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不要再跟產婦說:用力!!
2017.05.03
不要再跟產婦說:用力!!
約有九成的女性在分娩時會發生各種形式的撕裂傷,有些生產造成的損害可能在幾十年間都無法察覺,嚴重時可能導致失禁與終身的神經問題。   2014年英國國民保健署醫院一份針對會陰撕裂的研究發現,在第一胎出生時發生撕裂的女性,比起沒有發生的女性,在第二次生產時發生嚴重會陰撕裂的情形多了5倍。   在2013至20414年間,英國有將近14000名女性發生嚴重的會陰撕裂,皇家婦產科學院(RCOG)與皇家助產士學院為此提出呼籲,重視生產的撕裂傷害。   Medway基金會一項由助產師主導的計畫,鼓勵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放慢速度,並且可以考慮不同的生產姿勢,成功降低了85%女性身體在生產過程中受到的傷害,並且創傷性撕裂由7%降低至1%。   Medway基金會的助產師DOT Smith女士表示,醫事人員與大眾都認為女性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力推擠,這是嚴重的迷思,「我們曾在一個月內見到22起3度撕裂傷的案例,令人非常難過。」   這項新的生產指引,並不鼓勵女性躺著生產。Smith女士說:「一直到1950年代,女性生產的姿勢是有些選擇的,例如站著、斜臥或跪著,我們支持女性選擇不同的姿勢生產。」   其他還包括,在生產過程中指導女性配合著子宮收縮呼吸,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敦促她們用力推擠。並且也鼓勵接生人員在嬰兒出現時支撐著嬰兒的重量,減少會陰的壓力。在這個計畫的過程中,所有仍然發生撕裂傷的女性,都會接受掃描,以評估是否因為腸道問題受到影響。   在台灣,多元生產的需求一直存在,然而,醫事人員與環境設施卻跟不上需求的腳步。例如,當產婦想要以不同的姿勢生產時,醫事人員是否有接受過不同接生姿勢的訓練?生產機構的環境與設施是否能符合不同生產姿勢的需求?因此「多元生產」的需求及規劃是重要的議題,亟需相關單位的重視,以提供媽媽們更舒適、自在的生產環境,並減少身體上的傷害與後遺症。     來源:Daily Mail、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 read more
低鹽反而容易高血壓?
2017.05.02
低鹽反而容易高血壓?
過去一些大型的研究以為高鹽食物造成高血壓,所以美國飲食指標推薦每天的食鹽量在2300毫克。   不過在芝加哥2017實驗生物學的會議上,發表最新有關鹽和高血壓的研究,則有不同的結論。畢竟鹽本身可以增加身體的荷爾蒙,幫助調節血壓。   波士頓醫學院的助理教授 Lynn L. Moore的研究團隊,以16年的時間追蹤2632位30至64歲血壓正常的男女。他們觀察到每天攝取食鹽2500毫克以下的人,得高血壓比以上的人多。也發現鹽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J型的曲線,表示攝取低鹽和非常高鹽的人,皆有較多得心臟病的風險,而攝取中等食鹽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   鉀和鹽一樣重要 此項研究也發現血壓最低的人,鉀和鹽攝取量最多;相反的,血壓最高的人,攝取鉀和鹽最少。而鎂和鈣攝取量較高時,也和低血壓相關,反之,攝取量較低時,則和高血壓相關。   Moore希望這項研究能幫助美國飲食指標,重新聚焦在攝取較多鉀, 鎂和鈣的食物,有助於降低血壓。另一方面,雖然減少攝取食鹽和加工食品,有助於降低血壓,但Moore以為這些人可能對鹽特別敏感,需要有低鹽的飲食。未來如果有測試對鹽敏感的方法,則有助於了解那些人需要注意。   倫敦大學醫學院的心血管教授Graham McGregor則以為這項研究會誤導。因為已有很多証據顯示,攝取很多的鹽分,導致高血壓,也是中風,心臟病和腎臟病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史達汀弊大於利?
2017.05.01
史達汀弊大於利?
史達汀的好處與副作用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甚至有專家認為透過史達汀降低壞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論點是有瑕疵的。最近,國際血管外科學會的理事長Sherif Sultan於巴西的會議上表示,史達汀弊大於利。   Sultan教授分析了許多降低膽固醇藥物的研究,他發現這些藥物的好處是建立在統計上的欺騙(statistical deception)。同時,他也提醒,過去有些研究可能因研究者受雇於藥廠而有偏誤存在。此外,他指出過去有一些研究發現史達汀會加速動脈硬化,並且服用該藥與糖尿病、白內障、陽痿、乳癌、神經受損、憂鬱、肌肉痠痛及腎/肝衰竭有關。   Sultan教授指出,人們正服用史達汀來避免健康問題,但其實,這同時也在製造災難。Sultan教授說明,史達汀的影響因人而異,大約每千人有一人受苦於視覺障礙以及出血,每百人有一人有肝臟及胰臟發炎的情形,以及每十人有一人有頭痛及肌肉痠痛困擾。他建議藥物監管者重新檢視史達汀的指引,或者最起碼不要開藥給兒童或是62歲以上的民眾,因為沒有證據支持這些人使用史達汀的效果。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前理事長Richard Thompson同意Sultan教授,並且相當擔憂特定副作用的資料被掩藏,因此認為目前迫切需要重新檢視過去的研究資料。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樣將導致百萬名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去選擇不依照醫師的建議服藥。June Raine博士說明,史達汀已經過一些大型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史達汀好處背後有堅實的基礎,並且被認為對病患是好處大於壞處的。   目前對於史達汀安全性及效果仍存爭議,但已知的是史達汀就如所有藥物一樣具有副作用,史達汀也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唯一的選擇,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影響更為深遠。此外,治療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須考量個別差異,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疑慮的民眾宜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避病方法,再決定是否服用史達汀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The Express    
+ read more
放棄代糖飲料!?
2017.04.28
放棄代糖飲料!?
美國波士頓醫學院發表在4月20日的「中風」期刊指出,糖或代糖和心血管代謝的風險有關。更驚人的是,每天喝一瓶加糖或代糖汽水的人,比一星期喝不到一瓶的人比較起來,多了三倍缺血性中風和失智的風險。   此研究分析4000位30歲以上的人,以核磁共振和認知的測驗來衡量飲料與大腦容積,思考以及記憶力的關係。然後在7年期間做3次有關飲食習慣的問卷調查,並以10年的時間追蹤,發現其中有3%的人中風,5%的人失智。   常喝代糖汽水的人傾向有糖尿病,此病也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即使沒有糖尿病,代糖飲料仍和失智相關。此一研究雖然無法建立飲料和健康的因果關係,但其結果顯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去了解,代糖飲料對身體和各種疾病的影響。   目前已有些研究指出代糖飲料和血管疾病相關,也和肥胖相關,會增加中風和失智的風險,同時也發現代糖改變腸子的細菌,也可能有負面的影響。   美國飲料協會反駁波士頓醫學院的研究結果,以為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世界衛生組織和歐洲食物安全機構皆証明代糖安全。代表低熱量飲料食品的製造商也認為研究結果並未建立因果關係,建議個人應和醫師討論中風和失智的風險。   邁阿密密勒醫學院的一個科學家以為,雖沒有足夠的證據告訴人們停止喝代糖飲料,但也無證據告訴人們代糖飲料可增強大腦功能。若轉而去喝加糖的飲料,則已有證據明白清楚其對心臓或大腦都不健康。   老年痴呆症協會的資深主席以為,健康的飲食對心臟一定好,如多吃水果蔬菜和全榖類,魚肉,雞肉,低鹽低糖,少紅肉和溶解性脂肪。對心臟有益的,同時對大腦也好。   專家們的共識,解渴最佳選項是喝水。證據已很清楚的顯示喝水有益健康。     資料來源:VDTV、HealthDay    
+ read more
史達汀弊大於利?
2017.04.28
史達汀弊大於利?
史達汀的好處與副作用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甚至有專家認為透過史達汀降低壞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論點是有瑕疵的。最近,國際血管外科學會的理事長Sherif Sultan於巴西的會議上表示,史達汀弊大於利。   Sultan教授分析了許多降低膽固醇藥物的研究,他發現這些藥物的好處是建立在統計上的欺騙(statistical deception)。同時,他也提醒,過去有些研究可能因研究者受雇於藥廠而有偏誤存在。此外,他指出過去有一些研究發現史達汀會加速動脈硬化,並且服用該藥與糖尿病、白內障、陽痿、乳癌、神經受損、憂鬱、肌肉痠痛及腎/肝衰竭有關。   Sultan教授指出,人們正服用史達汀來避免健康問題,但其實,這同時也在製造災難。Sultan教授說明,史達汀的影響因人而異,大約每千人有一人受苦於視覺障礙以及出血,每百人有一人有肝臟及胰臟發炎的情形,以及每十人有一人有頭痛及肌肉痠痛困擾。他建議藥物監管者重新檢視史達汀的指引,或者最起碼不要開藥給兒童或是62歲以上的民眾,因為沒有證據支持這些人使用史達汀的效果。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前理事長Richard Thompson同意Sultan教授,並且相當擔憂特定副作用的資料被掩藏,因此認為目前迫切需要重新檢視過去的研究資料。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樣將導致百萬名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去選擇不依照醫師的建議服藥。June Raine博士說明,史達汀已經過一些大型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史達汀好處背後有堅實的基礎,並且被認為對病患是好處大於壞處的。   目前對於史達汀安全性及效果仍存爭議,但已知的是史達汀就如所有藥物一樣具有副作用,史達汀也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唯一的選擇,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影響更為深遠。此外,治療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須考量個別差異,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疑慮的民眾宜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避病方法,再決定是否服用史達汀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The Express        
+ read more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2017.04.27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在家生好?還是在醫院生好?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有些困擾,一份最新在家生產的風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很困難,因為生產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媽媽們可能看到不同的選項,卻無法分辨其中的風險程度。一份最新研究對在家生產的風險提出說明。   生產期刊(Journal Birth)在2017年3月刊登了一項由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Melissa Cheyne副教授主導的研究。研究指出,在家分娩對部分女性來說是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47,000多筆由助產士負責接生的案例,研究人員分析了10種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包含: * 首次分娩 * 產婦年齡在35歲以上 * 肥胖 * 妊娠糖尿病 * 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 * 懷孕42週以上 * 胎兒為雙胞胎 * 臀位分娩 * 產婦有過剖腹產與陰道產的分娩經驗 * 產婦只有剖腹產經驗   研究發現,在上述高風險因子的情況下,在家生產發生胎兒子宮內死亡的機率高出8至10倍。   在美國,生產中心是醫療體系內的場所,通常有助產士、護士,有時會有醫生。生產中心通常有像家一樣的設施,目的在使生產更自然、減少醫療介入。   Cheyne副教授表示,產婦如果是併發症的低風險族群,便是在家或在生產中心生產的「良好候選人」。她們將由助產士負責接生,並有快速抵達醫院的配套安排。然而,美國專業助產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dwives)表示,不論是在家或是在生產中心生產,助產士有責任評估懷孕的風險,如果發生危險,就需轉介給醫生。   美國婦產科學會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則表示,在家生產與胎兒子宮內死亡的顯著增加、以及一些產婦受傷的風險有關聯。女性必須瞭解在各個地點生產的風險,並解瞭解有些情況發生在家中時,是無法處理的,可能會造成嬰兒或產婦死亡。毫無疑問地,對母嬰來說,醫院是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在紐約新海德公園擔任女性健康計畫門診部主管的Jill Rabin博士表示,女性有權在其分娩上做出決定,但必須是在被告知醫療相關訊息的前提下。不過,在家生產嬰兒死亡的風險是雙倍,嬰兒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風險是三倍。有鑒於此,最安全的選擇是醫院、在醫院內或醫院附近的生產中心。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實務上孕產婦高/低風險族群的評估並不容易。許多生產時發生意外的產婦,都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如在家生產時發生意外,是否能快速抵達醫院是一個問題,若因此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實屬遺憾。醫院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是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如果能營造一個「如家一般」的醫院環境,媽媽們就不會如此兩難了!     來源:Journal Birth、Health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