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8.11.28
無輔助分娩是女性自主性的表現嗎?
今年11月初一名美國女性試圖進行「無輔助分娩 (Free
Birth)」,在偏遠的沙漠進行六天生產後,始終無法將胎兒產出。而後決定尋求醫療救治,進入醫院後發現胎兒沒有心跳。事後發現,這名女性的子宮有感染,但在分娩前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事件被披露後,她受到強烈的撻伐,被稱為嬰兒殺手。
「無輔助分娩」是指女性刻意選擇在沒有任何醫療協助或介入的情況下下分娩。這與緊急情況(例如在前往醫院的車上)或無法獲得醫療護理而出現的無助生育不同。Free
Birth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沒有醫療器材、藥物、監測或醫護人員,有些女性還專門到偏遠地區分娩。
根據美國婦產科學院的數據,美國每年約有35,000名新生兒在家中出生,其中25%是無人照看的。雖然是很微小的數字,但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Free
Birth在美國越來越盛行,被形塑為懷孕和分娩時恢復自主權的女性運動。
但在發生前述胎兒死亡的事件後,對Free
Birth出現了激烈的爭論,相關社群媒體受到強烈的挑戰,因而關閉。
2016年的一項研究探討美國、英國、瑞典、芬蘭、澳大利亞和芬蘭進行獨立生育的女性為何選擇這種方法,研究指出女性感到助產師和醫生忽視了她們的需求,因此選擇選擇Free
Birth以抵抗生育醫學模式。部分女性認為,對於她們及其嬰兒來說,不必要的醫療或干預的風險比Free
Birth時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更大。而部分女性則認為,如果在醫院生產,她們將無法控制他們的分娩。這都顯示出對醫療過程的不信任。
目前還沒有關於全球每年發生多少次Free
Birth死亡的統計數據,據信這個數字很小但正在增長。
台灣女人健康網認為,女性對自己身體展現自主,必須是在有充分的醫療與風險訊息的背景下,不讓自己及胎兒處於危險之中,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1.13)、Buzz Feed News
(2018.11.09)、Daily Mail(2018.11.08)
+ read more

2018.11.26
懷孕時,為什麼母親的免疫系統不會排斥胎兒?
根據瑞典Linkoping大學的研究,婦女懷孕時的免疫系統會改變,但並非如先前所相信的那樣。他們發現,胸腺,一個靠近心臟的免疫系統的器官,在正常懷孕時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確保母體的免疫系統在抵抗感染的同時,也能包容胎兒。
幾十年來研究者一直在質疑,女性懷孕時,身體如何處理矛盾的產生。一方面母體的免疫系統必須調整,不會強烈排斥胎兒(基因有一半從父親來,也是部分外來的東西);另一方面,免疫系統必須提供有效保護以抵抗感染。
Linkoping大學的專家研究正常懷孕時,孕婦的免疫系統如何變化著。他們專注於在免疫調節中的小型器官「胸腺(thymus)」的角色。胸腺是促成T細胞發展成熟主要腺體。T細胞如交響樂團的指揮,決定免疫系統如何反應:要能容納身體自己的細胞,同時對付細菌和病毒等外來的異物。
除了胸腺在免疫系統中的主要角色之外,我們不知道懷孕期間其功能有否改變。目前我們所瞭解的,大部分來自於對老鼠的研究。從這些研究,我們知道,在動物裏,胸腺在懷孕時變小,分泌也下降,T細胞釋出較少。T細胞的數量減少引起免疫防護變弱,表示胎兒不會被排斥。但同様的情況會發生在人類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家調查分析56位孕婦和30位未懷孕的婦女,血液樣本中不同類型的T細胞含量。他們對於其中一個類型─調節性T細胞─特別有興趣,因為這類型的細胞可以和免疫系統裏其他的細胞互動,且預防他們攻擊身體自己的組織。
研究顯示胸腺製造出來的T細胞,在懷孕時沒有改變,但是,減弱免疫反應的「調節性T細胞」在懷孕時似乎會增加。這些結果或許能夠解釋孕婦為何會對胎兒耐受,而且同時還能維持抵禦機體感染的免疫防禦力。
這個發現對於了解某些自體免疫性疾病(人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會攻擊正常細胞)可能也很重要。有幾個自體免疫性和胸腺的功能有關聯:多發性硬化症是一個例子,腦和脊髓受到免疫系統的傷害。
研究的主要作者指出:「以前對多發性硬化症的研究已經顯示,胸腺功能受損,T細胞的數量較低。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硬化症的婦女在懷孕時,症狀會改善。」
研究團隊正計劃調查多發性硬化症婦女的胸腺功能,在病人懷孕之前、之時和之後做檢查。如此可以決定不同類型的T細胞平衡的改變是否改善了多發性硬化症孕婦的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在「過敏和臨床免疫學」的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8)
相關文章:預防流產薪曙光?
+ read more

2018.11.23
訂製嬰兒─智力基因篩檢─可以嗎?
人們可能在不久後將使用有爭議的基因篩檢技術來去除未來可能低智商的胚胎,重燃「訂製嬰兒(designer
babies)」的倫理爭議!
美國一家公司—Genomic
Prediction研發出「精神障礙」篩檢技術,且已經證實正在與人工生殖診所洽談。理論上而言,能篩檢出精神障礙就能預測智力。這一消息引發了對「訂製嬰兒」數量上升的擔憂,訂製嬰兒是父母去除了不想要的特質後產生的嬰兒。
專家表示,因為預期到胚胎未來可能發展成智力低於平均的嬰兒,因此考慮終止胚胎,這是令人厭惡的。
Genomic
Prediction現在可以提供計算出複雜疾病風險的檢測,例如心臟疾病。這類檢測比唐氏症檢測來得更複雜,因為唐氏症檢測是以檢測單一位置的DNA為基礎,而複雜疾病的風險是由許多基因決定的。該公司聲稱,他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預測胚胎未來是否會有低智力,但測試尚未被使用。
雖然該公司表示他們只會測試胚胎以找到那些處於嚴重疾病風險中的胚胎,如乳癌、糖尿病和發炎性腸症,但他們預計人們有一天會想要用來預測智商。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phen
Hsu表示,我認為人們會要求這樣做,如果我們不做,其他公司也會這樣做。
出生前的基因檢測是為了避免孩子出生時患有致命的殘疾,但有一天也可以讓父母選擇嬰兒的性別、外表和智力水平。Genomic
Prediction的新測試引發了巨大的道德困境和對「扮演上帝」的擔憂,這種困境已經醞釀了多年。
科學家於2018年4月表示他們在懷孕第八周即可透過針刺的檢測來決定嬰兒的性別。當時的專家擔心,在中國和印度等重男輕女的國家,因為性別而接受選擇性人工流產的案例可能會增加。
並且有人擔心,允許父母控制孩子的某些方面可能很快地就讓父母可以排除不影響孩子健康的特徵,如頭髮或眼睛的顏色。
反對篩檢唐氏症的人認為,包容性社會不應該試圖消滅殘疾人。「不要篩選我們」的發言人Lynn
Murray表示,如果我們認為包容性和多樣性是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那麼智商篩選的建議是不道德的,必須進行廣泛的討論。
Genomic
Predictions表示,他們不會給父母足夠的訊息讓父母可以用預測的智力水平來挑選胚胎,因為測試結果不夠準確,無法真正預測智力,但可能會指出潛在的異常值,即那些智商可能低於平均水平25分(智力為90-110)的人及精神障礙人士。
Genomic
Predictions所使用的檢測方法是分析DNA以算出多基因的風險分數,這些分數決定胚胎罹患疾病的可能性。目前已經可以對成人進行多基因條件的篩檢,但Genomic
Predictions將成為第一家在未出生的孩子身上使用這個技術的公司。
不過,有人擔心理想特徵的基因,如高智商,也可能引起科學家們無法知道的不良影響。例如,過去的研究已將這些基因與自閉症的高風險聯繫起來。
Visscher教授表示,你不知道你在選擇什麼以及這樣的選擇將帶來了什麼。但是還是有人付出了數十萬美元來複製死去的寵物,因此我相信有人會這樣做。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1.15)
+ read more

2018.11.21
生男嬰比較可能會有產後憂鬱症?
英國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生男嬰的比生女嬰的母親更會有產後憂鬱症,其可能性增達71─79%;更進一步的,比起生產無併發症,有併發症的婦女,經歷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性多了174%。
由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知到「生男嬰」和「生產併發症」(例如:難產)是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因素,這兩個新且簡易的方式應可以協助醫護專業人員指認並且治療比較可能有此症狀的婦女。
他們的研究也顯示傾向憂鬱,焦慮和壓力的婦女,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常常也會增加,但她們經歷生產併發症後得憂鬱症的可能性則減少。這可能是因為先前已認知到這些婦女的精神狀態,而已給予較多產後的協助。這個發現也表示給予婦女額外的支援和幫助,可以有效的預防產後憂鬱症。
研究專家之所以決定檢視嬰兒性別和產後憂鬱症的關係,因為已經知道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和憂鬱症的發生相關。
已有文獻記載「男性胎兒的妊娠」和「生產併發症」,兩者與發炎反應的增加有關,但和產後憂鬱症的關係,直到此項研究之前並不清楚。
既然很多憂鬱症的風險因素和起動發炎的反應有關,因此,理解其他影響發炎的因子,或許可以指認新的憂鬱症的相關因素。
這個研究的對象是296位現代、少生育且有完整生育歷史的婦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6)
+ read more

2018.11.21
配方奶與母乳一樣嗎?腸道菌群來解答!
嬰兒配方奶的研發在模仿母乳,不僅在營養方面,在腸道菌群的滋長上也一樣。這些微生物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不僅讓引起疾病的細菌無法進入、促進嬰兒的新陳代謝,還可合成維生素和氨基酸。
母乳與配方奶哪裡不同
一項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配方奶和母乳皆可以促進嬰兒消化道中類似細菌的生長,但細菌的作用卻不同,這些差異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
研究作者Dantas博士表示,配方奶製造商不斷調整成分,在引發正確的細菌混合方面非常成功。但目前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針對細菌的特性,而不是細菌在做的事情。這個研究發現細菌看起來可能是一樣的,但卻做不同的事情。
母乳在前幾日富含蛋白質,但隨後蛋白質便下降。研究人員發現,母乳喂養的嬰兒其腸道細菌群會增加某些細菌,這些細菌有能力合成體內較少的氨基酸,以補償身體所需。這些氨基酸,包括: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纈氨酸、半胱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與精氨酸。
而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其腸道中細菌所產生的氨基酸非常不同,有較少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這在配方奶中比在母乳中多),與更多的組氨酸和色氨酸(這在配方奶中比在母乳中少)。
Dantas博士表示,所有配方奶都是想研發地像母乳一樣,而他們並沒有實現這一目標。某些細菌看起來可能相似,但它們具有的遺傳潛力並不相同。不同不代表不好,但就是不同,我們必須明白這對健康的影響是什麼。
此外,許多配方奶含有糖分子類似母乳中的糖,以促進更多類似母乳喂養產生的腸道菌群,例如:能促進其中一種叫「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生長的糖。雙歧桿菌是嬰兒和兒童體內健康微生物中的關鍵組成。研究人員發現,嬰兒食用有複製母乳中糖的配方奶,相較於沒有這種糖的配方奶,會產生更多的雙歧桿菌。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他們的微生物代謝的途徑仍然與母乳喂養的嬰兒不同。
餵食大豆配方奶粉的兒童,其微生物與其他嬰兒明顯不同,也缺乏雙歧桿菌。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組合是不健康細菌群落的信號,但大豆配方奶的選擇可能是腸道不平衡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有些嬰兒在開始使用大豆配方奶之前,其雙歧桿菌就是稀少的。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60名嬰兒的樣本,研究每個孩子的腸道細菌群,確定了腸道細菌能夠合成、分解的氨基酸和其他生物分子。腸道細菌會釋放代謝副產物,影響生理功能,包括營養、發炎和消化系統健康。
此外,研究人員也分析了2009年至2011年間,來自聖路易斯地區的30對雙胞胎新生兒從出生至八個月大每月採集的糞便樣本。同時蒐集有關如何餵養嬰兒的資訊,包括嬰兒配方奶粉的品牌等。
大豆餵養的嬰兒總共收集了37個糞便樣本,其中一些是在嬰兒換成大豆配方奶粉之前採樣的。
編譯來源:
* Nature Medicine
* EureK Alert (2018.10.29)
* Infant diet and maternal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predict early
metabolic maturation of gut microbiomesAimee M. Baumann-Dudenhoeffer,
Alaric W. D’Souza, Phillip I. Tarr, Barbara B. Warner & Gautam
Dantas NATURE MEDICINE, 29 October 2018
+ read more

2018.11.20
懷孕影響抗癲癇藥物效果?
女性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可能改變藥物代謝的方式、藥物清除的速度以及藥物的整體有效性。而許多女性在懷孕期間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物,雖然安全無虞,但尚不清楚藥物的有效性是否會在懷孕期間發生改變。
來自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檢查妊娠期間相關變化是否影響抗癲癇藥物的效果,以及減少抗癲癇藥物的濃度是否會導致癲癇發作頻率增加。
這項研究對40名癲癇患者進行觀察,這些患者都計畫懷孕或懷孕不到16週,並選擇在懷孕期間持續服用抗癲癇藥物。患者每天記錄服用與錯過的藥物劑量,以及癲癇發作的數量和類型。研究人員每隔1至3個月與患者會面,評估相關情形,直至產後一年。
研究對五種常用抗癲癇藥物進行分析,包含levetiracetam(懷孕期間最廣泛使用的抗癲癇藥)、oxcarbazepine、topiramate、phenytoin和valproate。
研究發現藥物清除值在懷孕過程中有顯著變化,而不同藥物有不同的變化情形。代謝變化對levetiracetam的影響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並且在懷孕中期(懷孕4至6個月)和懷孕晚期藥物清除值仍然提高。相比之下,oxcarbazepine和topiramate在妊娠中期開始有較高的清除率。這個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如果藥物清除值增加,患者可能必須服用更高劑量或更頻繁服用藥物。
研究作者Paula E.
Voinescu博士表示,這個研究是對懷孕不同階段抗癲癇藥物代謝變化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給出確保女性癲癇不發作的藥物確切劑量,並保證她和寶寶的安全。
編譯來源:Neurology、Eurekalert (2018.10.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