究必須意識到性別差異。在生理上、荷爾蒙結構以及大腦發育和運作方式上,男女之間存在差異,但卻經常一起研究。儘管嘗試控制統計差異,但這還不夠。
不過也有令人開心的積極進展,Harkavy-Friedman指出在專業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她職業生涯開始時很難找到與自殺有關的論文,因為人們認為自殺無法預防。「現在,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現在可以談論自殺,雖然人們仍然會退縮,但他們比以前更願意對話。
她還指出政府參與的比過去還多。2018年的世界心理健康日,英國政府宣布了第一位自殺預防部長。她認為英國的自殺率下降,是因為已經拉升到國家層次。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03.18)
+ read more

2019.04.18
英國家健保局:人工流產照護服務須更符合女性需求
12日英國國家健保局(NHS)的官方顧問團體-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以及英國性與再生殖健康照護學院(FSRH)共同發布了第一份人工流產諮詢指引的草案,建議健康照護服務的專業人員、委員與提供者,應該提供更符合女性需求的人工流產服務。
更符合女性真實需求與處境的人工流產服務
指引指出,女性有權利獲得符合她們需求的人工流產程序,讓她們接受及時的評估及治療,可以在一週內預約諮詢會面,諮詢結束一週後接受人工流產。
同時,所有相關服務都應接受女性可自行判斷後尋求醫療的選項,而不是期待女性一定要先經過全科醫師的診斷這一步驟,這個情形在英國部分醫院仍然存在。而這個建議並不違反現今英國女性仍須有兩位醫師的診斷允許才可進行人工流產的規定。
所有服務也必須讓女性可以選擇要使用手術或服藥終止妊娠,若無法同時提供兩種方式供選擇,則應轉介女性至其他服務。
指引也回應了英國去年針對人工流產規定的改變,提到需讓懷孕10周以內要進行藥物人工流產的婦女可以在家中服用第二顆藥,以避免她們因從醫院回家的路程而發生流產的危險。
涵蓋避孕照護於服務中 並積極訓練專業人力
共同草擬指引的英國性與再生殖健康照護學院提到,在過去十年間,英國30歲以上女性人工流產的比率增加,可能反映出避孕的需求未被滿足,因此人工流產的服務須涵蓋高品質的避孕照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需要,相關人員應與婦女討論不同的避孕方式,並且要能提供她們被臨床證實適當的方法。
為了要落實指引建議內容,需要訓練有技術跨領域的團隊人力,提供最佳且不具汙名化的人工流產照護服務,英國性與再生殖健康照護學院及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都支持應極大化護理人員及助產士在提供人工流產服務上面的角色。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04.12)、FSRH(2019.04.12)
+ read more
/perfume.jpg)
2019.04.17
有「純淨的香水嗎」?你應該擔心香水中還有什麼嗎?
已經有很多文章提出警告,這世界充滿了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帶來癌症、神經傷害甚至更糟的結果。現在,香水被擔憂是潛在的毒藥。
因此,最近有美國知名女影星推出「純淨的香水」的產品,標榜不含「有毒」物質。
然而,只要去除所謂的有毒物質,香水就會變成「純淨的香水」嗎?純淨的意涵是什麼?
無疑地,香水的研發傾向於比現有的香水擁有更多的香味,這是一個運作上左右為難的狀況。大部分對於香水的規定聚焦於皮膚的反應,因此,製造商會尋找達到低劑量就能有高香氣的新原料,以降低皮膚的暴露量。然而,這些物質常有令人擔憂的強烈氣味。香水工業致力於平息大眾的恐懼,最後卻適得其反。
沒有任何一款香水敢主張零化學物含量,香水的所有成分都是化學物。玫瑰就像是一個虛擬的小工廠,合成了超過300個聽起來駭人聽聞的烴。顯然,不是所有的天然物對你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合成物都是壞的。
現今的憂慮圍繞在仿賀爾蒙物質。該名美國女星一系列的產品承諾沒有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一種塑化劑的化學物。它們危險嗎?它們存在於香水中嗎?有些研究已經顯示,特定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型可能會致癌或為環境賀爾蒙,其他的研究則認為風險可以被忽略。在歐盟,大部分的鄰苯二甲酸酯類不是已經被完全禁止就是朝向禁止使用的方向。在美國,鄰苯二甲酸酯類被禁止使用於兒童玩具,但未禁止於化妝品中。美國FDA的理由是它們沒有危險性,而且每年在化妝品發現塑化劑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少了。
假如這些化學妖怪越來越少被使用是事實,那麼說香水不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就像是說火腿不添加麵筋一樣愚蠢。不過,在純淨化妝品運動中,最卓越的觀念之一就是揭露完整的成分表。芳香產業長期以來都抗拒著完整呈現成分表,這件事令人無法理解,不揭露帶來的神秘會製造恐慌。這句話可能讓你很恐慌:你用的「茉莉」香水,從來就沒有傷害到一朵茉莉花。假設真是如此,「誠實點」可能是前往純淨最佳的方向。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4.09)
+ read more
/Pelvic-Mesh-Surgery.jpg)
2019.04.17
美國食藥局禁售與女性傷害有關的陰道網膜
美國衛生監管機構在在追蹤多年患者植入物受傷和併發症報告後,16日宣布禁用一種用於修復女性盆腔疾病的外科網片─陰道網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命令兩個網狀物製造商 -
波士頓科學公司(Boston Instrument)和康樂保(Coloplast)
立即停止銷售它,因為這些公司沒有證明網狀物可以長期使用的安全及有效性。其他幾家主要製造商,包括強生公司,此前都已停止製造這種產品。
但是此項禁令不適用於治療其他疾病(如疝氣或尿失禁)的外科網膜。
波士頓科學公司表示對該機構的決定「非常失望」,該公司表示「將嚴重限製女性的治療方案」。總部位於丹麥的康樂保拒絕發表評論。
該陰道網膜在2017年底在紐西蘭、澳洲已經禁用,英國在2018年初也跟進,但是今年初又解禁,但是有較嚴格的手術規範。
已有成千上萬的女性對網狀物製造商提起訴訟,這些女性提報了與此植入網膜有關的疼痛、出血和感染。在某些情況下,網狀物可能會移位,穿刺內臟或腹壁。這些問題有時需要多次手術才能將網膜移除或重新歸位。
從1990年代開始,婦科醫生採用陰道網片治療女性骨盆塌陷,這可能導致膀胱或生殖器官脫落,引起疼痛、便秘和泌尿問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02年首次批准該網用於該用途,製造商推廣網狀物作為加速患者恢復時間的方法。
但FDA收到了數千份傷害報告,並發布了一系列警告。2016年,該機構將網膜重新分類為高風險。
該機構16日表示,患有骨盆網的婦女應繼續定期檢查。如果患者沒有問題或症狀,則無需移除網狀物。FDA命令適用於通過小切口插入陰道的網狀物,而不是通過腹部插入較大切口的網狀物。
據FDA稱,美國約有八分之一的女性接受某種形式的手術來治療骨盆塌陷問題。監管機構表示,由於安全問題,近年來對其最新行動所針對的網膜的使用已經減少。
骨盆網是女性在獲得批准後很長時間內出現安全問題的最新醫療設備。去年,FDA對生育控制植入物Essure施加了嚴格的限制,這與過敏反應、疼痛和出血有關。其製造商拜耳隨後將其從市場上撤下。此前,FDA警告不要使用手術工具去除子宮肌瘤,因為它可能會無意中傳播癌症。
與市場上的大多數醫療設備一樣,FDA批准骨盆網通過監管途徑,根據與市場上已有數十年曆史的設備的相似性來審查新產品,而沒有對患者進行新的測試。
Wells
Fargo分析師Biegelsen在一份投資報告中稱,波士頓科學公司的兩種骨盆網產品在2018年產生了約2500萬美元,不到該公司年銷售額的一小部分。
編輯來源:STAT(2019.04.16)
+ read more

2019.04.17
台灣首宗HPV疫苗訴訟案 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國內首件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後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行政訴訟,日前判決出爐,認為原告符合預防接種救濟辦法所定「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無法排除」的要件,有權請求衛福部作成給付預防接種受害補償的行政處分。衛福部表示,將再研議決定是否上訴。
今日當事人Bella(化名)的家屬在立法委員林淑芬和台灣女人連線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16歲的Bella在兩年前接種HPV疫苗後,從此身體到處疼痛,天天吃藥苦不堪言,確診為「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家屬為Bella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遭衛福部以疫苗和疾病無關為由被駁回。家屬不服提出訴願,然而訴願委員會也接受審議會的見解,認為是既有疾病駁回訴願,家屬轉而告上行政法院。
家屬控訴在過程中,Bella受到的不公。衛福部僅聽取沒有為女兒診斷過的醫師之意見,就形成審議意見,後續的訴願也依審議意見駁回,令他們無法接受。
儘管法官認為Bella符合預防接種辦法所訂「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無法排除」要件,不過BELLA家屬沒有太多喜悅。因為有醫師專家說這些不良反應是心因性反應,讓家屬無法接受。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強調,目前全世界的施打情形看來疫苗是安全的,但不代表沒有少見的嚴重不良反應。人體是很複雜的,文獻或研究僅呈現一部分的事實。並且,美國已有類似案件接種者勝訴的案例,所以衛福部到底掌握了什麼真相要一直與受害者訴訟,甚至請了四個律師,令人無法理解。
立委林淑芬也認為,原本健康的孩子,在接種疫苗後發病,既然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國家機器不該一味要求受害者負舉證責任。一般民眾在缺乏專業與資源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舉證?國家應該責無旁貸保護每個接種疫苗的孩子,請衛福部高抬貴手,不要再傷害Bella和她的家人。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表示,要不要上訴需要蒐集審議小組與國健署的意見,綜整之後上呈衛福部決定。
+ read more

2019.04.16
重複的減重復胖可能傷害妳的「心」
新研究指出,一年內減掉4.5公斤(10磅)又恢復體重會增加女性心臟病的風險。正在努力減重的人應注意體重極端下降和增加都不健康。
研究作者Brooke
Aggarwal博士表示,一般認為維持健康體重有益心臟,不過持續減重是困難的,而且體重波動可能會不利於心血管健康。對心臟來說穩定很重要,與其去追逐名人吹捧的時尚,更應重視一致的、營養均衡的飲食。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參與者為485名超重女性,平均年齡為37歲,BMI指數為26。研究請他們回答除了懷孕前後,一年內減少至少4.5公斤後又恢復至原來體重的次數。73%的參與者表示至少有一次體重下降後又增重回來的經驗,次數從0至20次都有。
研究使用美國心臟學會製作的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衡量人們如何控制七種重要的心臟病風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超重及吸菸。
研究發現
有過一次以上體重大幅波動經驗的人,BMI指數回到理想區間18.5-25的可能性低了82%。並且以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衡量後,他們被評為中等健康的可能性低了51%,被評為理想的可能性低了65%。體重波動次數越多,在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中的表現越差。此外,在從未懷孕過的女性中,體重波動對整體Life's
Simple 7評估的不利影響最為顯著。
心臟學家Steinbaum表示:
「我們需要了解體重波動在哪一個生命階段對心臟病風險影響最為關鍵,以確定女性在年輕時開始節食並經歷體重波動是否不利於其心臟健康。」
「雖然這份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並且可能受到參與者回憶真實性影響,但過去我們看到當人們經歷體重波動時,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表現較差。從體重的波動可能真的可以推測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有改變。我們希望將研究延長五至十年,以確認這些結果並探討體重波動的長期影響。」
此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男性,不過過去也有研究顯示,經歷大幅體重波動的男性到了中年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3.0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