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2016.06.06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許多人都相信: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對心血管比較健康;因為植物性食用油當中富含亞油酸,會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動脈壁脂肪囤積,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使壽命延長。但是日前一項回顧性研究結果挑戰了這個大家所熟知的保健觀念。   如果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的觀念從何而來,會發現最初其實是許多隨機控制研究顯示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量;其後又有觀察性研究證據指出膽固醇濃度若升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因此我們由這兩個研究結果得出了現在我們所相信的結論。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隨機控制試驗直接證實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為直接探討這個問題,找出一項45年前執行的研究,研究名稱為the 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MCE)。該研究參與者來自精神機構及療養院,追蹤4.5年。MCE在當時是樣本量最大,且可能是最嚴格控制執行以植物性食用油取代飽和脂肪的研究,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在參與者過世後仍調查其心血管疾病狀況的研究。   然而,該研究結果雖然顯示攝取亞油酸以取代飽和脂肪者的膽固醇降低了,但其存活率並沒有獲得改善,反之卻擁有更高的死亡風險。除了MCE研究之外,研究團隊還檢視另一個Sydney Diet Heart(SDH)研究,該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者,心血管疾病死亡數較高。   研究團隊因此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過去研究並不支持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膽固醇也同時會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的觀念。我們該思考並關注目前我們對於膽固醇、飽和脂肪與亞油酸的觀念可能未必正確,同時,這些未被發表的研究結果可能會使得許多類似的研究發現被隱藏起來。最後,由此研究我們該得到的訊息是,我們應該聰明地選擇我們的飲食,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該吃過量。   資料來源:BMJ    
+ read more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2016.06.02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生物醫學研究都有性別偏差問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嘗試改變這偏差現象,希望在生物醫學的最早研究階段都可以做到性別平衡,現階段至少希望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所贊助的計畫,要求必須同時將雄性與雌性的動物納入生物醫學研究中。   1990年晚期,研究者擔憂由於女性有懷孕的可能性,將女性納入藥物實驗中,將會胎兒畸形,因此實驗中的藥物一向只以男性做為實驗對象,動物實驗也遵從著這樣的模式。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主任Dr.Janine Clayton表示,一個以男性為主的藥物研究,卻將其結果套用於女性身上,在科學上是不適當的。因此,美國健康研究院與國會修正這個問題,要求所有的人體實驗都要納入男性與女性。   現今,雖然女性與男性都會參與人體實驗(至少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贊助的計畫是如此),但依然存在女性的藥物不良通報數遠高於男性的現象。在NIH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特定時間下架的10個藥物中,有8個藥物會讓女性有更嚴重的副作用。   Clayton主任認為,問題可能就是出在動物實驗階段未納入女性,所以無法得知女性服用藥物的經驗。在目前的動物實驗中,有80%的藥物研究僅有作雄性老鼠實驗,而老鼠實驗的結果將會影響對人體的實驗設計。   研究者不僅會因為其性別盲而忽略雌性動物研究的重要性;有些研究者認為,由於女性的賀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因此應該被排除在實驗之外,然而,女性荷爾蒙是否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到現在還是有爭議。有些例子則會以雄性動物容易打架,會影響實驗結果、或是雄性動物必須單獨放置於獸籠中為理由而被排除在外。   就算是同時將雄/雌性動物列入實驗,也會發生沒有做性別差異分析報告的情形。   Clayton主任表示,研究者錯過了早期關於醫藥如何影響不同性別的變項,因此,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在今(2016)年1月25日制定了一項政策,要求所有由NIH所贊助的實驗計畫,在有脊動物實驗時必須納入不同性別的動物,以了解男性與女性的生理。   當這個政策公告時,許多人雖然表示將雌性動物納入動物實驗是正確的,但如果目的是想要了解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僅規範動物實驗是不夠的,哈佛大學Richardson教授表示,NIH投注了1千萬美金將焦點放在所有實驗都要納入性別,包括動物實驗,但如此做恐會讓科學家忽略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北美,女性比男性服用更多藥物,比較常去看醫師,且女性對於身體的不舒服也比較敏感,比較願意報告,如果今天我們要知道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研究以瞭解不同性別的行為對於健康的影響。   加拿大免疫學者Ritz也表示,在很多實驗中,我們直覺會將男/女作比較,但我們不應該將這種差異直接認定就是生理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雄性動物通常都離群索居,而雌性動物則偏好群聚,尤其是在動物身上,我們常會忽略他們之間的社交動態,而單純從生理來解釋。   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神經科專家Voskuhl則表示,老鼠研究無法完整呈現人類為何男女的健康狀態會有所不同的複雜因素,除了人類自身之外,我們無法期待一個完美的模型來研究人類。但在很多例子中,動物實驗可以揭露人類不同差異重要發現。   例如: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研究中,多以雄性動物實驗為主,所以沒有關於性別差異的報告出現,然而當開始用雌性動物做實驗後,研究者開始了解疾病進程的性別差異,這對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之女性患者有很大的助益,包括女性賀爾蒙可能會幫助減緩症狀;同樣在對於「疼痛」的研究中,由於對不同性別的動物做實驗,讓研究者發現雄性與雌性動物是透過不同的細胞與迴路來傳送疼痛,若可以套用在人類身上,則目前我們所研發出來的止痛藥不是對相較於男性,女性比較沒有效果,而是對女性來說完全沒有用,且當我們檢視止痛藥物的人體試驗結果時,面對只有一半的受試者有用的數據時,可能會做出整個放棄這個藥物的決定。   資料來源:NIH、NPR    
+ read more
2016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2016.05.27
2016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各縣市(包含離島)的婦女團體代表們於今日(5/27)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一年一度的「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在上午的會議中,婦女團體代表們首先與中央及地方衛生單位就各項婦女健康議題-包括女性用藥安全、子宮頸癌篩檢、HPV疫苗、醫學美容等-的現況、政策制定或改善方向進行討論。   而針對今年度的會議主題「女性心/血管健康」,台女連常務理事黃淑英分享了台女連於今年初所舉辦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以及與各縣市婦女健康網絡團體成員合辦的「心/血管健康講座」;並由台女連執行秘書陳苡安報告心/血管健康認知的調查結果。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們亦分享了今年響應「為女著紅」的感想及對未來串連活動的期待與規劃,並共同就女性心/血管健康之宣導給予政府建議。最後,為提供政府保障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政策建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就今年度主題一同擬定了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團體代表與立法委員林淑芬連袂拜會衛福部,說明今年行動會議之結論,並遞交行動宣言予衛生福利部。在衛福部呂寶靜次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願盡力配合實現各點宣言;並且表明會從醫師教育著手,再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以營造具備性別意識的醫學領域。   以下為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宣言:   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 行動宣言 心/血管疾病是台灣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近五年(98-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更上升了近20%,但是長期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並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對待女性;政府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程度遠不及婦癌。事實上,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婦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3-4倍;國際上已有多篇研究證實因為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有性別的差異;而女性也因特殊的生命經驗如更年期、懷孕以及某些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乳癌、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和男性有不同的疾病風險,因此世界心臟學年會在2014年就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了提昇女性對心/血管健康的認識及警覺,台灣女人連線製作具性別觀點之心/血管健康的懶人包及衛教單張,放置於網路宣導,並同時在各地舉辦「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座談會(10場)。此外,為了引起廣大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我們亦響應國際上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行動,於今年3月11日(每年3月的第2個禮拜五)舉辦「為女著紅日」,結合政府、企業、醫學及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於當天穿上紅色衣飾,表達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並獲得廣大的回響。 為了解女性對心/血管疾病的認知,此次行動亦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台灣女性對於心/血管健康的認知顯然不足:6成女性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了解不完整,半數以上女性不知道血壓標準值及未定期測量血壓;二、台灣女性缺乏心/血管疾病的性別意識:6成不知道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具性別差異,近一半女性不知道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之功能,8成不知道糖尿病患者中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男性高;三、政府宣導效果不彰:近年來政府雖加強宣導女性腰圍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觀念,仍有近4成女性無此認知;更令人擔憂的是,因政府多年來強力宣導婦癌篩檢,影響女性普遍地誤認為婦癌死亡率較女性心/血管疾病高,使女性輕忽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綜上,女性對心/血管健康的認知及性別意識不足,且政府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宣導不夠,將嚴重危害女性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我們要求政府: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 響應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的「為女著紅」。    
+ read more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2016.05.26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現在是塑膠的時代,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塑膠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電、家具、文具還有各種容器-特別是承裝食物或飲品的容器-都由塑料製造而成。儘管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塑膠有害人體健康,但塑膠製品仍無處不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時常引用瓶裝水,使嬰兒出生前就暴露在一個普遍使用塑料的生長環境下,會造成而且增加其童年時的肥胖風險。   在塑膠製物品中有一種常見的化學成分叫做雙酚A(BPA),這像廣泛使用的化學成分可見於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寶特瓶裝水、金屬的食品罐和發票收據的紙張。BPA同時也是影響人體內分泌的干擾物質。   研究團隊蒐集了369對母子女的從懷孕期到孩童期尿液樣本,並追蹤紀錄孩童5歲與7歲時的脂肪質量指數(Fat Mass Index, FMI;一項計算身高、體脂率與腰圍而得的數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讓胎兒暴露在使用BPA的環境中,會增加其高脂肪質量指數的風險。研究中高達94%的婦女以及其學齡孩童的尿液檢測都顯示體脂肪增加。同時,暴露在高濃度BPA下的兒童有較高於同儕平均體重的肥胖跡象。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主持人Lori Hoepner說明,BPA會改變孩童的新陳代謝,導致他們在成長初期就形成肥胖的細胞。本次的研究以測定兒童體脂肪的方式進行,不同於傳統的產前測量,也不只考慮身高、體重,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出BPA導致了發育中的肥胖。同時,本篇研究也顯示BPA和體脂肪以及腰圍之間的關係在女童中存在較高的關聯性,在男童身上則沒有顯著的關聯。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Andrew Rundle副教授認為,產前暴露於BPA中與兒童肥胖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結果顯示BPA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肥胖潛在因素。   此外,BPA也連結到其他幾個健康問題,如哮喘、注意力不足多動障礙、焦慮抑鬱、過早發育的青春期女孩、糖尿病和肥胖以及心臟疾病等。   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建議,為了減少接觸到BPA製品,應該避免食用罐頭食品以及3號和7號塑膠容器。盡量選擇新鮮或是冷凍的食品,並且使用玻璃、陶瓷或是不鏽鋼製的容器,尤其是當食物呈現在熱的、液體狀態下。台灣女人連線也提醒大家,雖然本研究提及的是寶特瓶瓶裝水,但是生活在台灣,我們特有的手搖杯飲料、便利商店飲食、小吃店文化都有可能是潛在風險噢!建議大家平時就自備水瓶,健康又環保噢!   資料來源:jour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預防乳癌從青春期飲食開始
2016.05.25
預防乳癌從青春期飲食開始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以新鮮、天然少加工的食材為主並減少食用紅肉的飲食方式有助降低癌症發生的機率。前述研究多以成人為主,但事實上有些癌症的發展是可以追朔到青春期甚至童年時期。因此,近來有許多研究者開始將焦點轉移至青少年身上。近日就接連有三個研究提到女性從青春期、成年初期到停經後的飲食會影響日後罹患乳癌的機率。   首先,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第一個研究由來自哈佛大學的Maryam S. Farvid主持,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第二期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II)中90,534位女性長達20年的追蹤資料。   分析結果指出,在青春期時蔬菜水果攝取量高(此研究定義為每天2.9份)的女性待中年時診斷出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比青春期時蔬果攝取量低(此研究定義為每天0.5份)的女性少了25%。   其中,青春期時多攝取蘋果、香蕉與葡萄;成年初期多食用橘子和羽衣甘藍的效益特別好。研究人員說明,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穩定血液中的雌激素(這與乳癌的發展之間有強烈的關聯性);同時,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如α胡蘿蔔素),作為抗氧化劑能提供最佳保護。蘋果、香蕉與葡萄富含纖維與黃酮類化合物;橘子和羽衣甘藍所富含的維他命C也是另一種抗氧化劑。   而另一方面,研究者提醒,果汁並沒有任何效益。   其次,注意脂肪的攝取 脂肪在我們的飲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提供熱量、幫助身體吸收油溶性維他命,以及幫助生長發育。注意脂肪的攝取並不是叫大家不要食用脂肪,而是要挑選好的脂肪。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最新的研究,食用大量飽和脂肪或低量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青少女在15年後可能擁有較高的乳房密度。而既有的研究已證實高的乳房密度是導致乳癌發病的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由美國國家心臟、肺與血液研究所主辦之「兒童飲食干預研究」(Dietary Intervention Study in Children)中的資料。自1988年始,涵蓋600多名8~10歲之兒童,其中有超過300名為女孩。除了在各種情況下蒐集這些孩童的飲食資料,研究人員在這些女孩25~29歲時,以核磁共振掃描來測量她們的乳房密度。   結果發現,在青春期時不健康的脂肪(即飽和脂肪)較多或健康的脂肪(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較少都與乳房密度提升的風險增加有關。在青春期攝取飽和脂肪量最多的女性其飽和脂肪量佔總熱量的13%左右,這些婦女的乳房密度平均為21.5%;而在青春期時飽和脂肪僅佔總熱量約8%的女性,其乳房密度為16.4%。而在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狀況上也可看到,攝取量少者的乳房密度較攝取量多者來得高。   雖然這次的研究尚無法證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研究人員推測,不同的脂肪可能在乳房組織形成與維持時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青春期是乳房發育的關鍵時期。   許多專家與醫學組織如美國心臟學會(AHA)都建議健康的飲食應含有約5%的飽和脂肪。而據AHA指出,飽和脂肪來自牛、羊、豬等家禽的肉與表皮、奶油、鮮奶油與起司等純乳或2%的乳製品。不飽和脂肪則可從魚類、酪梨、核桃、橄欖與液態植物油獲得。   目前研究者尚無法確知他們於女性25~29歲時所測得的乳房密度是否會維持至40、50歲(乳癌風險開始增加的年齡)。他們表明,在正式提出飲食建議之前還會進行更多的研究。   最後,控制飲酒量 來自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女性的飲酒量與其發展出乳癌和心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由Marie K. Dam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000名女性的資料,指出:與飲酒習慣沒有改變的女性相比,在5年內飲酒量每天增加2杯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風險上升了30%,但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風險則下降了20%。   不過,在5年內減少飲酒量的女性身上未看到任何顯著的風險改變。   研究者表示,由於本次的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僅能得知飲酒行為與乳癌、心臟病之間存在關聯。需要更多相關研究來找出其間的因果關係。   以上研究雖然有些因果關係尚待釐清,不過多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優質的脂肪與適度的飲酒量都是已知的健康飲食原則。如今有數據顯示青春期的飲食對成年後的健康狀況具有影響力,大家不妨將上述建議做為參考,及早開始養成健康的身體。   資料來源:The BMJ、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微光下用餐不但浪漫還有益健康?
2016.05.24
微光下用餐不但浪漫還有益健康?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新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血糖值會隨著光線的亮度增加;且顯示總體代謝會受到用餐環境所影響。   過去已有研究表明來自智慧型手機和電視的光源會影響睡眠模式。2014年亦有研究指出暴露在晨光之中可以幫助人們減肥。而今,研究人員首次以用餐過程中的光線所造成的影響為研究重點。   研究人員招募了19名健康的成年人隨機暴露在富含藍光的光源下(較亮的光)以及昏暗的燈光下四天的時間,並定時採血樣測量其血糖、胰島素、皮質醇、瘦素和生長激素。   研究結果發現,在亮光下吃早餐的受試者有較高的胰島素抗性;而那些在亮光下吃晚餐的人則有較高的血糖峰值。   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明白光線是怎麼影響新陳代謝的,但光線影響人體處理營養素的可能性,能夠幫助研究人員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   西北大學神經內科的博士後研究員Ivy Cheung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亮光下用晚餐後,胰島素無法敏銳地將血糖值恢復到基準值。這項研究結果證實我們身處的環境燈光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   西北大學神經內科的研究副教授Kathryn Reid表示:這些結果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明亮的光線照射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明亮的光線有這種效果是件很酷的事;雖然目前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但理論上來講,使用光線來操控代謝功能是可能的。」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