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12名日本女性控告HPV疫苗藥廠,反觀台灣...
2016.04.13
12名日本女性控告HPV疫苗藥廠,反觀台灣...
近日,日本有12名接種HPV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女性召開記者會,表示將於今年6月對日本政府及疫苗製造藥廠提出集體訴訟,也呼籲其他受害者出面。   HPV疫苗在日本引起的爭議早在2013年3月就開始,據當時的通報資料,接種HPV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的機率較其他疫苗高出許多;同年6月,日本政府也正式宣布要求地方政府不再鼓勵民眾施打HPV疫苗。2015年,日本名古屋市政府更針對HPV疫苗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展開罕見的大規模調查。   在日本甫傳出HPV疫苗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台灣曾有醫生於受訪時表示日本所施打的疫苗與台灣的不相同。事實上,目前有在生產HPV疫苗的兩家藥廠的疫苗,台灣都有引進;因此,「台灣施打的疫苗與日本不同」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該名醫師發表此言論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另一方面,每當國際上出現HPV疫苗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新聞時,我們的政府總會出面表示台灣並沒有這麼多不良反應的案例。而事實上,雖然衛福部確實建立了「HPV疫苗注射通報系統」,但是,這個系統並沒有跟各地方政府良好的串聯。據台灣女人連線2015年追蹤所得的資料,甚至有中央與地方數據不一致的狀況發生;而根據該年衛福部的回應:「有關公費施打縣市不良事件通報及追蹤由各縣市衛生局依權責處理」。可知目前台灣根本沒有一個整合完善、可以提供有效數據的通報及追蹤系統,更遑論能夠準確地了解HPV疫苗在台灣的施打成效以及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   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大家,雖然HPV疫苗已通過政府核准上市,許多醫療院所與機構也都鼓勵民眾施打,但其有效性與安全性在國際上也確實存有許多爭議尚待更嚴謹的觀察與驗證。接種疫苗並非是防範感染HPV或子宮頸癌發生唯一途徑,確實做到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比接種疫苗來得更為踏實的作法。   更多HPV疫苗的相關訊息請參見台灣女人健康網【HPV疫苗/子宮頸癌】專區    
+ read more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2016.04.12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死亡的女性也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過去30多年來女性心臟健康的倡議團體不斷努力讓社會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有鑑於此,學者開始探究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女性及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臟健康。   此份研究由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進行。主持人Noel Bairey Merz博士說明,依據指引,任何人若出現心臟病的症狀就應接受定期的血脂與血壓檢查,並且獲得戒菸等其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建議;因此研究以問卷方式了解女性在就診時所獲得的任何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與建議,共有1,00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及地區的女性參與。   研究結果發現,74%的女性至少有一項心臟病風險,包括:經期不規律、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脂。然而,只有16%被醫師告知可能罹患心臟病,34%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此外,對心臟病的危險及其主要症狀最缺乏警覺的女性,多屬年輕、非白種人或社經地位較低者。針對研究結果,Bairey Merz博士指出,女性最常被建議減重而非定期檢查血壓及血脂;雖然肥胖確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但是若女性僅被告知要減重,卻未被提醒有心臟病風險,甚至還被社會及醫師告知只要體重下降就會沒事,自然使得女性較不會主動做心臟檢查,同時,也使得女性獲得適當的追蹤與諮詢的機會降低。   此外,研究團隊在2015年也調查了心臟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在面對有心臟病風險的女性患者時所給予的建議,結果發現這些醫事人員傾向於將減重作為第一優先的建議,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最近亦研究發現,超過75%的女性不會討論心臟病,部分原因是女性的體重問題被過度放大,再加上社會對肥胖及過重的汙名,以致於女性容易過於專注於體重問題,而不容易看到肥胖或過重與心臟病的關係。研究認為,若要改變女性的對心臟病的迷思,就應該要給予他們具有實證基礎的建議,並改善她們對心臟病風險的認知。   目前台灣尚未有研究探討在心/血管疾病上女性主要獲得的建議為何,但是現今已經有醫事人員開始看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嚴肅性,台灣女人連線今年度也邀請到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醫師合作製作了心/血管疾病Q&A供民眾閱讀及分享,藉此讓更多女性能了解自己的風險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女性癲癇患者避孕「藥」小心!發作風險可能增加
2016.04.11
女性癲癇患者避孕「藥」小心!發作風險可能增加
患有癲癇的女性在進行生育計畫時會有一些特殊需求,對多數女性而言有效的避孕方式對女性癲癇患者來說反而不一定有良好成效。而近日,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Texas A&M Health Science Center)更發表研究指出: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口服避孕藥的主要成分-可能對癲癇患者的大腦不利。   在動物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炔雌醇引起了更頻繁且更可能不受控制的發作(Uncontrolled;此種癲癇發作持續超過30-40秒,對大腦造成永久損傷的可能性更大)。雖然此次研究非於人體上進行,但研究主持人神經學教授D. Samba Reddy博士表示,據過去的調查結果,使用賀爾蒙避孕藥物的女性癲癇患者自陳的發作次數比起未服用口服避孕藥的患者多出4.5倍。這讓Reddy博士及其研究團隊懷疑用作生育控制的賀爾蒙會影響女性癲癇患者的發作狀況;而這次的研究成果則更進一步讓研究人員確定問題來自於生育計劃中的部分避孕選項。   Reddy博士也補充,由於控制經期與懷孕的賀爾蒙能夠誘發癲癇發作(例如:許多女性癲癇患者在生理期前一週會經歷更頻繁的發作),因此女性一旦達到性成熟階段,對於癲癇發作的控制將變得較為困難。而雖然癲癇較常出現在男性身上,但是女性癲癇患者的發作頻率往往比男性患者更為頻繁,且更可能是不受控制的。   針對研究結果,Reddy博士建議育齡的女性癲癇患者在進行生育計劃時務必要與神經科醫生討論,並使用賀爾蒙以外的避孕方式,如子宮內避孕器或保險套。   最後,此研究的部分經費來自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撥款資助。   資料來源:Epilepsy Research    
+ read more
一舉兩得:乳房攝影也能看出女性心臟病風險?
2016.04.08
一舉兩得:乳房攝影也能看出女性心臟病風險?
乳房攝影檢查是幫助女性了解乳癌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來有研究進一步發現該工具可能也可以用來預測女性心臟病風險。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的Harvey Hecht教授與其團隊研究了292位沒有心臟病病史且在一年內曾做過乳房攝影及胸腔的電腦斷層掃描的女性,同時分析了他們的心臟病風險,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與吸菸習慣等。   研究發現,42.5%的女性的胸部動脈有鈣化現象,而經由胸腔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得知,有47.5%的女性的冠狀動脈有鈣化現象,這兩類女性的年齡都明顯較高且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的現象都比沒有出現鈣化現象的女性來的多。在分析可能影響冠狀動脈鈣化的因素後,發現雖然高年齡與高血壓會使冠狀動脈鈣化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多近2倍,但胸部動脈的鈣化現象則會使可能性增加3倍,並且整體來說胸部動脈的鈣化現象預測冠狀動脈鈣化的精確度達70%,亦即女性胸部動脈鈣化現象越多,越可能有冠狀動脈鈣化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臟病風險。   研究副編輯Laura Margolies博士說明,女性應在做完乳房攝影後,詢問放射科醫師胸部動脈是否有鈣化的現象,這個資訊可以提供給主治醫師,讓醫師在做心臟病風險評估時將其納入考量,看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測。但是Margolies博士提醒,任何檢測都有偽陽性的風險,並非只要有胸部動脈鈣化現象就一定代表有心臟病風險,並且對於已經被確診有心臟病的女性來說,知道胸部動脈有鈣化現象可能幫助不大。   最後,研究者說明目前他們還無法確定胸部動脈鈣化與心臟病是如何產生關係的,因此他們呼籲要有更多研究進行探討,而目前在荷蘭已經有一項樣本數達39,000人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以了解胸部動脈鈣化與心臟病的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6.04.07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目前已知有許多女性的特殊疾病如乳癌、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會影響心/血管健康,最近又有研究報告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冠狀動脈疾病之間具有高度相關。研究者建議醫事人員應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說明治療手術可能對心臟帶來的長期影響,並討論手術的利弊得失。   由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Fan Mu所主持的分析研究,以The Nurses’ Health Study ll 這項大型研究中的116,430名女性為樣本(這項大型研究自1989開始追蹤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狀況至2009年),並已排除曾被診斷患有心臟病或中風的女性。這群女性中,有51%每周至少會服用鎮痛劑2次(研究認為符合這個指標的女性未來施做子宮或卵巢手術機率高);有4.5% (5,296名)女性經腹腔鏡確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且這4.5%的女性中有21%已做過子宮切除術、13%做過雙邊卵巢切除術。   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心肌梗塞、心絞痛以及因血管阻塞而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氣球擴張術的可能性,分別是沒有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的1.52倍、1.91倍及1.35倍。再者,40歲以下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相較於同年齡但沒有患病的女性,上述三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三倍,這樣的結果即使考量了避孕藥、荷爾蒙補充療法等其他可能影響心臟病的風險依然成立。並且研究者還點出,他們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從30歲開始顯著增加,直至更年期前後才降回基本值。   此外,研究還發現,子宮切除術和卵巢切除術的頻率,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施做手術的年齡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研究者解釋,目前已知在50歲以前因手術而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比常人面對更高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臟病的風險。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常在50歲前便接受治療手術:子宮切除術及卵巢切除術,讓女性提早進入更年期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在年輕女性身上更高。   研究者說明,由於樣本都是醫療專業人員,並且樣本中未納入可能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評估的非典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或有典型症狀但未被診斷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再加上研究無法充分了解患者切除子宮或卵巢的程度,因此尚需更多相關研究來佐證。最後,此份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尤妮絲・甘迺迪・史瑞佛兒童健康與生長發育國家研究院(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研究者說明研究與產業並沒有任何關係。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 read more
簡單一個動作提升剖腹產嬰兒免疫力
2016.04.06
簡單一個動作提升剖腹產嬰兒免疫力
一般認為,自然產能為新生兒帶來一些特別的益處,是剖腹產無法達成的;像是新生兒在通過產道時所接觸到來自母親身上的益微生物群(microbiome)有益於消化、代謝及免疫系統的發展。   過去的研究指出,這種出生時的接觸,能讓新手的免疫系統認識自己人─即好菌,進而學會辨識好菌與害菌。剖腹產阻斷了新生兒與這些益生菌的接觸,失去這種教育機會,對於新生兒的健康不利。   很幸運地,近來科學家找到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擦抹媽媽產道分泌液。   據今年2月初紐約大學醫學院(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團隊的研究結果,如果在經由剖腹產所出生之新生兒的嘴、臉及身上塗抹母親的陰道分泌液,30天內他們身上的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 和Bacteroides)的數量和自然產的新生兒的相似;而沒有接觸過母親產道分泌液的剖腹產新生兒,其益微生物的量則很低。   雖然這個研究的規模很小,但卻是第一個呈現「恢復剖腹產新生兒益微生物群是可能的」的研究。對於那些必須以剖腹出生的嬰兒而言是一大福音!   資料來源:Nature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