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我們的靜止心率差異很大
2023.10.27
我們的靜止心率差異很大
根據您的醫生在年度檢查期間測量的心率,您可能會得到健康印章,或者皺眉詢問您的健康狀況。   一項新研究證實,每個人的正常靜止心率並不相同。   《PLOS ONE》的一篇新論文分析了超過92,000名運動健康智慧手環(Fitbit)佩戴者的數據,顯示平均靜止心率在每分鐘40至109次(BPM)之間。儘管並非所有這些心率都一定是健康的,但研究確實發現每個人的心率隨著時間維持穩定。有趣的是,育齡女性的心率波動最大。這可能與月經週期的心率變化有關。   此外,女性的平均靜止心率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在每分鐘78至82次的範圍內。女性的平均心率高於男性,而睡眠品質較好的人的靜止心率則較低。BMI較高的人通常心率較高。   透過運動健康智慧手環等裝置監測您的心率並了解影響心率的各種因素,可能改善您的長期健康。    什麼是靜止心率? 靜止心率(RHR)是重要的健康指標,顯示您不活動時每分鐘的心跳次數。這是一個生命體徵,可以知道我們的整體健康狀況、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我們的健康狀況以及我們的身體對運動的反應。   RHR因人而異,並且可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在測量RHR時,使用的監測追蹤器應有明確的定義和一致性非常重要,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些設備進行健康監測。   平均靜止心率是多少? 正常的靜止心率可能在60到100 BPM之間,精英運動員可能會降至40BPM。一般來說,較低的心率是心血管健康狀況較好的跡象。最近的研究顯示,心率隨時間的變化也可能暗示體內發生的其他情況。例如,一項研究根據心率的每日變化來追蹤月經週期的各個階段。   什麼會影響心率? 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心率。體力活動和運動以及氣喘、高血壓或與糖尿病相關的高血糖等健康狀況都會影響發病率。某些物質,如咖啡因和酒精,也會導致心率變化。最後,脫水和吸煙等外部因素可能會導致波動。   運動:耐力運動和瑜珈等運動可以降低靜止心率,可能對心率較高的人有益。 氣喘:由於氣喘發作時的低氧、高二氧化碳和壓力,氣喘會導致心率加快。 血壓:身體不同部位的血壓對心率影響不同:中心血壓呈負相關,週邊血壓呈正相關。 高血糖:高血糖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對於靜止心率高的個體。在社區動脈粥狀硬化風險研究中,靜止心率高的健康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靜止心率低的人高 60%。 咖啡因:咖啡因會加速心率並導致心律不整,尤其是那些飲用高咖啡因能量飲料的人。 酒精:飲酒可能會暫時提高心率,可能導致心跳過速,如果頻繁,還會導致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等更嚴重的問題。  抽煙:吸煙會使您吸入一氧化碳,減少紅血球的可用氧氣,導致心臟跳動加快以補償和輸送更多氧氣。 脫水:脫水也會影響心率,導致血壓和體溫調節出現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追蹤心率? 隨著時間的推移追蹤心率可能是有益的,因為它可以讓照護者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生活。其他研究顯示,身體抵抗感染或氣喘惡化可能會導致幾週內心率略有上升。   將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追蹤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有助於提醒醫生他們的患者正在處於何種狀態。例如,生育追蹤器的設計可能會基於每日心率變化,儘管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實現這一點。       編譯來源:Discover(2023.10.17)      
+ read more
罕見卻危險的炎性乳癌
2023.10.24
罕見卻危險的炎性乳癌
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簡稱IBC)是一種不常見的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病例的1%至5%。大部分的乳癌,患者的乳房會出現不明硬塊,但炎性乳癌沒有硬塊,癌細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引起如發炎般的症狀,跟乳腺炎類似,很可能被誤認為是乳腺炎。   炎性乳癌很少見,但它具有侵襲性、生長速度快且難以及早發現,因此瞭解身體散發出的警告訊號非常重要。   炎性乳癌 乳房不會出現硬塊 乳房攝影不到 美國癌症協會首席科學官William Dahut博士表示,炎性乳癌很棘手,因為不像許多女性所想像的那樣出現乳房腫塊。相反,這種疾病會引起發炎症狀,出現腫脹和發紅。這些症狀可能發展得很快,只需3到6個月。如果發現這些症狀,應該儘速就醫。   並且,乳房攝影可能也篩檢不出炎性乳癌。   所有確診的炎性乳癌都被認為至少已到癌症階段的第3期,因為它比其他形式的乳癌生長和擴散得更快,並且涉及皮膚。當炎性乳癌被診斷出來時,大約三分之一的病例已經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什麼狀況要小心? 當女性的乳房皮膚腫脹、超過三分之一的乳房發紅以及乳房皮膚凹陷或增厚,看起來和摸起來像橘子皮時,要警覺到可能有狀況。   其他症狀還包括乳頭凹陷;一側乳房看起來比另一側大、或感覺比另一側更溫暖、更重;乳房疼痛或發癢等。腋下或鎖骨附近的淋巴結腫脹也可能是徵兆。   其中一些症狀可能和感染有關,因此如果症狀不明顯,醫生可能會先使用抗生素治療,然後再進行更多檢查。   根據癌症協會的說法,如果出現症狀的女性未懷孕、未哺乳或已經歷更年期,應將炎性乳癌列入考慮。   接下來要做什麼? 相關診斷包括乳房攝影、超音波或MRI等影像檢查,以及乳房組織切片檢查。   如果炎性乳癌尚未擴散到乳房以外,治療通常從化療開始,然後進行手術清除癌細胞,手術後可能會進行放射治療和其他更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   如果癌細胞已擴散,則可能採用化療、荷爾蒙治療和標靶藥物等治療方式。   Dahut博士說,目前正在測試特定的藥物組合或藥物與放射療法的組合,以防止癌症復發。對於晚期疾病,包括新標靶療法在內的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中,某些免疫治療藥物已被批准用於治療炎性乳癌。   誰的風險最大?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分析,40歲以下的女性、黑人女性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然而,目前並沒有台灣的風險族群分析。       更多關於乳癌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新發現!更多與乳癌有關的基因 胸部摸到腫塊 不是乳癌就能放心?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3.10.15)      
+ read more
先吃蔬菜對健康有重大益處
2023.10.23
先吃蔬菜對健康有重大益處
你吃飯時,會先夾哪一類食物?這個問題似乎問得很無厘頭。事實上,先吃哪一類的食物學問大:和健康息息相關。   現在,科學家表示,在吃盤子裡的肉、米飯或麵食之前先吃蔬菜,對健康有好處。   有證據顯示,這種「進餐順序」可以改善血糖,讓您更減緩胃排空,長時間保持飽腹感,有助於抑制食慾,並促進減肥。   先吃蔬菜有益健康 在3月《營養》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8名日本年輕健康女性進行了先吃蔬菜或先吃碳水化合物的健康影響評估。   研究作者發現,即使參與者吃得更快,那些先吃蔬菜的人的餐後血糖(餐後血糖)和胰島素也比那些先吃碳水化合物的人低。   人們認為,用餐時,水果中的纖維可以抵消掉白米和麵食等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   此外,日本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連續兩年每餐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那些不吃碳水化合物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2016年發表在《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進行這種進餐順序的人會延遲胃排空,並增加腸促胰素(incretin)的分泌,腸促胰素是一種告訴身體已經吃飽的荷爾蒙。    更重要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在碳水化合物之前吃蔬菜可以刺激GLP-1激素的產生,發出身體吃飽的信號。Ozempic和Wegovy等重磅減肥藥就是模仿這種激素的作用,減緩消化和胃排空。碳水化合物就不會那麼快被消化,也不會那麼快地衝進血液。   阿拉巴馬州的營養師Carolyn Williams女士說:「你幾乎可以說你的蔬菜就像你自己的小減肥藥針Wegovy」。   哪一種食物富含纖維?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50歲以下的女性每天應攝取約25至28克纖維,而50歲以下的男性應攝取31至34克纖維。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應攝取約22克,51歲以上的男性每天應攝取28克。    然而,專家估計多達95%的美國人沒有達到這些門檻。   綠花椰菜、青豆、南瓜、洋蔥和青椒是一些出色的選擇。此外,全麥麵食、杏仁等堅果、豆類和豆類也含有纖維。   建議以沙拉開始用餐,並用橄欖油、堅果、其他蔬菜和少量起司調味。       閱讀更多:每天五塊水果和蔬菜「對心臟的好處相當於走 4,000 步」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3.10.16)、MDIP(2023.02.26)        
+ read more
終究不是那麼好?高密度膽固醇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2023.10.21
終究不是那麼好?高密度膽固醇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顯示,所謂「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太多或太少都可能會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   科學家對185,000名志願者進行了近17年的失憶情況發生率進行了追蹤。   結果發現,好膽固醇最高的志願者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比那些平均值的志願者高 15%。而數值最低的參與者則面臨增加7%的風險。   但這種失智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膽固醇)數值沒有關係。   好膽固醇被認為是有益的,因為大量證據顯示它可以保護心臟。它可以清除動脈中的膽固醇,並將其運送到肝臟進行分解並從體內清除,從而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   但此後的研究開始挑戰「好膽固醇越多越好」的傳統觀點。一些研究指出,血液中有過多的好膽固醇在循環會導致發炎。   有些人則認為,當好膽固醇過高時, 會堵塞動脈,從而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並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波士頓大學的新研究僅是觀察性的,無法證明是一種因果關係。   學者們承認他們的發現「出乎意料」,但是認為好膽固醇和失智症之間存在「複雜的聯繫」。   但這些增加很小,其臨床意義尚不確定。   此研究支持了一些先前的研究顯示,中年時膽固醇較高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有關   令人意外的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時招募了184,367名平均年齡70歲且沒有失智症的參與者。    兩年多來,他們填寫了有關自己行為的調查,並定期測量膽固醇。他們的健康記錄平均被追蹤九年。   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過程中,有25,214人罹患了失智症。    好膽固醇平均為53.7毫克每分升(mg/dL)。   男性超過40 md/dL、女性超過50 md/dL被認為是健康的。   最高水準的參與者超過65md/dL。在量表的另一端,最低水準分為11至41mg/dL。   研究結果考慮了其他可能影響失智症風險的因素,例如飲酒、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團隊沒有提出任何潛在的機制來解釋他們的發現。   研究作者Maria Glymour教授說:「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和低都會導致失智症風險升高,這是出乎意料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失智症和心臟病和癌症有著相似的複雜關係。」   研究人員指出,參與這項研究的人都是志願者,這意味著他們可能不具代表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3.10.04)、Neurology(2023.10.04)      
+ read more
母乳哺育與大腸癌有關?
2023.10.20
母乳哺育與大腸癌有關?
有一些新證據指出,周產期和早期生活暴露與結直腸癌(CRC)發生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嬰兒期母乳餵養是否與早期成年的結直腸癌風險有關。   最近一項調查年輕人罹患大腸癌人數激增的研究發現,曾被母乳餵養的女性似乎面臨更高的風險。   美國哈佛大學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嬰兒時期曾被母乳哺育的人,55歲前確診大腸癌的機率增加40%。研究也發現,喝母乳的時間越長,罹患早發性大腸癌的可能性越大。   與未被哺餵母乳的女性相比,被母乳哺育時間少於或等於3個月的女性,大腸癌風險高出14%。母乳哺育4到8個月的女性風險增加17%;母乳哺育9個月或以上的人的風險增加36%。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女性在55歲之前罹患高風險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了約40%。   研究也發現曾喝母乳與50歲之前罹患腺瘤的風險增加之間也存在顯著關聯。   腺瘤是結腸內壁的一種非癌性腫瘤。雖然它們本身是良性的,但通常被認為是癌前病變,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研究作者之一、哈佛大學腫瘤學家Kimmie Ng博士表示,雖然研究小組仍在瞭解這種關聯,但她認為「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是罪魁禍首。   現代飲食內容一直與多種癌症有關,垃圾食物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會透過母乳傳給下一代。   然而,Kimmie Ng博士強調「這只是一種關聯」,並提醒女性不要因此停止餵養母乳餵養,母乳對嬰兒的健康有許多的好處。   大腸癌的發生率節節上升 研究人員對母乳哺育與大腸癌之間的關聯很感興趣。因為在美國,大腸癌病例增加之前,發生率一直在下降。同樣,從20世紀初到1960年代,母乳哺育率也有所下降。然而,母乳哺育率在1990年代開始上升,這與大腸癌病例增加的趨勢一致。Kimmie Ng博士指出,1990年出生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是1950年出生的人的4倍。   全球大腸癌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並且在年輕人中盛行,研究指出,2010年至2030年間,20至34歲人群大腸癌發生率將增加90%、直腸癌發生率將飆升124%。   在台灣,大腸癌的發生和死亡人數,亦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1995年大腸癌發生人數為4,217人,2019年發生人數已超過17,000人。而標準化死亡率從1995年的每10萬人口13.3人,增至2020年的每10萬人口14.6人,上升9.8%。   一般認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若研究可追溯至生命階段早期的飲食或母親健康,將可提供更多元的分析視角。   研究怎麼做? 為了瞭解大腸癌的增加與環境變化是否有關,研究人員分析了近16萬名27至93歲女性的數據。研究團隊亦透過食物頻率問卷,調查這些女性的飲食內容。   為了排除可能導致大腸癌的其他因素,研究人員對4萬人進行訪談,蒐集了詳細的健康資訊,包括懷孕期間是否抽菸、飲酒,以及疾病、體重和身高等。 考慮所有變數後,母乳哺育仍與大腸癌有最大的關聯。       編譯來源:The Harvard Gazette(2023.10.13)、Daily Mail(2023.10.16)、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23.09.05)      
+ read more
研究發現,租屋者可能比屋主老得更快
2023.10.17
研究發現,租屋者可能比屋主老得更快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租房而不是完全擁有房屋可能會加速身體的衰老過程。   研究人員發現,與直接擁有房屋(無抵押貸款)的人相比,租房的人表現出更快的「生物老化」跡象。生物老化是由身體細胞和組織老化速度的某些生理標記(DNA 甲基化)決定的。   平均而言,這種影響僅相當於老化不到一年。即便如此,研究發現,這比失業或以前吸菸的影響更大。   此外,這種影響在私人租屋者中尤其明顯,而不是在公共住宅中。   雖然這似乎令人費解,但研究人員University of Essex 教授Amy Clair表示這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進行這項研究的英國,「社會」住房往往比私人租賃維護得更好、更實惠、更穩定。除此之外,私人租屋者的住房還面臨更多的不安全感。根據過去的研究,這種壓力可能會加速生物老化。   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健康與住房實驗室聯合主任Giselle Routhier對這項發現並不感到意外。   她認為很明顯可看出,住房環境可以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健康。在第一種情況下,暴露在含鉛油漆剝落、蟑螂或黴菌等惡劣環境中可能會導致氣喘等健康問題。   Routhier表示,在第二種情況下,生活在這些條件下的壓力—或者無法支付帳單—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損害。此外,她指出,負擔不起住房的租戶可能被迫在支付租金或去看醫生和配藥之間做出選擇。   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在其他國家進行同樣的研究,結果是否會相同。   Clair認為,無論如何,核心意義是相同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太安全、品質較低的住房與較差的健康狀況相關,因此應該成為政策介入的指標」她說。   Routhier同意並表示,「如果你沒有一個讓你感到安全的家,那麼管理你的日常生活會更具挑戰性,更別說要面對任何醫療狀況了。」   她還指出,住房不安全的最極端形式—無家可歸—眾所周知與「加速老化」有關。Routhier表示,他們可能比正常人早20年出現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例如虛弱和認知障礙。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是基於1,420名英國成年人參與的一項始於1990年代的長期研究。   參與者提供了有關他們的住房狀況以及收入、教育和健康因素(如吸煙習慣、體重和任何慢性病)的資訊。他們還提供了血液樣本進行DNA甲基化分析。   Clair的團隊發現,平均而言,與那些還清房屋抵押貸款的人相比,住在私人出租房的人的生物老化速度要快一些。這是考慮到所有其他家庭和健康因素後的結果。   Clair表示,私人租房(而非公共租房)與老化加速有關這一事實表明,住房環境本身存在影響。研究人員還發現,那些曾經拖欠租金或居住在暴露於污染或其他環境污染物的住宅中的人,也發現了衰老速度加快的跡象。   該項研究結果於10月10日在線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3.10.11)、BMJ(2023.10.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