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2017.03.21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根據研究顯示,2015年美國青少年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每千名15至19歲的女孩中僅有22.3名活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與避孕藥取得容易有關,並建議將口服避孕藥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提供給青少年和成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審查了過去幾十年來所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大量證據支持口服避孕藥以非處方藥方式提供而不是限於處方藥。   這些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各種避孕方式的懷孕風險、青少年正確使用避孕藥的能力,以及避孕藥易於取得(作為非處方藥)可能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減少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擔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Krishna Upadhya博士指出: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歲之前,提早使用避孕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的風險。我們的結論也強調,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各種避孕工具並不會導致更多的性行為,但會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Upadhya和其研究團隊指出,青少年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因此能夠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否做出明智的決定。且學生的生活相較之下較為單純,較不會遭遇到特殊情況與行為的束縛,因此青少年更可能每天按時地服用。此外,青少年避孕失敗率與成年女性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青少年約有9成的時間能正確回答關於避孕使用方式的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藥物取得的方便性有所提升後,青少年的事後緊急避孕藥(plan B)使用率有所上升,從2002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間的22%。[推薦閱讀:事後避孕藥與一般口服避孕藥有甚麼不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放寬事後避孕藥服務了誰?;開放事後避孕藥好嗎?(影片)]   研究人員結論:口服避孕藥是普遍、安全和有效預防婦女和青少年懷孕的方法。 任何未來的非處方藥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受益,而且沒有科學的理由限制不同年齡的取用。   不過,這樣的建議是否能夠完全複製到台灣值得好好思考。畢竟國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醫療體制、社會文化價值與教育上都有許多差異。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執行仍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關於安全性行為的教導既不夠普及也不盡正確;貿然開放反而可能不利於良好情感關係與性別平權概念的發展(誠如本篇研究所發現,事後避孕藥使用率上升的狀況雖然可能與青少年出生率降低有關,但從社會文化與女性健康長遠的角度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仍值得質疑)。期許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能夠以人民身心健康福祉為思量此議題的出發點,首先投入更多心力提倡、重視安全性行為與性教育,其後再來考量藥品開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
割包皮好處多:性生活加分、降低感染與傳染
2017.03.20
割包皮好處多:性生活加分、降低感染與傳染
割包皮擁有悠久的歷史,對猶太教、伊斯蘭教及部分非洲部落而言,更是必行的習俗之一,大部分在新生男孩時便實施,而在某些特定文化中,割包皮甚至是男孩蛻變為男人的儀式。不過,除了文化上的意涵之外,割包皮實質上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   一項由芝加哥大學所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割過包皮後的男性不管是在床上技巧的表現,還是性愛過程中的感受,都有顯著的提升。   研究者針對360位手術後6個月及24個月的男性進行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8%的男性對於手術後狀況感到滿意,並且有95%回報他們的性伴侶也十分滿意,更有67%男性認為割包皮讓他們的性生活更美滿。研究者指出手術可顯著的降低性交中可能發生的損傷,而當性傷害可能性降低,男性於性愛中的表現自然有所提升,進而增加伴侶與自身愉悅感。   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則指出新生兒割包皮能有效降低尿道感染機率;但AAP同時也提醒割包皮並非必須,畢竟未進行手術者發生尿道感染的機率本來就小於1%,若做好完善的清潔及照料,在衛生考量上並沒有太大差異。   此外,割包皮也能有效降低60%的異性戀間 HIV/AIDS傳染,也因此被聯合國一項旨在2030年前終結AIDS的計畫列為關鍵。   雖然割包皮有許多好處,但還是要提醒各位男性動手術前先有心理準備,因為手術後大概需要4~6週的禁慾,所有的自慰和性愛都必須要避免。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Chicago、AAP、Daily Mail    
+ read more
搬重物、輪夜班影響女性生育力?
2017.03.17
搬重物、輪夜班影響女性生育力?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工作非常耗體力或是工作時段在晚上的女性,其生育能力可能受影響。   帶領研究團隊的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員Lidia Minguez-Alarcon說明,過去的研究已發現職業與生育能力相關,亦即有些職業特性可能影響女性懷孕的機會以及成功生產的可能性,但是這些研究並未具體分析代表生育能力的生理數據,因此他們計畫從女性生理數據來了解工作場所的因素是否會影響女性生育能力。   研究團隊找來473名曾尋求生育治療的女性,並檢測能反映卵巢儲備功能(ovarian reserve)的指標–所剩卵子的數量及代表生育力的卵泡刺激素水平(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卵泡刺激素水平越高代表生育力下降。此外,研究團隊從研究對象中找出曾做過至少一次體外受精的女性,共313名,並觀察他們的卵巢反應(ovarian response)–可發展為健康胚胎的成熟卵子數量。全部女性都被要求完成問卷,以了解他們的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及工作的時程,研究團隊再分析這些工作因素與卵巢儲備功能及卵巢反應的關係。   研究發現,經常搬重物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卵泡刺激素水平,但是相較於未經常提重物的女性其剩餘卵子數量較少。此外,相較於工作於日間的女性,輪班的女性有較少的成熟卵子,並且值夜班的女性其成熟卵子數量更是少。而在做過至少一次體外受精的女性中,相較於工作不耗體力的女性,工作耗體力的女性卵子數量下降了8.8%,成熟卵子數量也少了14.1%。值得注意的是,輪夜班的女性其卵巢儲備功能及卵巢反應與一般日間工作的女性的落差更是大。   研究團隊說明,輪夜班影響生育能力可能與生理時鐘被擾亂有關,而經常做耗體力的工作可能干擾女性身體分泌促進卵子成熟的荷爾蒙。不過,研究團隊提醒,這些數據下降不代表女性無法生育,而是可能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受孕或是需要接受體外受精等治療方法。最後研究團隊說明,其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尚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但仍建議計畫懷孕的女性盡量避免搬重物及讓生理時鐘受影響。   資料來源: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 read more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2017.03.16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膽固醇表現不同於年長者,以相同方式檢測其疾病風險可能造成低估。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Bradley Collins主持的研究團隊,針對45歲以下的男性及5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追蹤,共分析了800多份醫療紀錄,他們全部都因心臟疾病而被治療過。   研究分析顯示,這些有心臟疾病的年輕患者,比起擁有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俗稱壞膽固醇),更多人擁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具體而言,90%的男性及75%的女性被發現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判斷是否要開立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給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而由於他們發現過去用來計算心臟疾病風險的傳統方法,可能低估了年輕患者的風險,因此最終他們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年輕心臟疾病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   研究團隊現已計畫進行後續的研究來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是否也能預測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以及了解在這群研究對象中是否有基因的因素在影響他們的表現。最後,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尚處初步研究階段,待經同行評審後才能做出確定的結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健身房是最好的運動場所嗎?
2017.03.15
健身房是最好的運動場所嗎?
 根據2016年英國健身行業狀況報告,在英國,每七個人中有一個人是健身房的會員。不過,比起非健身房會員,這些人有比較投入運動嗎?   Plos One期刊提出一份研究,比起沒有加入任何健身俱樂部的人,健身房會員的活動多出14倍,他們每週平均多做6小時的運動。這讓他們有較低的心律、較小的腰圍、較好的心血管健康狀態、肺功能與肌肉質量,他們久坐的情形也較少,男性與女性的結果類似。此份研究的對象包含405人,年齡在30至64歲之間。   研究的主要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運動學與營養學系的Elizabeth C Schroeder表示,健身房成員有更多的機會做肌力訓練,這可加強肌肉、降低血壓並提高代謝率。   然而,這項研究只是顯示健身房會員資格和做更多運動之間的關聯;活躍的人更有可能加入健身房,同時,具有健身房會員資格的人更有可能去運動。不過,在研究中也提到,和健身房會員做一樣多運動的非健身房會員,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降低是類似的。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運動,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好處。   另一方面,亦有其他研究提出,在戶外運動有不同的益處。戶外活動可以提高維生素D、減少緊張和抑鬱,使人感覺更有朝氣。比起去健身房,戶外運動會讓人更覺愉快。   來源:theguardian、Plos One、NCBI    
+ read more
二手糖?透過母奶餵給寶寶的糖分
2017.03.14
二手糖?透過母奶餵給寶寶的糖分
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所進行的最新研究指出,母乳中所含的果糖可能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   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   初步證據顯示當每毫升母乳中有一微克果糖的增加,將和嬰兒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增加相關。此外,此篇研究也指稱沒有其他變數顯示與嬰兒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包含母親懷孕前的體重、脂肪和其他所有母乳成分。   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的飲食;包含所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   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   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而嬰兒或孩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若攝取過高劑量的糖份,亦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是終生的健康問題,包含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   嬰兒該攝取的是健康、天然及對於成長發展有益處的糖份,比如乳糖。「包含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處的,但這些好處卻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之前已有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而我們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有多危險。」Goran指出。   最後,Goran建議母親:「懷孕及哺乳期間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而未來則會更深入研究果糖如何確切影響孩童日後發展。   資料來源:Nutrient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