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避孕停看聽-認識子宮內避孕器
2015.06.26
避孕停看聽-認識子宮內避孕器
每一種避孕方法都有優缺點,失敗率也各不相同,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分享了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這次要來向關心女人健康的各位介紹「子宮內避孕器」。   什麼是「子宮內避孕器」? 目前在美國,婦女主要有2種子宮內避孕器可以選擇,其一為銅製的ParaGard,其二為含荷爾蒙的Mirena 或 Skyla。前者藉由裝置上的銅線圈引發子宮發炎,使進入子宮的精子處於有毒環境,達到避孕的效果。在從事無任何防範措施的性行為之後,將其放入子宮內達12小時以上,可以達到99.9%的避孕效果,並且ParaGard可置於子宮內10-12年,在這期間持續達到避孕效果。   含荷爾蒙的Mirena 或 Skyla則會釋放能增厚子宮頸黏液的黃體酮(progestin)讓精子與卵子難以結合,並且還會使子宮內膜變薄讓受精卵難以生存,以及抑制女性的排卵。這種避孕器需於月經期間裝於子宮內,若無法於月經期間放入,就有必要藉由其他方法來避孕。   子宮內避孕器的好處與副作用: 好處: * 價格實惠 * 因免於擔心懷孕而能改善性生 * 銅製的ParaGard避孕器不含荷爾蒙,因此不會影響女性之荷爾蒙。 * 使用含荷爾蒙的避孕器可減緩經痛。 * 哺乳期間亦可使用 * 移除避孕器後,子宮恢復受孕能力之速度快   副作用: * 置入避孕器時會經歷疼痛,並且術後可能會有背痛。 * 經期間的點狀出血會持續3-6個月。 * 使用含荷爾蒙的避孕器會有3-6個月經期不規律之現象。 * 使用銅製的ParaGard避孕器時,容易經痛且經血容易過量。 * 避孕器可能部分或全部脫落 * 感染(甚少發生) * 避孕器穿透子宮壁(甚少發生)   此外,若女性在使用避孕器過程中懷孕,容易有子宮外孕、骨盆腔感染、流產及早產。   哪些女性不應使用避孕器? 雖然對多數女性來說,避孕器是安全且有效的,但是若女性有以下情況則不應使用避孕器: * 若您於產後骨盆腔受感染或過去3個月曾經人工流產 * 可能或確定罹患經由性行為感染的疾病 * 可能有懷孕 * 罹患子宮頸癌 * 罹患子宮體癌 * 正經歷無法解釋的陰道出血 * 過去曾有結核性盆腔炎或於放入避孕器時子宮穿孔。 * 對銅金屬過敏者不應使用銅製的ParaGard避孕器 * 有嚴重肝臟疾病以及有或可能有乳癌的女性不應使用含荷爾蒙的避孕器   因此在決定放入避孕器前,有必要與醫療提供者討論避孕器是否為最適合您的避孕方法,並且若您於放入避孕器之後發現您不清楚避孕器的位置、於觸摸骨盆時能摸到避孕器、經血過多和經期過長、腹部絞痛、從事性行為時疼痛或出血、有感染的症狀如發燒、打冷顫、感冒症狀、肌肉痠痛及疲憊感與可能有懷孕,請您務必立即連繫您的醫療提供者,避免情況惡化。       資料來源:Planned Parenthood、Mayo Clinic      
+ read more
男人手中的菸讓跨下的癌一再發生!
2015.06.25
男人手中的菸讓跨下的癌一再發生!
  吸菸一直是許多癌症的成因之一,但是吸菸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獲得定論。最近一篇跨國研究首次提出了證據,顯示吸菸與前列腺癌復發存在著關係;曾經吸菸與正在吸菸之前列腺癌患者在施行前列腺摘除後,癌症復發的機率是未吸菸者的2倍。   由維也納醫學大學(MedUni Vienna)及巴賽爾醫學大學(Basle University Hospital)主持的研究,以6,538位已摘除前列腺的前列腺癌病患為實驗對象。為排除其他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實驗對象皆不曾於術前接受放射治療、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並且排除由其他癌細胞轉移至前列腺的病患。在所有實驗對象中,有34%不曾抽菸、32%曾經吸菸、34%現為吸菸者。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曾吸菸者,曾經吸菸及正在吸菸者的前列腺癌摘除體積等級(RP Gleason score)、癌細胞於囊外擴展機率(extracapsular extension)、癌細胞侵入精囊機率(seminal vesicle invasion)與癌細胞於術後殘留在組織邊緣的機率都顯著較高(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並且曾經吸菸及吸菸者術後癌症復發的風險比率(Hazard Ratio)也顯著高於不曾吸菸者。此外,研究亦發現戒菸十年以後,前列腺癌復發的風險會下降。   研究發起人維也納醫學大學泌尿科Shahrokh F. Shariat主任說明,這項研究發現是告知前列腺癌症病患吸菸的負面影響的重要實證基礎,並且也建議吸菸者戒菸從來不嫌晚,即使已經有前列腺癌也需要戒菸以避免癌症復發或癌細胞擴散。   然而,Shariat也提到,此項研究乃針對前列腺癌復發是否會受吸菸習慣影響,但是對於吸菸與罹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兩者之間有清楚的關聯,但是近來的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不論如何,吸菸依然被證實會增加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European Urology        
+ read more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2015.06.24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3C產品日新月異發展快速,因擔心3C產品對孩子身心可能有不良影響,身為家長可能常花盡心思避免讓家中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沉溺於其中。根據多項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工具(如:電視、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會對健康有負面效應,美國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孩童及青少年/女每天使用時間應少於兩小時,同時兩歲以下的孩童則應避免接觸。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花過多時間坐在這些 3C產品的螢幕前,將可能使血壓、焦慮感升高,且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對身體健康有害。日前一項挪威研究針對以螢幕為主的3C數位媒體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花愈多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他們整體的骨骼健康表現愈差,但在青少女身上並沒有相同情形。   在這項研究中,主要研究者Anne Winther與她的研究團隊選擇骨骼健康這個過去少有研究且未有明確定論的主題,對961位15-17歲的青少年/女展開調查,分別在2010-11及2012-13年進行兩階段的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中被詢問包括平日在放學後及假日時使用電腦、看電視及電影的時間長度;菸酒、軟性飲料及鈣攝取狀況等與骨骼健康相關因子的資料;以及每周活動量。之後並用X光吸收儀測量參與者的骨密度,同時BMI值及體內維生素D含量資料都一併加入進行評估。   研究分析發現,青少年平日(4小時)及假日(5小時)都比青少女(3小時;4小時)花較多時間待在3C產品螢幕前,且無論男女,只要花愈多時間在3C產品上,進行其他體能活動的時間就愈少。同時,這些久坐於螢幕前的青少年,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密度也比較低,但青少女則無相同情形,青少女久坐於螢幕前,只輕微與發生股骨頸部位骨密度下降有關,研究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男女體內脂肪的分布與荷爾蒙不同所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質,卻是首個以重複測量方式來呈現青少年/女骨骼健康與久坐於3C產品螢幕前之間關連性的研究,對公共衛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密切追蹤發展。英國兒科學及兒童健康皇家學院Benjamin Jacobs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也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女應透過適度運動、限制每天待在3C產品螢幕前應少於4小時、並適度補充鈣補充品,來改善骨骼與整體健康。       資料來源:BMJ Open期刊      
+ read more
年齡不是問題?學者籲重視年長女性的子宮頸篩檢
2015.06.23
年齡不是問題?學者籲重視年長女性的子宮頸篩檢
  近日一份回顧性的研究指出,在英國,子宮頸癌的新確診案例約有20%為65歲以上的婦女,其中約有一半左右因此死亡;相較之下,25歲以下的新確診病例則僅佔2%。美國癌症學會估計今年將會有12,900個患侵襲性子宮頸癌的新案例確診,約4,100人因此死亡。雖然子宮頸癌通常於中年女性身上發現,但仍有15%以上的案例來自65歲以上的女性。   但最近的研究卻顯示,50歲以上的女性較不可能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2013年的調查結果,過去5年內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女性年齡分布狀況為:50~54歲之間的女性有82%接受篩檢;55~59歲有76%;而60~64歲則剩下73%。   而一項由英國的「Jo’s Cervical Cancer Trust」子宮頸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研究發現:50~65歲女性未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她們缺乏與疾病、疾病成因的相關知識。約有60%的女性並不清楚子宮頸癌是因人類乳突病毒(HPV)而起,同時對於病毒的潛伏期極長,癌症病變發生的原因很可能來自於自身早期性生活。   另一方面,亦有研究指出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與未來確診為子宮頸癌的風險有關。調查發現,在65~85歲的女性中,若於50~64歲期間接受篩檢且結果為陰性,後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者佔萬分之8;而於50~64歲間未曾接受篩檢,而後被診斷出罹癌者佔了萬分之49。同時,學者發現女性在50~64歲間若3次的篩檢結果皆為陰性,便較不可能在未來20年間罹癌。 英國的學者Dr. Sherman認為,疏於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確實是年長女性確診罹癌數量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定期接受抹片篩檢確實有助於降低HPV感染發展為子宮頸癌的風險。她強調:我們當前對於子宮頸癌的觀念應該有所改變,他其實就跟乳癌、大腸癌一樣,對女性的影響深遠且會持續至老年。   雖然本篇研究著重在針對年老女性的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過,台灣女連健康網也在此提醒大家,隨著科技的發展,篩檢的方式越趨多元,除了抹片檢查外,病毒基因檢測也是預防子宮頸癌的一種篩檢方式;而不斷更新的研究數據也讓各國的篩檢指引有所變動。目前台灣的指引建議有性行為者或是年滿30歲的婦女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在年齡、施作頻率與方式等方面都仍有改進空間。   資料來源:The BMJ        
+ read more
知識就是力量!加拿大性侵預防課程成效卓越
2015.06.22
知識就是力量!加拿大性侵預防課程成效卓越
  近十年來,台灣的性侵害案例每年約有2,000件以上,2012年甚至超過4,000件。如此高的件數,可見台灣社會仍需積極改善,確保女性生命安全。不過,任何改變皆非一蹴可及,在既有社會文化改善之前,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呢?近日有研究指出女性參與性侵害防治課程,學習如何辨識、防衛性侵害且認識自己的性慾、價值觀、界線等,明顯降低了遭到性侵害的風險。 加拿大溫莎大學的心理學及女性研究教授Dr. Charlene Senn,為了解強化性侵害辨識能力的課程(Enhanced Assess Acknowledge Sexual Assault Resistance Program ,EAAA) 是否有效,透過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及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協助,邀請了893位17-24歲的大學一年級女性,將他們隨機分成2組,並讓其中一組參加EAAA課程。 參與EAAA課程的女性除了會拿到提供性侵害資訊的手冊外,還會參與4個3小時的課程,學習如何在不同場合辨識性侵害的風險。同時,這群女性也被指導如何克服情緒障礙,在遇到危險情境時用言行保護自己。此外,課程亦引導女性了解自身的情慾、價值觀以及權利和界線。經過一年的課程後,893位女性被要求報告這12個月中曾遇到的任何性侵和性侵未遂的經驗,以及一切非自願的性接觸。 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參加課程的女性,完整參與課程的女性被意圖性侵的經驗少了63%,被性侵的經驗也少了46%。Dr. Senn解釋,這些發現代表著每邀請22位女性參加EAAA的課程,就可以預防1位女性遭受性侵。此外,研究亦發現參加課程的女性有較低比例經歷過意圖強制性接觸及非自願的性接觸。 研究團隊說明,EAAA課程是第一個顯示防衛課程不僅可以降低女性遭受性侵的風險,還可能降低其他非自願的性接觸的機會。Dr. Senn解釋這個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當社會仍未發展出有效的計畫讓男性及整個文化變得對女性更友善時,還是可以藉由提供年輕女性相關的技能與工具使其免於性侵害。心理學家Mary Koss呼籲,這項研究令人驚豔,所有大學都應立即規劃如EAAA的課程。其實社會不需要視女性是無助且脆弱的,EAAA示範了可以增權女性並且降低女性遭受性侵害的風險的工具。   資料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醫學解密:脂肪護心有一套!
2015.06.18
醫學解密:脂肪護心有一套!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沒有胖得健康這回事」,但是最近一篇研究卻發現環繞血管的脂肪其實可以抵抗心臟相關的疾病,並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 研究由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中來自牛津大學心血管藥物的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及其團隊主導,於心臟手術中採集病患的人體組織,藉此了解心臟及心臟附近的動脈如何傳遞求救訊號給環繞在血管周圍的脂肪,刺激人體產生抵抗早期心血管疾病的防衛機制。 當人體有過量的自由基而有罹患動脈粥硬化(atherosclerosis)之風險時,血管周圍的脂肪及心臟會釋放化學分子來減緩過量的自由基,並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這些化學分子有抗炎的作用,可以降低由過量自由基造成的發炎反應的風險。Charalambos Antoniadesg說明,過去人們對脂肪的印象並不好,但是我們漸漸發現為何特定的脂肪其實對健康的心臟相當重要,這些發現對於往後心血管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研究團隊正試圖了解能刺激人體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防衛機制的脂肪,在哪些情況下反而會使人體變得不健康,如: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情況。研究團隊正發展治療的方法來避免脂肪成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此外,藉由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研究團隊也試圖監測脂肪在人體內的特性,藉此引導未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醫療行為。一旦了解以後有助於醫師發現早期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並立即給予治療以避免情惡化成心臟病。 研究的贊助單位英國心臟基金會的執行長Jeremy Pearson教授提到,目前對於為何會發生心血管疾病以及人體有什麼樣的機制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我們仍了解不多。因此這項以人體組織為樣本的研究,可以為人們認識脂肪的角色提供新的角度,並且對未來的治療方式有指引作用。台女連最後也提醒讀者,此篇研究發現乃針對內臟周圍的脂肪,而非可以從外貌觀察出的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囤積依然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 read more